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1.95 MB
- 文档页数:72
甘肃省概况基本概况甘肃古属雍州,省会兰州。
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
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并与蒙古国接壤,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
人口2600万(1949年968万人),有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土族、撒拉族、满族等民族。
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于西夏在其境分置十二监军司,甘肃为其一,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历史沿革先秦时期,全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梁二州,旧称“雍梁之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省境东南地区为北地郡和陇西郡。
汉代先在省境置凉州,至元封五年(前106)省境先后改置武都、陇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10郡。
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
元代始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
明代废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清代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范围。
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
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
1927年废道,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
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
甘肃省导游词简介3篇甘肃省导游词简介范文1: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华夏始祖伏羲氏在这里推八卦、授渔猎,马可波罗东游中国时也曾在此停留。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简称甘。
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之西,古代曾有陇西郡和陇右道的设置,故又称陇。
现全省设11市(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金昌、武威、酒泉、张掖、定西、平凉、庆阳)、1地区(陇南)和两个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作为我国东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甘肃大地上,散布着上千处人文景观,其中有堪称世界石窟壁画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以泥塑著称于世的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茫茫的戈壁、淳朴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草原、洁白莹润的冰川共同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
鸣沙山、月牙泉的奇异组合,给神秘沉重的丝路古道增添了一丝轻松惬意。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独具魅力的甘南藏族风情、肃南裕固族民俗,让许多国人甚至外国客人都新奇不已。
甘肃的石窟分布于河西走廊两侧,这里原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当年那些远走漠漠塞外丝路的人为保平安,纷纷在这个艰辛跋涉之地开窟造像,这些历千年而不毁的石窟,既是宗教、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丝路历史的见证。
于是有了敦煌的莫高窟、安西县的榆林窟、玉门的昌马石窟、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文殊山石窟和马蹄寺石窟、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武山县的水濂洞石窟、甘谷县的大像山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泾川县的王母宫石窟、庆阳县的北石窟寺等,简直是一条石窟走廊。
这里除有兰新铁路贯通之外,县、市、城、乡均有公交车可达,交通相当便利。
甘肃省导游词简介范文2: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
对甘肃的介绍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内陆省份之一,首府是兰州市。
甘肃省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辖14个地级行政单位。
甘肃省地势东高西低,由青藏高原、河西走廊和陇山山脉组成。
甘肃省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甘肃省是中国的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历史上一直是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在甘肃省,你可以看到许多历史文化名胜和自然风光。
其中,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之一。
鸣沙山是一个沙漠景区,以沙丘、沙漠、湖泊和古建筑群为主要景点,是一个中外游客争相参观的著名景点。
另外,敦煌文化、汉唐文化、藏文化和回族文化等也是甘肃省特有的文化资源。
除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甘肃省还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如峡谷、山峰、草原、湖泊和沙漠等。
五彩丹霞和七彩丹霞是甘肃省独有的自然风光,是因为特殊的地质条件形成的。
祁连山是甘肃省最高峰,海拔达到了5,547米,是登山爱好者的天堂。
另外,黄河石林、月牙泉和峨眉山等也是甘肃省著名的自然景点。
总之,甘肃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是一个值得一游的省份。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甘肃省,一定不要错过这里的美景。
- 1 -。
甘肃历史简介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为兰州市。
甘肃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那时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
在商、周时期,甘肃地区属于西戎地域。
随着历史的演进,甘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
