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地热资源地质条件及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628.72 KB
- 文档页数:7
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1. 引言1.1 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当前全球能源环境日益紧张、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加大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力度,推动地热能技术的创新与完善,将为我国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环保的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字数:221】1.2 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在发达国家如冰岛、美国等,地热能开发利用已经较为成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地热发电和地热供热系统。
这些地区通过地热能源的利用,实现了对传统化石燃料的替代,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了环保和节能的目的。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地热能开发利用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由于地热能资源分布不均匀,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缺乏相关技术和资金支持也是制约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因素之一。
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现状是多样化的,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发展中国家仍需要进一步努力。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前景将更加广阔,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
1.3 地热能开发利用前景展望地热能资源丰富,具有分布广泛、规模巨大的优势。
全球范围内,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各大洲,包括热液资源、干热岩资源等多种类型。
热液资源蕴藏量巨大,有利于规模化开发利用,为地热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地热能开发利用前景更加广阔。
随着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地热发电效率不断提高,成本不断下降,同时地热能在城市供暖、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
未来,地热能产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前景,为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和环保战略实施提供重要支持。
2. 正文2.1 地热能的来源和特点地热能是一种利用地壳内部地热能量的可再生能源。
其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核聚变反应、地热循环和地质作用。
地热能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和高效性的特点,不受气候影响,可以实现全天候、全季节的能源供应。
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地热资源勘查、地热井建设、地热循环系统建设和地热能利用设备安装。
地热能开发与利用的地质条件研究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能源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充分了解和研究地质条件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重点探讨地热能开发与利用所需的地质条件以及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
一、地热能开发与利用的地质条件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地质条件:1. 热储层条件热储层是地热能的主要源泉,因此其温度、深度、厚度以及渗透性等条件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热储层的温度应该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满足地热能的利用需求,通常要求热储层温度在70℃以上。
此外,热储层的深度和厚度对于热量的储存和释放也具有重要影响。
渗透性是指热储层中地下水或地下热水的渗流能力,其越高则利用地热能的效果越好。
2. 地热能的分布条件地球上的地热资源并不均匀分布,其热储层的存在形态和分布有差异。
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需要考虑热储层的规模及其分布的连续性。
在选择合适的开发区域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分布特点,并分析其热能资源的潜力及可持续性。
3. 地表热流条件地表热流是指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的热量传递量,通常以瓦特/平方米(W/m²)来表示。
地表热流的大小受地壳热流和地热流的影响,而这两者与地壳的物理属性、大地构造等因素相关。
地表热流的分布状况影响了热储层的温度和分布特征,因此对于地热能开发与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地热能开发与利用的地质条件研究意义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地热能的地质条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实现能源转型。
地质条件的研究对于选择合适的地热能开发区域、评估热储层的储量以及预测能源产量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地质条件研究还能帮助我们预测地热能的分布规律,进一步挖掘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
通过对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另外,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持久稳定的特点,不受季节和天气等因素的限制。
