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心血管危重患者出入量记录准确率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当代护士2019年2月第26卷第6期(下旬)•177•※护理管理探讨品管圈手法在提高患者出入量记录准确率中的应用罗松芳文丽娜曹章婷摘要目的提供更准确的患者出入量记录数据给医生作为临床治疗的依据,提高医、护、患之间的信任度方法收集科室2017年8月至9月28天内需记录出入量的患者例数610例,运用品管圈手法对其进行查检分析。
结果运用品管圏手法后,记录出入量的不准确率由原来的33.11%降至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通过品管圈手法的娴熟运用,提高了护理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对记出入量的认识,记录出入量的准确率,提高了医护患之间的信任度,从而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关键词:出入量记录;品管圈;信任度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411(2019)06-0177-03工作单位:530021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干部综合病房一病区罗松芳:女,本科,护师文丽娜:通信作者收稿日期:2018-03-09记录岀入量是指将病人24h的摄入量与排泄量详细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⑴,入量包括饮水量、进食量、输液量、输血量等;出量包括大小便及其他排出量,如隐性失水量、引流量伤口渗出、汗液等排出量。
主要是对于可能有生命危险的患者、重症患者以及有过多体液丧失需要及时补充和纠正者.准确地记录妇的血液或体液不慎飞溅到脸上或眼中,应立即用清水或消毒液彻底清洗。
上台接产要戴护目镜、一次性围裙、胶鞋等,如遇感染患者要戴两副灭菌乳胶手套,穿一次性防护服,戴一次性防护面罩。
医院要经常组织一些医源性感染防护知识和方法的专题讲座,以增强助产士的职业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减少不必要的职业暴露伤害。
3.3.2避免针刺伤,安全使用锐器,制定和完善避免锐器伤的防护措施助产士在进行会阴缝合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充足的光线;使用具有安全防护装置的医用器械,以防刺伤;应避免徒手直接拿针头,养成用蹑子或持针器取放缝合针;使用注射器时原则上不要将针帽套回针头,如一定要套回时运用单手回套法,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徒手直接传递针头及锐器物,以免造成助产士的损伤;使用过后的锐器应该直接用持针器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统一处理;锐器盒收集到3/4满即停止使用;处理污物时禁止用手直接抓取及按压污物,以避免针刺伤的可能。
品管圈在提高心电监护仪佩戴准确率中的应用分析摘要】方法:选取在本院骨科住院的需要进行心电监护仪的患者8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住院号进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
对照组的心电监护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品管圈活动护理心电监护患者。
结果:对照组准确率52.15%,观察组干预前的准确率为51.16%,设立的目标值为76.74%,改善后81.40%。
两组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0.01),干预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χ2=8.29)。
观察组的改善值高于设立的目标值,但无显著差异(P>0.05,χ2=0.28)。
结论:品管圈可以显著提高心电监护仪佩戴准确性。
【关键词】品管圈;心电监护仪佩戴;护理;准确性【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9-0178-02心电监护是临床中对危重患者各种生命体征最重要、最必要设备之一。
对于危重患者而言,心电监护的佩戴是对他们的一个防护系统。
然而,心电监护要发挥出它最大的能力,其准确性是最重要的评估指标。
在临床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心电监护的准确性,除了仪器本身的敏感性等以外[1-3],患者在佩戴心电监护等方面对其有着极大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品管圈活动如何提高心电监护仪佩戴准确性进行简述。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本院骨科2016年7月10日—11月28日住院的需要进行心电监护仪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住院号进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
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4例,年龄(45.18±10.38)岁;研究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46.04±10.08)岁。
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差异、病况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的心电监护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品管圈活动护理心电监护的患者。
1.2.1成立品管圈小组为了更好地落实优质服务,科室召开品管圈第一次会议。
