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专业导论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28
《审计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316801课程名称:审计学专业导论英文名称: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to Auditing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16学时学分:1学分适用对象: 审计学专业本科学生考核方式:开卷笔试。
本课程的成绩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其中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含作业、出勤、课堂参与),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
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审计基本概念和分类、审计发展史,帮助学生认识审计专业学科设置目的、发展方向、就业去向。
引导学生提前学习感兴趣的专业知识点,解读与审计职业相关的各种知识。
介绍审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审计学方向和信息系统审计方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audit, an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audit, so a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purpos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employment direction of audit discipline.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the intereste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oints in advance, and interpret various knowledge related to audit profess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uditing, including the teaching plan and content of auditing and information system auditing.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审计专业的一门入门课,审计学的专业教育应当始于入学之际。
大一审计学专业导论论文模板一. 大一审计学专业导论正文的要求:(1)大一审计学专业导论要求文笔流畅,字迹工整,论点明确,论据充分。
(2)大一审计学专业导论字数: 2000字以上。
(3)大一审计学专业导论交打印稿一份。
(4)大一审计学专业导论正文一律用A4复印纸打印。
二.大一审计学专业导论应包括以下内容:1.封面、论文题目封面采用统一格式;论文题目应准确地反映论文的特定内容和研究范围、深度。
2.目录目录的目的在于方便查询及对已装订成册的论文内容作出说明,应单独成页。
3.摘要摘要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
摘要的内容包括论文目的、对象、观点、主要方法、结果或结论等。
叙述要准确、简明、概括而不加解释,字数在200字左右。
选3-8个。
关键词间用分号隔开。
5.正文(含选题背景、方案论证、过程论述、结果分析、结论或总结等)。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应实事求是,层次分明,文理通顺。
(1)层次与段落层次是论文的内容所表现的次序,也称意义段;段落是构成论文的最小单位,也称自然段。
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注意行文格式,若以自然段起行,开头要左空两格。
(2)层次标题层次标题是指除文章标题之外的不同层次的分标题。
各层次标题要简短明确,并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数字之间用间隔号,末位数字后面不加标点,如“2”、“2. 1”、“2. 1.2”等,用以区别不同层次的标题。
确定层次标题要注意文章整体性,划分层次,提炼标题,切忌小标题过多,使论文变得零散、繁琐。
分层标题号一律左顶格,空一格后写标题号,题后内容另起一行。
三级标题以后的分题序号左空两格起。
(3)文字论文用的汉字要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汉字,要字迹清楚,书写工整,切忌潦草和错别字、自造字。
外文字符要分清文种和大小写。
(4)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5)图表图要有图号、图名,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在图的下方。
若论文仅有一图,不必编号,可用“附图”字样标出。
第一章审计概论【学习重点】审计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熟悉)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其他审计之间的关系(掌握)审计的分类和审计方法(熟悉)第一节审计的定义和特征一、审计的含义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审计的主体(二)审计的授权者(或委托者)(三)审计的客体(对象)(四)审计的依据(五)审计的目的(六)审计的本质二、审计特征----独立性和权威性(一)独立性①机构独立;②业务工作独立;③经济独立。
(二)权威性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决定了它的权威性。
第二节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一、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一)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体会议通过的新宪法,明确规定了设立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
1983年9月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二)国外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二、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1985年10月国家审计署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经历四个阶段:阶段1----详细审计阶段起因:南海公司事件审计的目的:查错防弊审计的方法:详细审计审计的对象:会计账目使用人:股东阶段2----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20世纪初,美国式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也称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
审计的目的:对报表数据做检查,判断企业的信用审计的方法:抽样审计的对象:资产负债表使用人:股东和债权人阶段3----会计报表审计阶段30年代到40年代,会计报表审计阶段。
审计的目的:对报表发表意见,不仅仅是资产负债表,还针对利润表审计的方法:测试企业内控做抽样审计鉴证的对象:对企业的内控进行控制测试,同时鉴证报表,对报表发表意见使用人:股东、债权人、金融机构、潜在投资人等.阶段4.----现代审计阶段40年代后,审计国际化,法制化。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审计的概念一、审计的概念关于审计定义的不同观点:中国审计学会1989年定义:“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中国审计学会1995年定义:“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
”美国会计学会(简称AAA)在1972年给审计下了一个广义的定义:“审计是一个客观地获取并评价与各种经济活动及事项的申明有关的系统过程,以便查明这些申明与既定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并将其结果传达给各有关利害关系人。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审计准则公告第一号》中,给审计下了一个较为狭义的定义:“独立人员对财务报表加以检查,搜集必要证据。
其目的是对这些报表是否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化情况表示意见。
