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各地2019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名篇名句默写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武汉市四月调研测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登鹊山①陈师道②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
微微交济泺③,历历数青徐④。
朴俗犹虞力,安流尚禹谟。
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⑤。
【注】①鹊山:因扁鹊而得名。
②陈师道:元符三年任棣州教授。
此诗作于棣州任上。
③济泺(luò):古水名,即济水和泺水。
④青徐:指青州和徐州。
⑤医卢:这里指代名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开门见山,语言平白洗练,呼应诗题,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诗人登上高处,看到青徐二州风俗淳朴,河流恬静,不由想到舜禹。
C.尾联思绪从远古回到现实,照应首联,而一个“聊”字,言外有意。
D.本诗与陆游《游山西村》的风格一致,体现了“宋诗主理”的特点。
15.纪昀评价本诗三四句“有神致”。
请简要分析。
(6分)14.D(“体现了‘宋诗主理’的特点”错误。
陆游《游山西村》是“宋诗多理趣”的代表之一,但本诗主要表达了轻松爽快的心情,并未表达出理趣。
)15.①寓情于景。
诗人登上山顶,极目远眺,眼前济水、泺水隐隐约约流向远方,远处的青徐两州历历在目,表达了轻松愉快的心情。
②含蓄蕴藉。
诗人并没有具体描绘景色,而是通过望远和指点两个动作概括,含蓄地点明言外的情意,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
(共6分。
)宜昌市四月调研考试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经西坞偶题温庭筠摇摇弱柳黄鹂啼,芳草无情人自迷。
日影明灭金色鲤,杏花唼喋①青头鸡。
微红奈②蒂惹蜂粉,洁白芹芽穿燕泥。
、借问含颦向何事,昔年曾到武陵溪③。
【注】①唼喋:水鸟或鱼吃食。
②奈:果树名。
③武陵溪:据《幽冥录》记载,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无法返家。
后在溪边遇仙女,仙女款留二人半年。
后世遂把“武陵溪”用作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女的典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纤弱柳枝、啼鸣黄鹂、明灭日影、金色鲤鱼为全诗营造了声色并茂而又迷离惝恍的意境。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
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
他理想中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
”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一般的人才或是科场得意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
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伏阙捶鼓”的太学生那样,“宋诸生伏阙捶鼓,请起李纲……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
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用他的话说即学校为“治天下之具”:“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即“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
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
湖北省 2019 届高三毕业生第一次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分析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围的看法,是诗歌的内在本质因素。
史传文学的“志”表此刻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包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志向。
“情”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史时“发奋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
用诗学范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期间,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
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敬,不但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堕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
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余臣子相同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
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由。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由于他们不但是历史的记录者,仍是历史的参加者。
孔子叹息:“后代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史记·孔子世家》)假如是秉笔挺书,不过客观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代“罪”他?深层原由仍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仰的价值看法和伦理道德标准。
这类价值看法其实不是作者个人狭小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评论时,常常会追加一个评论的主体。
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评论划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切性。
对事件的见解借“君子”“仲尼”等之口表达,本质上是借别人之口抒心中所想。
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切性,突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其实不是看客,而是亲身为国家兴衰生死内心不安的正义捍卫者。
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
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表现得尤其显然。
只管向来秉承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但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实的态度,是表现价值观的一种门路。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黄石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随州市、鄂州市、咸宁市、黄冈市3月联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重阳①文天祥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②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③如梦中。
