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二战之苏德战争
- 格式:ppt
- 大小:3.82 MB
- 文档页数:26
苏德战争:人类史上最惨烈的国运相赌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
1941年6月22日到1945年5月9日,整整1418个日日夜夜,两个世界级工业强国以死相拼,从北极圈打到高加索山脉,从伏尔加河打到欧洲心脏地带的易北河,战线绵延几千公里。
每场重大战役,双方都投入百万大军,坦克数千辆,火炮数万门。
参战的士兵来自整个欧亚大陆数十个国家,平均每天都有数万官兵伤亡,一直打到一方的国土全部被占领,武装力量几乎全军覆灭。
战争彻底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并且把胜利者打成了超级大国,主宰半个地球的命运五十年。
战争的双方对这场战争有着不同的称谓。
在苏联,它叫做伟大的卫国战争。
在德国,它就叫做东线。
一1942年1月,卫国战争刚打了半年,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写下了一首诗,题目为《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等着我吧我会回来只是你要苦苦的等待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勾起你忧伤满怀等到大雪纷飞等到酷暑难耐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往昔的一切一古脑儿抛开等到遥远的家乡不再有家书传来等到一起等待的人心灰意冷都已倦怠…等着我吧我会回来死神一次次被我挫败就让那不曾等待我的人说我侥幸感到意外那些没有等下去的人不会理解亏了你的苦苦等待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是你把我从死神手中拯救出来我是怎样死里逃生的只有你和我两个人明白只因为同别人不一样你善于苦苦等待”这首诗,道出了无数苏联士兵和平民的心声,许多人都把这首诗当成护身符放在贴心的口袋里。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
许许多多的红军官兵告别了亲人以后,再也没有回来。
他们的人数不是几百、几千,也不是几万、几十万,而是将近一千万。
根据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的损失统计数字,二战期间,苏军阵亡、伤重死亡、病亡和被俘后死亡相加,共计866.48万人,再加上动员入伍途中死亡的50万人,总计军人死亡916.48万。
苏军受伤人员为1520万人,总伤亡数达到2400多万。
除了军人的伤亡,还有数量惊人的平民伤亡。
俄罗斯统计,二战苏联和平居民死亡1740万人,总计军民死亡约2660万人,相当于全国人口的七分之一。
苏德战争过程简介苏德战争最后的结果如何本文导读: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兵分三路突入苏联(详见巴巴罗萨计划)。
苏联在战前虽然从多个渠道获得过战争可能爆发的情报,但很多情报之间是互相矛盾的,具体入侵时间的情报相差非常大,使苏联政府并不知道德国入侵的具体时间,甚至都不知道德国是否会入侵苏联。
仅仅在开战前一天,苏联最高统帅部才知道德军的具体进攻时间,但是为时已晚。
在短短10天之内,德军突进苏联600公里。
第一天的战斗,苏联红军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
希特勒狂言三个月灭亡苏联。
北方战线由德军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负责进攻。
两个星期内苏联红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整个波罗的海沿海地区,苏联红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很快进抵列宁格勒城下。
波罗的海三国的百姓由于早就对苏联的统治有强烈不满,因此在德军入侵之时发起了针对苏联政权的暴动行为,进一步促使了苏联红军的败退。
中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德军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通过一个双钳攻势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即西方面军)的合围,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苏联红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
随后,德中央集团军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展开了第二个钳形攻势,由于苏联红军有效地组织了防御,德军进展很慢。
但是战役在历经两个月后,德军还是完成了合围,歼灭了苏联红军30万人。
南方战线上由德军伦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目的在于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并获得黑海港口作为补给站。
当面为苏联基辅特别军区(即西南方面军)和敖德萨军区(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是苏联实力最强的一个军区,在战争初期,由于苏联红军在兵力和装备上对德军有明显的优势,德军在这个方向的进展最为缓慢。
莫斯科会战的反思1941年6月至1941年12月间,德国和苏联卷入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鏖战,战争之惨烈前所未见,莫斯科会战是战争的高潮之一。
当时世界上最训练有素的德国国防军试图打败苏联红军,为德国在东方赢得辽阔的版图,但是,苏德战争却以德国的惨败而告终。
德国不但没能闪电般地占领苏联,反而遭到灾难性的失败,这一失败标志着希特勒第三帝国走向衰落的开端。
本系列文章将从德国在莫斯科会战前后所经历的事实,系统地剖析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的原因。
一、苏德战争前德国的内政与外交早在希特勒在国会竞选总理之前,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就千方百计地讨好德国陆军,希望在今后的一系列计划和阴谋中得到陆军的支持,但是德国陆军素来具有的职业独立性,使他们不愿意受到政治家的干涉,因此,当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并野心勃勃地梦想征服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时,陆军的将军们表示得很冷淡,他们即没有希特勒的狂妄野心,也不希望受这个“门外汉”的领导,但是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即成的事实,德军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兵不血刃,对波兰和挪威的胜利也是易如反掌,这些胜利使得陆军的将军们对希特勒的态度有所好转,并开始支持他。
这种支持虽然为希特勒领导陆军扫清了某些障碍,但是冯·布劳希奇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的事实也表明,陆军失去了他们以往的职业独立性,陆军总司令部也成了希特勒发布命令的一个执行工具,这种一人独断专行的军事作风,在未来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严重的隐患。
在经济和工业生产方面,德国是一个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让希特勒更为头疼的是,德军的进攻主要依赖于装甲部队的领先突击角色,但是以德国的工业能力再也无法将坦克的生产达到质的突破,按照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将军的要求,以德国在未来时间内所要达到的进攻目标,德国的军工厂需要将坦克产量提高到800-1000辆/月,最低的标准也不能低于600辆/月,然而在希特勒的强烈要求下,仍管军事工业的运作加了百分百的力气,也只能将坦克产量提高到230辆/月,而战前德国派到苏联的一个观察团却吃惊地发现,苏联仅一个坦克工厂在一天内所生产的坦克数量就达到了22辆,这种工业能力是德国望尘莫及的。
历史:第13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案〖课程标准〗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正确认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必然性和重大历史意义。
⑵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和胜利的重要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等)。