上海市浅层地热能的开发的可行性和应用技术092712 黄兵姚一、摘要:浅层地热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一般为恒温带至200m 埋深),温度低于25℃,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球热能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开发的能源,它的开发和利用在建筑供暖(冷)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海市的能源紧缺,为解决这个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利用可再生、环保、经济型能源。
浅层地热能本土化,不需运输,容易取得,可持续利用,是上海地区重要的可再生资源。
本文通过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应用现状,指明了上海地区发展浅层地热能的思路和方法。
结合上海地区的地质构造、气候特点以及地下水情况,对该能源在上海地区的可行性和开发运用做出论证。
【关键词】浅层地热能;节能;绿色能源二、引言:我国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能源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加之上海市能源紧张。
电能,天然气不能满足城市需求。
而浅层地热能恰恰是一种清洁、价廉、丰富的新兴能源,能够弥补能源的不足。
三、正文:1.上海市浅层地热能的开发的可行性论证: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也是一种特殊矿产资源,利用前景广阔。
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改善我国现有能源结构、促进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助于改善上海市的能源紧张情况和促进上海市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
地热能是地球内部贮存的热能,它包括地球深层由地球本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及地球浅层由接收太阳能而产生的热能。
前者以地下热水和水蒸气的形式出现,温度较高,主要用于发电、供暖等生产生活目的,其技术已基本成熟,欧美国家有很多用于发电,我国则多用来直接供热,这种地热能品位较高,但受地理环境及开采技术与成本的影响因而受限较大;后者由太阳能转换而来,蕴藏在地球表面浅层的土壤中,温度较低,但开采成本和技术相对也低,且不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适合于建筑物的供暖与制冷,因而受到了暖通空调及节能行业越来越多的关注。
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一、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1. 全球地热能资源分布全球范围内,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地热带、地热梯度带和地热异常带三类地区。
地热带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包括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西部及东非地狱断裂带等地区。
地热梯度带主要分布在北美、南美、欧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
地热异常带则分布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东非板块等地区。
总体上来看,全球地热资源分布较为广泛,但利用程度不够高。
2. 地热能利用方式目前全球对地热能的利用主要分为两种方式: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
直接利用是通过利用地热水和地热蒸汽来直接供暖、温泉浴、养鱼养殖等。
间接利用则是通过地热发电来产生电力,并将电力输送到各个领域进行利用。
地热发电是地热能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
目前,全球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约为14000MW,主要集中在美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冰岛、新西兰等国家。
冰岛是全球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占比最高的国家,其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2000MW。
美国在地热发电方面也有较高的装机容量,占全球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的约30%。
二、地热能发展前景分析1. 地热能发展趋势虽然地热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开发利用面临着一些挑战。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受地埋深度、水资源补给、地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地热资源的勘探难度较大。
地热开发利用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技术支持。
地热能的利用还存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等问题,需要加强相关政策和监管。
未来地热能的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通过提高地热能开采效率、降低成本,推动地热能的大规模利用;二是政策支持,各国政府应加大对地热能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对地热资源进行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地热能开发利用;三是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分享经验,推动全球地热能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
上海市崇明区浅层地热能资源量潜力及经济环境效益评价游京1,2,3,王小清1,2,3,才文韬1,2,3(1. 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上海 200072;2. 上海浅层地热能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072;3. 上海浅层地热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072)摘 要:根据上海市崇明区浅层地热能的赋存条件及分布特征,对该区浅层地热能资源量潜力作了估算,并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进行开发利用评价。
结果表明:上海市崇明区150m以浅岩土体浅层地热容量总计约为1.05×1014kJ/℃;取可利用温差为5℃时,浅层地热能静态储量合计约为5.24×1014kJ;在不考虑土地利用系数的情况下,上海市崇明区地埋管换热方式夏季制冷工况平均资源潜力为571848m2/km2,冬季供暖工况平均资源潜力为1019066m2/km2。
从经济效益角度评价,上海市崇明区各类建筑以地埋管换热方式进行冬季供暖平均每平米每年可节约2.19kg标准煤,夏季制冷平均每平米每年可节约2.20kg标准煤,换算成直接经济效益各建筑类型在单位面积每年可节约费用9.38~28.11元。
