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概念及危害
- 格式:ppt
- 大小:10.88 MB
- 文档页数:60
毒物的名词解释毒物,顾名思义即为对生物体有害的物质,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部,破坏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并对其健康造成危害。
毒物的种类繁多,包括自然存在的毒物以及人工合成的毒物。
它们可以分为化学毒物、生物毒素和辐射等不同类型。
一、化学毒物化学毒物是指由化学物质组成的毒性物质,常见的包括重金属、农药、有机溶剂、有机氯化物等。
这些化学毒物可以通过吸入、食入、皮肤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
例如,重金属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化学毒物,其存在于大气中的废气、土壤、水体等介质中。
长期接触铅会导致神经系统受损、贫血以及生殖系统功能异常等健康问题。
二、生物毒素生物毒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有毒物质,包括细菌毒素、真菌毒素等。
微生物通过合成并释放这些毒素,以保护自身免受外界环境的威胁,但对于人类来说却具有极高的毒性。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毒力辣椒素可以引起中毒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和腹痛等。
三、辐射辐射是一种产生能量的物理现象,其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
常见的辐射类型有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等。
电离辐射可以破坏细胞的DNA结构,导致细胞死亡或基因突变,进而引发癌症等疾病。
常见的电离辐射源包括放射性同位素以及核事故等。
四、毒物的危害与防范毒物的存在和危害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它们可以通过空气、饮食、水源、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破坏正常的生理功能并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
因此,对毒物危害的防范是至关重要的。
在预防毒物危害方面,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
首先,需要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加强对毒物的认知和了解,避免无意中接触危险物质。
其次,政府和部门应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产品和食品的安全。
同时,在工业和生产环节,减少有毒物质的使用和排放,推广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
另外,科技的发展也为毒物防范提供了新的手段。
例如,传感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监测空气、水源中的毒物浓度,为防控提供准确数据和信息。
此外,相关科研人员也可以研发新的解毒剂,用于治疗和降低毒物对人体的损害。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预防1.什么是生产性毒物?毒物是指较小量进入人体可引起人体健康损害(中毒)的化学物质。
各种生产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毒物统称为生产性毒物。
2.毒物进入人体的三个途径生产性毒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三条途径进入人体。
经呼吸道吸入并通过肺吸收,是最常见最危险的途径。
有些毒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如有机磷农药、苯胺,只要与皮肤接触,就能被吸收。
经消化道进入引起职业中毒的机会极少,但是如果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在有毒车间内吸烟、吃东西、饭前不洗手,也可使少量毒物进入消化道吸收。
3.职业中毒的概念由毒物引起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
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发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4.急性中毒的高危人群肝脏有病时影响毒物在体内解毒,肾脏有病时影响毒物从体内排出,有肝肾疾病的人容易发生中毒。
有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人接触到刺激性气体,不但容易发生中毒,而且病情较重。
未成年人由于发育不成熟,也容易中毒。
妇女在月经期、怀孕期对某些毒物敏感。
有些患传性缺陷病的人,对某些毒物特别敏感,如患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者,接触溶血性毒物特别敏感。
5.急性职业中毒的现场处理吸入中毒的患者,应首先从中毒现场抢运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安静、保暖、解开衣扣和裤带,保持呼吸道畅通。
经皮肤吸收中毒的患者,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或解毒液彻底冲洗皮肤,要特别注意冲洗头发及皮肤皱褶处。
经口中毒的患者及时催吐、洗胃、导泻,但强酸、强碱等腐蚀性毒物口服后不宜催吐、洗胃,可服牛奶、蛋清以保护胃粘膜。
经抢救时要仔细检查,抓住重点。
如果呼吸困难,应立即用氧气吸入。
心跳呼吸停止者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术和对口人工呼吸。
现场若备有特效解毒药品,要及时使用。
经初步抢救后迅速转运到附近医院进一步抢救治疗。
6.怎样进行自救互救?当你发现突然有大量毒气散发时,要迅速戴上适合的防毒面具。
