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鹿洞书院揭示》看朱熹的学规理念
- 格式:pdf
- 大小:276.31 KB
- 文档页数:4
说课15分钟《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第一篇:说课15分钟《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白鹿洞书院揭示》及其意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能和各位一起来交流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白鹿洞书院揭示》及其意义。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史(修订版)》第七章第三节。
1、本节课分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和《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意义.2、本节课贯穿了中国教育史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掌握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3、本节课是在学习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我国宋代书院的特点的关键。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及其意义加以识记。
能力目标: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关于宋代书院问题的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中国教育史的热情。
在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了。
重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教法: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法: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需求”。
最后,我说一下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七分钟的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二十分钟的时间进行正体部分。
千年学府,千载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我们国家在宋代有著名的四大书院,那就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书院。
号称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就在江西省九江市。
我刚刚讲到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这个评价是清代的一个大学者叫王昶,他是专门研究书院文化的。
他还有一本专著,叫做《天下书院总志》。
在这本书的序里,他对天下的书院依次作了个排名,他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
那么凭什么给这个评价?有很多人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我考虑来考虑去,我觉得王昶之所以对白鹿洞书院给出这样的评价,最关键的原因不在于白鹿洞书院办学历史很长,这是一个方面,这是一个次要的方面。
最重要的方面是因为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最完整、最正规的大学校规,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我后面专门要给各位讲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是在这里诞生的。
它影响之大,影响之久远,等一下我会做一个介绍。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张《白鹿洞书院》的照片。
这是白鹿洞书院的入口,我在这里想说一下,这个入口距白鹿洞书院的正门还差蛮远的。
这就是为什么叫它叫“洞”,等一下我会给你讲。
这入口是在公路旁边。
从这个入口处进去就开始往下了。
这个往下你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座的各位如果你们要去的话,建议您坐车下去。
你要是走下去,走到那个正门的地方你就累的不得了了。
大约要走半个多小时。
这样的地方古人亏了他们找啊。
从这个地方开始一直往下。
这就正门了。
这里现在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白鹿洞书院名称的由来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为什么叫“白鹿洞”。
各位都知道宋代的四大书院其他的三大书院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
那么这个地方在古代它是处于江州,具体的讲它是属南康府管,也就是现在的星子县,那个时候叫南康府。
宋代它的级别比较高,叫南康军。
所以朱熹是南康军的知军。
在那里一共呆了三年。
这个地方要是按地名应该叫江州书院或者南康书院,怎么搞个白鹿洞书院呢?所以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下它这个名字的由来。
朱子《白鹿洞学规》详解朱子《白鹿洞学规》详解蔡厚淳朱子《白鹿洞学规》(即:《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大学教育方针和大学生守则。
它包括的内容很广,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内容、为学程序、修身、处事和接物等一系列纲领。
全文如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
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纵观全文,精髓有五,分别详解如下:一、五教之目:“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解:五教之目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原文】“天下之达道五,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注曰:“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白鹿洞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在我国书院史上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朱熹撰写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文章虽短,却蕴含着“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本文探析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对学生在处事、修身等方面的要求,旨在对目前我国学生德育教学所有启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探究一、《朱熹在指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时,耳闻目睹了南宋王朝官学衰落、人才匾乏的现状。
以及教育上存在风俗日薄、人才日衰的事实,制定出《揭示》,以作为学生求学时共同遵守的准则。
《白鹿洞书院揭示》一共有五条,都是朱熹阅览经书,从中提取精髓制定而成。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以“圣人之德”或“圣人之学”造就理想人格的“圣人”为培养目标,以整顿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局面,培养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有用人才。
二、学规中所反映的朱熹教育理念1“.明人伦、明义理”的教育目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将明人伦作为教学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接着又提出:“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表明了朱熹所倡导的为学之序,可以说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学、问、思、辨属于认识,目的在于通过这四个环节,达到穷理。
