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俗文化评析

  • 格式:docx
  • 大小:14.2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婚俗文化

婚俗,在上下五千年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接受了历代先人的改造以及不断的完善之后,婚俗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社会文化。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婚俗文化一直是人们遵照执行的一种规律,也就是在不断推进的历史长河之中,婚俗文化演变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

婚俗,全称是婚嫁习俗,相传,婚嫁习俗始于三皇五帝时代的太冥,传说上古时候男女在结婚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差别,太冥就首创,在积极结婚的时候将一块兽皮披在了新娘身上,从此部落里面结婚都按照太冥的方式来办,由此开始,男女结婚的时候就有了差别。这是最原始也是相对最简单的有了一定礼数的婚礼。

从部落时代开始,婚礼往往只在黄昏的时候才会举行,因为古人认为,天地分阴阳,就好像人分男女,只有在黄昏的时候阴阳之间的差别才不是太大,阴阳调和,顺应天意。不过部落时代的婚礼是最为简朴的,但是过程虽然简单,却依然是有条有理,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婚礼的重视。

部落时代分为母系以及父系,母系社会就是母系掌握部落权利,在母系社会,女性能力丝毫不会弱于男性,女战士是比较常见的,父系社会就相反。不过两者都是一对多的结合形式。在这个时代,由于部落之间的战乱频繁,因此需要绝对的人力以及壮丁,所以一对多的结合方式广为接受,甚至于认为力量越强的勇士就应该配备越多的伴侣。这个时候的婚礼一般都会在黄昏时候,围绕篝火,由部落的巫祝为新人祷告,然后围着篝火起舞,最后就算礼成了。而如果说是部落中最漂亮的女子成年了,则会有部落中的婚龄勇士带着自己最值得炫耀的猎物来求婚,不过对象自然是族中长者,女子是没有自己的决定权的。

夏商周奴隶制时期,尤其是周朝,周礼的确立,对于婚嫁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各个阶层必须遵照周礼的严格规范,不得有丝毫僭越,包括婚礼时候的着装、穿戴、婚礼的进行

步骤等等都非常严格的指了出来。至于这个时候的奴隶,即便是那些个能够得到主人亲近的奴隶,最多就是指配一个伴侣,至于婚礼,这完全不是努力能够享受的。

其后的秦朝一直到清朝,我统称之为封建时期。秦朝以严刑酷法着称,对婚礼自然也是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后汉朝汉武帝开始,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思想之中又沿袭着周礼,因此,婚礼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繁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套路,虽然说各个朝代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大体上还是差不多的。即便是唐朝,这个号称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对于婚嫁也是那么的一丝不苟。

“三书六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素来是封建社会婚俗的真实写照。

其实奴隶制时代以及封建社会的婚礼大多数关注的是统治阶级的婚礼,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才会重视这些礼节,平民百姓自然也是羡慕的,不过温饱都是问题,哪来那么多闲钱浪费呢?毕竟一次完整的婚礼下来,耗费可不小。不过这两个时代的人都比较重视先祖,在结婚的时候都会祭告先祖,这一点无论是统治阶级或者说是上层阶级还是平民百姓都是能够做到的。

其实清代还可以细分一下,我个人认为维新变法是清代婚俗变化的一个标杆,维新变法之前,中国的婚俗还是和之前的封建时期差不多的,维新变法之后,传统的封建思想的桎梏收到了动摇,甚至一定程度上被打破。这个时候官僚资本主义的一些代表学习西方文明,将婚纱运动到中国婚礼中,代表就是康有为的儿子结婚,我记得高中历史书上有一张照片,上面新娘手里捧着鲜花,穿着婚纱,虽然样子比较简单,但还是有那么回事了,不过新浪还是传统的大褂,胸前一朵绸缎做成的大红花,康有为还有女方家长坐在新人前面。这个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进,不过在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下,改的并不彻底。其实,早在洋务运动的时候就有一定的思想开始流传进来,只不过没有维新变法那么标志性罢了,洋务运动时期主张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来转变为“师夷长技以自强”,两者其实并

没有太大差别,本质上来讲,主要学习的还是西方的先进科技,西方文化只是顺带的产物罢了。

再来是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因为帝国主义的大肆侵略,顺带着将帝国主义的文化带进了中国,这个时候残余的官僚资本主义甚至在婚礼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像军阀,结婚的时候也有了婚车,甚至去教堂请神父证婚,这些都是承上启下的变化。

到了现代婚俗,自然是各式各样,花样百出,不过总体上还是能够分为两类,一个是城市婚礼,另一个是城镇婚礼。这两个的产生,自然是因为程式化进程的推动,不过随着城市化的日益加快,我相信两者之间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无论是城市婚礼还是城镇婚礼都受到法律的约束,也就是要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合法结婚。然后就是婚礼的举办。首先说的是城镇婚礼,城镇婚礼受到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还是保留着很多传统的婚俗,第一步自然是提亲,然后是下聘礼、然后是过大礼、之后就准备结婚当日的相关事宜,其中还有许多细节。城镇比较讲究邻里乡情,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再加上亲朋好友,本来地方也大,自然更加热闹。

在现代社会,主张的是恋爱自由,大部分恋人都是自己认识自主恋爱,但是媒人这个环节还是从来就没有省略过。虽然说很多细节都被省略了,但是不管再怎么省略,一场婚礼下来,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无论是家长还是新人,都是身心俱疲,虽然有着婚礼的喜庆,但是疲劳却是无法减轻的。

城市婚礼可以说是城镇婚礼的检索版,基本上就是直接在饭店吃一顿,让男方女方的亲戚朋友互相见个面,请司仪主持一下婚礼就行了,不过城市里面办酒席还是比较多的,花费自然也大。

不过随着现代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单车结婚、旅行结婚、水下婚礼等等层出不穷,这

些创意十足的婚礼形式广受年轻人的喜爱,不过处于经济等条件的考虑,这等婚礼也仅在少数。

数千年来,无论是人口流动还是交通工具革新带来的地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或多或少都会对各地的婚俗习惯造成一定的影响,互相碰撞,互相融合。有的是下聘产生了变化,有的是婚礼的仪式产生了变化,有的则是婚礼的形式产生了变化……数不胜数。但是,唯有一样流传千年,丝毫未变,那就是“随礼”。

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不容置喙,礼,素来是人们遵守推崇的。而“随礼”也成了婚俗习惯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随礼”可以看做是社交活动中的一份祝福,想来应该是非常的纯洁,是对新人的最真挚的祝愿。

最早的时候,咱们的老祖先可能只是送一块兽皮,然后有了银子,可能就直接送银子,渐渐地,钱币成为了在这份心意的最好载体。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随礼”总要加上一点才送的出去,不加多一点,心里总觉得不好意思。于是乎,越加越多,渐渐地,“随礼”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这个现象在现代社会已经是屡见不鲜了。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出台之后,家里的青壮年的负担更加沉重,遇到亲戚朋友多一点的,一年的工资全用来“随礼”可能还不够。于是,有人开始逃避,以各种借口推脱,这样的后果往往会令人远离社交群体,最终自己送出去的也可能收不回来,更重要的是,亲情、友情也会慢慢丧失掉。

五一的时候我看到一个新闻,山区的一个村子,非常封闭,这个村子整酒成风,也就是借着由头相互办酒席请客,为的就是敛财。这个村子平均每家一年收入在4000左右,但是办酒席收了礼钱之后一年可以达到12000,于是乎离了婚又结婚,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

当婚俗被利用来敛财,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那就可以称之为陋俗,这样的事情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