”上述各项定义所包括的共同含义是:(1)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本质特征;(2)审核检查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是审计工作的核心;(3)审计对象必须明确;(4)审计工作过程是收集和整理证据,以确定实际情况;(5)审计工作必须有对照的标准和依据,才能从中引出审计结论;(6)审计结果向各有关利害关系人报告。
我国《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关于独立审计的定义作如下表述: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意见。
第二节审计的对象、职能和作用二、审计的对象审计对象是指审计监督的客体,即审计监督的内容和范围的概括。
(一)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二)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审计的对象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作为提供这些经济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审计的概念一、审计的概念关于审计定义的不同观点:中国审计学会1989年定义:“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中国审计学会1995年定义:“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
”美国会计学会(简称AAA)在1972年给审计下了一个广义的定义:“审计是一个客观地获取并评价与各种经济活动及事项的申明有关的系统过程,以便查明这些申明与既定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并将其结果传达给各有关利害关系人。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审计准则公告第一号》中,给审计下了一个较为狭义的定义:“独立人员对财务报表加以检查,搜集必要证据。
其目的是对这些报表是否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化情况表示意见。
”上述各项定义所包括的共同含义是:(1)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本质特征;(2)审核检查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是审计工作的核心;(3)审计对象必须明确;(4)审计工作过程是收集和整理证据,以确定实际情况;(5)审计工作必须有对照的标准和依据,才能从中引出审计结论;(6)审计结果向各有关利害关系人报告。
我国《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关于独立审计的定义作如下表述: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意见。
第二节审计的对象、职能和作用二、审计的对象审计对象是指审计监督的客体,即审计监督的内容和范围的概括。
(一)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二)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审计的对象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作为提供这些经济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
审计学科导论论文审计学科导论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下面是关于审计学科导论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摘要:审计现象是审计学科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审计主题既是审计学科的构建框架也是审计现象的分类框架,通常在实际的工作中会将审计现象分成信息主题和行为主题二类,其中信息主题主要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两种,而行为主题主要是用作对各项具体行为的约束和制约。
审计学科主要分为行为审计学、制度审计学、财务信息审计学等,需要依据相关理论将各审计学科进行分类,将财务信息审计学作为主要的审计内容,将其作为审计学科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审计主题;审计学科;体系创新学科体系是审计学科的基本框架,学科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要有相适宜的学科框架,没有学科框架的支撑,会导致学科效率和学科体系的降低。
近年来,审计学科发展良好,但是相对于其他相邻学科,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审计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给审计事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需要将学科体系作为审计学科发展的基础,提高审计学科的实践能力,培养出优秀的审计人才,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
一、审计主题的审计学科体系概述审计学科体系的内涵及其属性和体系构成是审计学科体系的主要研究内容,要想深入了解审计主题,需要了解审计学科体系的内涵及其属性,加大对审计学科的研究,明确审计学科的概念。
审计学科内部的各项体系之间彼此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能够实现对审计学科的整体概括,能够通过审计学科来展现出内部审计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反映出结构之间的不同变化规律。
审计学科既属于科学类学科,也属于管理类学科,在对其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将其作为科学知识范畴进行研究,展现出理性特征和经验特征,使学科更具综合性和边缘性特点,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展现出不同的分支。
审计学科体系的划分,是由莫茨和夏拉夫共同来提出的,主要从审计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审计理论进行划分,通常将哲学作为层次划分的基础,依次开展审计假设、审计准则和审计概念,确保层次划分的合理性,对提升审计工作效果,强化审计功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审计学第一章审计导论受委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审计的基本分类:政府审计(也称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也称独立审计、民间审计)审计的职能:⑴经济监督;⑵经济评价;⑶经济鉴定审计的作用:指审计职能在审计工作中产生的客观效果,主要有促进和制约作用从其内容发展来说,主要经历了详细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和会计报表审计3个阶段。
在这3个阶段中,审计目标是在不断变化的。
第二章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准则体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审计技术规范,包括鉴定业务准则和相关服务准则,鉴定业务准则又细分为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它鉴定业务准则;二是质量控制规范。
其中审计准则是其中的核心内容,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必须遵循的技术规范,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判断标准。
质量控制准则是审计技术规范的保证。
鉴定业务要素:指鉴定业务的三方关系、鉴定对象、标准、证据和鉴定报告。
1、鉴定业务的三方关系。
鉴定业务涉及三方关系人,即注册会计师、责任方和预期使用者。
责任方可能是鉴定业务委托人,也可能不是委托人。
责任方与预期使用者可能是同一方,也可能不是同一方,即使责任方是预期使用者,但不是唯一预期使用者。
2、鉴定对象3、标准。
相关性、完整性、可靠性、中立性、可理解性对任何类型的鉴定业务,如果下列情形对会计师的工作范围构成重大限制,阻碍会计师所需要的充分、适当的证据,注册会计师提出无保留结论就是不恰当的:①客观环境阻碍会计师获取所需要的证据,无法将鉴定鉴定业务降至适当水平;②责任方或委托方施加限制,阻碍会计师获取所需证据,无法将鉴定业务风险降至适当水平。
业务约定书:注册会计师应当就下列事项与特定主体进行沟通,确保其已经清楚理解拟执行的商定程序和业务约定条款,并达成一致意见:①业务性质,包括说明执行的商定程序并不构成审计或者审阅,不提出鉴定结论;②委托目的;③拟执行商定程序的财务信息;④拟执行的具体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⑤预期的报告样本;⑥报告分发和使用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