在秦朝时期,甘肃地区成为大秦帝国的一部分。
到了汉武帝时期,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等郡县,统治甘肃地区。
唐朝时期,甘肃地区是中原与西域沟通的重要通道,安西四镇之一的鄯州就位于今天的甘肃境内。
宋朝时,甘肃地区属于兴灵路、凉州等行省的管辖范围。
在元朝时期,甘肃地区被归为大都路,后来分为宁夏行省、甘肃行省。
明朝时期,甘肃地区成为中国著名的军事重镇,因抵御外族入侵有重要功勋。
到了清朝时期,甘肃地区被划分为鄂尔多斯、西藏、宁夏等行省。
直到1912年,甘肃地区成为中国的一个省份。
近代以来,甘肃地区成为了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
甘肃省历史跨越八千余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在甘肃。
此外,甘肃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总的来说,甘肃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历史学家。
甘肃简介200字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重要省份,位于黄河上游,行政区划代码为620000,省会城市为兰州。
其地理位置独特,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界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国接壤。
全省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形状狭长,东西跨度大,地貌多样,涵盖山地、高原、河谷、沙漠、戈壁等多种类型。
历史上,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着关键作用。
省内现下辖12个地级市及2个民族自治州,共有86个县级行政区。
经济发展方面,甘肃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等产业,并在文化旅游、新能源等领域具有发展潜力。
同时,甘肃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壮丽的自然景观,如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等名胜古迹。
甘肃概况甘肃位于祖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地形狭长,状似一柄如意。
东西总长度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最窄处形似“蜂腰”地段,仅25公里。
甘肃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相连,南临四川,西与青海,新疆毗邻,是丝绸之路的锁钥(yue)之地和黄金路段。
北靠内蒙古,并与蒙古接壤,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他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是地形复杂,资源丰富的大省。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六种地形类型齐全、交错分布。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峰为甘,青两省的界山祁连山主峰团结峰,海拔5800米;最低点则在陇南白龙江中游文县罐子沟,海拔550米。
基本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和祁连山地。
正由于甘肃处于西北内陆地区,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降雨量少,大部份地区气候干燥,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
年均气温4度--16度之间,省内各地降水量在300—860毫米之间并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甘肃省有兰州、白银、天水、金昌、嘉峪关、庆阳、武威、张掖、酒泉、定西、平凉、陇南12个地级市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共14个州、市。
共计有86个县区市,2007年底,全省共有2617.16万人。
自古以来甘肃就是多名族聚居的省份,汉族人数占全省总人数的90.7%,少数名族占9.3%,全省共有44个少数名族,其中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萨拉、哈萨克族等10个少数民族,东乡、保安、裕固为3个甘肃特有的少数名族。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
秦设陇西郡,唐置陇右道,因境内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称陇西,陇右,简称甘或陇。
甘肃建省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甘肃概况导游词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黄河上游、祁连山北麓,素有“黄土高原东部的门户”之称。
作为历史文化名省,甘肃是中国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
本文将介绍甘肃的概况,包括地理、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美食等方面的内容。
地理概况甘肃位于中国西北,辖7个地级行政单位,总面积36.7万平方公里。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一般呈丘陵、台地和盆地的形态。
甘肃省面积较大,从大佛寺东到敦煌西间,东西横跨1,003公里,但南北最长处仅560公里。
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包括祁连山、黄河、兰州、酒泉、临夏等地形地貌景观。
历史概况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早在古代就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甘肃境内最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莫过于敦煌莫高窟和崆峒山的华山寺。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1760年,夏朝就在黄河中游地区设立都城。
之后的历史,甘肃成为了著名的军事要塞和文化中心,也因此留下了许多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人文概况甘肃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拥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风情。
这里有汉、藏、回、蒙、裕固等56个民族,各自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化、习俗。
其中,甘肃回族的信仰文化、庆典活动非常丰富,在黄河流域地区也有很多居民保持着“秦汉文化”,还有部分突厥和匈奴族人养成的独特文化传统。
此外,在祁连山下的兰州、华山寺、崇山峻岭,都是甘肃著名的旅游景点。
自然景观甘肃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景观的省份,历时3亿年的土地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地理风貌和自然景观。