从环境效益角度评价,崇明区各类建筑单位建筑面积年平均减排二氧化碳10.82kg、二氧化硫0.09kg、粉尘0.04kg。
关键词:浅层地热能;资源量潜力;开发利用评价中图分类号:P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0)04-0088-05崇明区位于上海北部、长江入海口,全区地势平坦,陆域面积1413km2,包括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击岛,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对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1]。
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崇明将被建成21世纪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示范基地,具备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综合性特点的世界级生态岛。
地热能的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利用地下的热能来进行能源开发和利用。
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重要的能源战略,在减少碳排放、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热能的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地热能的地质特征地球内部存在丰富的热能资源,主要表现为地热梯度和地温异常。
地热梯度是指地温随深度变化的速率,一般情况下,地热梯度约为2-4℃/100米。
地温异常是指地下特定区域出现高于或低于正常地温的现象。
地热能主要通过热储层传递和储存,地下的岩石层可以作为重要的热储层。
一般来说,地热能的地质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壳热流:地壳热流是指单位面积上地壳中的热能流出量,通常用热流密度表示。
地壳热流密度的分布与地壳结构、岩石热导率和地壳深度等因素有关。
2. 热储层:热储层是地下的岩石层,具有较高的温度和热导率,可以储存和传导地热能。
常见的热储层包括热水层、岩浆岩层和地热资源隐患等。
3. 热水系统:热水系统是由地下的热水体和渗透性岩石组成的。
热水体通常以水热喷泉、地下热水湖和地热水脉等形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地下热能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二、地热能的资源潜力地热能是一种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
根据不同类型的地热能利用方式,地热资源的潜力可以分为直接利用和地热发电两类。
1. 直接利用潜力:直接利用地热能是指将地下的热能直接应用于供暖、温室种植、温泉疗养等领域。
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靠的能源形式,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多种需求。
全球范围内,一些地区已经成功地利用地热能进行供热供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 地热发电潜力:地热发电是指将地下的热能通过地热发电站转化为电能。
地热发电具有稳定、可持续的优势,在能源转型和碳减排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地热发电技术主要有干蒸汽地热发电和二次回转地热发电两种形式,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地热发电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
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秋较冬夏较长。
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年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年平均降水量1119.1㎜,年蒸发量882.4㎜;年平均日照1400h。
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全年平均气温15.8℃,1月最冷平均为3.6℃,7月最热为27.8℃。
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
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6340.5K㎡,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 3.5~4.5M之间。
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2.5K㎡,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
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400M。
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 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
上海地区内多属于软土地区,土壤源热泵空调地埋管施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传统的地热理论,将地层从上到下分为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
上海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模式探究黄坚;孙婉;王小清【摘要】在已往工作基础上,采用资料搜集整理分析、项目调研、专家访谈和综合分析等手段,充分掌握上海市浅层地热能应用现状,深入研究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科学判断开发利用前景,为相关工作的推进提供支撑,为上海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期刊名称】《太阳能》【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发展模式;上海【作者】黄坚;孙婉;王小清【作者单位】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我国浅层地热能在建筑应用中实现了对常规能源一定量的替代,在建筑节能减排上发挥了积极作用[1]。
随着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出台鼓励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发展[2,3]。
上海市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直接利用浅层地热能为棉纺厂生产车间供暖、降温。
1989年在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了第一个利用地源热泵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项目,开启了国内浅层地热能利用的时代。