而笃行,属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朱熹提倡认识和实践应当得以统一。
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朱熹认为,读书和做学问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求理。
求学应该以明义理为目的,明确的抨击了学校和科举流弊。
当今我们的社会很多学校以升学率为中心,评价学生的成绩完全以成绩单来作为唯一标准,目前学校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使得教育的发展逐渐脱离了教育的本质:以健全人格为本,也就是朱熹提倡的:明德。
所以,学校应该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己任,教育评价标准应该以教学的本质认识为基础。
2“.言忠信,行笃敬”的德育观《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提出了“修身之要”:“言忠信。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朱熹是南宋一位大儒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从他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让我们了解了这位大儒。
现在将读书心得总结如下!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
从登第之后,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讲学传道,著书立说。
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
其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
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
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
”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结合当今的九年义务教育来看,许多十五六岁的学生上完初中就失学了,很让人担忧。
061[摘 要]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学规是书院教育的指导性规章。
朱熹在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期间,制定了成为后世学规范本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他将传道视角民间化,把书院教育作为复兴儒学、延续道统的重要渠道,以儒家道统、圣贤精神作为核心教育内容,将抽象化的道德经义、道心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强调了学校对个体人格修养的塑造以及对社会群体道德的熏陶。
[关 键 词] 书院;学规;儒学;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书院学规中的儒学传承——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中心刘占先 王希楠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由唐末至清末延续千年。
它以个人或家族聚居、读书、藏书、讲学、聚徒为起源,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借鉴吸收了官学与私学的有益经验,逐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比较成熟的制度。
一方面,它对古代教育体系进行了由下而上、自发积极的补充完善,成为封建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对儒家学术道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承继作用,引导着社会价值取向与道德风尚。
学规是书院办学育人的指导性条例,对书院的建设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书院多由不同的民间力量筹备或注资而成,并且社会背景不同以及所聘院长学术主张不同,学规的具体内容往往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与不断拓展的发展趋势,学规既指导着书院的教育教学,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衍化、趋于完善。
宋初,在南唐庐山国学的旧址上建立了白鹿洞书院,但其在北宋时期的办学时间断断续续,整体而言较为短暂。
“白鹿洞书院在北宋的三段历史中,第一段只有7个年头(976—982年),第二段没有教学活动的记载(‘咸平中有敕重修,其后沦坏日久,莽为邱墟’[1]253),第三段自皇祐五年孙琛重建至皇祐末(1053—1054年)毁于兵火,仅有两个年头”[2]39。
南宋时期由朱熹兴复,自此名扬四海。
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庐山市)。
到任不久即主持开展白鹿洞书院兴复事宜,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张贴于门楣之上,供师生日省日新。
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的整体框架,我们明白了书院是中国古代私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南宋的书院发展到极盛,其中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学院学规。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将深入的学习《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南宋淳熙六年,即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呈报朝廷修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掌教,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
其中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之道,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揭示了教育的宗旨,展示了人们为学的方向,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这样就把世界观和政治要求、教育方向以及进行学习修养的途径都结合了起来。
内容有以下五方面:1;“五教之目”,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规范了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就要贯彻“明人伦”的纲常礼教。
2;”为学秩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指明了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3;“修身之要”,即“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书院学生指明了道德修养的基本要点。
4;“处事之要”,即“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书院学生指明了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
5;“接物之要”,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书院学生指明了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集中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精神,反映了宋代大多数书院的教育宗旨和办学目标,也为此后历代书院的发展提供了范本,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经典文献。
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使书院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首先介绍了《白鹿洞书院》及教育管理工作的背景。
接着分析了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和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学规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同时探讨了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借鉴白鹿洞书院经验改善高校教育管理的思路。