如果身旁无个人防护用品,可拿湿毛巾、手帕或衣物包住口、鼻,并立即离开毒源向上风向跑。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毒物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接触到一些常见的毒物。
毒物的存在让我们需要更加警惕和小心,以避免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伤害。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毒物,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毒物中毒的步骤。
一、常见的毒物及危害:1. 家庭清洁剂:各种清洁剂中含有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氨、漂白剂和氯化物。
接触这些物质可能导致皮肤刺激、呼吸困难和眼睛损伤。
2. 化妆品:某些化妆品中含有有毒物质,如铅和苯。
长期使用可能对皮肤和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3. 农药:农药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如呕吐、腹痛和头晕。
4. 食品中的毒素:食品中常常存在一些毒素,如霉菌毒素和重金属。
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可能引发食物中毒,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
二、预防和处理毒物中毒的步骤:1. 预防:a. 确保家中的清洁剂、化妆品和药品都存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并远离食品。
b. 注意读取和遵循清洁剂、化妆品和药品的使用说明和警示标签。
c. 建议购买有机和无添加剂的食品,减少接触农药和毒素的概率。
d. 定期检查食品的保质期和存储状况,避免食用已经变质的食品。
2. 处理毒物中毒:a. 如果接触到了有毒物质,应立即远离所在区域,确保自己的安全。
b. 如果是刺激性物质进入眼睛或皮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并寻求医疗帮助。
c. 如果摄入有毒物质,可以尝试用清水漱口,但不要强迫呕吐。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就医。
d. 如果遇到中毒症状,如呕吐、昏迷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就医。
e. 在等待医疗救助的过程中,应避免进一步接触有毒物质,以免加重中毒症状。
结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警惕常见的毒物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的危害。
通过预防措施,如正确存放和使用家庭清洁剂、化妆品和农药,以及选择安全和健康的食品,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毒风险。
当不幸接触到毒物时,我们需要根据中毒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步骤,并尽快就医求助。
只有提高对毒物的认识并采取适当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我们才能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引言概述:化学毒物是指那些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效应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通过吸入、食入、接触或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对人体的器官和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
本文将对化学毒物的分类和其危害进行详细阐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潜在的健康威胁。
正文:一、化学毒物的分类1.1按照毒性类型分类化学毒物根据毒性类型可以分为急性毒物和慢性毒物。
急性毒物指的是对人体产生急剧毒性反应的物质,通常在短时间内造成严重损害或危害生命。
慢性毒物则是那些对人体产生慢性效应的物质,它们可能在长期暴露下积累并逐渐引发慢性疾病。
1.2按照化学结构分类化学毒物还可以根据它们的化学结构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
有机毒物主要由碳、氢、氧、氮、卤素等元素组成,如有机溶剂、农药等。
无机毒物则是指由无机化合物构成的毒物,如重金属、无机酸等。
1.3按照作用机理分类化学毒物根据其对生物体的作用机理也可以进行分类。
如代谢干扰物质会干扰人体正常的代谢过程,如一些有机溶剂可能干扰人体的脂肪代谢。
神经毒物则是指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损害的物质,如有机磷农药。
1.4按照毒性强度分类化学毒物还可以根据其毒性强度进行分类。
例如,剧毒物质的致死量非常低,只需摄入极少量即可致死。
而低毒物质的致死量相对较高,需要摄入较大剂量。
1.5按照用途分类化学毒物根据其用途也可以进行分类。
例如,农药是一类专门用于控制农作物害虫的化学物质,而工业化学品则是用于各种工业生产过程的化学物质。
二、化学毒物的危害2.1对人体的直接危害化学毒物对人体产生直接危害是因为它们会与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发生作用。
例如,某些毒物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导致蛋白质的功能受损。
其他毒物则可能破坏细胞膜结构,引起细胞死亡。
毒物还可能对DNA产生损害,导致基因突变和细胞遗传物质的异常。
2.2慢性毒性的危害慢性毒物的危害更为隐蔽。
长期接触慢性毒物可能导致慢性疾病的发展,例如癌症、神经疾病、免疫系统紊乱等。
毒物的名词解释毒物是指对生物体或环境造成危害的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通过吸入、食入、接触或注射方式进入生物体,对生物体的正常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致命。
首先,毒物可以分为天然毒物和人工合成毒物两类。
