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60.00 KB
- 文档页数:77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过程:二、万以内数的认识信息窗2教学目标:1、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数、读数的兴趣。
2、利用计数器,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正确数、读万以内的数。
3、让学生灵活运用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1、数数时,数到“拐弯”的地方学生易错(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重点练习2、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自己总结出的读数方法。
特别注意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具准备:计数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信息窗三: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和简单的求近似数教学过程: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学过程: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过程: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世纪小学邹云红二年级数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
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信息窗2——千以内的不进位加和不进位减教学目标:1、理解千以内的不进位加和不进位减的算理,探索并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认识约等号,进一步了解估算的意义。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三位数的不进位加和不进位减教学难点:估算计算的结果,并学会运用约等号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过程:做鸟巢——图形与拼组教学过程:做鸟巢信息窗2——欣赏主题壁画教学过程:信息窗1田园小卫士——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加与减乘法除法生活中的大数综合与实践:一起做整理综合与实践:1000以内数的认识二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本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直观教学:通过实物、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数学原理。
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数学规律,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教学:将数学问题融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数学,提高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三、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教案、教具、多媒体资源等。
为保证教学质量,本册的教学资源准备如下:教材:选用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系统地呈现了本学期所需学习的知识点。
教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编写详细的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教具:准备计数器、小棒、三角形等常用的数学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多媒体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PPT课件、教学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教学进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等因素,合理安排的教学进度计划。
本册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第一周:加与减复习与整理;一起做整理。
第二周:生活中的大数;1000以内数的认识。
第三周:1000以内数的认识;比较大小。
第四周:加与减复习与整理;回声。
第五周:国庆节放假。
第六周:方向与路线;购物小票。
第七周:加法与减法(一)整理与复习;调查与记录。
第八周:认识图形;有趣的七巧板。
第九周:整理与复习;总复习。
第十周: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乘法的初步认识;倍的认识。
第十二周: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表内的乘法(一)。
《图形与拼组》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他人的帮助与鼓励下,能积极地参与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是重点,小组合作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难点。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画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板、方格纸、小棒、三角尺、直尺、钉子板、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内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让学生观察后,交流发现了哪些图形。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长方形?哪些地方有正方形?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交流。
教师:好!同学们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课题:图形与拼组。
3、认识四边形。
小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就像兄弟两个,他们还有个共同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猜猜看?指名几人猜一猜(四边形)。
教师赞同学生的意见。
同时展示课件。
生:怎样做一个长方形的牌子呢?生1:长方形有哪些特点呢?生2:我折了折,长方形的对边……生3:我量了量四条边……生4:我量了量长方形的四个角……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生:怎样做一个正方形的牌子呢?生2:我们先研究一下正方形的特征。
生3:我折了折,发现……生4:我量了量发现……师: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那好,我们就先一起来数一数长方形的四条边。
(1)操作: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数学书,它的封面就是一个长方形,用左手竖直举在面前。
师示范摸一条边,这就是长方形的一条边。
请小朋友自己摸一摸、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
《搭配的学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会进行简单有序的搭配。
2.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培养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衣服和裙子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每天早上起床后我们先干什么?(起床穿衣服)然后呢?(吃早餐),吃完早餐我们就背上书包高高兴兴的去上学。
穿衣服,吃早餐,上学走路这些里面有数学问题吗?数学问题有好多,今天吴老师就一起和你们研究一个问题。
张小红同学每天都按时起床,有一天她要参加学校的讲故事比赛,早上起床后在选择衣服的时候犯了愁,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课件呈现情境图)你愿意帮帮她吗?(学生读数学信息)2、设置疑问“任意搭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明白:任意搭配就是不管怎么穿只要是由一件上衣和一件裙子组成就可以。
3、学生猜测“有几种不同的搭配穿法?”4、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搭配的学问”(板书课题)二、探究方法,感受有序。
1、独立思考,探索方法。
谈话:你可以用提供的材料来摆摆,也可以自己画一画,再想办法把它记录下来,也可以算一算。
(课件出示: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参与交流搜集教学素材。
2、展示汇报。
谈话:你是怎么配的?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追问:观察比较,为什么会遗漏、重复?谈话:有什么好办法能搭配的不重复、不遗漏?小组再次探究,教师抽取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交流。
追问:回想整个做题过程,怎样做到的不重复、不遗漏的?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总结方法。
师小结:(板书:“乱”“全”)师:怎样从“乱”到“全”呢?这个过程很重要。
学生畅所欲言。
3、认识连线法,体会连线法的优越性。
《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估算》教案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下册40—43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4、经历与小组成员的交流,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勤劳的小蜜蜂们整装待发要去采花粉了。
大家想去看看吗?瞧,它们出发了!(出示情境图)谁能利用其中的信息,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学生可能会回答:清晨,小蜜蜂们在大王的命令下,出发去采花粉了。
看,它们的队伍向各个地方出发,其中一队有320只蜜蜂,二队有210只蜜蜂,三队有86只蜜蜂,四队有1 03只蜜蜂。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根据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1)一队和二队的蜜蜂一共有多少只?(2)二队比一队的蜜蜂少多少只?(3)二队和三队的蜜蜂一共有多少只?……对于学生提出的可以用本课知识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如不能用本课知识解答的问题(如需要用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解答的问题)可让学生写在问题口袋里,在以后的学习中再进行解答。