21世纪初,浅层地热能在住宅、办公楼等项目中陆续推广使用,世博会的成功应用,掀起了浅层地热能利用发展的热潮。
截至2015年底,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超过800个,应用面积约1000万m2。
上海市浅层地热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上海又是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有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城市,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善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4,5] 。
上海市浅层地热能勘察工作最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市区和近郊利用现有深井和钻孔开展了浅部地层的测温工作,取得了一些地区初步的地温数据。
2009年上海市开展了全域范围的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分析了其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进行了适宜性分区和资源量估算,为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基础。
上海市地热资源地质条件及开发利用潜力分析谢建磊 方正 李金柱 徐明德(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摘 要 受多种因素制约,上海市近年来陆续实施的地热资源勘查效果都不理想。
本文在汇总整理本市有关地热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内热源、热储、热盖和通道等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划分了12个地热资源远景区。
热盖为上侏罗统、松散层区域性热盖和上白垩统-古近系、下古生界陆源碎屑岩局部性热盖。
热储具有下古生界和白龙港玄武岩层状热储和断裂破碎带带状热储。
热源主要为正常的地温增温,断陷盆地盆缘断裂和主要断裂具有深部导热作用。
关键词 地热地质条件 控热构造 远景区 利用潜力1 引言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逐渐成为许多城市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恒温层以深地热资源(包含浅层地温能)的勘查和利用成为地质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
尤其是近年来,在国际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内出台产业节能减排政策的背景下,开发地热资源已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带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上海市自身能源缺乏,加强地热能勘查和开发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际性大都市具有重要意义。
浅层地温能因分布广泛、利用方便、调查和开发技术臻于成熟,在世博会等工程中已开始利用,但在中浅部、深部地热资源勘查上,受区域地质条件认识不足等因素影响,目前还没有取得突破。
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区内零星进行了水温测量、岩石物性测试、岩溶水文地质普查和北新泾等局部的地热资源勘查,积累了部分地质资料和经验。
初步总结和探讨了重固-北新泾地热资源远景区段[1][2],并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对上海市地热资源勘探方向进行了初步概括[3];但上述认识多集中在局部,对地热资源的地质条件至今未见有系统论述和地热资源远景区划分。
本文在上述资料基础上,通过与邻区对比,分析了本区地热地质条件,划分了地热远景区(带),并对其开发潜力进行了分析。
2 区域地球物理和地质特征2.1 区域重磁场特征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呈NE-NEE、近E W向,向东逐渐抬高。
上海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208个详细分区指引导则上海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208个详细分区指导则导言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稳定可靠、环保节能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解决能源需求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上海市的情况,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制定了《上海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208个详细分区指导则》,旨在推动该市地热能的可持续发展和应用。
本文将对该指导则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
一、指导则背景1.1 上海市地热能资源概况上海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上海市地下500米以浅的温度均高于15℃,其中有一定部分地区温度达到了50℃以上,具备浅层地热梯度资源。
这为上海市浅层地热能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2 缺乏规范与指导尽管上海市地热资源潜力巨大,但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导,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为了促进上海市浅层地热能的规范开发,制定一套详细的分区指导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指导则内容2.1 指导则的目标《上海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208个详细分区指导则》旨在统一规范上海市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明确的指导,推动地热能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指导则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地热资源分布情况及其开发利用的适宜性,为决策者提供了科学依据。
2.2 分区指导的原则指导则按照地热资源的分布情况,将上海市划分为208个分区,并根据地下水温度、地热梯度等指标进行了详细分类。
同时指导则针对每个分区给出了相应的开发利用建议和技术指导。
通过这种分区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明确每个地区的地热能的潜力和可利用性。
三、指导则评估3.1 深度评估《上海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208个详细分区指导则》通过对每个分区的地热资源进行深入评估,让决策者对于不同地区的资源潜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指导则综合考虑了地下水温度、地热梯度、地质条件等多个因素,使得资源评估更加准确和全面。