天然毒物是自然存在的物质,如某些植物的毒素、动物的毒液等。
人工合成毒物是人类通过化学合成或人为加工制备的物质,如某些药物、化学品等。
毒物的毒性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急性毒性是指毒物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明显的损害效应,常常在接触或摄入后立即或短时间内出现中毒症状。
而慢性毒性是指长期或反复接触毒物后,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出现的损害效应,如某些化学物质对人体内脏器官的慢性损害,如肝脏、肾脏等。
毒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两种。
直接损害是指毒物直接与生物体内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相互作用,改变其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
间接损害是指毒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某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致命的代谢产物或破坏正常的代谢循环,导致生物体内部环境紊乱,最终导致损害。
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是指毒物剂量与其产生的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随着毒物剂量的增加,毒性效应也会增加,但可能会存在致死剂量和有效剂量之间的差距,即在使生物体产生毒性反应之前,需要达到一定的毒物剂量。
毒物的危害形式主要包括生物毒性、致突变性、致畸形性和致癌性。
生物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损害效应,包括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影响。
致突变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损害,可能导致基因突变,进而影响后代的正常发育。
致畸形性是指毒物对胚胎或胎儿的发育产生的不良影响,可能导致先天性畸形。
致癌性是指毒物具有致癌的潜能,可能导致肿瘤的形成。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注意避免接触和使用毒物,尽量选择无毒或低毒的替代品。
并且,正确使用和储存化学品、药物等,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标签使用说明,减少对毒物的暴露和风险。
毒理学名词解释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毒理学名词的解释。
1. 毒物(toxin):指对生物体具有有害作用的物质。
毒物可以是天然产生的,如植物毒素、动物毒液、微生物产生的毒素等;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如化学物质、药物等。
2.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指毒物在短期内(通常是24小时)造成的有害作用。
急性毒性通常通过LD50(致死剂量50%)或LC50(致死浓度50%)来评估。
3.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指毒物长期暴露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慢性毒性通常通过长期实验或流行病学研究来评估。
4. 免疫毒性(immunotoxicity):指毒物对免疫系统的有害影响。
免疫毒性可以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使个体对感染和肿瘤形成的抵抗力减弱。
5. 遗传毒性(genotoxicity):指毒物对遗传物质(DNA)的直接或间接损伤。
遗传毒性可以导致突变,进而引发细胞的异常增殖及癌症。
6. 环境毒性(environmental toxicity):指毒物对环境中其他生物的有害作用。
环境毒性评估通常包括对水生生物、土壤中微生物等的影响。
7. 积累毒性(cumulative toxicity):指毒物在生物体内的蓄积及其产生的有害作用。
某些毒物如重金属可以在生物体内积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8. 代谢毒性(metabolic toxicity):指毒物在生物体内发生代谢变化后产生的有害效应。
某些毒物在代谢过程中,会形成更有毒、更活跃的代谢产物。
9. 致畸毒性(teratogenicity):指毒物对胚、胎发育的有害影响。
毒物暴露在妊娠期间可能导致胚胎畸形、身体缺陷等。
10. 致突变毒性(mutagenicity):指毒物对遗传物质产生突变的能力。
致突变物质可以引发细胞的DNA损伤,从而增加癌症和遗传病的风险。
这些是毒理学中常见的一些名词解释,它们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影响的重要概念。
常见毒物对人体的危害和应急措施毒物是指那些能危害人身体或引起中毒反应的物质。
它们分布广泛,随处可见,可能存在于我们身边的许多常见物品中,比如家庭清洁剂、药品、化妆品、农药、化肥、重金属、煤气、鱼虾等食品等。
基于这些常见的毒物,我们必须了解它们对人体的危害和相应的应急措施。
1. 家庭清洁剂家庭清洁剂是家庭中常见的一种毒物。
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和不同的用途意味着一些主要的健康风险。
例如,碱性清洁剂可能会刺激眼睛和呼吸道粘膜,导致疼痛和不适。
另外,呼吸过量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还可能引发反应免疫性过敏性疾病。
对策:在使用这些家庭清洁产品时,遵循正确的安全措施是最重要的。
总体来说,不要直接接触化学品,并戴上手套、口罩、安全镜等个人防护设备。
此外,确保它们被存储在儿童和宠物无法触及的安全地方。
2. 药品从口服药片到液体药剂,可以通过医生处方或自购的大量药品,可能产生中毒效应。
过量服用药物、误用药物等都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和死亡。
对策:首先,公共广告和正式的倡导活动应该提醒人们仅在严格遵循药品应用指南时使用药品。
其次,家人们应学会使用简单的急救操作方法,特别是在意识不清或呼吸困难时,及时寻求帮助。
