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词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38.32 KB
- 文档页数:3
宋朝朱熹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这首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通过描绘自然景象阐述读书感悟和人生哲理《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第一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事说理,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作品原文第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首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及注释第一首诗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第二首诗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注释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观书有感·其一宋朝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观书有感·其一》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其一》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其一》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观书有感朱熹【朱熹《观书有感》(两篇)原文、译文及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观书有感(其一)的解释
《观书有感(其一)》是宋代朱熹的一首诗,全诗如下: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这首诗以池塘为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它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保持心灵的澄清和思维的敏捷。
以上是对这首诗的直译和赏析,如果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可以查阅朱熹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诗意解析
《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其二原文: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观书有感·其二》的作者是宋代学者朱熹,《观书有感》是组诗,共有两首。
这两首诗都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其一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其二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朱熹[宋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标签读书、哲理、写景、初中古诗、早教古诗100首、古诗三百首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观书有感其一诗意
《观书有感》是描绘“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一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的作者是朱熹。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告诫人们要多读书的诗句《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衍生注释:1. “鉴”:镜子。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二、赏析: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描绘了一幅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的画面。
但实际上诗人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读书学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以巧妙的设问和生动的比喻,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像那池塘之水一样清澈。
就如同池塘需要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才能保持清澈一样,人的心灵也需要知识的不断滋养才能不被蒙蔽,才能充满智慧。
三、作者介绍: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称为朱子。
朱熹一生致力于讲学和著述,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发展,构建了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小明聊天,他总是抱怨自己的想法很狭隘,感觉自己没有什么创新的思维。
我就对他说:“你看朱熹的那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咱们的脑子就像那个池塘啊,如果不读书,就没有新知识这个‘活水’注入,那脑子就会变得浑浊,想法自然就很局限啦。
你要是能多读书,就像给池塘不断注入活水一样,思维肯定会变得开阔起来的。
”我觉得读书真的就像给心灵注入活力,不读书的话,人就像干涸的土地,怎么能生长出智慧的果实呢?所以啊,还是要多读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衍生注释:1. “示”:教导、告诫。
2.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3. “躬行”:亲身实践。
二、赏析:诗的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强调了古人做学问是竭尽全力的,往往要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小学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导读:本文小学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朱熹的一首小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持续学习和心灵澄明的追求。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观书有感》的读书笔记:
一、原文及译文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二、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了丰富的知识和思想源泉,表达了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保持心灵澄明、思想活跃的观点。
三、个人感悟
读完《观书有感》,我深感启发。
正如诗中所说,要保持心灵的清澈和活跃,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保持竞争力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同时,诗中的“源头活水”也让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寻找和探索新的思想和知识源泉,才能保持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我将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不断寻找和探索新的思想和知识源泉,以保持自己的心灵澄明和思想活跃。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赏析【7篇】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如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大家收集的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赏析【7篇】。
观书有感篇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就是说:只有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并且积极的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观点保持正确,而且要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使自己做事不太死板。
而这个道理则被朱熹从书中所悟出,于是借这那一池池水写了出来,可以说这首诗也是一首即景至作吧!诗中,描写了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的读上几遍,会觉得无比明丽!你看,半亩方圆的池塘好像一面镜子放在地面上。
而天空和云彩倒映在上面,云彩在天空中飘荡着,映在池塘上,好像阳光和云彩在互相追逐徘徊。
真的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啊!“这池水为什么如此的清澈呢?”朱熹高兴地自问自答:“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并不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天才’与‘弱智’的比例。
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掌握现在,赊取未来。
只有不断地吸收新事物、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书中那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已经令人读完后清晰明确。
但是更让人拍手叫绝的还在后面呢!一看标题,是观书的感想,顿时美的意境升华了,把池水与读书相辅结合,更是锦上添花。
我很佩服朱熹。
因为他以一首小诗,说理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年轻,”情操高雅!简简单单的字字句句居然有这么大的道理,并且给人的启示也回味无穷!《观书有感》教案篇二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一)导入: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问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鉴赏】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
这有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
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
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胜的。
(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诗。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
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
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
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观书有感其一诗句
好的,请让我查看一下观书有感其一的诗句。
宋代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写道: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方塘半亩,清澈见底,天光云影在其中共徘徊,非常迷人。
诗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这清澈的水源,来自于不断流动的活水,生命力极强。
这首诗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读书就像是挖井,需要坚持不懈,不断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只有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知识,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被广泛传颂,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词赏析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
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
持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
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能够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持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持续积累,只有
在人生的学习中持续地学习、使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
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
所以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
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升理解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
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
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来说,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能够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持续注入,暗喻人要
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所以人们常常用来比喻
持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
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能够从这首诗中得
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持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
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
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
感觉化作能够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