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
- 格式:pdf
- 大小:5.85 MB
- 文档页数:7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一、本文概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是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鄂尔多斯盆地的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
我们将首先概述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背景,包括其构造特征、地层序列和沉积环境。
然后,我们将重点分析盆地的热演化历史,包括古地温梯度、地热历史和热流体活动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热演化史对油气生成的影响,包括烃源岩的热成熟度、有机质转化和油气生成过程。
我们还将讨论热演化史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包括油气运移的驱动力、运移路径和聚集条件。
我们将总结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对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意义,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部的陕西省北部,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该盆地东西长约7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
盆地内地层发育齐全,构造相对稳定,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主要由太古界和元古界的变质岩组成,其上覆盖着厚达数千米的中生界和新生界沉积岩。
盆地内主要发育了三套生油层系,包括三叠系延长组、侏罗系延安组和直罗组以及上古生界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
这些生油层系富含有机质,是盆地内油气生成的主要来源。
盆地内构造格局相对简单,以大型鼻状隆起和坳陷为主,缺乏大型断裂和褶皱。
这种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为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盆地内的沉积环境多样,包括河流、湖泊、三角洲等,形成了丰富的储集层和盖层组合,为油气的储集和保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鄂尔多斯盆地的热演化历史对油气的生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盆地内不同地区的热演化程度差异较大,这直接影响了有机质的成熟度和油气的生成量。
因此,深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的热演化历史对于预测油气资源分布和勘探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4月,第51卷第2期,Apr.,2021,VoU51,Nc.2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鄂尔多斯盆地研究-鄂尔多斯地区中元古界蓟县系沉积特征研究冯娟萍1,欧阳征健2,李文厚3(1-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兰州城市学院培黎石油工程学院,兰州730070;3-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摘要:利用野外剖面考察、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等方法对鄂尔多斯地区蓟县系沉积特征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蓟县系岩石类型主要为各种白云岩,可见厚层块状泥晶-微晶、粉晶、细晶白云岩,层状、纹层状叠层石白云岩,硅质条带团块白云岩,内碎屑白云岩和球(团)粒白云岩等几种类型;其沉积主要发育在研究区南缘、西南缘和西缘,在西北缘及北缘等地区仅有小面积分布,东缘基本缺失;其沉积环境主要为潮坪沉积,可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3种类型。
研究认为,研究区自古陆向外缘依次分为砂坪、云坪、燧石云坪、开阔台地和开阔海等5个相区,具典型的陆表海沉积特征;其沉积时的水体较浅,并向西、向南逐渐变深,沉积厚度也随之逐渐增大。
关键词:鄂尔多斯地区;中元古界;蓟县系;沉积特征中图分类号:P512.2DOI:10.16152/j-cnki-xdxbzr.2021-2-16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Strdy on sedimee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so ProterozoicJixianian System in Ordos AreaFENG Juanping1,OUYANG Zhengjian2,LI Wenhou3(1-College of Geology and Environment,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710054,China;2.BaoooeSchoooooPeteooeum Engoneeeong,Lanzhou CotyUnoeeesoty,Lanzhon730070,Chona;3-DepaOrnent of Geology,Northwest 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Abstraci: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outcrops and cores2the fielU,obseoation of thin sections by micoscop, the sedioenta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sa Proterozoic JOianian System have been studied in Ordos Area-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NhoNgy of the Jixianian System are mUnly dolomites,which are mUnly thok-massOe dolomicote,silty dolomite,sWUifUm,lamellar stomato/tis dololaminite,banded and lumped siliceous dolomite,intraclast doNmpyo and algal p—Nt dolomite-The sedimentation developed2the southern margin, southwestern margin and western margin of Odors Area,and only occurred in smalt areas in the northwesteo margin and northern