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学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 格式:ppt
- 大小:9.92 MB
- 文档页数:106
导论两汉在儒家经典文献整理上出现过几次由官方主持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专门审定经义、校订经文。
第一次是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宣帝诏群儒在石渠阁论定五经同异,留下一部《石渠议奏》,后亡佚。
第二次是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在自虎观召开群儒大会,考论经义同异。
会议讨论的结果是产生一部《白虎议奏》,乂称《白虎通德论》,经班固撰集后,题作《白虎通义》。
第三次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灵帝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宜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锈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襄平石经”。
魏晋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有两件大事值得关注。
一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
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为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二是汲冢竹书的发现。
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隋、唐两朝,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共同撰写了《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唐代的壁经和石经。
唐代的石经提议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于开成二年,因此称为开成石经。
五代时在古典文献学史上最值得书写的大事是蜀石经与雕版印刷九经。
后唐长兴三年由国子监主持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袁枢还首创记事本纪事本末体,成《通鉴纪事本末》。
有一些史料价值很高的著述体裁都是在宋代兴盛起来的,像年谱。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校睡略》。
王应麟最能体现王氏古典文献学考据才能的著作是《汉书文志考证》、《困学纪闻》。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清代是继宋代之后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
清代的古典文献学长于考据,并坚持把考据建立在扎实的小学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考据学又被称为汉学,与长于义理之学的宋学相对立。
又因为清代考据学作风朴实而被称为“朴学”。
清人的考据学家层出不穷,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文献的载体在讲版本这一章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与版本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文献的载体。
那么什么叫做文献的载体?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材料才能被记录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就叫做文献的载体。
从现存实物看,文献的载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甲骨、青铜、石头、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
一、甲骨。
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
具体地说,龟,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胫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迄今为止,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人称甲骨文。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期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因其出土于殷墟(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书契”、“殷墟卜辞”等。
由于甲骨文是对卜筮活动的记载,主要用来核实卜辞是否灵验,它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书籍。
二、青铜。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因为加了锡的成分,铸造出来的器物呈青灰色,所以称为青铜器。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青铜器铭文,因古代青铜又称为金,所以青铜器铭文又叫金文,因钟和鼎为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铸刻的金文器具又以钟和鼎居多,故又称金文为“钟鼎文”、“钟鼎款识”,另外还有“铭文”、“铭辞”等名称。
商周时期的金文内容宏富,记载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商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方方面面。
虽然有些学者说,其在西周历史、文化上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尚书·周书》,但它也只是青铜器的附坠,虽有书籍的某些作用,但还不是正式的书籍。
三、石头。
除青铜铭文外,当时还流行石刻文字,陕西曾出土了春秋战国之际的10个石鼓,上面刻有600多个籀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四方巡行,有七处刻石(峄山、琅邪(langye)、芝罘、东观、碣石、会稽)。
还有就是后来的石经、墓志、碑文都属于石刻文字。
著名的石经有汉代的熹平石经和三国魏的正始石经。
石刻文字显然是供人阅读的,这已经可以算是正式的书籍了。
当然,与后世书籍制度联系更为紧密的,还是简册和版牍。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1 .文献”定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文章、典策)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
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