⑶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胜利原因、影响和启迪,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讨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影响和历史启迪,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⑵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欧洲战场纪实》《亚洲太平洋战场纪实》《二战警示录》《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攻克柏林》等。
⑶课外阅读历史读物《世界五千年》和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学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及分析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
⑵通过学习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胜利原因、影响和历史启迪,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围绕“正义的胜利”这一主题,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和最终取得胜利的情况。
在教学中要从宏观上把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要点:原因→全面爆发→进一步扩大→最大规模→转折→结束→影响。
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空间概念,教师课前可准备一幅《世界政区》挂图,并制作活动标志,随讲随插,以表示斗争状态。
〖学情分析〗1.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也提高了,喜欢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初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教科书前一课介绍了有关意、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和法西斯轴心国形成的情况,而本课教材介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由法西斯轴心国挑起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大战,也是一次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
战争初期主要由于西方大国长期推行绥靖政策,使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势力占据上风,猖獗一时。
教材随后介绍了丘吉尔就任首相后,英国作为欧洲战场的主力,顶住了德国的压力。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大陆上的第一次大失败。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啊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初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慕尼黑阴谋及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史实:德军闪击波兰,德军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身受其害。
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法西斯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
二战交战各国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慕尼黑阴谋,二战全面爆发及扩大的史实。
难点:绥靖政策,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连战连捷不可一世的原因。
【教学方法】1.探究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讲述法。
让学生对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培养学生理清历史线索的能力。
3、影视辅导法。
通过一些相关的影视片断,增强直观的教学效果。
二战史论文题目: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军事思想的脱离实际与片面性专业:历史学年级:2006级本科2班姓名:沈娜学号:1030106024041陕西延安大学2008-11-20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军事思想的脱离实际与片面性内容提要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又不同与政治,他有自身的规律。
不仅要靠政治上的“得道”、经济上的实力、军队的勇敢、武器的精良,而且还要考知道战争的军事思想的正确。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有许多的原因,如政治、经济、武器装备、军队的素质,各个方面都有影响,本文只是想从苏军在军事思想中对战争的估计、对战争性质的看法、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将来要采取的战略、战术等等的片面性与脱离实际来做进一步探讨,谈谈这种军事思想指导下的普遍的贯穿于军队的条令、训练、演习、作战计划、军队部署、作战方法等等方面的进攻战略,它的片面性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导致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严重失利。
关键词苏德战争初期军事思想进攻战略(进攻反击)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事思想上得的脱离实际与片面性最终直接反应在战争中,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给苏联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苏联领导人一开始只把这次战争看成了“新的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他们仅仅把自己的利益房子啊最高点,把他们的立足点放在阻止和瓦解反苏联和阵营急诊显得形成上,苏联为了避免卷入冲突与德国签订了《素的互不侵犯条约》,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苏联估计到战争会发生,但是,过高的估计了自身的能力,确定了反击战略,要将敌人打回并消灭在他们得领土上,脱离实际。
战略是对战争的全面谋划,苏联的进攻战略普遍的贯穿于军队的条令、训练、演习、作战计划、军队部署、作战方法等等方面,而它的片面性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最终是苏联在战争中自食恶果。
一、军事思想的内容及其在战备中的反应。
军事思想,也叫做军事学说、军事理论,是一个国家对战争的基本观点,包括对未来战争的估计、对战争性质的看法、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将来要采取的战略、战术等等,它也是军队的建设、训练和作战方法的指导原则。
苏德战争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对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 月22日开始到1945年5月苏联攻占德国首都柏林为止。
为了区分1812年~1813年俄国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俄语: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爱国战争,中文为俄罗斯卫国战争),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俄语为:Велика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伟大的爱国战争,中文称为苏联卫国战争)。