【注】①《重阳》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
当时,皇帝、皇太后均已投降,并劝文天祥投降。
②何心:何来的心。
③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实写他长期被囚的景况以及孤独思乡怀国的情绪,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囚人形象。
B.“梧桐”是狱中所见景象之一,诗人着意写它,寄寓了一片深情,属触景生情的写法。
C.颔联通过想象描绘雁南飞、燕归巢等美妙景象,表现作者坚信能重获自由的乐观豁达。
D.尾联“龙山”既可指作者战败被捕之地,也指华夏民族发源地、沦陷的中原地区。
15.请从颈联撷选的意象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6分)14.C(“坚信能重获自由的乐观豁达”错,到文天祥被捕、身陷囹圄的时候,全国都已沦陷,包括当时的皇帝、皇太后等都投降了,作者清醒地知道没有多少重获自由的可能;后文诗句尽管表达出宁死不屈的心意,但属于对华夏民族气节的忠守。
所以,“坚信”“乐观豁达”显得言过其实,理解为“仍存再获自由的心愿”更为恰当。
)15.①“落叶何心定流水”句撷选“落叶”和“流水”两个意象。
“流水”喻指时代大势,“落叶”是自喻,喻指个人力量。
诗人用“何心定”串联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难以阻挡这一历史趋势的悲痛之情。
(3分,意象理解正确各1分,感情归纳1分。
大意正确即可。
)②“黄花无主更西风”撷选“黄花”和“西风”两个意象。
“黄花”,即黄菊,素有生命力顽强、品格高贵的寓意。
“西风”,即秋风,常寄予萧杀之意。
“西风”无主却更胜萧杀的“西风”,诗人以勇立“西风”中的无主“黄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坚守理想和民族大义、绝不屈服的决心。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名篇名句默写专题名篇名句默写(2019年全国卷I高考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 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答案:16.(1)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名篇名句默写(2019年全国卷II卷高考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答案】 (1). 邹忌修八尺有余 (2). 而形貌昳丽 (3).覆压三百余里 (4). 隔离天日 (5). 余音袅袅 (6). 不绝如缕【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
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
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
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昳、覆、袅、缕。
名篇名句默写(2019年全国卷III高考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湖北省襄阳市2019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身的原初意义:中华古礼的原型文身是我国东夷南蛮百越的古俗,东夷南蛮进入华夏,其原来的文身与古礼和风俗的关联已在五帝时代与华夏的融和中渐渐消失。
而百越之地的吴在殷商末年,越在春秋末年仍以文身为俗。
《墨子·公孟》曰“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
这里“剪发文身”是用来治国的,不仅仅是风俗,而且是礼。
墨子讲越国的“剪发文身”,是与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晋文公用“大布之衣,群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楚庄王的“鲜冠组缨,缝衣博袍”以治其国相比较的。
这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越,仍是剪发文身。
越国的“剪发文身”之礼,能与春秋时代的齐、晋、楚三国之礼并行且与之一样达到“其国治”的政治和社会效果,在于越国之礼虽然外在形式不同于三国,但在内在核心上却与之相同。
从内在核心上讲,“剪发文身”这一源远流长的古礼,具有与其它古礼一样的三大共同点。
第一,文身图案与氏族的根本观念紧密相关。
身之所文的,是类似于图腾理论所讲的图腾。
既是氏族部落之祖先,又是氏族成员的保护神。
《史记·周本纪》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害。
”文身关系到百越诸族的根本观念。
第二,文身具有百越诸族的成人礼的作用。
《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劗发。
”这是从冠笄之礼的角度讲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的不同。
2019届湖北省高三9月调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明朝人所称的“ 四大奇书” ,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
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
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
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
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
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
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
湖北省四地七校2019届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卷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9届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讲个故事吧!”——为什么情节的魅力如此强烈,古今不衰?叙事学认为,情节展示了时间秩序之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演变,洞悉真相是多数人的内心渴求。
“后来呢?”与“结果呢?”两种悬疑鞭策读者奔赴情节的终局。
然而,如果没有纳入文学情节的躯壳,谈论某种社会制度的设计、某个历史时期外贸对于国计民生的意义等不可能让人如痴如醉。
我试图追问的是,文学情节多出了什么?“欲望”至少是一个可以视为候选的选项。
一个特定的主题可以拥有无数交集的人物、片断和细节,这些因素的收集、挑选和设定不仅涉及因果关系,同时涉及欲望的投射。
情节的发展很大程度地隐含了欲望的逻辑。
人们普遍期待的情节是曲折离奇、大开大阖,主人公历经艰险,最后功德圆满,平安着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这种令人神往的经历即是欲望。
情节内部若干常见的修辞策略往往被欲望征用,例如“巧合”。
巧合负载的欲望通常在“大团圆”的结局赢得彻底的释放。
“大团圆”是情节的另一个修辞策略:终成眷属、家道中兴或者获取功名、事业有成。
这些交代与其说展现了社会历史的必然,不如说满足了读者的内心期待。
相对地说,借助巧合叠加厄运——“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的状况远为稀少。
考察情节的时候,因果关系与欲望的想象性满足成为一个特殊的话题。
多数时候,情节内部的因果关系具有强大的社会历史基础。