margin,while there is basical-a no deposition2the exsteo margin of there-It is mostly 2tidal Wat sedioentao environment,which can bo divided into three typos:supratidal zona,tidal zona and subtidal zona-Fom the center to the edge of Odors Basin,there are sand Wat,dolomitic Wat,Jin-dolomitic收稿日期:2020-06-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502107)第一作者:冯娟萍,女,陕西岐山人,博士,副教授,从事沉积学及油气地质学研究,E-mU0fenejuUping@163-com0通信作者:欧阳征健,男,湖南隆回人,博士后,副教授,从事造山带与盆地地质研究,E-mUl:ouyangzhengjian@126-com0・326・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1卷flat,open platWrm and open sea facies with the characteistics of epeinc sea.It also shows that the water body waseeeatoeeeysha e o w and geadua e y deepened westwaed and southwaed and thesedomentthockne s aesoon-ceeased geadua e y when deposotoon occu e d.Key words:Ordos Area;Meso Proterozoic;Jixianian System;sedimentam characteistics国内外油气勘探实践证实,中新元古代具备一定的勘探潜力,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接替领域之一⑴。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一、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著名的陆相沉积盆地之一,其存留着丰富的中生代沉积地层及构造变形的应力古地理记录。
本文旨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的研究,探讨其演化历史以及古地理意义。
二、地层与岩相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可划分为下奥陶统、上奥陶统、早泥盆世以及晚泥盆世四个地层单元。
而各个地层单元内部则见有多套层序发育,形成地层层次丰富的地层序列。
1. 下奥陶统在下奥陶统中,主要出露了梁家河组、黄沙峪组、北山组等。
梁家河组为典型的河流沉积,表现出粗糙的岩石碎屑岩及颗粒溢流沉积的特征。
黄沙峪组则由砂岩、泥岩及碳酸盐岩组成,记录了浅水海洋的沉积环境。
北山组则主要由泥岩和弱成岩砂岩构成,显示了深水海洋试沉积环境。
2. 上奥陶统在上奥陶统中,主要有四家子组和下杆门组。
四家子组由泥岩和砂岩交替组成,反映了深水海洋环境下的细粒沉积。
下杆门组则以砂岩和泥岩为主,显示了浅水海洋的沉积特征。
3. 早泥盆世早泥盆世以南笼河组和永不显组为主。
南笼河组为泥岩和湖泊相砂岩的组合,揭示了湖盆沉积的特点。
而永不显组则由风化残积及沉积物填积形成的块状岩石组成。
4. 晚泥盆世晚泥盆世主要有须家河组、南河组以及下托机组。
须家河组主要由黄色石英砂岩和泥岩组成,记录了较浅的湖泊相沉积环境。
南河组主要由沙岩和灰岩组成,显示了较深的湖泊相沉积。
下托机组则由长石石英砂岩和泥岩交替组成。
三、演化历史与古地理意义鄂尔多斯盆地主要经历了早奥陶、中奥陶及晚奥陶三个阶段的沉降、变形和抬升过程。
其中,早奥陶阶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大量碎屑物和有机质的沉积阶段,反映了来自北部地区的碎屑沉积和陆源有机质输入的特征。
中奥陶阶段则是沉降速度缓慢的阶段,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盆地内部的构造隆起带。
晚奥陶阶段则伴随着盆地内部的断裂活动,形成了不规则的断块,加速了盆地的抬升过程。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鄂尔多斯盆地在古生代时期以来的演化历史。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及其生排烃史研究胡维强;刘玉明;李洋冰;柳雪青;马立涛;黄英;乔方【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8(015)019【摘要】采用有机地球化学、盆地模拟等方法对临兴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进行了烃源岩评价、生气强度(Ggas)及生烃史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上古生界源岩主要是煤岩和暗色泥岩,其中煤岩平均厚度16m,暗色泥岩平均厚度103m.有机质丰度较高;干酪根属于Ⅲ型;镜质体反射率(R.)为1.0%~1.3%,均值为1.16%,整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生气强度为(18~26)×108 m3/km2,而子洲地区为(24~30)×108m3/km2.与子洲地区相比,临兴地区气源条件略差.在晚三叠世,烃源岩开始生烃,基本上没有天然气排出;侏罗世末,处于低成熟阶段,生烃量逐渐增加,开始有烃类排出;早白垩世,源岩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同时大量生排烃;早白垩世之后,源岩成熟度维持不变,生排烃也趋于停止.【总页数】5页(P1-5)【作者】胡维强;刘玉明;李洋冰;柳雪青;马立涛;黄英;乔方【作者单位】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排烃特征及资源潜力评价 [J], 彭威龙;庞雄奇;范立勇;祝渭平;王阳洋;王安忆2.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特征模拟研究 [J], 赵桂萍3.延长气田上古生界烃源岩评价及生排烃特征 [J], 李浩;任战利;高海仁;郭德运;林进;李云;李成福;白宁4.临兴地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评价及排烃特征 [J], 刘玲;王烽;汤达祯;许浩5.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 SONG Ping;GUO Mingqiang;ZHAO Jingzhou;LI Jun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于强;任战利;王宝江;高利军;李成福;曹红霞【期刊名称】《地质论评》【年(卷),期】2012(58)2【摘要】通过试气静温资料,统计了延长探区上古生界各个主力含气层位的现今地层温度.通过地化资料指出该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达到成熟—过成熟阶段,采用经验公式法恢复了对应的最大古地温.采用将今论古方法探讨了该区各个时期的古地温梯度.在剥蚀厚度恢复的基础上,详细配置各个地层的岩性、物性、地化参数等指标,恢复了该区埋藏沉降史和热演化史.沉降史模拟表明:晚三叠世为该区沉降的主要发育时期.