2.解决第一个问题(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先来解决一队和二队的蜜蜂一共有多少只?)一队和二队的蜜蜂一共有多少只?大家会解决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3.集体汇报,交流想法。
学生可能会回答:320+210=530(只)(1)我是这样想的:因为32个十加21个十等于53个十,53个十是530。
谁和我的方法不同?(2)我是这样想的:3个百加2个百是500,2个十加1个十是30,500加30等于53 0。
谁和我的方法不同?(3)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4.指导竖式的书写格式。
大家的方法可真多!那我们今天就重点学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四制二年级下册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浩瀚的知识海洋伴你成长,每天都有新的进步!让我们一起快乐的学习吧!《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估算》参考教案教材分析:教材呈现的是蜜蜂王国中勤劳的小蜜蜂准备出发采花粉的情境,上千只整装待发的小蜜蜂准备向四个方向飞去。
通过图中提供的数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入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和估算方法的学习。
学生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百以内数的笔算方法,相信在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时,孩子会根据以前学的,能很好的掌握,但是估算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1、知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计算得数是千以内数的三位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2、方法目标: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情感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计算得数是千以内数的三位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
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设计理念:1、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利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识。
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
4、掌握计算教学的要求,恰当评价学生对计算的掌握情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春天到了,蜜蜂王国里的小蜜蜂要出去采蜜了。
他们严守纪律,兵分四路,分为四队,分别向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出发。
请看书第50页。
二、讲授新课1、提出问题。
当蜂王发出现在出发的号令时,蜜蜂们活活荡荡的列队?第一队有320只,第二队有210只,第三队有86只,第四队有103只。
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一队和二队一共有多少只?320+210=530(只)第一种口算方法是:32个十加21个十是53个十,也就是530。
甜甜的梦毫米、分米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和操作,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准确选用长度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教学用具:直尺、米尺、自制1米、1分米、8毫米金箍棒各一根、一分硬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谈话引入:同学们,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喜欢孙悟空吗?谁能介绍一下孙悟空的本领?(72变)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他也很喜欢孙悟空,晚上做梦还和孙悟空在一起呢!我们一起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出示课件)(孙悟空图)我们都知道,孙悟空的金箍棒可神奇了,能变大、变小,你们喜欢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隐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知识。
2.激活旧知,引发冲突。
(1)激活旧知请同学们看,孙悟空已经把金箍棒变成了现在这个长度。
(课件出示孙悟空拿金箍棒图)(出示自制的金箍棒)你们估算一下它的长度。
(学生估算)到底多长呢?请一名同学上台量一量。
以前我们学过1米等于()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那你们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学生用手势比划1米的长度)1厘米有多长?(学生比划1厘米的长度)(2)激趣过渡同学们继续看这里,金箍棒又短了,它可以放到孙悟空的耳朵里。
现在它跑到我们讲桌上了。
(出示8毫米长的小金箍棒)谁来估一下它的长度(学生估1厘米、不到1厘米)到底多长,用尺子量一量,看谁估得对。
(学生量不出、不到1厘米)这根金箍棒太小了,还不到1厘米,我们想准确表示出它的长度,用厘米这个单位行不行? 不行,我们还需要认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这就是毫米。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一、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数、读数的兴趣。
2、利用计数器,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正确数、读万以内的数。
3、让学生灵活运用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数数时,数到“拐弯”的地方学生易错(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重点练习
2、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自己总结出的读数方法。
特别注意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具准备:
计数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信息窗三: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和简单的求近似数
教学过程: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世纪小学邹云红二年级数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
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信息窗2——千以内的不进位加和不进位减
教学目标:
1、理解千以内的不进位加和不进位减的算理,探索并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识约等号,进一步了解估算的意义。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三位数的不进位加和不进位减
教学难点:
估算计算的结果,并学会运用约等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做鸟巢——图形与拼组
教学过程:
做鸟巢
信息窗2——欣赏主题壁画
教学过程:
信息窗1田园小卫士
——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连续进位加、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信息窗2—灭鼠能手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情景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策略:
1、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自己掌握算理。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完善方法,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信息窗3——树林医生
教学过程:
去姥姥家——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信息窗2—参观养鸡场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数学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算式。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息和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交流、合作、体验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进一步明确带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信息窗3——参观苗圃
教学过程:
我锻炼我健康——分段统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根据生活经验主动提出问题,并获得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统计过程体验。
3、积极主动地参与统计活动,能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学会对数据进行恰当的分段整理并按分段进行统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
1、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设活动情境,为统计做好准备。
2、在蜘蛛、合作、探究中学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信息窗1——出海归来
教学过程:
信息窗2——海水养殖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