其中,祁连山风景区、黄河风景区、崆峒山风景区、环太湖旅游区等都是甘肃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此外,甘肃省拥有大河黄河的两大支流——河西走廊上的黑河和黄河,在这里游客在观览自然美景之余还可以了解到黄河和黑河对西北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美食甘肃的特色美食有很多,如兰州牛肉面、习酒、笛子面、烧饼夹肉、莜面馍馍、三套子牛肉、酥油饼等。
甘肃的美食以品种丰富、风味独特而著名,许多都是当地居民口口相传的传统美食,都是游客品尝的必备佳品。
甘肃省情简介甘肃,由古代所辖重镇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古代曾设有陇西郡和陇右道,故又简称陇。
甘肃地处中国西北内陆,黄河上游,平面地形酷似一柄精致的“玉如意”,镶嵌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
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东西最长达1655公里,南北最窄处仅25公里。
总人口2628万,有55个民族成份,其中东乡、保安、裕固族是甘肃独有民族。
全省有兰州、嘉峪关、金昌、酒泉、张掖、武威、白银、天水、平凉、庆阳、定西、陇南12个地级市,临夏、甘南2个自治州;有86个县(市、区),其中,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17个市辖区。
甘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东邻陕西省,南与四川、青海省接壤,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交界,东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连接,是西北地区连接中、东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贯通东亚与中亚、西亚及欧洲之间的陆上通道。
甘肃地域辽阔,地处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形成了瑰丽奇异的独特地貌。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建筑建材、食品医药、轻工纺织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全省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伟大征程中,按照省委提出的“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全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人力资源开发三大支撑”的总体思路,大力弘扬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精神,正在满怀豪情地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西部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将着力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整合要素资源,加强区域间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悠久历史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甘肃省简介地理:位于中国中部偏北。
介于北纬32°36′~42°47′,东经92°10′~108°43′。
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与宁夏、内蒙古两自治区毗邻,西北—隅和蒙古接壤。
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仅北山山地与祁连山地之间为狭长的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交通咽喉,自古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和军事要地。
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年平均气温约9℃。
1月平均气温-12~2℃,7月20~24℃。
受地形影响,各地年平均降水量相差极大,由东向西自500毫米降至不足50毫米。
人口:2562万(2000年),主要有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土、撒拉、满等民族。
行政:全省共划5地级市、7地区、2自治州、8县级市、60县、7自治县。
风味食品:兰州清汤牛肉面、静宁锅盔、酿皮子、浆水面、静宁烧鸡、陇西腊肉。
地方文艺:花儿、陇剧、高山戏、秦腔、皮影戏、兰州鼓子等。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省会兰州。
甘肃陇中的泾、渭上游诸河谷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与华夏文化摇篮。
200万年前“黄河剑齿象”便在此生存,五六千年前这里出现了仰韶文化。
汉武帝时,开辟了中原地区通向西域的走廊。
随着丝绸之路的打通,中国的四大发明、生产技术和丝绸、陶瓷、铁器等输往西方,西方和印度的天文学、数学、宗教和宝石、香料、棉花等传入中原,元初省境尚属陕西省,1281年分置甘肃行省,清康熙五年(1666)改名甘肃布政使司,移治兰州。
甘肃经济以农、牧、石油、化工等较重要。
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分布广,品质优。
土特产种类繁多,如胡麻,“三红”苹果、白兰瓜、黑瓜籽、百合、当归、兰州水烟、杏仁、黄花菜等。
当归、大黄、党参及黄(红)芪、甘草等为传统出口商品。
甘肃是以石油化工和有色金属冶炼为主的新兴工业基地和中国西北工业较发达的省区。
丝绸之路是甘肃省旅游的主题,绿洲、城镇、关隘、长城、寺庙、石窟极具价值。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天马被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甘肃被称为“石窟艺术之乡”,敦煌石窟美仑美奂,艺术造诣极高;高原雄浑,山地险峻,黄河之滨,水车转动,陇上江南,水草丰美。
甘肃省情简介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甘肃,由古代所辖重镇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古代曾设有陇西郡和陇右道,故又简称陇。
地处中国西北内陆,黄河上游,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
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最窄处仅25公里。
全省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86个县市区,常住人口2557.55万。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56个民族全部都有,少数民族人口241万,占全省人口的9.43%。
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民族。