热演化史模拟表明: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在早侏罗世进入成熟阶段,晚侏罗世进入高成熟阶段,上古生界烃源岩主生烃期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gas-testing data, the Upper Paleozoic reservoir temperature in Yanchang area has been calculated. Based on thermal evolution indicators and palaeogeothermal recovery,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Upper Paleozoic source rocks have reached the maturity stage and the over-maturity stage. The paleo-geothermal gradient in different period is discussed. The erosion thickness of the formation in this region was recovered. The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of Upper Paleozoic in Yanchang exploratory area has been reproduced. The main sedimentation period is Late Triassic(226 ~208Ma). The Upper Paleozoic source rocks reached the maturity stage in Early Jurassic and reached the high maturity stage in LateJurassic. The main gas generation period of the Upper Paleozoic in Yanchang area is from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总页数】6页(P303-308)【作者】于强;任战利;王宝江;高利军;李成福;曹红霞【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西安,710075;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西安,710075;陕西延长石油油气勘探公司天然气勘探开发部,陕西延安,7160;陕西延长石油油气勘探公司天然气勘探开发部,陕西延安,7160;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西安,710075【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与勘探方向 [J], 曹跃;银晓;赵谦平;王冠男2.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下古生界热演化史 [J], 于强;任战利;曹红霞3.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物源分析 [J], 赵谦平;王若谷;高飞;银晓4.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及其与天然气富集之间的关系 [J], 王冠男5.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及其与天然气富集之间的关系 [J], 王冠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元古界地层分布及演化特征摘要:完善中国华北新元古代地层划分方案,建立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格架,使其成为国际地层对比的参考标准,是中国地质学家的追求。
华北典型的中新元古代剖面是北京—蓟县一带的长城、蓟县和青白口系,缺少可与华南对比的南华和震旦系。
本文试图通过地层分布、岩石组合、岩石学、碎屑矿物(锆石和榍石)U-Pb定年等研究手段限制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新元古代地层沉积年代,并对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的形成环境进行分析推测,最终为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格架划分提供方案。
1引言由于陕西洛南出露比较连续、完整且含有杂砾岩层的新元古代地层,因此本文将对它进行系统分析结合碎屑岩进行地层分布、岩石组合、岩石学特征等研究,对其中的沉积同生独居石和磷钇矿定年,从而限制其沉积时代,确定其分布规律和组合特征,建立华北南缘新元古代地层格架,为完善华北克拉通新元古代地层划分方案提供依据。
2地层沉积特征鄂尔多斯地块南部边缘的中元古代沉积地层出露完整,分布范围广,本章围绕地块南缘,选取了三条剖面进行野外观察、实测,分别是洛南县巡检剖面、黄龙铺-太白岔剖面、私家沟剖面,野外观察实测工作主要为沉积地层沉积一构造特征观察,沉积相划分。
2.1巡检司剖面2.1.1沉积层序特征洛南县巡检镇剖面位于向斜的北翼,长城系超覆在太华岩群之上。
高山河组地层沉积表现为陆相向海相过渡。
岩性组合主要为中粒砂岩、砾岩、细粒砂岩、泥岩夹粉细砂岩、砂泥岩互层。
高山河组底部发育一套厚约0.1m砾岩,再向上,可见石英砂岩中小型交错层理,薄层杂砂岩呈波状起伏,推测其为三角洲平原决口扇。
再向上可见,砂岩底部磨圆较好的泥砾,结合粒径大小推测为前三角洲相。
随后,在岩层中发育羽状交错层理,表明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可能为滨岸相。
综上所述,沉积相整体表现为陆相向海相过渡,由三角洲过渡为滨岸、浅滩、泻湖、滨岸,水深先增大后减小。
此外,部分地区的深色泥岩或板岩中含有机质,是良好的生油层。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地史模拟与油气聚集的报告,800
字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新疆北部,地貌呈大小不一的环山形,主要由碎屑岩和泥岩构成。
最下层为中生代白垩系,时代大约为250-65Ma。
在早期的古生代中,鄂尔多斯盆地下面被四次侵
入海水所分割,其古生界地层构造特别复杂,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和重构。
从沉积地层构造上来看,鄂尔多斯盆地的古生界地层被统一分为三大层段:第一个是上侏罗统——中侏罗统的界线,这个层段是非常贫瘠的火山岩,能源质较弱;第二段就是中侏罗统,这个段有较高质量的碎屑岩和泥岩构成;最后是晚白垩统,它以深海沉积碎屑岩和泥岩为主,能源质较好。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模拟与油气聚集,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沉积及陆相环境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油气聚集的情况。
研究发现,上侏罗统的油气聚集条件较差,只有少量的油气可能散落在表面;中侏罗统更加有利,其岩性是油气聚集的关键因素,而晚白垩统是最有利的,其复杂的沉积环境和油气成熟度都有可能支持良好的油气聚集情况。