------------------------------------- Docin Choose -------------------------------------精 品 推 荐↓优 秀 文 档The Best Literature --------------------------- The Best Literature如果遇到关键文字缺失的情况,请用Adobe Acrobat软件(文档-裁剪页面-删除白边距)对文章进行修改,就可以显示出来了。
尊敬的庄少勤副区长、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纪念第42个“世界地球日”。
首先,我代表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代表冯经明局长,对大家的到来和热情参与,表示热【编者注】2011年4月22日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上海的宣传主题是“节能减排,大力推广利用浅层地热能”。
地球日当天,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杨浦区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杨浦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承办,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召开“上海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研讨会”,研讨如何进一步推进本市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期选登在此次研讨会上,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陈华文副局长、杨浦区人民政府庄少勤副区长、杨浦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王桢局长、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方国安院长的讲话报告。
刊发时稍作文字处理,谨此说明。
在“上海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研讨会”上的讲话陈华文(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 200003)中图分类号:P314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2095-1329(2011)02-0014-02居低碳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针对上海的实际情况,我们今年确定的主题是:节能减排,大力推广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
今天的座谈会就是围绕上海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展开研讨,通过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更好地利用这一清洁、环保绿色能源,落实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做些有益探索。
关于上海地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陆惠泉
【期刊名称】《建筑施工》
【年(卷),期】2010(032)010
【摘要】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对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建设宜居低破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上海地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对上海地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总页数】2页(P1080-1081)
【作者】陆惠泉
【作者单位】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20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761.1+2
【相关文献】
1.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若干问题的思考 [J], 卫万顺;李宁波;冉伟彦;杨俊伟
2.利用水源热泵开采浅层地热能若干问题的探讨 [J], 李宇;张远东;魏加华
3.河北省平原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前景及勘查评价方法探讨 [J], 李郡;张志刚;朱振伦
4.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若干问题的思考 [J], 卫万顺;李宁波;冉伟彦;杨俊伟
5.关于北戴河健康城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及前景探讨 [J], 杜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球地热能资源潜力分析与利用前景展望地球地热能资源是一种可再生且持续供应的能源,其潜力巨大。
本文将对地球地热能资源的潜力进行分析,并展望其在能源利用方面的前景。
地球地热能是指地热能源在地壳深处的热能储备,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量。
热量的传输是通过地壳内的岩石层和岩浆的热对流实现的。
地球地热能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地热能利用和温泉水源的供应。
首先,我们来分析地球地热能资源的潜力。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全球有约90%以上的热量储备在地球内部。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可供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地壳深度10千米以内的范围内。
具体来说,地球地热能源主要存在于地热田、温泉和岩浆地带等地热资源集中地区。
世界上一些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例如冰岛、新西兰和日本等已经成功开发利用了地热能,而其他尚未充分利用地热能的地区则有巨大的潜力。
其次,我们来展望地球地热能资源在能源利用方面的前景。
地球地热能源具有多样化的利用方式,包括发电、供暖、温室增温等。
其中最常见的利用方式是发电。
地热发电通过利用地热能源产生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实现可持续可靠的清洁能源供应。
相比于传统化石燃料发电,地热发电具有免燃料成本、低排放、高效率等优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地热发电量约占总发电量的0.3%左右,但其潜力巨大。
随着清洁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对碳排放的关注,地球地热能资源将扮演重要角色。