品管圈在提高老年危重病人液体出入量记录准确率中的应用作者:郭艳霞来源:《健康护理》2019年第18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品管圈在提高老年危重病人液体出入量记录准确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本院的临床护士对老年危重病人液体出入量记录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本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后,老年危重病人液体出入量记录准确率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并且护士的热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待液体出入记录工作的专业精神、知识水平、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用药安全事故也大幅度的降低。
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老年危重病人液体出入量记录准确率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老年危重病人安全风险的发生概率,同时还能够加强医院护士的整体水平,提高对护理工作的风险管理水平,应当在临床应用中推广这一做法。
关键词:老年危重病人;液体出入量记录;准确率;品管圈患者的液体出入记录及计算是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有高度的科学性。
但是,由于进入量中所含项目的多样性。
以及在监测老年危重病人的患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出入量过多或者过少的问题。
而一旦液体出入量记录出现偏差或扭曲将直接影响药物的剂量以及临床治疗方案。
会导致治疗措施出现错误,这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极为不利。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患者死亡以及其他严重的安全不良事件。
因此,品管圈在老年危重病人进出量记录管理中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提高液体出入量的准确率,保证病人的健康。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于2019-04至2019-09在科室接受输液护理的老年危重病人共计100名。
其中50名患者的护理中开展品管圈护理模式,将他们定为研究组,而剩余的则是接受常规护理,为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29人,女性21人,平均年龄63.3.3±3.8,参与研究的另一组中,男性25名,女性25名,平均年龄64.7±3.2。
1.2方法对照组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
而对研究组的患者的临床护理治疗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具体如下:1.2.1成立品管圈小组该小组的7名成员,平均年龄为28岁。
探究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准确性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深入探究品管圈活动在提升心力衰竭病患者出入量记载中精准性使用成效。
方法:2020年4月12日至2021年5月30日,筛选我院内科住院的80名留置尿管病患者当作探究对象,遵照基础特性分配准则划分了对照组39名与观察组41名。
对照组利用传统出入量记载方法,观察组采取了品管圈活动记载出入量。
结果:施展品管圈活动之后,观察组病患者合计载761次,精准频次为659次。
对照组病患者合计载719次,精准频次492次,观察组出入量记载精准度优胜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即P<0.05。
结论:在心力衰竭病患者使用品管圈活动记录出入量,可显著提升出入量记载精准性,给医疗诊治计划带来了精准参照,全力提升护理品质服务。
关键词:品管圈;心力衰竭;出入量记录;应用心力衰竭因心脏构造出现了功能异常,致使心室充盈或射血受损导致的繁杂临床综合征。
记载出入量为防止心力衰竭恶化的主要手段。
相关医护人员务必精准评价记载出入量,掌握病患者体液平衡情况,给予临床带来诊治参考。
介入品管圈活动可较好化解此难题,其通过工作性质接近或医护人员一并构成,发扬拼搏精神,主动改进诊治方法,提升组员自身潜力,借助集体力量,给出针对不同难题的高效处置方案。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筛选我院2020年4月12日至2021年5月30日在内科住院的80名留置尿管病患者当作探究对象,遵照基础特性分配准则划分了对照组39名与观察组41名。
其中对照组18名男性,21名女性,年龄在55~88岁,平均年龄为(73.3±10.4)岁;观察组21名男性,20名女性,年龄32~81岁,平均年龄为(56.5±7.3)岁。
两组病患者年龄、性别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准入条件:在我院住院心力衰竭病患者;无精神病症,行动自如病患者;规避条件:患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呼吸系统病症等。
此外,此次探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准许,且全部签订了家属及其患者知情同意书。
•基础护理•【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 )活动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中准确性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4月12日—5月30日在医院急诊内科病房住院的82例留置尿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出入量记录方式,观察组开展品管圈活动记录出入量 。