总体而言,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油气成熟度的变化对油气聚集的影响非常显著,且影响的程度会随着地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因此,在勘探设计中,应根据地质环境的变化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出有效的勘探方案。
文章编号:1000 0747(2007)06 0658 06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热异常及烃源岩热演化特征陈瑞银1,2,罗晓容2,赵文智1,王红军1(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G2003CB214605)摘要:在合理设定热模拟边界条件前提下,模拟分析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中、晚侏罗世,盆地大部分地区中生界地热梯度为4.3~4.6 /100m,但在庆阳、西峰及其西南部分地区达到5.7 /100m。
结合热流与地壳厚度关系及地震、重力、磁法方面证据,认为造成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地温异常的最可能的热事件模式是全盆范围的地壳减薄与局部地区隐伏岩浆体加热的叠加。
在热异常背景下,三叠系延长组烃源岩层在侏罗纪埋深达到1600m便可成熟排烃,大规模生烃期在早白垩世。
较长的排烃期与埋藏过程中构造的调整是造成油气多期充注的主要原因。
图5表2参21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地热梯度;热演化;烃源岩;生烃门限中图分类号:T E631.19 文献标识码:AThermal anomaly and thermal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sin Mesozoic,Ordos BasinCH EN Rui yin1,2,LUO Xiao rong2,ZH A O Wen zhi1,WAN G H ong jun1(1.Resear ch I ns titute of Petr oleum Ex p lor ation&D evelop ment,Petr oChina,Beij ing100083,China;2.K eyL abor ator y of Petroleum R esour ces,I ns titute of Geology&Geop hy sics,CA S,Beij ing100029,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logical boundary conditions defined,the results of thermal evolution modeling o f the Ordos Basin sho w that the temperature gr adient of the M esozoic Erathem during middle late Jur assic is mainly from43 /km to46 /km,and locally(at Xifeng,Q ing yang and their southwestern areas)beyond57 /b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heat flow and lithospheric thickness with the ev idence of seismic,gravity and mag netics,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pattern leading to the M esozo ic thermal anomaly of this basin may be the stacking o f crustal thinning regionally and concealed magma heating locally.In the context of thermal anomaly,hydrocarbons would be generated fr om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sour ce rock when its bur ial depth reached1600meters in the Jurassic period.T he mass hydro carbon g eneration occur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epoch.M ultiple phase hydrocarbon filling s are due to long ex pulsion pr ocess and tectonic adjustment.Key wo rds:Or dos Basin;M esozoic;geothermal g radient;thermal ev olution;source r ock;hydrocarbon g eneration threshold0引言前人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在中生代发生过热事件,导致该地区中生界古地温场产生了异常[1 7],但由于当时缺乏对盆地埋藏过程的定量研究,并受镜质体反射率(R o)等地化指标的限制,使得人们对热事件在全盆地的影响范围及该地区古地温场演化过程整体认识不足,对热事件发生机制的了解还不够深入[3,8 10]。
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田刚;宋立军【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7(039)004【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潜在层系,然而长期以来对其内烃源岩热演化史一直缺乏深入研究.以PetroMod盆地模拟软件为工具,在对区内各构造单元岩性、剥蚀厚度、古大地热流值等模拟参数分析的基础上,以实测镜质体反射率(Ro)作为约束,对区内各构造单元中元古界进行热史模拟,分析不同构造单元烃源岩热演化的差异性,并结合含油气系统分析,对有利的勘探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盆地中元古代拗拉槽及周缘中元古界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时间明显较早;除西缘冲断带中北部之外,其他拗拉槽及周缘处烃源岩各阶段成熟时间也早于其他地区,现今处于生干气阶段;除伊盟隆起地区长城系烃源岩成熟期次都较晚、现今仍处于生湿气阶段外,其他地区基本上于晚二叠世晚期进入生烃门限,现今处于生干气阶段;蓟县系烃源岩于晚二叠世晚期-中三叠世早期先后进入生烃门限,随后受盆地沉积中心不断向西迁移和天环向斜北部、渭北隆起西部早白垩世岩浆岩的侵入影响,烃源岩成熟加快,早白垩世先后进入生干气阶段.(2)渭北隆起中部、天环向斜南部、伊陕斜坡西北部、伊盟隆起中部为有利勘探区,是下一步开展研究的重点区域.【总页数】7页(P520-526)【作者】田刚;宋立军【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 710065;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 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香溪群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 [J], 陈义才;蒋裕强;郭贵安;杨金利2.