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文化战略和中华典籍外译翻译批评范式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118.02 KB
- 文档页数:12
任务突破练1信息性阅读(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赋分36分用时30分钟)一、(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思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 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
从翻译研究范式看翻译批评
魏婷
【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翻译批评是翻译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伴随着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批评也先后受到了三种研究范式的影响,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都不断更新,逐渐形成了一个跨文化、跨学科的多元互补的批评模式.
【总页数】2页(P45,81)
【作者】魏婷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天水 7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通过对小说《木偶奇遇记》两个土耳其语译本的翻译批评看批判性阅读的重要性[J], 刘莹
2.以小说《木偶奇遇记》三个译本的创作背景看翻译批评和译者角色 [J], 刘莹
3.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翻译批评——大慈恩寺景区翻译个案分析 [J], 陈颖;
4.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翻译批评r——大慈恩寺景区翻译个案分析 [J], 陈颖
5.文质彬彬——从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批评看佛经翻译的审美理想 [J], 王福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籍外译是指将中国的古典文献、典籍、文化经典等翻译成外国语言,让其他国家的人们了解中国文化、思想和传统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大,越来越多的古籍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使得中国的文化与智慧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涉及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诗词、经史、哲学、艺术、医学、农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
这些古籍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展示了中国人民多元而博大的精神世界。
通过将这些文化遗产翻译成外语,可以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古籍外译的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加强翻译人员的专业培养和素质提升,提高对中国古籍的理解和翻译水平。
其次,要加强对外传播与推广古籍翻译成果的工作,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古籍的翻译成果,增强古籍外译的影响力。
此外,还应该注重翻译成果的前沿性与创新性,挖掘更多有价值且具有代表性的古籍进行翻译。
总之,中国古籍外译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加强翻译工作的力度和质量,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国的大国风范和独特魅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智慧。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古籍外译的推动下,中国文化将更好地融入世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通过清晰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展开和主题论述。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这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通过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来引导读者进入主题。
在概述中,会简要介绍中国古籍外译的背景和现状,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
而文章结构部分,则是在引言的基础上,详细介绍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内容的简要描述。
最后,目的部分会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即通过论述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提出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来探讨和分析该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综述典籍翻译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二十年来,典籍翻译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更好地总结这一时期的成果和经验,本文将对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进行综述。
一、研究背景二十年来,中国的典籍翻译研究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不断涌现出一批学术精英和翻译大家,他们致力于将中国传统典籍翻译为世界各国的语言,以此为中华文化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成果典籍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翻译理论研究:在翻译理论方面,学者们对传统文化翻译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丰富了翻译理论体系。
2. 翻译实践成果:在翻译实践方面,许多著名的典籍被翻译成了多种外语,比如《论语》、《道德经》、《孟子》等,这些翻译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3. 研究成果的应用:典籍翻译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国际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出版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三、存在问题在典籍翻译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典籍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与原著思想相背的情况,这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
2. 缺乏跨学科研究:典籍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和语言学领域,而缺乏与哲学、历史、宗教等跨学科的研究,不能真正挖掘典籍背后的丰富内涵。
3. 缺乏新的研究方法:典籍翻译研究缺乏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不能适应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的趋势,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
四、展望未来在典籍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向:1. 加强翻译技术研究:在典籍翻译研究中,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翻译技术的研究,尤其是在一些特殊领域和语种的翻译方面,需要开发出更多先进的翻译工具和软件。
2. 加强跨学科研究:我们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比如哲学、历史、宗教等,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典籍内涵,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作者:毕冉来源:《出版广角》2016年第04期【摘要】本文结合近几年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及对外传播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的策略建议,以期完善我国典籍英译工作与对外传播体系,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中国文化典籍;典籍英译;对外传播【作者单位】毕冉,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中国文化典籍承载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下称“典籍英译”)作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典籍英译事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多方协作和人才建设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有力的措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满怀热情地加入到典籍英译事业中来。
如何译出优秀的作品并使其薪传海外,是我们中国翻译工作者及相关文化产业部门需要深入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国文化典籍及其对外传播的现实意义1.中国文化典籍释义“典籍”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载体。
就价值而言,典籍指经受过一定时空考验与筛选、在推动本民族文明甚至世界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发挥过重大作用的文献与典册。
就其学科而言,典籍包括中国历代哲学、宗教、文学、兵学、历史、科技、法律等方面的经典作品。
典籍经过历史长河无数次的大浪淘沙,流传至今,它们被历代学者不断地研究、增补、注疏、阐释、传播与借鉴。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典籍亦是浩如烟海。
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静态体现,是古代先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汇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体现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
中国典籍外译:“逆向翻译”与“直接翻译”——一项基于
《文心雕龙》英译的比较研究
施佳胜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4)005
【摘要】中国典籍外译研究应主要着眼于译者的翻译策略、文化立场、语言能力,而不应过多强调翻译的方向性和译者的语言隶属关系.中国译者的“逆向翻译”和汉学家的“直接翻译”都是中国典籍外译合理有效的翻译方式.
【总页数】6页(P93-98)
【作者】施佳胜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翻译学院,广东珠海519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中国典籍外译:“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基于《花笺记》英译的比较研究[J], 李燕霞
2.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直接翻译与逆向翻译--基于《金锁记》与《倾城之恋》英译本的比较 [J], 付迎雪
3.直接翻译概念下《孟子·公孙丑上》英译本比较研究 [J], 马媛媛
4.从《论语》英译本销量看中国典籍外译与文化外向 [J], 尹青
5.典籍英译如何译?——评《基于"大中华文库"的中国典籍英译翻译策略研究》 [J], 沈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对外文化战略和中华典籍外译翻译批评范式研究
中国对外文化战略是指中国政府和机构针对国际社会在文化领域的需
求和挑战所制定的一系列策略和行动。
这些策略包括推广中国语言、文化、价值观和传统艺术形式,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与其他国家的
文化交流与合作等。
研究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批评范式有助于评估其效果
和可持续发展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中华典籍是指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产,如《论语》、《道德经》、《诗经》等。
外译中文翻译是将这些中华典籍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
中
华典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华,其外译中文翻译对增进国际社会
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中华典籍外译中文翻译的批
评范式有助于评估翻译质量、准确度和传达力,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对中国对外文化战略和中华典籍外
译中文翻译的批评和研究,可以为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更好地传播自身
的价值观、文化和艺术形式提供指导和借鉴。
同时,通过对中华典籍外译
中文翻译的评价,可以确保这些经典文献在传播过程中的准确度和质量,
促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