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251.51 KB
- 文档页数:72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介绍《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它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以行为科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促使了企业组织的发展,组织行为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组织行为学”已经成为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本科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
加强此课程的研究与教学,对于学生毕业后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对于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所属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及时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将分成四大单元、共十一章进行讲授。
具体章节详见下表“课程内容”部分。
三、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组织行为能力发展的良好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对于组织行为方面的基本技能有所掌握,理解并能运用基本的组织行为技能。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分析个性差异、管理压力、防御挫折,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具体培养目标为:1、使学生强化对我们的民族自信和理论自信,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2、使学生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体系,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组织中人的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3、使学生建立分析、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为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或深入研究组织行为理论打下基础;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勤劳务实与细致耐心等职业精神。
七、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分四个模块依次进行教学:第一,组织行为学概述模块:采用课堂授课形式,着重讲解组织行为学的总体理论框架及其要点,掌握组织行为学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内涵、地位和作用,此教学模块重在引导学生培养其对组织行为学的认知能力。
组织行为学随堂练习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性质、发展和研究方法1. 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 )。
A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B 霍桑试验C 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D 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参考答案:B2. 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 )。
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测验法参考答案:B3. 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 )。
A 边缘性B 综合性C 两重性D 多层次性E 实用性参考答案:ABCE4.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 )。
A 个体B 群体C 组织D 集体E 环境参考答案:ABCE5. 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 )。
A 管理的两重性B 人的两重性C 组织的两重性D 多学科性E 多层次性参考答案:ABD6.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 )。
A 心理学B 社会学C 人类学D 政治学E 生物学参考答案:ABCDE7. 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 )。
A 研究程序的公开性B 收集资料的客观性C 分析方法的系统性D 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E 所得结论的再现性参考答案:ABCDE8. 行为测量量表有:( )。
A 名称量表B 等级量表C 等距量表D 比率量表E 等值量表参考答案:ABCD9. 在行为研究中,对变量处理的方式有:( )。
A 置之不顾B 随机化和不加控制C 保持衡定D 匹配E 规定特定的标准和范畴参考答案:ABCDE10.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
A 调查法B 面谈法C 实验法D 个案研究法E 观察法参考答案:ACDE11. X理论认为:()A.人生来就是懒惰的B.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C.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第二章个性差异与管理1. 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 )。
A 梅奥B 马斯洛C 赫兹伯格D 泰罗参考答案:B2. 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 )。
A 马斯洛B 赫兹伯格C 麦克利兰D 波特参考答案:B3. 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
第三章群体(一)群体的性质与特性一:群体的含义(包括对群体的五点解释)所谓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的含义:1:群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中的每个人必须遵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并以共同物群体目标为其行为的导向。
在工作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个体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
3: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和心理上都能够认识到他人的存在。
这种心理关系是工作群体的重要前提。
4:发球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
5: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在群体中找到一定的角色、地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只有具备了上述五个条件,才可以称为工作的群体。
二:群体的基本模式工作群体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们是更大的组织的一部分。
因此,每个工作群体要受到来自群体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
但工作群体本身蕴藏着由群体成员决定的各种资源。
这包括群体成员的智慧才能和工作动机等。
群体本身还有一个决定其成员的角色和规范的内部结构。
这些因素(群体成员所带来的资源和群体结构)决定着内部的相互作用模式和其他过程。
最后,群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与绩效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受群体所承担的任务类型的影响。
三:群体的类型1:群体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正式群体成员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2:我们还可以把群体细分为命令型、任务型、利益型、友谊型群体。
四:个体为什么加入群体1:安全需要通过加入一个群体,个体能够减小独处时的不安全感。
个体加入到一个群体中之后,会感到自己更有力量,自我怀疑会减少,在威胁面前更有韧性。
2:加入一个被别人认为是很重要的群体中,个体能够得到被别人承认的满足感。
3:自尊需要群体能使成员觉得自己活得很有价值。
也就是说,群体成员的身份除了能够使外面的人认识到群体成员的地位之外,还能够使群体成员自己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简介群体心理与行为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群体动力学以及群体决策过程。
了解群体心理与行为对于组织管理者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一个高效的群体能够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生产力。
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指在群体中形成的独特的思想和情感模式。
群体心理可以被看作是群体中个体所共享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情绪的总和。
群体心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领导风格、组织文化、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等。
群体心理对组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群体心理可以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协作,从而提高群体绩效。
另一方面,不良的群体心理可能导致冲突和分裂,阻碍组织的正常运行。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群体中成员之间的行为互动。
群体行为通常是受到群体目标、规则和规范的约束的。
在群体行为中,领导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来引导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 决策的集体性:在群体行为中,决策往往是集体性的。
群体的智慧可以通过集思广益来优化决策结果。