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观察组出入量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QCC 开展后护士QCC 手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活动信心、沟通协调能力、责任荣誉感评分明显高于QCC 开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中,可明显提高出入量记录的准确率,为医疗救治方案提供准确的客观依据,促进心力衰竭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关键词】 品管圈;心力衰竭;出入量;准确性;护理质量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 1672-9676.2021.18.029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准确性中的应用基金项目: 2017年度河南省科技研发专项项目(编号:162102310304)作者单位: 450000 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通讯作者柳凯丽 常玉霞* 申卫玲体液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进行物质代谢及生化反应的条件和基础,正常人体的体液总量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上,过多摄入或丢失均可造成一系列病理反应,进而导致一些疾病或加重病情。
记录患者出入量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动态变化,有助于临床诊疗[1]。
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2-3]。
记录出入量是预防心力衰竭进展的重要措施[4]。
医护人员应及时准确评估记录出入量,了解患者体液平衡状况,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5]。
品管圈(QCC)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是由工作性质相近或相关的人共同组成,以自动自发的精神,通过品质改善手法,启发圈员的潜能,结合群体智慧发挥团体力量,从而针对各种问题进行有效改善[6]。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出入量统计的准确率的应用品管圈活动(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由日本石川专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1],是指同一工作现场的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所组成的小组。
这些小组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环节中的一环,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的原则下,应用各种统计工具,以全员参加的方式不断进行维护和改善自己工作现场的活动。
品管圈活动在日本及美国等各大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过不可磨灭的作用,被证实是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2]。
目前QCC在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地医院中已经广泛开展,现我国医院开展也较为普及。
我科(脾胃肾病科)将液体出入量、排出量的计算和记录是基础护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详细而准确的记录对了解病情、协助诊断、指导治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出入量所包含项目的多样性,加上脾胃肾病科病房不具备 ICU 的监测指标指导容量管理,容易导致临床护理中易发生容量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患者容量平衡的大幅波动和循环障碍[3]。
本院于2015年开始在各护理单元推行品管圈活动,脾胃肾病科于2015年2月组建了“晨曦圈”,以“提高住院患者出入量统计的准确率”为活动主题,应用品管方法,落实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现将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科于2015年2月成立QCC小组,小组成员9名,均为女性。
年龄24~38岁。
职称:主管护师2名,护师7名。
文化程度:本科8名,大专1名。
小组设护士长为圈长。
患者入选条件:本病区遵医嘱需记录24h出入量的患者,能准确与人沟通。
成立后对QCC成员进行培训,要求所有成员掌握 QCC活动的原则、方法及所需资料等,圈名为晨曦圈,寓意我们用青春,汗水爱心,用优质的护理,谱写医患的和谐,小组遵循PDCA原则开展活动。
1.2 实施方法1.2.1选题采取头脑风暴法提出多个可实行的主题,通过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等的评分比较、讨论分析,在“提高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率”“降低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率”“降低行肠镜检查前后时低血糖的发生率”“提高住院患者出入量统计的准确率”“提高血透患者饮水量控制的合格率”等主题中筛选出“提高住院患者出入量统计的准确率”的活动主题。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心血管危重患者出入量记录准确率的应用作者:唐轲高秀娟曹章婷来源:《医学信息》2017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心血管危重患者出入量记录中对准确率的影响效果。