3. 农药、化肥化肥和农药等会深度影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很大。
一旦在土壤、水源等环境中存在,对人体造成的毒性影响可能会非常严重。
对策:除了避免使用非必要的农药和化肥,如果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了这些物质,需要时立即清洗和消毒皮肤,及时取得医疗资源的支持,进行处理和治疗。
4. 煤气由于大量使用燃气做为热源,可以在家庭、工作场所中产生煤气,因此,燃气泄漏已成为相当令人关注的话题。
煤气泄漏会产生强烈的气味,但也意味着潜在的爆炸和毒性风险。
对策:在日常生活中,家庭应安装高质量的燃气探测器来提醒泄漏。
任何可燃气体味道味,应立即离开室内并打开窗户。
要随时查看煤气管道,避免破坏和干扰。
5. 食物中的有毒物质食物中可能含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有毒物质,包括重金属、细菌、真菌、卫生和健康损害物。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化学毒物是指那些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命产生危害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引起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以及致畸和致癌等严重后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学毒物及防护要点。
1. 有机溶剂:有机溶剂是指在常温下能溶解有机或无机物的有机化合物,如苯、甲苯、醇类、醚类等。
它们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广泛使用,但长期接触或大量吸入这些溶剂可能导致皮肤刺激、呼吸系统疾病和肝脏损伤等。
主要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护手套、安全眼镜和呼吸防护设备;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操作;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溶剂中。
2. 酸碱物质:强酸和强碱是常见的化学品,如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
它们可能造成严重的皮肤灼伤、眼睛损伤和呼吸系统刺激。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酸碱防护手套、面罩或呼吸器;穿戴防护眼镜;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操作;事故发生时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患处,并寻求医疗救助。
3. 重金属:重金属是一类具有高密度和毒性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
常见的重金属中毒症候包括铅中毒、汞中毒和镉中毒等。
这些毒物容易通过食物、空气和水进入人体,造成神经系统损害、肾脏损害和癌症等疾病。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护手套和面罩;定期测量工作环境中重金属浓度;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程序。
4. 气体毒剂:气体毒剂是指那些以气体形式存在且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氨气、氯气、硫化氢等。
这种毒剂一般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毒性,吸入或接触后可能导致眼睛、呼吸系统受损甚至窒息。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毒面具或呼吸器;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操作;当气体泄漏时尽量迅速撤离,并寻求医疗救助。
5. 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化学元素或化合物,如铀、钚、放射性核素等。
它们可以通过空气、水和食物进入人体,引起辐射性疾病,如白血病、甲状腺癌等。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护手套、眼镜、呼吸器等个人防护用品;遵循正确的防护措施,如远离放射源、加强通风等;接触放射性物质后要及时洗手并注意个人卫生。
总之,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和生命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在接触这些物质时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有毒物质有毒物质是指那些在人体内引起有害效应的化学物质,它们可能导致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这些有毒物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如吸入、摄入、皮肤接触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避免有毒物质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伤害,我们需要了解有毒物质的种类、来源、危害以及如何有效防范。
有毒物质的分类有毒物质多种多样,根据其性质和危害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化学物质化学物质是最常见的有毒物质之一,例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它们可能存在于空气、水、食物和日常用品中,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包括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废物,具有辐射性质,可能造成细胞损伤和遗传变异,对人体健康造成长期危害。