相比于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地热能具有连续供能、不受天气条件限制的特点。
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地热能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利用富含地热能资源的地区,如冰岛、日本和美国,地热能的利用前景更是值得期待。
然而,要实现地球地热能资源的充分利用,我们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热能资源不是在地球表面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的,它需要特定地质条件和地下热水资源。
因此,在一些资源稀缺的地区,挖掘地热能将面临一定的困难。
其次,地热能利用的成本以及设施建设也是一个挑战,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技术支持。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与地质条件要求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地质条件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方式以及地质条件的要求。
一、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方式地热能是指地球内部储存的热能,其利用方式主要包括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
1. 直接利用直接利用地热能是指将地热能直接应用于供暖、温室农业、温泉浴场、游泳池加热等领域。
这种方式不需要转换能量形式,直接利用热能,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
2. 间接利用间接利用地热能是指通过地热发电站,将地热能转换成电能进行利用。
这种方式需要将地热能转换为蒸汽或热水来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再通过变压器将电能输送到电网中。
二、地热能的地质条件要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对地质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具备了合适的地质条件,才能实现地热能的高效开发。
以下是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地质条件要求:1. 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储量丰富是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基本要求。
地热能的开采和利用需要有足够的热能储备,以确保长期稳定供应。
富含热能的地热资源包括深层地热水、热岩和地热蒸汽等。
2. 地下热储层适宜地下热储层是地热能开发的关键,其包括温度适宜、热储层岩石孔隙度足够大、渗透性良好等因素。
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地下热储层,才能够保证地热能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3. 地热水的储层稳定性地热水的储层稳定性是指地下热水的渗透性、稳定性和供水能力等因素。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需要稳定的热水供给,因此地下热水储层的稳定性对于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至关重要。
4. 地质构造条件适宜地质构造条件的适宜程度也是影响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
具备适宜的地质构造条件可以提高地热储层的温度、压力和水体循环等特性,促进地热能的高效开发。
5. 环境条件符合要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也需要考虑周围环境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比如地热能发电站建设需要考虑周围地质环境的稳定性,以及是否会对地下水资源、自然生态等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上海市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V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上海市立足于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积极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实施意见,旨在进一步促进上海市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
一、加强规划引领,做好开发利用的基础工作。
上海市将加强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规划和指导,制定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明确开发前景和发展方向。
同时,认真开展地热资源调查和评估工作,掌握地热资源的分布和储量情况,为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和基础数据。
此外,合理划定地热开发区域范围,明确开发利用的优先级和程度,确保地热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二、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地热能利用效率。
上海市将重点加强地热能利用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借鉴先进的国际技术经验和成果,积极开展地热能利用的技术创新和应用。
同时,加强热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采用多种热源可互补的方式提高地热能利用效率,同时降低运行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三、完善政策扶持,激发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活力。
上海市将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地热能开发利用,推动地热能利用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进一步激发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活力。
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地热能开发利用提供财务支持和信用保障。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参与度。