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元古界长城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J], 冯娟萍;丁雪峰;欧阳征健3.应用TSM盆地模拟技术恢复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史 [J], 周雨双;贾存善;张奎华;赵永强;余琪祥;江兴歌;曹倩4.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寒武系烃源岩特征及热演化史模拟 [J], 李飞龙;杨圣5.吐哈盆地小草湖凹陷东缘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埋藏史、热演化史模拟 [J], 吴琰杰;王帅;何磊;王紫笛;聂国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勘探技术一、概述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勘探技术的创新,重点突出了地质条件分析、成藏机制探讨、勘探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重要成果。
通过对研究区地质背景、生储盖组合、油气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明确指出了该区域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和勘探方向。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进展;勘探技术;有利目标区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资源成为了我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
盆地地质研究作为油气勘探的先导性工作,对于揭示油气分布规律、指导油气勘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油气地质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在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中,一系列重要发现和突破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勘探技术的创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全面概述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勘探技术的创新。
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该区域独特的油气地质特征,还为今后的勘探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工作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鄂尔多斯盆地将会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之一,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横跨陕、甘、宁、蒙四省区。
这一盆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石油及天然气资源,其中煤炭储量约占全国可采储量的13,石油储量占全国可采储量的14,天然气储量则占全国森林总储量的14左右。
这些矿产资源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
更重要的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理位置使其在中国乃至全球能源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全球视角来看,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对外矿产合作的重要窗口。
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该盆地成为我国通往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对于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在能源领域的经贸合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泥页岩热模拟实验
黄家国;郭少斌;刘新社;赵会涛;侯云东;王怀厂
【期刊名称】《世界地质》
【年(卷),期】2014(033)002
【摘要】采用高压釜热模拟实验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太原组、本溪组的4块泥页岩样品进行了生烃过程模拟分析.在热模拟实验过程中,甲烷气是最主要的气态烃类产物,其产率在热模拟过程中持续增加,在温度600℃时可达50 mg/g.C2~C5的产率变化在热模拟过程中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均是先增大至峰值后开始减小,C2~C5的热裂解是甲烷产生的主要来源.样品的气态烃产率主要与有机质热成熟度有关,热成熟度越低,样品有机质的生烃潜力越大,在热模拟过程中气态烃的产率越高.【总页数】6页(P465-470)
【作者】黄家国;郭少斌;刘新社;赵会涛;侯云东;王怀厂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西安71001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西安71001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西安71001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西安7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泥页岩差异性对比——以上古生界与长7段为例 [J], 邵瑞琦;张瑞尧
2.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泥页岩储层含气性影响因素及储层评价 [J], 郭少斌;赵可英
3.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富有机质泥页岩特征分析 [J], 张洁
4.基于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泥页岩储层评价[J], 孙传皓;李贺洋;郭少斌;;;
5.沁水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泥页岩储层对比分析 [J], 高丹;高全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74引言鄂尔多斯盆地平均每年的天然气产量大约为452×108m 3,大约为全国天然气总生产量的35.42%,是中国天然气年产量最多的地区。
现阶段国内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的产气源于何处问题产生了较大的争议,主要表现在下古生界马沟组地层样品的有机度分析,仅有3%的样品的总有机碳(TOC)值达到0.5%。
对于那些认为下古生界具备产气能力的观点来说,有效的烃源岩的最低TOC值应为0.2%。