生物毒素生物毒素是由某些微生物分泌的毒素,例如细菌毒素、真菌毒素等,可能存在于食物中,引起中毒或感染疾病。
有毒物质的来源有毒物质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中可能含有有毒物质,污染环境。
•化学制品: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化妆品、清洁剂、农药等化学制品中可能含有有毒物质。
•食物污染:食品中受到化学物质、微生物等的污染,成为潜在的食物中毒的来源。
•医疗药品:一些药物可能含有毒副作用,长期使用或超量使用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
有毒物质的危害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急性中毒:高浓度有毒物质短时间内引起的中毒反应,可能导致急性中毒症状,如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低浓度有毒物质造成的中毒症状,可能导致慢性疾病,如肝脏损伤、神经系统受损等。
•致癌物质:某些有毒物质被证实具有致癌作用,长期暴露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生殖毒性:有些有毒物质影响生殖系统,导致生殖功能受损、胎儿畸形等问题。
有效防范有毒物质为了有效预防有毒物质对健康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加强环境监测,控制工业废气、废水排放,减少有毒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合理使用化学制品,选择无害或低毒的化学品替代有毒物质,减少暴露风险。
引言:化学毒物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了解化学毒物的分类及其危害对于保护人类以及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化学毒物的分类及其危害进行详细阐述,以使读者对该主题有更全面的了解。
概述:正文:一、神经毒物1.1动物神经毒物1.2人类神经毒物1.3神经毒物的作用机制1.4神经毒物对人体的危害1.5神经毒物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二、致癌物2.1化学致癌物2.2生物致癌物2.3致癌物的作用机制2.4致癌物对人体的危害2.5致癌物的防护方法三、致畸物3.1化学致畸物3.2生物致畸物3.3致畸物的作用机制3.4致畸物对人体的危害3.5致畸物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四、重金属污染物4.1硒、铅、汞等重金属的危害与分类4.2重金属污染物的作用机制4.3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4.4重金属污染物的监测与控制方法4.5重金属污染物的治理与修复技术五、空气污染物5.1酸雨5.2光化学烟雾5.3悬浮颗粒物5.4二氧化硫5.5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5.6空气污染的防治方法总结:化学毒物的分类及其危害涵盖了神经毒物、致癌物、致畸物、重金属污染物和空气污染物等多个方面。
对于避免这些毒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损害,我们必须了解其作用机制和危害特点,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政府和个人都应该加强监测和治理,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毒物防治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在加大科研力度和加强法规管理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减少化学毒物的危害,保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范文化学物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不正确或者不安全的处理化学物质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旨在介绍化学毒物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化学毒物危害。
化学毒物指的是那些能够危害生物体的化学物质,包括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等。
化学毒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许多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例如,有些化学物质可能导致中毒,如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等;有些化学物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如某些药物、食物添加剂等;还有一些化学物质可能是致癌物,如苯、甲醛等。
这些化学物质的毒性不同,有些可能是急性毒性,即一次接触即可导致严重危害,有些则是慢性毒性,长期接触可能引发慢性疾病。
2.对环境的危害:化学毒物不仅对人类健康有害,还对环境造成危害。
例如,有些化学物质会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导致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并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有些化学物质会影响生物多样性,使得某些物种灭绝或者数量减少。
为了预防化学毒物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合理使用化学物质: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和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了解其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特性,以便在使用和处理化学物质时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