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巨额的财富不可企及,森严的现实等级无法跨越……恰恰由于无法实现,这些渴求可能酝酿、发酵为格外强烈的欲望,进而祈求文学虚构特殊的情节给予虚拟的满足。
很大程度上,这即是情节的语言叙述对于欲望受挫形成的空缺给予的补偿。
然而,作家与读者均置身于某种社会历史,他们的叙事与阅读必定与周边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黄冈中学、华师一附中、襄阳四中、襄阳五中、荆州中学、孝感高中、鄂南高中、黄石二中八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
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
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
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
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
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
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
如《孔乙己》。
《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
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
名篇名句默写专题
黄冈期末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
(6分)
(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从视觉上点明了狼牙山草木茂盛之美:“”则从听觉上引出酿酒之泉。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一句,点明了琵琶女所弹曲目,而“”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音乐结束时的特点。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借“,”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当时老百姓忘却国耻、安于现状的沉痛之情。
16.(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初为《霓裳》后《六幺》四弦一声如裂帛(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8校第一次联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逍遥游》第二段,在汤和棘的对话中,“”一句,体现了鹏凭借旋风可以高飞。
而斥鹅竟然对之加以嘲笑,面对_二者的思想境界,庄子感喟道:“。
”
(2)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写琵琶女准备演奏时,只是校弦试音,都让人感受到其演奏技艺高超的句子(3)古人云:“君子先择而后交。
”可见古人在交友上的慎重。
《陋室铭》中体现了陋室主人类似的择友观的两句诗是:“
16.(1)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此小大之辩也(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武昌区元月调研考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观刈麦》中诗人看到农民在酷夏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自己没有功德,“_____”
即可以拿着俸禄,因而“______”,喟叹终日。
(2)《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_______,
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3)《赤壁赋》中客人解决了思想问题,于是同苏轼“_______,________”跟文章开头
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16. (1) 曾不事农桑念此私自愧(2)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3)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十堰市元月调研考试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逍遥游》中,点明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但仍然达不到逍遥游境界的原因的句子是▲,▲”。
(2)“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杜牧《赤壁》中的“▲”一句,以及李煜《虞美人》中的“▲”一句,都用了这个意象,而两句中的“东风”含意有所不同。
(3)诗(词)文与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借酒抒怀;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一句,借酒抒发思乡之情。
16.(1)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2)东风不与周郎便小楼昨夜义东风(3)-尊还酹江月浊酒一杯家万里
荆门市元月调研考试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人应该接受苦难的磨砺,这种磨砺的作用是“,”。
(2)《诗经·氓》中“,”两句运用了比兴手法,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3)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兼用夸张、比喻及反问的修辞手法,批判了秦统治者肆意搜刮、挥霍民财的行为。
16.(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荆、荆、襄、宜四地七校2月联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白居易采用景物描写和听众反映来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诗句是:“,。
”
(2)荀子在《劝学》中,用“,”这两句话告诫人们整日空想不如踏实学习收获更大。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真挚淳朴的诗句是:
“ ,。
”
16.(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湖北省2019年元月高考模拟调研考试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
(1)《氓》善用比兴手法,比如用桑树来比兴,桑叶未落时的特点是“_____”,桑叶凋落时的特点是“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两句阐释了学与思的关系。
(3)文天祥《过零丁洋》“____,____”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说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难以挽回。
【答案】 (1). 其叶沃若 (2). 其黄而陨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4).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 山河破碎风飘絮 (6). 身世浮沉雨打萍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
如“沃若”“陨”“尝”“须臾”“飘絮”“浮沉”“萍”,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