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7版体育
- 格式:ppt
- 大小:18.37 MB
- 文档页数:260
国内体育建筑防火设计的总则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体育和休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体育设施也进入一个新的建设高潮。
体育设施的建设投资大,影响面广,并存在使用功能、安全、卫生、技术、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将直接影响设施的质量。
因此提出相关要求,在体育建筑设计中应遵照执行。
2.体育设施因体育项目使用性质、使用对象的不同而有很多类型,一个规范很难全部涵盖,经与各主管方面商讨,用本条对本规范所适用的范围予以界定。
3.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体育的产业化也提上议事日程,因此本条界定体育建筑多功能使用时所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4.本条从使用环境的角度提出体育建筑的基本目标。
5.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自然气候、地理条件有很大差异,如气温和温差、地质条件和抗震、雨雪、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等,在设计中需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
近年来,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原则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因此在设计中须加强这方面的应用和探索。
6.由于体育设施的特殊使用方式和对象,因此对这些设施尤其是为特殊重大比赛所建的设施,在短期赛事之后,更长期的赛后使用问题就非常突出,国内外有许多正反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故作为独立的条文专门提出,以期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
7.本条是设施等级分级的基础。
参考国家体育总局原体育设施标准管。
总平面布局(解读)5.2.1 在总平面布局中,应合理确定建筑的位置、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和消防水源等,不宜将民用建筑布置在甲、乙类厂(库)房,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可燃气体储罐和可燃材料堆场的附近。
5.2.2 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5.2.2的规定【图示1】,与其他建筑的防火间距,除应符合本节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范其他章的有关规定。
注:1 相邻两座单、多层建筑,当相邻外墙为不燃性墙体且无外露的可燃性屋檐,每面外墙上无防火保护的门、窗、洞口不正对开设且该门、窗、洞口的面积之和不大于外墙面积的5%时,其防火间距可按本表的规定减少25%。
【图示2】2 两座建筑相邻较高一面外墙为防火墙【图示3】,或高出相邻较低一座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屋面15m及以下范围内的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图示4】。
3 相邻两座高度相同的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中相邻任一侧外墙为防火墙,屋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时,其防火间距不限。
【图示5】4 相邻两座建筑中较低一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相邻较低一面外墙为防火墙且屋顶无天窗,屋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时,其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5m;对于高层建筑,不应小于4m。
【图示6】5 相邻两座建筑中较低一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且屋顶无天窗,相邻较高一面外墙高出较低一座建筑的屋面15m及以下范围内的开口部位设置甲级防火门、窗,或设置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规定的防火分隔水幕或本规范第6.5.3条规定的防火卷帘时,其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5m;对于高层建筑,不应小于4m。
【图示7】6 相邻建筑通过连廊、天桥或底部的建组物等连接时,其间距不应小于本表的规定。
【图示8】【图示9】【图示10】7 耐火等级低于四级的既有建筑,其耐火等级可按四级确定。
【图示11】5.2.3 民用建筑与单独建造的变电站的防火间距应符合本规范第3.4.1条有关室外变、配电站的规定,但与单独建造的终端变电站的防火间距,可根据变电站的耐火等级按本规范第5.2.2条有关民用建筑的规定确定。
体育场馆防火安全规范体育场馆防火安全规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体育运动的普及,体育场馆的建设和使用也越来越多。
然而,体育场馆的防火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为了保障观众和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体育场馆必须制定一系列的防火安全规范。
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方面。
首先,体育场馆的设计和施工必须符合防火安全标准。
在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到火灾可能发生的因素,例如材料的防火性能和逃生通道的设置。
建筑物的结构必须具备良好的防火隔离措施,以防止火势蔓延。
同时,也要确保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体育场馆内部的消防设施必须齐全有效。
火灾发生时,消防设施是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的关键。
因此,体育场馆应该配备消防栓、灭火器、消防水带等消防设备,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消防栓和灭火器应该放置在显眼的位置,并定期进行演练和培训,以确保工作人员熟悉使用方法。
此外,应该设置足够数量的安全疏散出口和应急照明设备,以便观众和参与者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快速逃生。
再次,体育场馆应加强火灾预防和安全教育。
在体育场馆内进行大型活动前,应开展详细的火灾隐患排查,消除火灾隐患,确保场馆的安全。
此外,应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工作人员和观众的火灾自救、互救能力。
在场馆内设置明确的安全标识和安全宣传,以提醒每个人对火灾安全保持警惕。
最后,体育场馆的管理和监督也至关重要。
体育场馆的管理单位必须制定详细的防火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对于观众和参与者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应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确保安全秩序。
同时,加强对体育场馆的监督,定期检查和评估火灾防控工作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综上所述,体育场馆的防火安全规范是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体育场馆的设计建设、消防设施配备、火灾预防和安全教育,以及管理和监督都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只有全面加强防火安全措施,才能确保体育场馆的安全运营。