其次,我们应该在使用化学物质时注意剂量和浓度的控制,尽量避免超出安全范围。
此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使用和处理化学物质时必须要按照规定进行。
2.加强工作安全防护措施: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接触化学物质的工作岗位,如化工厂、实验室等,应该加强工作安全防护措施。
例如,采取有效的通风设备来保持空气清新;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使用合适的工作装备和高效的设备来降低风险。
3.加强教育宣传:教育和宣传是预防化学毒物危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化学毒物的了解和认知,增强大众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启发人们使用和处理化学物质的正确方法。
4.加强监管和管理: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化学物质的监管和管理。
常见毒物及其危害一、毒物的类型从生活化学看,所谓毒物是指干扰或扰乱人体中化学反应系统的物质。
虽然对生命来说,"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意思是毒性与剂量有关。
但仍可根据毒物的性能和危害程度将毒物分为不同的类型。
毒物种类极多,分类也很复杂。
按作用机制可分为化学毒物与生物毒物两类,前者如亚砒酸、有机磷农药,后者如各种有毒霉菌、病毒;按毒物性能可分为:①腐蚀性毒物。
如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等,它们可迅速破坏生理组织、酶官能团变性或失效,常见的有硫酸、盐酸、氢氧化钠、光气(碳酰氯)、氯气、臭氧等;②代谢性毒物。
如一氧化碳、氢氰酸、氟乙酸等可影响代谢过程;③神经性毒物。
它们影响电信号沿神经纤维的传递过程,使传递失误或改变,如有机磷农药均属此类,可麻痹中枢及骨髓系统。
大麻等致幻物可破坏人的判断力;④诱变性毒物。
改变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引起子代异常、病变或致畸,如可的松等;⑤致癌物。
如多环芳烃、石棉、灰尘等。
二、天然食物中的毒物1.食油食油的毒性来自原油或加工过程。
(1)原油。
致毒的食油有:①生棉籽油。
系将生棉籽直接榨出而得,内常含棉酚、棉酚紫、棉酚绿等毒物,通常不能用加热法除去。
主症状为头晕、乏力、心慌等,影响生育(棉酚为男性避孕药)。
主要可通过改进加工方法来降低毒性。
榨油前先将棉籽蒸炒,然后将油碱洗、中和、再水洗。
生棉籽油切不可食用。
②菜籽油。
含有芥子甙。
在芥子酶作用下生成恶唑烷硫酮,具有令人恶心的臭味。
因该毒物挥发性较大,在烹调时将油热至冒烟即可除去。
(2)陈油。
指高温下用过的或长期存放的油。
①多次高温加热的油其中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被破坏,营养价值大降。
由于长时间加热,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通过氧化发生聚合,生成各种聚合体。
其中二聚体可被人体吸收,并有较强毒性。
动物试验表明:喂食这类油后生长停滞、肝脏肿大、胃溃疡,还出现各种癌变。
因此,在烹调时应尽量避免过高温度,禁止反复加热。
不吃(至少少吃)街头摊贩的油炸食品。
《环境毒理学》——相关名词1.毒物(Toxicant):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浓度或剂量就能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积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生物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2.中毒(toxicosis):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它是毒作用的综合外在表现。
根据中毒发生的速度,可分为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3.危害性(Hazard):毒物与机体接触或在使用过程中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4.毒性(Toxicity):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生物机体后产生损害的能力。
毒物毒性的大小可通过对生物体所产生的损害性质和程度表现出来,一般用生物试验的方法检测。
分为:5.直接毒性:指有毒物质直接作用于生物或生物活性位点所产生的毒性作用。
6.间接毒性:指由于化学、物理和/或生物学环境改变的影响,导致化合物对生物机体产生毒性作用。
如食物生物质量和/或数量的改变或生态位的改变。
7.毒性分级:化学物质的生产、包装、运输、贮存和使用,均必须按所属毒性级别,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但是对毒物分级的方法尚难于统一。
我国通用的分级系统主要有:工业毒物急性毒性分级、农药急性毒性分级8.毒性作用或毒性效应:毒性作用或毒性效应是指外来化合物引起生物机体损害的总称。
9.无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特点是不引起生物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生物机体功能容量的降低和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害;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一般是可逆的,当停止接触化学物质时,不能检出生物机体维持体内稳态能力的降低;不能使生物机体对其它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强。
10.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生物体接触外来化合物期间或停止接触后,机体维持体内稳态能力下降是不可逆的,对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代谢速度降低和酶系的相对活力发生异常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