TOC值高的烃源岩有更大的潜力生成可燃气体,如煤成气或油型气。
然而,在该地区的下古生界马沟组地层中,仅有少数样品的TOC值达到0.5%的阈值。
根据这些样品的有机度分析结果,可以推断出下古生界的烃源岩在产气能力上存在一定的限制。
有效的烃源岩通常具备较高的TOC值,而该地区的样品中只有少数样品达到0.5%的标准。
对于持有“下古生界具备产气能力”的观点的人来说,这个发现可能需要进行重新评估。
他们认为有效的烃源岩的最低TOC值应为0.2%。
但是从古至今均没有在下古生界发现过含有机质较为丰富的烃源岩[1]。
由于早期的地质勘探技术较低,对能够分析地下含烃能力的样品较少,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
本文通过对最近几年在鄂尔多斯盆地新设置的勘探井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对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成因进行讨论,对下古生界烃源岩的产烃能力进行评价。
1 天然气成因分类 根据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150口天然气井的碳同位素测试分析,结合天然气的物性特征,本研究采用了排水收集法在井口测试过程中对天然气进行采集,并使用德国ISO-PRIME 100气体同位素质谱仪进行测试,执行标准为PDB。
通过对天然气的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的分析。
通过采取下古生界马家沟组地层岩芯740个,进行TOC检测。
测试仪器为法国热解有机碳分析仪ROCK-EVAL6。
测试环境温度为300℃,保持恒温3min,接着以10℃/min的速度升温至900℃。
采用美国LECO公司的CS-230碳/硫分析仪进行试验,利用红外吸收法开展进行实验。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赵振宇;郭彦如;王艳;林冬娟【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2(019)005【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华北板块西部典型的克拉通边缘叠合盆地,其发展演化除与华北板块一脉相承外,还受盆地周缘古海槽多期开、合演化的控制与影响,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复杂性.近期研究表明,盆地发展演化至今,主要经历8个阶段:①太古代—早元古代盆地结晶基底形成阶段;②中元古代早期—中期大陆裂解阶段,主要发育陆缘裂谷和陆内拗拉槽;③中元古代晚期—晚元古代早期大陆汇聚阶段,盆地抬升缺失沉积;④晚元古代中期—早古生代中奥陶世盆地边缘裂陷与陆内坳陷阶段,主要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沉积;⑤早古生代晚奥陶世—晚古生代早石炭世盆地周缘碰撞造山阶段,盆地抬升剥蚀;⑥晚古生代晚石炭世—二叠纪末盆地周缘裂解阶段,主要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⑦中生代陆内坳陷阶段,盆地边缘隆起并整体掀斜,主要发育河流相、三角洲相及湖泊相沉积;⑧新生代盆地周缘断陷阶段.其中中元古代古构造格局对盆地后期构造断裂展布、沉积演化、地质流体运移及聚集产生了重要影响.【总页数】6页(P15-20)【作者】赵振宇;郭彦如;王艳;林冬娟【作者单位】中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西安710018;中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吉林松原131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相关文献】1.济南千佛山地区沉积地层特征地质构造演化及古地理 [J], 张增奇;陈军;付英;杨波;刘书才;杜圣贤;侯建华;刘凤臣2.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马五1-2亚段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J], 李百强;王起琮;张小莉;吴珍珍;巨银娟;纪炜;李军3.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岐山地区上奥陶统平凉组深水沉积特征及古地理分析 [J], 梁积伟;马晓军;刘亚兰;陶文星;赵亚;姜柳青;宇振昆4.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部上古生界沉积体系特征及古地理演化 [J], 郭艳琴; 王美霞; 郭彬程; 蔡志成; 惠磊; 何子琼; 马瑶; 李文厚; 李百强5.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奥陶系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构造—岩目古地理特征 [J], 周进高; 席胜利; 邓红婴; 于洲; 刘新社; 丁振纯; 李维岭; 唐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49在全球范围内,目前在中亚、北非等地区的元古界-寒武系已经取得油气重大发现,国内早在上世纪 70-80 年代就开展了元古界油气地质研究,近年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安岳特大型气田的发现证明国内大型克拉通盆地内元古界油气勘探具有广阔前景。
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发育宁蒙、甘陕、晋陕、秦豫四大裂陷槽,裂谷呈北东向展布,与华北克拉通各期裂谷的发育及展布规律相一致,地层西南厚东北薄。
目前已有的大量露头及钻井显示,盆地内部裂陷槽范围内可能发育元古界规模可观的烃源岩。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岩溶高地区,高地-台地外缘马二、毛庄-徐庄-张夏组岩溶风化壳领域天然气多口探井已获勘探突破,气源主体来源于上古煤系地层,已取得天然气突破。
鄂尔多斯西南缘位于中上元古界裂陷槽、古生界隆起的核部区域,中上元古界地层厚度大,整体上处于潮坪环境,具有广阔的纵向勘探空间[1]。
1 地层赋存特征探区内的三维地震资料显示,在上古生界底界T9不整合面之下、蓟县系底界Tjx之上存在一个角度不整合界面(下称为Tx)。
该界面与上、下同相轴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并且该界面对应的波谷同相轴连续性好,在三维地震工区内可广泛追踪。
通过对Tx界面的全区追踪发现(图1):在三维地震工区的中北部, T9-Tx间地层的时间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增加逐渐变厚;探区南北向剖面显示,由北向南,T9-Tx间地层的时间厚度具有“由厚变薄再增厚”的变化趋势,而Tx-Tjx间地层的时间厚度则具有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即存在“跷跷板”现象;同样,探区北西-南东向剖面显示,T9-Tx间地层表现为“西北薄东南厚”的特点,Tx-Tjx间地层则表现为“西北厚东南薄”的特点。
Tx界面是一个可跨区追踪的广泛发育的反射界面,其位于T10界面(奥陶系底)、T11界面(寒武系底)之下,Tjx(蓟县系底)之上。
通过结合探区周缘的区域地质资料,可进一步明确Tx界面的地质意义。