上海市将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知识和技术,提升公众对地热能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同时,建立地热能监测和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各界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共建共享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局面。
通过以上实施意见的推进,上海市将进一步开发利用地热能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和“五个中心”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地热能的地质条件与资源潜力分析地热能,指的是利用地球内部热量转移而产生的能源。
它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潜力。
本文将对地热能的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在能源开发中的重要性。
一、地热能的地质条件地热能的开发利用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地质条件:1. 地壳热流地壳热流是地球内部热量向地表传递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地壳热流较高的地区具有更好的地热资源潜力。
这是因为高热流意味着地下热量的输送速度较快,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效果更好。
目前,世界上地壳热流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火山活动带和大陆板块边缘。
2. 热储层热储层是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关键地质单元,是指地下富含热能的地层。
具有较高渗透性和热导率的砂岩、碳酸盐岩、花岗岩等岩石通常是较好的热储层。
此外,热储层的温度也是评估地热资源潜力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的热储层意味着更高的能量储存量和更好的利用效果。
3. 地下水地下水是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重要传热介质。
适宜开发利用的地热能区域通常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并且地下水与地热能之间存在着热交换的机制。
通过地下水的循环利用,可以提高地热能的开发效率,并延长热储层的利用寿命。
二、地热能的资源潜力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根据全球地热能资源的评估,目前已发现的地热能资源潜力超过2000 GW,远远超过人类当前能源消耗的总和。
因此,地热能被认为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
1. 地热热泵地热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温差进行供热和制冷的技术。
它可以通过地下热量的采集和利用,实现供暖、热水和空调等多种能源需求。
地热热泵具有环保、高效、经济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居民区、商业建筑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2. 地热发电地热发电是利用地下热能产生电力的一种方式。
目前,地热发电主要通过地热蒸汽或热水驱动涡轮发电机组,转化为电能。
相比传统的化石燃料发电方式,地热发电具有无污染、稳定可靠等优势,且能够实现连续供电。
3. 地热循环利用地热资源还可以通过地热井、地热液压破碎等技术进行循环利用。
上海市地热资源地质条件及开发利用潜力分析谢建磊 方正 李金柱 徐明德(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摘 要 受多种因素制约,上海市近年来陆续实施的地热资源勘查效果都不理想。
本文在汇总整理本市有关地热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内热源、热储、热盖和通道等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划分了12个地热资源远景区。
热盖为上侏罗统、松散层区域性热盖和上白垩统-古近系、下古生界陆源碎屑岩局部性热盖。
热储具有下古生界和白龙港玄武岩层状热储和断裂破碎带带状热储。
热源主要为正常的地温增温,断陷盆地盆缘断裂和主要断裂具有深部导热作用。
关键词 地热地质条件 控热构造 远景区 利用潜力1 引言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逐渐成为许多城市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恒温层以深地热资源(包含浅层地温能)的勘查和利用成为地质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
尤其是近年来,在国际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内出台产业节能减排政策的背景下,开发地热资源已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带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上海市自身能源缺乏,加强地热能勘查和开发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际性大都市具有重要意义。
浅层地温能因分布广泛、利用方便、调查和开发技术臻于成熟,在世博会等工程中已开始利用,但在中浅部、深部地热资源勘查上,受区域地质条件认识不足等因素影响,目前还没有取得突破。
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区内零星进行了水温测量、岩石物性测试、岩溶水文地质普查和北新泾等局部的地热资源勘查,积累了部分地质资料和经验。
初步总结和探讨了重固-北新泾地热资源远景区段[1][2],并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对上海市地热资源勘探方向进行了初步概括[3];但上述认识多集中在局部,对地热资源的地质条件至今未见有系统论述和地热资源远景区划分。
本文在上述资料基础上,通过与邻区对比,分析了本区地热地质条件,划分了地热远景区(带),并对其开发潜力进行了分析。
2 区域地球物理和地质特征2.1 区域重磁场特征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呈NE-NEE、近E W向,向东逐渐抬高。
除松江、青浦和堡镇一带,多为正异常。
局部发育轴向NE、近E W向相间分布的相对重力高和重力低值区,多由梯度带或线状过渡带分割,多对应于隆起区和坳陷区。
区域航磁△T异常以NE-S W向带状异常带占优势。
通常高磁异常区对应于基底隆起区和基性侵入岩;中磁异常区对应于火山岩、中酸性侵入岩;低负磁异常区通常对应于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类浅埋区。
区域重磁异常分带受NE、NEE向主构造线控制,沿构造线方向不连续的特征[4],呈现出NW和NWW、NNE向后期断裂的改造作用。
异常特征的差异反映了各自物质组成和后期构造运动作用强度的不同,变化越剧烈,后期构造作用的影响可能越大。
据重力异常和航磁异常分别反演的莫霍面、居里面埋深(图1)同样显示了NE-NEE、近E W向的主构造线方向。
莫霍面埋深自西向东总体变浅,且显示了江绍断裂带至枫径-川沙断裂带北东向构造带、上海中部北西向构造带的深部控制作用。
居里面埋深呈鼻状自西向东和自中部向两侧总体变深。