最后总结指出,要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高校环境。
通过学习和借鉴白鹿洞书院的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教育管理工作,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白鹿洞书院、教育管理、教育理念、学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借鉴经验、教育管理改革、提升水平。
1. 引言1.1 介绍《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私立书院,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白鹿洞村。
该书院建于元朝至明初,是由元朝宰相范仲淹亲自主持建立的。
它以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严格的学规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古代中国私立学校的典范。
《白鹿洞书院》主张“格物致知、明道达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强调德育为本、才艺兼修。
学生在书院生活中不仅要刻苦读书,还要注重修身养性,培养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态度和道德观念。
书院还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全面发展。
《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影响深远,为后世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也可以从《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中汲取启示,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2 介绍教育管理工作教育管理是指对教育事业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评估的过程。
教育管理工作包括拟定教育发展规划、组织教学活动、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监督评估教学质量等方面。
教育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学校的方向与目标,影响着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当今社会,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朱熹的教育理念:人文教化是根本教材教法很重要2016年04月06日 09:14来源:凤凰国学作者:曾春海朱熹朱子热心教育事业,在其一生中先后建造了三座精舍和修复两座书院。
考“精舍”一词系源出于《管子.内业》:“定在心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
故心者,精之所舍。
”陆象山在《致问人杨敬仲函》中也略作诠解:“精舍二字,语出后汉包咸传,儒者讲习之地,甚为无歉。
”就史脉而言,远在汉代的一些经学家就已自称所住之处为“精舍”。
简要言之,“精舍”在汉代是儒者设帐讲解经学精义处。
后来,“精舍”一词广被道、佛所借用,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梵文中的Vihara、arama,甚至Sangha都被译成“精”。
因此,“精舍”与佛教的“寺”、“院”几乎相互混用,而其涵义也转化出僻静以修养精神的地方。
再发展下去,“精舍”一词与高深的学问产生关联。
总而言之,“精舍”一词结合了幽静、学问与师徒间的讲论修持诸涵义,兼具儒家及佛家意涵。
在宋代儒家而言,“精舍”指规模较小的书院,是儒门讲学及修持身心的处所。
朱子所建的三座精舍,分别为:(一)寒泉精舍,于公元1170年春建于福建建阳之寒泉坞,其母墓侧。
朱子友人吕东莱(祖谦,公元1137-1181)曾住该精舍旬日,与朱子商辑《近思录》一书,这本书可说是中国第一本哲学概论式的体裁。
朱子常在此精舍讲学。
(二)武夷精舍,于公元1183 年筑于武夷山五曲溪畔的隐屏峰下,人称“武夷之巨观”。
朱子曾在此校注《论语》、《孟子》,撰成《四书集注》。
(三)竹林精舍,于1191 年筑于距建阳西门外,面向溪流,背对青山,后来更名为沧州精舍。
公元1244 年,宋理宗绍为书院,并写了“考亭书院”的匾额。
清朝康熙44 年颁赐“大儒世泽”匾额,以及“诚意在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学”的对联,悬挂在集成殿左右。
朱子讲学期间,除了对门弟子随时应答外,亦任高弟子轮讲,朱子则常在晚上讲课。
陈荣捷总评说:“在这三所精舍中,以竹林精舍最为重要。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1. 引言1.1 白鹿洞书院的背景介绍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私学,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西南白鹿洞村。
始建于明初,历经明、清、民国时期的兴衰,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鹿洞书院曾是一所规模庞大、名声显赫的私学,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
在白鹿洞书院,学生不仅学习经典文化,更重要的是学习礼仪、修身养性。
其教育理念强调德、才兼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学术能力,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人格影响深远。
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私学的代表之一,其教学模式和管理规范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典范意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遵守严格的学规,这些学规不仅规范了学生们的行为,更加强了学校的管理有效性。
通过遵守学规,学生们不仅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更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白鹿洞书院的背景和经验对今天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2 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是因为学规是高校管理的法规和规章,是制定学校管理制度和规范学校师生行为的重要依据。
学规规定了学校内师生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规定,规范了师生的行为,维护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和稳定发展。
学校通过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学规,可以有效管理学校师生的行为,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规可以规范高校师生的行为,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规可以约束和纠正高校师生的不良行为,减少不文明现象的发生,提高学术氛围和管理效率。
学规可以帮助高校规范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学校应高度重视学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师生行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健全的学规体系,才能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有效推动学校管理工作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2. 正文2.1 白鹿洞书院对学规的论述白鹿洞书院对学规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其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制度中。
从《白鹿洞书院揭示》看朱熹的教育理念王雅克【摘要】白鹿洞书院在我国书院史上所占的地位非常突出。