前人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豫西地区的露头内中元古界官道口群杜关组底界与下伏巡检司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并且官道口群内各组(冯家湾组,杜关组,巡检司组,龙家园组)在地层年龄、沉积环境上可与华北地台蓟县系各组进行对比。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源岩热演化特征戴世立;杨智;李弘;杨姣【期刊名称】《海洋石油》【年(卷),期】2009(029)001【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主力气源岩太原组、山西组煤系地层热成熟史的研究对本区天然气充注过程和有利目标区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对研究区烃源岩评价和一维、二维地质建模研究的基础上,利用BasinMod盆地模拟软件对单井以及研究区内二维剖面、平面进行了煤系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在中三叠世进入生烃门限,中侏罗世以后,烃源岩持续埋深,早白垩世末期至最大埋深(4 000 m左右),绝大多数的天然气都在这一阶段生成,早白垩世末构造抬升以后只有少量天然气生成;(2)研究区上古生界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源岩最大累积生烃强度可达到2 200×108 m3/km2,对现今天然气的分布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总页数】6页(P15-20)【作者】戴世立;杨智;李弘;杨姣【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石油系,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石油系,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石油系,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石油系,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特征模拟研究 [J], 赵桂萍2.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 [J], 孟军田;贾会冲3.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高产特征 [J], 袁志祥;陈洪德;陈英毅4.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断层对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成藏的控制 [J], 李潍莲;刘震;张宏光;纪文明;雷婷5.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储层裂缝特征及分布评价 [J], 周文;张哨楠;李良;苏付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9卷第4期 2017年7月石油实验地质PETROLEUM GEOLOGY&EXPERIMENTV〇1.39,N〇.4Jul.,2017文章编号:100卜6112(2017) 04-0520-07 doi: 10.n78L/sysydz201704520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田刚,宋立军(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710065)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潜在层系,然而长期以来对其内烃源岩热演化史一直缺乏深入研究。
以PetrnMod盆地模拟软件为工具,在对区内各构造单元岩性、剥蚀厚度、古大地热流值等模拟参数分析的基础上,以实测镜质体反射率(仏)作为约束,对区内各构造单元中元古界进行热史模拟,分析不同构造单元烃源岩热演化的差异性,并结合含油气系统分析,对有利的勘探区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1)盆地中元古代拗拉槽及周缘中元古界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时间明显较早;除西缘冲断带中北部之外,其他拗拉槽及周缘处烃源岩各阶段成熟时间也早于其他地区,现今处于生干气阶段;除伊盟隆起地区长城系烃源岩成熟期次都较晚、现今仍处于生湿气阶段外,其他地区基本上于晚二叠世晚期进入生烃门限,现今处于生干气阶段;蓟县系烃源岩于晚二叠世晚期一中三叠世早期先后进入生烃门限,随后受盆地沉积中心不断向西迁移和天环向斜北部、渭北隆起西部早白垩世岩浆岩的侵入影响,烃源岩成熟加快,早白垩世先后进入生干气阶段。
(2)渭北隆起中部、天环向斜南 部、伊陕斜坡西北部、伊盟隆起中部为有利勘探区,是下一步开展研究的重点区域。
关键词:热史模拟;镜质体反射率;生烃门限;有利勘探区;中元古界;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Thermal evolution modeling of Mesoproterozoicsource rocks in the Ordos BasinTian Gang,Song Lijun(Geo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Faculty,Xi' an Shiyou University,Xi' an,Shaanxi 710065,China)Abstract:The Mesoproterozoic is a potential stratum ol gas accumulation and production ol the Changqing oil field in the Ordos Basin.However,few recent studies have been made on the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of source rocks. Applying the PetroMod basin modeling software,the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ies of the Proterozoic source rocks in each tectonic unit of the study area were simulated taking measured values as calibration and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lithology,erosion thickness restoration and ancient heat flow.The differences of thermal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s in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were discussed.Some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s were predicted combining with oil and gas system analyses.