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于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苏德战前的形势二十世纪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领导的德国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则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势力。
而此时的苏联,最高领袖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
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
1930年代末的苏联,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但是生产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德国。
另外,苏全国也刚从疯狂的肃反大清洗运动中慢慢恢复正常的国家秩序。
在德军横扫欧洲之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手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Урал)以东;对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稳住东方的日本,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建立“东方战线”,增加战略纵深等等。
世界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选择题1.二战前,首先被德国吞并的国家是A.西班牙 B.奥地利 C.波兰 D.匈牙利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使德意法西斯国家在地域上连成一片的军事行动是A.德国吞并奥地利B.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C.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D.意军侵占埃塞俄比亚3.德国法西斯吞并的第一个民族国家是A.波兰 B.捷克斯洛伐克C.西班牙 D.奥地利4.标志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事件是A.德国吞并奥地利B.慕尼黑协定签订C.《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D.英法对德宣战后一年内没有对德军发动大的进攻5.慕尼黑协定的内容是A.同意德国吞并奥地利B.同意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C.同意苏台德地区自治D.同意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6.慕尼黑会议违背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A.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B.推行种族歧视政策C.大国推行强权政治D.禁止当事国出席会议7.英法同德意法西斯签订慕尼黑协定的目的是A.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B.为了赢得备战时间C.保护捷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利益D.同德意结成反苏同盟8.慕尼黑协定签订产生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是A.使绥靖政策达到顶峰B.加速了战争爆发的进程C.致使苏联与英法集团关系最终破裂D.使英法处于极其不利的战前形势中9.慕尼黑协定产生的后果不包括A.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B.苏联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失败C,加速了大战的爆发一D.英法赢得了备战时间10.与下图所示德国疆域相符的时间是A.1936年3月—1937年2月B.1937年3月—1938年9月C.1935年10月—1939年2月D.1939年3月—1939年9月11.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张伯伦对希特勒行动提出疑问:“这是老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吗?”这段材料A.表明张伯伦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化B.说明英国放弃了绥靖政策C.反映出英德矛盾趋于尖锐化D.表明张伯伦仍然顽固坚持绥靖政策12.凡尔赛和约和慕尼黑协定的共同之处是①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②具有反共产主义的因素②有关于赔款问题的决定④有关于领土处理问题的决定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3.1939年,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直接目的是A.扩展势力 B.避免卷入战争C.对抗英法 D.赢得备战时间14.促使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直接原因是A.慕尼黑阴谋对苏联造成威胁B.苏联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失败C.苏联为避免东西两面受敌D.利用德国打击英法美15.德国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目的是A.寻求自己的安全保障B.共同对付英法的威胁C.放弃反共产主义立场D.解除进攻英法的后顾之忧16.下列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与评价,不正确的是A.它是英法纵容德国侵略苏联的必然产物B.是希特勒德国战略策略的产物C.为苏联备战赢得了时间D.与慕尼黑协定一样,纵容了德国侵略17.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世界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矛盾C. 法西斯势力与人类和平进步的矛盾D.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18.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
二战苏德战争德国战败的真实原因原创:shineliands天朝一大帮二逼,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查,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凭空想象,对二战苏德战争的进程进行胡言乱语地编排。
本大侠特此澄清事实,以正视听,还伟大的卫国战争一个真实面目。
央视纪录频道最近播放了一部纪录片,两季的俄版《伟大的卫国战争》。
对卫国战争的进程进行了细致讲解。
但是,该纪录片侧重于记录史实,对战争并没有进行军事层面的分析。
虽然里面的史实讲解的非常到位了,但是还是没有捅破最后的一层纸。
喜欢研究苏德战争的网友可以去搜索相关视频,3D制作,非常精彩。
在这里,我仅仅只是捅破那层纸。
首先,大家要相信,这个世界的上层都是聪明人组成的。
只有谁比谁更聪明,完全的傻子、二逼是混不到哪里去的。
只有聪明人才能混到最上层去。
在上世纪中叶,能够混到上层去的政治家,都非等闲之辈。
既然是都是聪明人,就会按照聪明人的规则办事。
聪明人的决策,一定是进行多方面的考虑的,而一些信口雌黄的二逼们的对这些决策的主观臆断分析,基本上是扯淡。
现对苏德战争的基本分析如下:第一、双方兵力对比。
战争初期苏德双方的总兵力对比毫无意义。
苏联当时在西部边境有三道防线,每道防线都驻有部队。
那么苏联的军力就是三分了,边境线上充其量就只占三分之一的部队。
而德军显然550万人是倾巢出动。
这样,一方是三分兵力,一方是集中所有攻击部队,兵力数量优势就非常明显了。
苏联边境线的一线部队明显处在数量上的明显弱势。
那么,结合下面我们要讲的闪电战,苏联国家的总兵力有多少,就没有多少意义了。
第二,双方武器对比。
武器对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苏德交战,坦克质量异常关键。
这个坦克质量,主要是两个重要指标:一个是坦克火炮穿透力,一个是装甲厚度。
也就是一攻一防的问题。
如果坦克进攻能力强,防守能力弱一点,还可以搞点隐蔽伏击的战术——也就是要先开第一炮。
坦克火炮差一点,但是装甲比较厚,那起码还可以给步兵提供一下掩护。
但是,如果自己的坦克火炮打不穿敌人的坦克,自己的装甲又不经打,那这种坦克在二战中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属于淘汰产品了,有多少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