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谱公式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124.00 KB
- 文档页数:14
第五章海浪第五章海浪海浪的类型海浪要素海浪..是发⽣在海洋中的⼀种波动现象,⼜称波浪海浪要素:周期:T= λ/c频率.. f=1/T波陡δ:δ=波⾼/波长深⽔中δ≯1/7,波峰线:通过波峰且垂直于波浪传播⽅向波向线:垂直于波峰线⼆.海浪运动机理深⽔:⽔质点以近似于圆形的轨道作圆周运动运动半径:随着⽔深的增加⽽减⼩h=λ/2时;r↓→4% r0(r0=a)浅⽔:(h<λ/20)运动波及海底。
三.海浪的分类1.按海⽔深度分深度深: 表⾯波(深⽔波):h↑→r↓深度浅: 长波(浅⽔波h<λ/20)运动波及海底。
2.按周期分3.按⽣成原因分:.......风浪、潮波、海啸4.按受⼒情况分:⾃由波:涌浪受迫波:潮波5.按波形前进与否分:进⾏波;驻波。
6.按边界条件分①微⼩振幅波H/λ很⼩,H可忽略所有运动⽅程式都是线性的。
②有限振幅波:H不可忽略a.斯托克斯波有“质量运移”b.孤⽴波H/λ<1/10; 运动集中在波峰附近c.摆线波7.内波§5—2 海浪的形成⼀.海浪形成假说(1)形成⽑细波(2)风以法向压⼒形式给波浪传递能量(3)空⽓⼩涡流加强了⽔质点的运动(4) 波长较短的波由风取得能量转给波长较长的波⼆、海浪的消衰1.分⼦粘滞性消耗的能量2.涡动消耗能量3.空⽓的阻⼒4.海底摩擦5.波浪破碎三.海浪的状态1.海浪三要素风速:⼤于0风时:状态相同的风作⽤的时间风区:状态相同的风作⽤的海区风⼤不⼀定浪⼤.......2.定常状态风区⼀定,海浪达最⼤;风区增加,海浪⾼度增加;风区是限制因素。
3.过渡状态风区⼀定,海浪未达最⼤;时间增加,海浪⾼度增加;风时是限制因素。
4.海浪的充分成长状态能量收⽀平衡;海浪达最⼤;风区、时间增加,海浪⾼度不增加。
5.判断海浪状态的标准a.最⼩风时成长⾄最⼤海浪所需的时间;未达最⼩风时:过渡状态b.最⼩风区成长⾄最⼤海浪所需的风区。
达最⼩风时,未达最⼩风区:定常状态最⼩风时、风区均满⾜:充分成长状态四. 涌浪离开风区的海浪称为涌浪1.涌浪的特点:(1)波长⼩的浪衰减快(2)传播中涌浪的周期和波长都在增加原因:选择消衰作⽤,使周期⼩的波消衰得快.(3)波长⽐波⾼⼤40~100倍;先头涌可达1000倍以上有时是台风来临的征兆(4)传播距离远:可达10000公⾥以上2. 涌浪传播速度:Cg =λπ23.涌浪波⾼消衰原因(1) 粘滞性消耗:空⽓的阻⼒和海⽔的涡动粘滞性消耗(2)离散:各个波的波速不同⽽引起;(3)⾓散:侧向散开五. 观测到的⼤洋中的最⼤海浪北太平洋:波⾼34m,周期14.8s,波速为28.3m/s印度洋:观测到24.9m的波⾼;及波长超过350m的风暴波⼤西洋:观测到波长824m,周期为23s的⼤浪,其波速达35.8m/s。
海浪方向谱估计方法海浪谱(功率谱和方向谱)是随机海浪的一个重要统计性质,它不仅包含着海浪的二阶信息,而且还直接给出海浪组成波能量相对于频率和方向的分布,这正是海洋工程和航海领域等特别关心的。
谱方法已经成为研究海浪及其有关问题的有力工具,如何确定海浪谱(功率谱和方向谱)也成为海浪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海浪方向谱是二维海浪谱,可以描述海浪能量相对于频率和方向的分布,以及海浪空间的一些统计特征。