- 角色互补:在群体行为中,不同的成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彼此互补,从而提高整个群体的绩效。
- 影响力和权力:群体行为中成员之间的影响力和权力分配是动态的,会随着群体目标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
- 群体认同性:群体行为中成员会形成群体认同性,这种认同性通过群体规范和价值观的共享得到维持。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群体心理和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 领导风格领导者的风格对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领导风格会激发不同的群体行为模式。
一位有效的领导者应该能够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领导风格,以促进群体的凝聚力和绩效。
2.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对群体心理和行为起到重要的塑造作用。
组织文化可以通过价值观、规范和传统等方式对群体成员的行为产生影响。
一个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可以促进群体的合作和协作。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引言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群体心理与行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群体是组织中的基本单位,了解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对于理解组织中的各种现象至关重要。
本章将介绍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群体的定义群体是由多个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意识的社会单位。
群体可以是小到一个团队,大到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
群体的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和行为。
群体形成的机制群体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心理和社会机制。
其中,以下几个机制是群体形成不可或缺的部分: #### 1. 社会认同成员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是群体形成的基础。
通过认同一个群体,成员可以获得自尊、自我认可和归属感。
2. 协作与合作群体的成员之间需要协作和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通过共同努力,群体可以达到比个体更大的成就。
3. 形成共同价值观群体的成员通常会形成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可以帮助成员进行决策和行动,同时也能够加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协作性。
4. 互补关系群体中的成员通常具有不同的能力和角色,彼此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这种互补关系使得群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群体行为的特点群体行为具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是由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 1. 群体决策群体决策通常比个体决策更能够综合各种意见和信息,同时也更容易被激发出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然而,群体决策也可能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决策过程复杂等问题。
2. 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指的是群体中的成员相互之间的影响。
有时候,群体效应可以促进成员更好地完成任务,但有时候它也可能会导致一种盲从和从众的行为模式。
3. 集体认知群体的成员通常会形成一种集体认知。
集体认知是指群体中成员共同具有的知识、信念和观念。
这种集体认知可以影响群体的行为和决策。
4. 群体压力和紧张群体中的成员通常会面临一定的群体压力和紧张。
组织行为学绪论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重点第三章 群体行为基础 重点第四章 沟通 重点 难点第五章 团队第六章 冲突与冲突管理 重点第七章 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 重点第八章 组织文化 重点第九章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第十章 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难点第十一章 激励 难点 重点题量分值25×1F25 5×2F10 5×3F15 5×6F30 2×10F20本章重难点分析本章目录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名解)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包括: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提升员工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选择)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选择/简答)(1)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选择/简答)(2)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3)组织行为研究(4)领导行为研究【答案:ABCE】【答案:ABCD】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选择)1.心理学:测量、解释、引导及改变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研究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
3.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4.人类学: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5.政治学: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包括冲突的结构、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闵斯特伯格,1912年《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工业心理学创始人,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发“人际关系学说”。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莱维特,1958年,《管理心理学》,如何引导、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选择)20世纪60年代起,从各大学的心理学系转入管理学院、系,又吸命名为“组织行为学”。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选择)四个阶段: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封闭的理性模式。
1、什么是组织?答: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1、是由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层面各包括哪些内容?答:第一:把组织看成是个人的集合:有关人性、需要、动机和激励等方面的理论是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的。
对诸如价值观、知觉、态度、个性、意志和情感这些因素也予以考虑,并对他们在工作中的个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第二:把重点放在组织成员的小组、群体上,研究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们在一起工作的常规方式是小组、部门、委员会这些组织形式。
因此,在组织行为学中,一个可选择的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分析工作群体的功能,如规范、凝结力、士气、沟通、人际、合作与竞争等. 第三:把组织看成是一个整体来研究:力求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温和氛,如何影响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认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认识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尽可能提高组织的有效性,改进组织气氛。
1、组织行为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主要学说?受到哪些学科发展的影响?答: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管理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一)古典理论时期(1900—1930 年) ,受管理科学发展的影响; (二)人力资源理论,受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三)权变理论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受哲学思想发展与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四)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行为科学发展的影响。
2 、21 世纪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有哪些?答:一、经济全球化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二、高新科技,特殊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 (网络化、扁平化、灵便性、多元化、全球化)1、行为研究中的原则?答:1949 年,行为科学命名大会上的四项决定: 1、理论的肯定和证明必须靠公众都能够观察了解的客观事实,不能单凭学者个人的经验;2、尽量使用数理化的方式来说明假设,以便精密地测试和修正;3、尽量使各种论述精确,以便能用严密的试验予以肯定或者否定;4、使用自然科学所惯用的“厘米—克—秒”制作为度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