方法择取2014年12月8日~2015年1月4日在我院干部综合一区住院需要记录24 h 出入量的98例心血管危重患者为观察组,累计记录频次610例次,在本组患者临床治疗中实施品管圈活动,明确管理主体,建立相关组织体系,编制管理及活动规划,跟踪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资料,评估品管圈活动应用效果;选择2014年8月25日~2014年9月21日我院干部综合一区住院需要记录 24 h 出入量的98例心血管高危患者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患者出入量记录的准确性。
结果观察组患者24 h出入量记录的准确率为84.10%(513/6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89%(408/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4,P关键词:品管圈活动;心血管疾病;出入量液体排出量、出入量记录与计算是基础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1],具有较强科学性。
但是,因出入量包括的项目具有多样性,并且护理人员监测心血管危重病患者出入量时常出现过少或过多的现象,而液体排出量、出入量记录一旦出现偏差或失真将直接影响药物用量和临床治疗方案,造成治疗措施有误,对患者临床治疗极为不利,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等严重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现针对2014年8月~2015年1月在我院住院需记录24 h 出入量的196例心血管危重患者,对比分析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对出入量记录准确性的影响,以其为临床医生救治方案提供准确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196例住院患者均为心血管疾病需记录24 h出入量的危重患者,2014年12月8日~2015年1月4日98例为观察组,其中男54例,女44例,年龄52~88岁,平均年龄(67.45±5.98)岁;2014年8月25日~2014年9月21日98例心血管危重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56例,女42例。
年龄范围50~89岁,平均年龄(68.37±7.05)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成立品管圈小组小组成员6名,平均年龄25岁。
文化程度:本科3人,大专3人。
职称结构:副主任护师1人,护师2人,护士3人。
设护士长担任辅导员,所有成员掌握品管圈活动原则与方法。
1.2.2选题通过头脑风暴法提出多个可行性主题,再进行圈能力、可行性、迫切性、重要性等评分对比、讨论分析,选定“提高心血管危重患者24 h出入量记录的准确率”为活动主题。
液体量过少或过多,均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进行心脏手术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中,出入液量准确记录是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处理病情的重要参考。
1.2.3具体步骤1.2.3.1现况调查对照组遵医嘱需要记录24 h 出入量的心血管危重患者,责任护士应每天记录每例患者4次,监测时间依次为7AM、11:30AM、5:30PM、0AM,责任护士累计610例次,记录准确率为66.89%(408/610)。
观察组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责任护士每天记录4次,记录时间与对照组相一致。
责任护士记录频次累计610例次,记录准确率为84.1%(513/610)。
1.2.3.2要因分析运用柏拉图排列获得主次项目,结果发现主要原因是定量不准、宣教不到位。
参考帕累托 80/20 法则,一般重要因素只占小部分,不重要因素则占大部分。
所以只要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小部分因素,便可控制全局,认为这两种情况可作为品管圈活动的改善重点。
1.2.3.3目标值设定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
在选择主体过程中,对圈能力评分为3.72,圈能力占68%(总分为5分),所以50.5%-(50.5%×81.68%×68%)=22.5(次),品管圈活动目标:出入量记录不准确率减少到22.5(次)。
1.2.3.4解析按照鱼骨图进行要因论证,然后确定下面三个主要因素:①患者自身不够重视,不测量;包括未掌握测量方法、记不清测量结果、遗忘、更换陪护而未交接班、个人文化程度差异、疾病原因而不能测量。
②护理人员估算标准不一致;出入量记录流程不完善、记录方法不一致。
③测量工具:测量工具不准确、量杯不清洁、光线不足影响观察测量结果。
1.2.3.5对策制定与实施对上述导致出入量计算偏差明显的原因,品管圈活动小组迅速制定对策,并推进实施。
①加强教育:明确出入量重要作用,采用组内讨论方式,与医生沟通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在常规健康教育活动上进行针对性出入量相关健康教育活动。
责任护士编制好宣传资料,将出入量记录单作成示意图,明确标出各个指标、项目填写要求,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向患者展示。