尽管海浪方向谱的研究要比海浪频谱困难的多,但由于海洋研究诸多领域(海气相互作用、上层海洋动力学、海浪预报、海洋遥感、海洋工程等)的迫切学要,近30年来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努力获取它。
获取海浪方向谱信息主要又两种方式:直接测量方式和遥感方式。
1直接测量方式又叫现场测量方式,主要有定点测量方法和阵列法两种。
定点测量方法常见的有PUV传感器法和方向波浮筒法。
测试仪器包括垂荡/纵摇/横摇浮筒、位移浮筒、速度跟踪浮筒、流速压力传感器矩阵(Allender1989)等。
早期的PUV传感器包括电磁速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在使用中要特别注意平均水深的变化,要精确设定压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的高度。
高度不同会对波浪谱的谱型带来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声学传感器可以进行远程测量,远离传感器本身的噪声,而且它的测速精度更高,因此正逐渐取代电磁传感器。
如SZS2-1坐底式声学波流测量仪,该仪器自水底向上垂直测量水体的流速度剖面和波浪高度、反演波浪方向谱及波浪特征值。
系统集流速剖面与波浪方向谱、能谱以及波浪特征参数测量于一体,可长期连续测量,实时地以图形方式显示流速剖面、各层流速、流向,二维、三维波向谱图和各种辅助传感器的数据。
数据以文件形式存储并可通过RS-232口实时送出,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阵列法阵列测波仪可以较好地测量波浪信息,但安装困难,分析复杂。
国家海洋局的林明森完成了海浪方向谱的阵列式波浪仪系统的波浪特征值、方向谱的计算软件及数据无线传输的软件研制。
第七章波浪理论及其计算原理在自然界中,常可以观察到水面上各式各样的波动,这就是常讲的波浪运动。
波浪是海洋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是岸滩演变、海港和海岸工程最重要的动力因素和作用力。
引起海洋波动的原因很多,诸如风、大气压力变化、天体的引力、海洋中不同水层的密度差和海底的地震等。
大多数波浪是海面受风吹动引起的,习惯上把这种波浪称为“风浪”或“海浪”。
风浪的大小取决于风速、风时和风区的太小。
迄今海面上观测到的最大风浪高达34m。
海浪造成海洋结构的疲劳破坏,也影响船舶的航行和停泊的安全。
波浪的动力作用也常引起近岸浅水地带的水底泥沙运动,致使岸滩崩塌,建筑物前水底发生淘刷,港口和航道发生淤积,水深减小,影响船舶的通航和停泊。
为了海洋结构物、驾驶船舶和船舶停靠码头的安全,必须对波浪理论有所了解。
当风平息后或风浪移动到风区以外时,受惯性力和重力的作用,水面继续保持波动,这时的波动属于自由波,这种波浪称为“涌浪”或“余波”。
涌浪在深水传播过程中,由于水体内部的摩擦作用和波面与空气的摩擦等会损失掉一部分能量,主要能量则是在进人浅水区后受底部摩阻作用以及破碎时紊动作用所消耗掉。
为了研究波浪的特性,对所生成的波浪或传播中的波浪加以分类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讲,平衡水面因受外力干扰而变成不平衡状态,但表面张力、重力等作用力则使不平衡状态又趋于平衡,但由于惯性的作用,这种平衡始终难以达到,于是,水体的自由表面出现周期性的有规律的起伏波动,而波动部位的水质点则作周期性的往复振荡运动,这就是波浪的特性。