不论是体育赛事还是其他大型活动,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才能更好地享受运动的乐趣。
体育场(馆)-建筑防火与消防设施要求石峥嵘,消防资源网创始人,消防大讲堂主讲人,从业消防25年,参与近千项目设计施工,解答消防疑问数万条,极为资深的实践经验,结合深厚理论基础,汇集金典,奉献大家!石峥嵘:体育场(馆)有其特定的功能需求,其建筑防火要求及消防设施的设置,应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体育建筑设计规范》以及相应的系统类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
注:本文所述《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为2003年版,当时适应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版)已多次重大变更,本文虽已尽量适应最新规范要求,但仍难免不周之处。
实际应用中,应协调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处置!第一章基本原则及概念一、体育建筑:作为体育竞技、体育教学、体育娱乐和体育锻炼等活动之用的建筑。
(2.0.1)二、体育场:具有可供体育比赛和其他表演用的宽敞的室外场地同时为大量观众提供座席的建筑物。
(2.0.3)三、体育馆:配备有专门设备而供能够进行球类、室内田径、冰上运动、体操(技巧)、武术、拳击、击剑、举重、摔跤、柔道等单项或多项室内竞技比赛和训练的体育建筑。
主要由比赛和练习场地、看台和辅助用房及设施组成。
体育馆根据比赛场地的功能可分为综合体育馆和专项体育馆;不设观众看台及相应用房的体育馆也可称训练房。
(2.0.4)四、体育建筑等级应根据其使用要求分级,且应符合表1.0.7规定。
(1.0.7)表1.0.7 体育建筑等级五、设计使用人数或座位数超过1500人(座)的体育馆、会堂、影剧院、娱乐场所、车站、证券交易所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室内场所,属于重要公共建筑。
(B.0.1)六、设计使用人数超过5000人的露天体育场、露天游泳场和其他露天公众聚会娱乐场所,属于重要公共建筑。
(B.0.1)七、体育场馆属于公众聚集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
(第七十三条)八、三级及以上的液化石油气储存站、储配站和灌装站应设置在城镇的边缘或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并应远离居住区、学校、影剧院、体育馆等人员集聚的场所。
体育场馆防火管理规范体育场馆防火管理规范一、目的和范围体育场馆作为大型公共建筑,人员流动密集,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
为了保障观众、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制定本防火管理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体育场馆的设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防火管理,包括体育场馆的布置、建筑材料的选用、消防设施的设置等内容。
二、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
预防是关键,防止火灾发生是比灭火更为重要的任务。
各体育场馆应制定详细的防火预防措施,包括禁止吸烟、加强电气设备管理、定期检查维护消防设施等。
2. 安全导向。
体育场馆的设计、建造和使用应以人员的生命安全为出发点,确保观众、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疏散,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3. 多元装备。
体育场馆应配备多种消防设施,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疏散通道等,以便在火灾发生时迅速控制火势,并确保人员安全撤离。
三、防火措施1. 选用防火材料。
体育场馆的主要结构材料和装饰材料应具备一定的阻燃性能,不易燃烧,不易产生有毒烟气。
特别是舞台、看台等易燃部位,应采用难燃材料,在保证观赛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场馆的防火安全性。
2. 定期检测和维护。
各体育场馆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场馆内的消防设施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并制定消防设施维修和保养计划,设立相应的专门维修保养机构和人员,及时排除隐患。
3. 加强人员培训。
场馆管理方应定期开展消防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消防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从观众和运动员中选派志愿者组建消防宣传队伍,开展消防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消防意识。
4. 设置明显标识。
体育场馆内应设置明显的消防标识,标明灭火器、消防通道、避难位置等信息,以便人员在火灾发生时迅速找到逃生出口,并使用消防设施。
四、突发事件处理1. 及时发出警报。
体育场馆内一旦发生火灾或烟雾异常,应立即触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通知场馆工作人员迅速组织疏散。
2. 快速疏散人员。
体育场馆应设置合理、充足的疏散通道和出口,保证人员能够快速有序地撤离。
名称高层民用建筑单、多层民用建筑一类二类住宅建筑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7m,但不大于54m的住宅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公共建筑1.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2.建筑高度24m以上部分任一楼层2建筑面积大于1000m的商店、展览、电信、邮政、财贸金融建筑和其他多种功能组合的建筑3.医疗建筑、重要公共建筑、独立建造的老年人照料设施4.省级及以上的广播电视和防灾指挥调度建筑、网局级和省级电力调度建筑5.藏书超过l00万册的图书馆、书库除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外的其他高层公共建筑1.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
2.建筑高度不大于24m的其他公共建筑。
5.1.1民用建筑根据其建筑高度和层数可分为单、多层民用建筑和高层民用建筑。
高层民用建筑根据其建筑高度、使用功能和楼层的建筑面积可分为一类和二类。
民用建筑的分类应符合表5.1.1的规定。
表5.1.1民用建筑的分类注:1表中未列入的建筑,其类别应根据本表类比确定。
2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宿舍、公寓等非住宅类居住建筑的防火要求,应符合本规范有关公共建筑的规定;3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裙房的防火要求应符合本规范有关高层民用建筑的规定。
【条文说明】本条对民用建筑根据其建筑高度、功能、火灾危险性和扑救难易程度等进行了分类。
1以该分类为基础,本规范分别在耐火等级、防火间距、防火分区、安全疏散、灭火设施等方面对民用建筑的防火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实现保障建筑消防安全与保证工程建设和提高投资效益的统一。
(1)对民用建筑进行分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将民用建筑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其中居住建筑包括住宅建筑、宿舍建筑等。
在防火方面,除住宅建筑外,其他类型居住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与公共建筑接近,其防火要求需按公共建筑的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