与此相联系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虽然仅有432个字,但其中的“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等内容却集中体现了朱熹的德育思想和修身理念,它是此前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即便在当今社会也仍然不失它的借鉴意义。
【期刊名称】保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4)001【总页数】5【关键词】朱熹;儒家;教育理念《宋元学案》对朱熹及其学术是这样评价的:“杨文靖公(时)四传而得朱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1]卷48“致广大,尽精微”的闽学由于朱熹的教育活动得以发扬光大。
关于朱熹的教育思想,前辈学者多有分析与论述,仅就笔者接触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论著而言,譬如:《朱熹思想研究》[2]中,探讨了朱熹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读书方法等;《中国古代教育史》[3]探讨的是朱熹的教育思想,但侧重于朱熹的为学方法、教育纲领以及教学与读书法;《中国教育思想史》[4]涉及到的朱熹的教育思想主要在于对朱熹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的讨论以及朱熹的教学方式;《宋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性转折》[5]一书中除了将《白鹿洞书院学规》与《白鹿洞书院揭示》(以下简称《揭示》)相比较,最终确定《揭示》的提法更为合理之外,对《揭示》所反映出来的朱熹的教育理念没有进一步分析;而《南宋教育思想》[6]一书中涉及到的是朱熹关于教育的作用、儿童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教学方法、读书法等方面的论述。
前辈学者已深入研究了朱熹教育思想的诸多方面,然对其人文教育思想的研究则稍显不足。
笔者认为,作为大教育家的朱熹,其教育理念更集中、更直接地体现在《揭示》中。
虽然赵显圭在《朱熹人文教育思想研究》[7]中对《揭示》有过阐述,但笔者认为对朱熹教育理念的挖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以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①另,如果从书院史的研究角度来看,《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白新良著,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中,涉及到朱熹的教育思想时,讨论了朱熹倡导的学习方法、读书方法、品德修养等方面,对《揭示》的内涵挖掘不足;《白鹿洞书院史略》(李才栋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虽然涉及到相关的德育思想,但是以《揭示》为中心探讨的还是不够;《中国书院史话——宋元明清书院的演变及其内容》(章柳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3月版)提到了《白鹿洞书院学规》主要实施的是人伦纲常之道的教育以及理学教育,对教育理念未加探讨;《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陈元晖,尹德新,王炳照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12月版)从宏观方面勾勒书院的发展与沿革,对朱熹及其《揭示》的教育思想分析得不够深入;《中国书院制度考略》(张正藩著,台湾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只提到了《揭示》以礼教为先,其余未论。
《白鹿洞书院揭示》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意义作者:外语语文出自:海纳百川浏览/评论:100/0 日期:2010年12月3日18:39《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
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读书其中,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本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
首先,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
其次,它要求学生按学、问、思、辨的“为学之序”去“穷理”、“笃行”。
再次,它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
朱熹讲学或教人为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他规定了封建社会“大学”教育内容的核心,是讲明道德的所以然,这既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目的,把世界观、政治要求、教育目的与学习修养的途径融而为一。
这种教育理论,以及由它引申出来的一些实际教学措施,对巩固封建秩序能起很大的作用。
它出现之后,很快就成为南宋书院统一的学规,也是元明清各朝书院学规的范本,并影响到各级各类官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办学的准则。
明代大教育家王阳明亦对这个学规给予了高度评价:“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
”本人觉得古代书院的教育方针及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很大,主要看以下:首先﹐现代教育较重视传授知识和实际技能﹐从好处来说﹐是能够培养和训练科学和技术人才﹐这在现代社会来说﹐固然有其价值﹐然而﹐代价往往是对人的道德价值重视得不够﹐以致只讲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如做个良好公民﹑不妨害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之类。
这种社会﹐其实并不符合我们道德意识的彻底反省﹐并不是使人趋向于成就圆满人格的理想社会。
其次﹐现代教育特重理性﹐相对来说﹐却疏忽人的情感﹐因此﹐人与人之间往往只求理性的了解﹐而许多时候不能有互相的关怀和感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隔膜。
从白鹿洞书院学规看朱熹教育思想作者:姜帅良来源:《江西教育·综合版》2014年第07期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世称朱子。
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弘扬儒学思想,是孔孟之后又一杰出的儒学大家。
公元1180年左右,朱熹出任“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南康镇),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重建“白鹿洞书院”,亲自讲学,制定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
这份学规充分体现了朱熹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成为了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700多年书院的教学模式,是众多教育学者研究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依据。
《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正文如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具列于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
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白鹿洞书院学规的第一条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和宗旨。
开篇讲到中国古代圣贤尧、舜任命契担任司徒,教化百姓做人的故事,其所教内容即“五教”。
说的是“父子之间要有亲情,君臣之间要有礼义,夫妇之间要有区别,长幼之间要有次序,朋友之间要讲诚信”。
古人认为,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是构成社会最重要的五种人际关系,称为“五伦”。
学生要学的就是学会理解和处理好这五种人际关系,知道如何做人。
其内容与“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封建思想是不能互画等号的,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仍具有深刻的学习意义。