波浪可按所受外界的干扰不同进行分类。
由风力引起的波浪叫风成波。
由太阳、月亮以及其它天体引力引起的波浪叫潮汐波。
由水底地震引起的波浪叫地震水波由船舶航行引起的波浪叫船行波。
其中对海洋结构安全影响最大的是风成波。
风成波是在水表面上的波动,也称表面波。
风是产生波动的外界因素,而波动的内在因素是重力。
因此,从受力来看,风成波称为重力波。
视波浪的形式及运动的情况,波浪有各种类型。
描述海浪内部能量相对于频率和方向的分布。
为研究海浪的重要概念。
通常假定海浪由许多随机的正弧波叠加而成。
不同频率的组成波具有不同的振幅,从而具有不同的能量。
设有圆频率ω的函数S(ω),在ω至(ω+ω)的间隔内,海浪各组成波的能量与S(ω)ω成比例,则S(ω)表示这些组成波的能量大小,它代表能量对频率的分布,故称为海浪的频谱或能谱。
同样,设有一个包含组成波的圆频率ω和波向θ的函数S(ω,θ),且在ω至(ω+ω)和θ至(θ+ω)的间隔内,各组成波的能量和S(ω,θ)ωθ成比例,则S(ω,θ)代表能量对ω和θ的分布,称为海浪的方向谱。
将组成波的圆频率换为波数,可得到波数谱;将ω换为2π(频率为周期的倒),得到以表示的频谱S()数。
以上各种谱统称为海浪谱。
海浪谱不仅表明海浪内部由哪些组成波构成,还能给出海浪的外部特征。
比如,理论上可由谱计算各种特征波高和平均周期,利用这些特征量连同波高与周期的概率密度分布,可推算海浪外观上由哪些高低长短不同的波所构成。
若已知海浪的谱,海浪的内外结构都可得到描述,因此谱是非常有用的概念。
事实上,海浪的研究(包括许多应用问题),大多和谱有关。
频谱在海浪谱中,风浪频谱得到最广泛的研究,因为它的应用最广,也最易于得到。
但尚无基于严格理论的风浪频谱。
已提出的经验的或半经验的频谱很多,大多数用[245-1]的乘积来表达。
通常p为5~7,q为2~4,在正量A和B之内。
除了数值常数外,还包含风要素(如风速、风时和风区)或浪要素(如特征波高和周期)作为参量,故谱的形状随风的状态或对应的浪的状态而变化。
上述两项的乘积代表的谱,在ω=0处为0,在0附近的值很小,ω增加时,它骤然增大至一个峰值,然后随频率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在ω→∞ 时趋于0。
这表明谱的频率范围在理论上虽为0~∞,但其显著部分却集中在谱峰附近。
海面上存在的许多波,其显著部分的周期范围很小,恰和理论结果相对应。
随着风速的增大,谱曲线下面的面积(从而风浪的总能量或波高)增大,峰沿低频率方向推移,表明风浪显著部分的周期增大。
常见海浪波谱word版本1.Neumann谱由半经验的方法,假定海浪的某些外观特征反映其内部结构,由观测到的波高和周期间的关系推导出来。
于50年代首先提出。
式中:U为海面上7.5米高处的风速;常数C=3.05m/s2。
2.P-M谱皮尔逊和莫斯克维奇根据在北大西洋一定点上测得的大量数据,于1964年提出。
适用于充分成长的海浪。
式中:a=0.0081;β=0.74;g为重力加速度;U为离海面19.5m处的风速。
P-M谱为经验谱,依据的资料比较充分,分析方法合理,使用也方便。
目前采用的大多数标准波谱主要是基于P-M谱的形式建立的。
但是它仅包含一个参数U,不足以表征复杂的海浪情况。
3.ITTC谱国际拖曳水池会议(ITTC,1972)对P-M谱进行了修改,得到ITTC谱。
基于P-M谱有:由于P-M谱中:代入后得ITTC 谱:式中:ζw/3为三一平均波高,不是波幅。