活动中,由责任护士就本院出入量记录单讲解,为患者或家属准备纸板、纸张和笔,便于记录,责任护士每天对每例患者出入量记录时,均记录于此单上,同时标注准确时间点,如存在输液的量需及时记录,责任护士应仔细检查记录情况,做好标注和说明,避免漏检、漏记,对于出现异常表现的患者,应用醒目颜色标注在具体时间点位置,提醒医护人员注意,对实习护生或轮转护理人员也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患者自身无法完成记录者,应培训1~2名家属代为记录,禁止过多家属记录,防止重复记录。
同时,对不识字或者因身体原因不能自行记录出入量的患者,且陪护人员也不能完成时,可由责任护士代劳。
②专业化规划护理措施:为保证每日食物中含水量计算准确,应要求责任护士按照食物含水量标准表格,逐一计算每项食物含量,并计算总和,并准备好称量工具等。
为方便患者及家属查看,应在病房内张贴食物中含水量标准记录表,教患者和家属换算方法。
对部分爱出汗的患者,或是由于天气原因使机体新陈代谢旺盛,责任护士记录出入量时,均应该考虑在内[2]。
要求每位责任护士仔细学习,并了解食物含水量,掌握患者病情、病种,对插管治疗的患者,应分别于每个管道上标注名称,以便准确记录出入量,为临床提供准确科学的信息。
③检查测量工具:检查出入量统计用品是否正常,及时更换或维修各类用品。
例如,发现病房内灯光昏暗,影响出入量液面读数,就需更换灯泡,保证病房光线符合护理工作需求[3]。
为患者准备带刻度餐具,直接明确摄入量,统一使用。
卫生间内放置量杯,方便患者测量尿量,用后做好消毒清理工作。
1.3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16.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数数据用百分比(%)表示,用χ2进行检验。
以P2 结果观察组患者24 h 出入量记录的准确率为84.10%(513/610)明显高于对照组66.89%(408/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4,P3 讨论心血管危重患者记录出入量非常重要,但大部分患者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而护理人员本身工作繁忙对患者不严谨态度,故导致出入量记录存在多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而数据失真也是重要的护理风险因素[4]。
在繁忙医疗活动中,患者及家属需接受各种信息,并配合治疗,因而较容易忘记某些要求,漏记出入量;同时,出入量记录受患者认知能力影响较大,如认知能力较好、具备一定学历的患者可以规范、严格配合记录出入量,而认知能力较差,学历水平较低者可能难以完成记录配合。
液体出入量是危重患者治疗的参考资料,只有真实数据才能客观体现患者病情,医护人员才能做出正确判断,而一旦记录有误,将可能导致误诊等严重后果。
例如,若心衰、肺心病患者需控制饮水量,以减轻心脏负荷,而出入量记录不正确导致护理人员下达错误饮水要求,将可能导致原本就患有疾病的心脏承受更大负担。
对于心血管危重患者,出入量记录是评估病情、开展治疗活动的基础数据,只有准确的数据才能正确调整治疗方案,促进患者康复,同时也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5]。
总结计算不正确、未估算隐性失水、护理人员未记录输入液体量、漏记、入量估算不准以及其他等因素是造成出入量记录不准确的重要原因[6]。
品管圈活动属于高效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具有科学性,通过指导护理人员应用各种改善技术、结合专业知识培训,可指导临床医疗活动趋于规范化,在有效管理中执行,根源上避免各类风险因素。
事实上,品管圈活动使医疗活动更精确、严格,尤其是处理精细化工作时,其实用性更好,而圈员的品质管理、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自信心、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积极性等均有明显提高。
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上述观点,观察组患者24 h 出入量记录的准确率为84.10%明显高于对照组66.89%。
由此说明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心血管危重患者24 h 出入量记录中,可明显提高记录准确性,为救治方案提供准确的客观依据,促进患者康复,临床中具有重要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1]刘光娣,陈军军,田永明.品管圈管理在提高 ICU 护士抬高床头依从性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1):3814-3815.[2]颜菲,赵静燕.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的应用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4(23):472-473.[3]周爱霞,杨春玲,侯岩芳,等.心内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责任制护理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22(33):133-134.[4]叶晶,方晋,郁莉芬.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错误率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21(32):347-348.[5]陈莉萍,张朝霞,王丹丹.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23(12):375-376.[6]杨荆远,朱高峰,杨维梅,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闭塞发生率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5,13(3):735-736.编辑/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