同样我们对“五教”的内容也应当与时俱进并作广义的理解,即:“人与人之间遵守基本的伦理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学规作为教育管理的基本规范,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管理工具。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一、明确宗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才华发展。
这一宗旨,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水平,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广泛的知识结构,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二、严格管理,规范教学秩序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对师生行为有明确的规范,对学习、生活和校风校纪都有详细的要求。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需要严格管理,规范教学秩序。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保障教学质量。
三、注重个性,尊重差异白鹿洞书院的学规着重强调“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尊重差异。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应该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个人价值。
四、注重德育,强化思想教育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注重德育,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应该注重德育,强化思想教育。
要在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知识的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五、重视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注重实践教学,提倡“学为行之始,行为学之成”。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重视专业,提高教学水平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注重专业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应该重视专业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读《白鹿洞书院揭示》,就像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古代先哲们的智慧进行深度的连接。
刚开始读,我感觉它充满了浓浓的书卷气和平实深入的治学道理。
其中最让我触动的是它对为学目的的阐述。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部分被放在学问开始的地方,当时我就在想,这和做学问有什么关系呢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在强调学问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建立在我们良好的道德与人际关系准则之上啊。
这让我想起了现在社会中,很多人只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取,却忽略了道德修养的提升。
比如有些高学历的人做出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就像之前看到新闻说有个大学生竟然在学术论文中抄袭,还毫无愧疚感。
如果能按照《白鹿洞书院揭示》里的理念,做学问之前先审视自己的道德准则,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再读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时候,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做学问极为严谨的态度。
博学,要广泛学习,不能局限自己。
我联想到自己平常读书总是挑自己感兴趣的读,这种“偏食”行为可能会让自己的知识面很狭窄。
要审问,不轻易接受所学东西,而我自己以前学习知识都是拿来就用,很少去追问为什么。
慎思、明辨,要求我们在思考学问时要小心谨慎,辨明真理。
例如在历史学习中,那些看似定论的历史事件背后可能有被人忽视的细节与真相。
笃行更是关键,学了知识不去实践那就是纸上谈兵。
我记得自己曾经参加一个设计方案的竞赛,当时满脑子理论,但是真正到实践操作的时候,才发现面临很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
这时候就深深体会到笃行的必要性。
此外,《白鹿洞书院揭示》里面提到的处世之要和接物之要等,也都让我认识到在古代书院教育中,他们不仅重视学术进步,更注重人格的养成。
它不仅仅是一份古代书院的学规,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为人处事做学问的全面指南。
我想如果能把这里面的道理运用到如今的教育体系里,会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未来无论是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还是面对孩子的教育上,我都会更多地以这些智慧为导向,注重品德与学问、知与行的结合。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作者:杨芷郁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34期摘要: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重要的且不容忽视的教育组织形式。
我国书院里较早、较为全面的学规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文章通过对《白鹿洞书院揭示》从教育目的、学习环节、修身要领、处事要领、接物要领五大方面来阐述,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以期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书院;教育;德育教育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历經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
在长达 1000 多年的时间里,书院的机构体系以及职能趋于完善,到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重要的且不容忽视的教育组织形式。
目前,对书院最早、最系统的研究始于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作为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特殊产物,它的确有很多可鉴之处。
作为书院教育总方针的学规章程,相对于目前高校来说,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学校秩序,是师生必须遵守的基本章程,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与高校管理规定相对应,对高校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书院里较早、较为全面的学规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教条》、《白鹿洞书院学规》),也是明清时期书院学规的蓝本。
本文以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为例,通过朱熹先生制定的教育方针和生徒守则,与高校管理制度进行对比研究,希望从中受到启发,加强对高校工作的管理与监督,不断提高高校师德建设与学风建设。
一、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概述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最初没有明文规定,直至朱熹订立《白鹿洞书院揭示》。
《揭示》不仅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而且也可以说是朱熹理学教育思想的凝结。
《揭示》作为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部最完整、最具纲领性的学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