居里等温面埋藏较浅的地方通常大致与高地温梯度区相对应,对地热形成较有利[5]。
收稿日期:2009-03-02作者简介:谢建磊(1981-),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
图1 上海市及邻区莫霍面(左)和居里面(右)埋深等值线图Fig .1Cont our map s of Moho (left )and Curie surface (right )dep th in Shanghai and adjacent area2.2 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区内变质基底为金山群和惠南板岩,盖层包括震旦系碳酸盐岩类、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岩类、上侏罗统火山碎屑岩和陆源碎屑岩类、上白垩统-古新统红盆沉积、中新统玄武岩类和上新统-第四系松散岩类。
此外,燕山晚期侵入岩分布广泛。
广泛发育的节理多为后期热液充填,部分贯通性较好。
断裂构造有NE 、NNE 、NW -NNW 和近E W (NWW 、NEE )四组(图2),NE 、近E W 向发育较早,NNE 、NW -NNW 向较晚。
NE 向断裂呈压扭-张扭性。
NNE 向断裂多呈张扭性,大场-廊下以东15-30k m推断为一重要NNE 向构造带。
NW -NNW 断裂呈压剪-张扭性,张性主要表现在浅部构造上。
近E W 向断裂先后呈压性-剪切-张性-压扭性-张扭性,在断陷盆地边缘多呈张性。
图2 上海市地热地质构造图Fig .2Geother mal geol ogical structure map in Shanghai区内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松散岩类裂隙中,其次为上新统、上侏罗统、下古生界基岩裂隙、节理和断裂破碎带中。
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广泛,分潜水层、微承压含水层和五个承压含水层。
基岩富水性差别较大,与断裂和岩溶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水化学类型有HC O 3・Cl -Na 、Cl -Na ・Ca 、Cl -Na 、Cl ・HC O 3-Na 、HC O 3-Na 、Cl ・S O 4-Na 六种,多为微咸水。
水温22~46℃。
PH 值为6.7~8.56。
3 地热地质条件特征3.1 地温场和热源特征区内恒温层埋深约23m ,地温18.2℃。
地温随深度总体呈线性增大趋势,松散层中尤为明显。
平均地温梯度一般3.10℃/100m 。
下古生界平均地温梯度为2.1~3.4℃/100m ,最小为0,变化最大;上侏罗统为1.8~2.36℃/100m;第四系为3.1~4.6℃/100m 。
近年来,水温调查在地热资源勘查中取得了很好效果[6]。
区内第四承压含水层分布广泛,且局部多年的水温测量表明数据质量较高,最具代表性。
该层水温在太仓-奉贤断裂以西比罗店-周浦断裂以东略高,但比两断裂带间略低(图3)。
局部条带状高值区多NE 向,个别呈NW -NWW 、NNE 向,集中在上述两断裂之间。
具体分布在安 盆地北缘、青浦-北新泾-静安寺、庙镇-唐行、顾村-高行-长兴、北桥盆地、练塘-石湖荡、枫泾-马桥、书院-临港新城、朱泾-廊下、莘庄-周浦和三林-川沙一带。
主要受如下因素影响:图3 上海市第四承压含水层水温等值图Fig .3Cont our map of water te mperature of f ourth confined aqui 2fer in Shanghai(1)受隆坳构造、基岩埋深和岩性制约。
基岩埋深与隆坳构造关系密切。
老地层地温梯度低,新地层地温梯度高;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灰岩、白云岩等地温梯度低,砂岩、泥岩等地温梯度高;沉积岩低,火山岩高。
(2)地温场变化特征与居里面形态具较好相关性,说明浅部地热场受深部地热场控制。
(3)控制区域构造格架的断裂对区内水温场分布的控制性作用十分明显,主要受NE 、NW -NNW 向断裂或两者的联合控制作用。
邻区NW 向断裂富含深5.0~10.6km 的热流体包裹体特征[7],表明主要断裂应具深部导热作用。
3.2 热盖特征热盖主要包括第四系松散层、上侏罗统、上白垩统-古近系。
前两者区内广布,为区域性热盖,后两者主要集中在断陷盆地,为局部热盖。
厚度变化较大,基本上可用前泥盆系埋深表示。
松散层厚度与基岩地势密切相关。
基岩面总体南西高、北东低,自南西向北东阶梯状下降,深达500m 。
太仓-奉贤断裂、罗店-周浦断裂控制的三级掩埋的古夷平面表现出新构造期的差异性沉降特征。
受NE 向断裂和晚近N W 断裂构造联合控制,基岩呈北西向分带、北东向分块的二隆二凹格局(图4)。
图4 上海地区基岩地势展布格局Fig .4Bedr ock t opography pattern in Shanghai area侏罗系多厚1~2k m,局部达4~5k m,在部分前中生界隆起区缺失。
多分布在构造火山盆地、火山穹隆构造中。
火山-构造火山盆地中较厚,主要在庄行、松隐、佘山-天马山、查山-张堰、金桥地区,在重固-顾村、崇明岛和南汇地区较薄。
上白垩统-古近系为一套砂岩、砾岩、泥岩,局部夹石膏层。
除上白垩统下部,是较好的局部热盖。
尤其是以岩性较细、致密的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的古近系,主要分布在断陷盆地中。
上白垩统最厚超过2000m 。
古近系仅在北桥-金汇-书院一带分布,厚数百米。
3.3 热储特征热储包括层状热储和带状热储两种类型,主要发育在新近系钙华岩溶、各时代地层节理裂隙、震旦系-下古生界岩溶裂隙及断裂破碎带中。
(1)层状热储震旦-奥陶系中除奥陶系仑山组未见明显岩溶发育外,其它碳酸盐岩地层都有一定岩溶发育。
以震旦系和寒武系超峰组最发育,尤其是断裂带附近或断裂切割处。
周春林等[8]认为区域上三叠纪末至早侏罗世(187.71±13.14~139.81±9.79Ma )为最主要岩溶期。
区内下古生界岩溶不甚发育的特征表明早期应存在上古生界-三叠系,随后逐渐剥蚀,并限制了下古生界在主要岩溶发育期内的岩溶发育;在逆冲断裂上盘和复式背斜核部可能发育早期岩溶,尤其是后期张性断裂一带有可能形成兼具带状的层状热储。
玄武岩具有有利的储水构造[9]。
区内玄武岩类顶部多严重风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等蚀变明显,推断最后一次(水)热液作用发生在上新统以来,这对区内热储发育带来不利的影响。
气孔构造,且顶部裂隙及破碎带发育,部分热液充填,但仍具一定定向排列和贯通性。
推断长期暴露且具有储水空间使玄武岩构成局部性能稍差的层状热储。
分布在滨江沿海一带,主体沿NW 向断裂呈带状展布在NE 和NW 向断裂的切割带。
(2)带状热储总体特征除安 、松江-北桥断陷盆地边缘张性断裂带形成带状热储条件较好外,一定规模压性断裂带主动盘的影响带内(数百米),容易形成“入”字性分支断裂,使岩石破碎,在100m 深度内具有形成带状热储的构造条件,多年来在压性断裂张性构造域内的基岩水勘查都获得了很大突破[10][11][12]。
张堰-南汇断裂带与枫泾-川沙断裂带、太仓-奉贤断裂与罗店-周浦断裂沿线带状热储构造条件较好。
此外,断裂的切割带中以NNE 向断裂与E W 、NE 向断裂的切割带条件最为有利。
3.4 通道和水源条件图5 上海市基岩上覆粘性土厚度等值线图Fig .5Cont our map of thickness of cohesive s oils covering thebedr ock in Shanghai基岩上覆粘性土大多厚8-24m ,最厚达70m 左右(图5)。
局部松散岩类含水层直接覆盖至基岩面上,以第五承压含水层为主。
第五承压含水层底部沉积物除长江口外,多为冲洪积物,胶结比较好,致密,富水性较差,具粘土的隔水作用。
在较薄部位,如存在较大水位差,可能发生补给,尤其在开采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