甘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东邻陕西省,南与四川、青海省接壤,西与新疆相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交界,东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连接,是西北地区连接中、东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是贯通东亚与中亚、西亚及欧洲之间的陆上通道。
甘肃地域辽阔,地处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地形及气候差异较大,多数地方海拔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之间,生态环境复杂多样。
甘肃是一个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的省份。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实现了由解决吃饭为主向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转变。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发展和积累,甘肃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社会正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迈上了加速转型跨越的高位平台。
2011年12月,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甘肃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分析形势任务和省情实际,作出了甘肃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最大希望是开放开发、最大责任是富民安民,正处在政策叠加期、难得机遇期和奋力跨越期的基本判断。
去年4月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全省发展思路和举措,提出未来五年要肩负“一项重大使命”,即建设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坚持“八个发展取向”,即好中求快、“三化”并进、基础优先、开放带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人才支撑、产业富民等取向;实施“十大重点行动”,即联村联户、多极突破、项目带动、扶贫攻坚、全民创业、生恋屏障、文化提升、效能风暴、和谐构建、先锋引领等行动,力争实现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三个翻番”以及经济发展质量、人民生活水平、产业发展层次、文化发展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文明程度等“六个提升”,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甘肃省简介导游词大全甘肃省简介导游词大全(精选8篇)怎么写甘肃省简介导游词才合适?看看吧。
作为一位杰出的导游,时常需要用到导游词,导游词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学问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
导游词应当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甘肃省简介导游词大全,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甘肃省简介导游词大全精选篇1甘肃有个淳朴漂亮的小镇,他们靠山而据,日出耕作,日落回家,现在就带大家来领会下甘肃小镇的民俗风情吧,小镇名叫“静宁”即“安静静谧”之意。
静宁县旅游资源丰富,进展较好,民俗文化也是特别丰富的。
1、生活习俗居住:山区多选择向阳、避风、背山而居,旧时多住窑;川区多房少窑。
清及民国时期,富人家筑堡居住。
现代农村多住顺水“一面坡”形土墙瓦房、砖瓦房。
院内房屋布置,上房居中,与大门基本相对。
饮食:旧时均以杂粮为主。
20世纪80年月后,主食小麦辅以杂粮,以面食为主。
好熬“罐罐茶”喝,有泼散祭祖习俗。
陈设:农村多用方桌、炕桌、木厢、室内挂字画中堂。
婚嫁礼俗:提亲、订婚、纳采、迎娶等。
2、民间艺术主要有社火、歌谣、剪纸、刺绣等。
社火多在春节期间和特大喜庆日子演出。
有舞台表演、地静宁县群众活动摊子和由狮子、龙、高跷、旱船、高台组成的社火队三种表演形式。
耍社火时,要“说仪程”,表演曲子戏、小曲、狮子、马社火、纸马、跑驴、小车、高台、龙灯、旱船、高跷和皮影等节目。
歌谣、谚语、民间故事非常丰富。
《毛女子》、《月亮光光》、《催眠曲》、《吆老牛》、《花鸟鸟自由配成双》、《有吃有喝心里舒坦》等歌谣流传较为普遍。
《十杯酒》、《四大节》、《十里墩》、《送干哥》等,曲调整奏奇怪,在民歌中极为罕见。
整理出的谚语约300条,涵盖了气象、节令、农事、思想、修养、社交、生活等方面内容。
剪纸是静宁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装饰艺术,每逢节日(主要是春节)或有喜庆事时,妇女用彩纸剪成各种花、鸟、虫、鱼或人物,贴在窗格上(叫窗花)、门棂上、墙壁上(叫墙花)作为装饰。
甘肃,古属雍州,地处黄河上游,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
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
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
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甘肃海拔大多在l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
北有六盘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
境内地势起伏、山岭连绵、江河奔流,地形相当复杂。
这里有直插云天的皑皑雪峰、有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有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有郁郁葱葱的次生森林、有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风韵的自然风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和陇南地区,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
一、地理区域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域辽阔。
介于北纬32。
11’一42。
57.、东经92。
13’一108。
46’之间,大部分位于中国地势二级阶梯上。
东接陕两,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9千米,南北宽530千米,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
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
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溪流急荡,峰锐坡陡,恰似江南风光,又呈五岭逶迤。
南疆的“纤秀”,北国的“粗犷”,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陇东、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