4.双参数海浪谱1978年第15届ITTC 采用了双参数谱,双参数谱改进了ITTC 谱,对成长中的海浪也适用。
基于ITTC 谱有:3/410.30638m A /B =1/4410112 5.127691T m /m /B B /T π===或代入后得到双参数海浪谱:5.ISSC 谱国际船舶结构会议ISSC1964推荐下列谱公式,且常称之为ISSC 谱。
()24250.10.1110.110.44s H S f exp T f T f ⎡⎤⎛⎫⎛⎫⎢⎥=- ⎪ ⎪⎢⎥⎝⎭⎝⎭⎣⎦6.JONSWAP 谱该谱由“北海海浪联合计划”测量分析得到,在60年代末期提出,适合像北海那样风程被限定的海域,有两种表示形式。
a.由风速和风程表示的谱公式:()()()24225 1.25p p exp p g S exp ωωσωζωαωγωω⎡⎤-⎢⎥-⎢⎥⎢⎥⎣⎦⎧⎫⎛⎫⎪⎪=-⎨⎬ ⎪⎝⎭⎪⎪⎩⎭式中:α为无因次常数,可取α=0.0076(gx/U 2)-0.22;x 为风区长度(风程);U 为平均风速; ωp 为谱峰频率,可取ωp =22(g/U)(gx/U 2)-0.33 ; γ为谱峰提升因子,平均值为3.3;σ为峰形参数,当ω≤ωp 时,可取σ=0.07;当ω>ωp 时,取σ=0.09。
海浪概述⼀、波浪(Wave)要素1、波峰――波⾯的最⾼点。
2、波⾕――波⾯的最低点。
3、波⾼(H)――相邻波峰与波⾕之间的垂直距离。
4、波幅(a)――波⾼的⼀半,a=H/2。
5、波长(λ)――相邻两波峰或相邻两波⾕之间的⽔平距离。
6、波陡(δ)――波⾼与波长之⽐,δ=H/λ。
7、周期(T)――相邻的两波峰或两波⾕相继通过⼀固定点所需要的时间。
8、频率(f)――周期的倒数,f=1/T。
9、波速(C)――波峰或波⾕在单位时间内的⽔平位移(波形传播的速度),C=λ/ T。
10、波峰线――通过波峰垂直于波浪传播⽅向的线。
11、波向线――波形传播的⽅向线,垂直于波峰线。
⼆、波浪的分类1、按周期或频率分类海浪⼤部分能量集中在周期4~12s的范围内,属重⼒波范围。
最常见的重⼒波是风浪和涌浪。
2、按成因分类1)风浪和涌浪风浪(Wind Wave)――风的直接作⽤所引起的⽔⾯波动。
(⽆风不起浪)涌浪(Swell)――风浪离开风区传⾄远处,或者风区⾥风停息后所遗留下来的波浪。
(⽆风三尺浪)2)海啸(Tsunami,⼜称地震波)――由于海底或海岸附近发⽣地震或⽕⼭爆发所形成的海⾯异常波动。
特点:周期长,波长长,波速⼤,在外海坡度很⼩,当传⾄近岸时,波⾼剧增。
世界上常受海啸袭击的国家和地区有:⽇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加勒⽐海、墨西哥沿岸、地中海。
3)风暴潮(Storm Surge)――由强烈的⼤⽓扰动(强台风、强锋⾯⽓旋、寒潮⼤风等)引起的海⾯异常上升现象。
主要原因:海⾯⽓压分布不均匀――⽓压每下降1hPa,海⾯约升⾼1cm;⼤风――风暴向岸边移动时,受强风牵引海⽔涌向岸边,海⾯升⾼,升⾼幅度与风速的平⽅成正⽐。
我国风暴潮多发区:莱州湾、渤海湾、长江⼝⾄闽江⼝、汕头⾄珠江⼝、雷州湾和海南岛东北⾓,其中莱州湾、汕头⾄珠江⼝是严重多发区。
4)内波(Internal Wave)――密度相差较⼤的⽔层界⾯上的波动。
内波对航⾏船舶的影响:死⽔和共振船舶克服“死⽔”和“共振”的有效⽅法是改变航速和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