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教师心理
- 格式:ppt
- 大小:3.07 MB
- 文档页数:96
第十三、四章幼儿教学心理与幼儿教师心理一、填空题1.幼儿教师坚强的意志主要表现为:(),()和()。
2.健全的性格表现为对()、对()和()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适应性。
3.俄国教育家()的一段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
他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
任何人为设置的机构,不管它设想多么巧妙也罢,都不能取代教育事业的个性……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人性格的真正的教育。
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
”4.教学设计决定了幼儿()、()以及()。
5.科学的()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6.()是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是将教学理论转化为实际教学技术的桥梁。
7.()以及()是教学设计中的两个根本性问题。
8.拟定教学大纲,就是系统地列出()、编排()、分配()等。
9.在选择、拟定、编排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有()原则、()原则、()原则。
10.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螺旋式课程,即围绕着某学科的()、()等在广度、深度两方面不断扩展,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入。
11.(),就是详细计划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活动,阐明在预定的时间之内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标等等。
12.()是教师期望通过教学活动而达到的结果。
它决定着(),教学目标也是幼儿的()。
13.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及(),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除了常用的()、()、()、()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一些教学方法。
若学习活动是以增进知识为主,则可以采用()教学方法。
像美术、音乐等以培养情操为主的学习活动,应采用()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采用()或()。
14.从评估的对象来看,教学效果的评估包括对()以及()这两方面的评估。
15.对教师进行评估时,主要着眼于教师的()与()。
16.人的气质具有()和很大的(),“秉性难移”即说明气质具有很大的()17.气质影响()发展的速度。
《教育心理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本课程《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该课程对于学生正确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历史,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阐明学生学习的内在过程、特点及规律,探索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外部因素。
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知晓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技术和模式,提升自己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2.基本要求1、以科学精神为指导,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构建传授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规范的学习以及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3、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在正确理解教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运用有关理论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
4、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日后从事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培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绩测验的命题能力、研究能力。
5、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6、了解教师等外部因素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了解这些外部影响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能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施加有效的、积极的影响。
第十三章中学教师心理第十三章中学教师心理本章基本概念:教师角色:指教师的社会身份、地位和作用。
教育机智:是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巧妙地排除干扰、用出乎意外的简捷有效的方式实现目的的才能。
教师威信:是指一个教师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声誉,受尊敬、信任和爱戴。
师爱:教师对学生的爱,称为师爱。
师爱是教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崇高师德的体现。
期待效应:教师对学生有了不同期待,就会有意无意地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对待学生,在学生那里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这就是所谓的“期待效应”。
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尊重、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
教师的岗位在两代人的交接点上,他的工作态度和成效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中学教师是青少年发展关键期的引路人,认真搞好自身的心理建设,对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教师角色职责和职业心理特点一、教师角色的职责(一)教师角色的含义角色,指个人的社会身份。
它标明了人在种种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规定了个体行为的基本准则。
教师角色指教师的社会身份、地位和作用。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网链中,个体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总处在一定位置上,具有一定身份,或是教师、学生,或是领导者、被领导者,或是父母、子女等。
不同身份要求履行不同职责义务、享有不同权利,而且言行举止要受社会身份制约、符合社会身份规定。
如象教师的角色行为应有较高的文化、道德修养,能够为人师表。
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个体身份也具有多重性,需在不同的关系环境中充当不同的角色。
例如,同一个人在学校,对学生他是教师;回家后,对家人是家长、丈夫、妻子;参加社团活动是文学社成员,科技推广技术人员等。
当然就社会职业劳动而言,他的基本角色是教师。
构成角色的要素有个体的社会地位、身份、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等,其中重要的是角色的职责义务。
能否完成职责,是个体适应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衡量和接纳个体的基本条件。
第十三章小学教师心理学习目标:1、了解教师所需扮演的角色2、了解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品质有哪些3、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存在哪些相互影响4、了解如何对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学习重点:1、通过学习知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好哪些角色2、了解要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的品质学习难点:专家型的教师具备的专业品质教师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教师是如何影响学生的?教师主要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来影响学生的吗,还是个人的人格特征、教学方法?各种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是怎样的?它们的作用又有什么样的规律?第一节小学教师角色一、角色与教师角色概述(一)角色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角色这一概念原取自戏剧表演用语,后来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米德(G.Mead)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之中。
然而资料显示出最早给角色下定义的是林顿(R.Linton),他说:角色——这是地位的动力方面,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人地位相联系的一定地位,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力和义务时,就扮演出相应的角色。
父母、子女、工人、农民、干部、售货员、旅客等都是社会角色,教师也是一种社会角色。
(二)教师角色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
唐朝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就是我国古代较早对教师角色行为、义务及权利比较精确的概括,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要求,教师这一角色又有了新的变化,确切地说是赋予了更新更多的内容和意义,从而使教师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它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作为角色的承担者,指的是个体的人,又有广义和狭义之解。
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章节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A )和维持两大功能。
A.促进B.合作C.提高D.优化秩序2. 学生只能坐着用耳朵听,眼睛看,不能动口动于这是学生对()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3. 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A.课堂约定B.课堂行为准则C •课堂纪律 D •课堂行为合模式称之为(A )oA.课堂结构B.教学结构C.学习结构D.班级结构6. 学生在课堂上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A.民主型B.放任型C.集权式D.监督式C. 4. 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A )。
A. 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D.同情5.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提问时没有人发言等, 这样的课堂气氛属于(B )oA.积极的B.消极的C.对抗的D.不能确定7.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B )oA•群体气氛B•群体压力 C.群体凝聚力D.群体规范8.群体规范即约束群体成员的(B ),它是群体内部各成员间保持思想、情绪、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基本保证。
A.纪律B.行为准则C. 方向和范围D.活动范围9.班级、小组、少先队属于(A. 一般群体B.正式群体C.非正式群体D.特殊群体10.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B )oA.感情关系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D•互助关系11.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D )。
A.联合群体B.正式群体C.松散群体D.非正式群体1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D )。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B.学生听课效果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14.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A )oA.教学过程的规划B.教学内容设计C.教学方法的实施D.教学方法的选择15.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D)。
第十三章教师心理
教师心理是指教师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第十三章《教师心理》的一些重要内容:
1. 教师的专业自信心: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自信,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
2. 教师的情绪管理:教师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压力、焦虑、挫折等。
有效地管理情绪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个人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3. 教师的人际交往: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和同事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建立积极的教师学生关系和教师团队合作关系,以促进教学质量和个人成长。
4. 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
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参加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积极追
求个人职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5. 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会影响他
们的工作表现和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寻找工作的乐趣,并
关注自己的工作成就感和满意度。
6. 教师的专业压力:教师面对的工作压力较大,如备课、
批改作业、管理学生等。
教师需要学会应对压力,寻求支
持和帮助,保持身心健康。
7. 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态度: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态
度会对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
理念,持积极的教学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以上是第十三章《教师心理》的一些重要内容,通过深入了解教师心理,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应对挑战,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