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reshold of Mesoproterozoic aulacogens and peripheral source rocks is much earlier than others.The maturation stage of other aulacogens and peripheral source rocks is also earlier than others except for the mid-northern part of the western margin thrust belt,and it is in a stage of dry gas generation at present.The source rocks in the Changcheng System reached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reshold at the end of the Late Permian and are generating dry gas now,except for those in the Yimeng uplift,which became mature late and are still generating wet gas.The source rocks in the Jixian System reached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reshold from the end of the Late Permian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Middle Triassic,became mature as the basin depositional center migrated continuously to the west and influenced by intrusions in the northern Tianhuan syncline and western Weibei uplift,and finally entered the dry gas stage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2)The central area of the Weibei uplift,southern Tianhuan syncline,northwestern Yishan slope,and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Yimeng uplift in the Ordos Basin are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s.Key words:thermal history simulation;vitrinite reflectance;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reshold;favorable exploration zone;Mesoproterozoic;Ordos Basin收稿日期:2016-12-23;修订日期:2017-05-03。
作者简介:田刚(1991 — ),男,硕士 ,从事含油气盆地分析研究。
E-mail:691561570@。
通信作者:宋立军( 1977—),男,副教授,从事盆地分析及构造地质教学与研究。
E-mail:8210954@。
基金项目:构造地质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TRR-2012-20)资助。
第4期田刚,等.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 521 •近年来,随着在鄂尔多斯周缘甘肃平凉、华亭 和崇信等地露头处蓟县系古油藏沥青[1]、苏峪口 长城系(有机碳含量达3.00%)[2]和甘陕裂陷槽 (桃59井有机碳含量为0.21%〜5.50%)[3]优质烃 源岩,以及伊盟隆起杭锦旗地区锦13井和锦3井 中元古界天然气的发现[4],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 新元古界具有油气形成的条件,也表明该地区中元 古界可能成为未来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
但时至 今日,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过 程及其与油气的关系尚不明确,严重制约了油气资 源评价和勘探。
本次研究选用PetroMod盆地模拟 软件,在恢复盆地埋藏史的基础上,采用EASY%Kn 模型[5_6],分析不同构造单元中元古界烃源岩成熟 度演化的历史,预测有利勘探区,以期为该地区油 气勘探及分析油气成藏条件提供参考。
1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板块西部,为一典型的 克拉通边缘叠合盆地;可划分为伊盟隆起、渭北隆 起、晋西挠褶带、伊陕斜坡、天环向斜、西缘冲断带 等6个一级构造单元(图1);经历了吕梁、晋宁、图1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Mesoproterozoicin the Ordos Basin 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 动旋回演化[7—s]。
中元古代早期,鄂尔多斯盆地结晶基底破裂,在盆地北缘地区形成兴蒙大洋裂谷,南缘形成秦祁 大洋裂谷,西南部相继形成晋陕、晋豫陕拗拉槽,其 内沉积了巨厚的长城系滨海相碎屑岩。
蓟县纪,盆 内裂谷先后进人拗陷阶段,区域沉积了蓟县系浅海 陆棚相碳酸盐岩[9]。
青白口纪,鄂尔多斯盆地整 体抬升,整体处于隆起剥蚀状态,区域缺失青白口 系。
震旦纪,受泛大陆解体的影响,盆地西南部裂 陷,发育了以冰川碎屑为主的震旦系。
鄂尔多斯盆 地中元古代整体为一向西南倾斜的大型台缘斜坡; 之后盆地先后经历了早古生代差异升降、晚古生代 碰撞边缘、中生代内陆拗陷和新生代周缘断陷等演 化阶段,依次沉积了下古生界浅海相碳酸盐岩、上 古生界滨海平原相碎屑岩、中生界内陆湖泊相碎屑 岩、新生界风成黄土相碎屑岩,形成了现今盆地东 西高、西陡东缓和北高南低的地貌。
中新元古界分布在鄂尔多斯西部和南部,东北 部缺失,整体具有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薄的趋势[|0];受早期陆内裂谷影响,不同沉积区厚度变化 明显,沿北东方向呈明显的隆拗相间分布格局。
中元古界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第一套沉积盖层,上覆于 吕梁期结晶基底之上,主体部位被寒武系碎屑岩覆 盖,部分地区与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直接接触。
2热演化史模拟方法沉积盆地热演化史重建一般有3种方法:地球 化学法、地球热力学法和综合法,其中综合法相对 合理[11]。
根据不同演化阶段的地质背景,结合热 演化史模拟,对旬探1井、天深1井热流值进行了 计算,并以现今实测作为标定值(图2)得出:中新元古代大地热流值为59〜63 mW/m2,早古生代 为58〜62 mW/m2,晚古生代石炭一二叠纪为60~64 mW/m2,中生代二叠纪为 65~68 mW/m2,侏罗纪一早白垩世晚期为75〜92 mW/m2,现今为 62.67 mW/m2;获得的热流值演化趋势与地温梯度 演化趋势一致[12-16],即早古生代地温梯度为24~26 T y k m,晚古生代为22〜24 T y k m,早白垩 世晚期为38〜43 T;/km,现今为29 T;/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