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载的苏联饥荒_1929_1934_李玉贞
- 格式:pdf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6
苏联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苏联的历史事件介绍苏联走向衰落与解体,发生出人意料的剧变,是值得探讨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从苏联对外战略理论、目标及对其国家内部发展战略影响的角度,今天店铺给大家带来了苏联的历史事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联的历史事件一:斯大林时期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
但斯大林错误地发动了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
1932年至1933年间,乌克兰大饥荒爆发,使250万到480万人死亡,当时苏联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部分加剧了饥荒的蔓延。
乌克兰独立后,许多政治家和学者认为1932年-1933年大饥荒是苏联对乌克兰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
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并姑息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
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建立欧洲共同防御体系而不果,英法却相继同德国发表了带有互不侵犯性质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与此相反,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
此后,在1939年,苏联采取“祸水西推”的策略和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与德国瓜分波兰,攻打芬兰并占领东欧部分地区。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苏联,此举加速了其周边国家向法西斯轴心的靠拢,也使得苏联在二战初期颇不得人心。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苏军遭受重大军事损失,在开始的头一周苏军就损失了900架飞机、几千门火炮、1000多辆坦克与几十个正规师。
之后,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
并在基辅三角地区被德军包围,整整60万苏军被俘虏!虽然在反击战中救出了一些被困于战俘营的同志,但绝大多数都饿死了。
作者: 吕卉
作者机构: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
出版物刊名: 北方论丛
页码: 76-81页
主题词: 苏联农业集体化;大饥荒;斯大林
摘要: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实施两年后,苏联爆发了全国范围的“大饥荒”。
“大饥荒”是联共(布)中央超负荷粮食收购政策的直接后果,并非天灾而是人祸。
“大饥荒”造成几百万农业人口死亡,导致农业严重衰退,斯大林本人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大饥荒”并非针对乌克兰的“种族灭绝”。
俄罗斯最新解密档案资料揭示了苏联1932-1933年“大饥荒”产生的背景、机制以及后果。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3.4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22年(有答案)同步练习卷(3)一、【单项选择】1. 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2. 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
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
这反映了苏联()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B.重工业发展迅速C.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D.完成农业集体化3. 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有许多启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农轻重的比例要协调发展B.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C.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4. “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
”这一规定属于下列哪一经济政策的内容()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5.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A.十月革命后B.实行新经济政策后C.两个五年计划后D.三年国内战争后6. 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本国经济建设道路的举措是()A.实施“新经济政策”B.优先发展重工业C.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 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什么()①废除农奴制②领导十月革命③实施新经济政策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 “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试析1921—1923年美国救济总署对苏俄的饥荒援助沈莉华2013-1-9 21:57:45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第2期(黑龙江大学马列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 1921—1922年苏维埃俄国遭受罕见饥荒,美国救济总署给予苏俄大量的粮食和药品援助,使成千上万的饥民摆脱了死神的威胁。
美国人民对苏俄的援助完全是无私的,而美国政府的援助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即希望利用经济援助改变苏俄人民对共产主义的认识,促使苏维埃政权早日崩溃。
[关键词]饥荒援助;人道主义与政治动机;美国与苏俄[中图分类号] F51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6)02-0072-05十月革命后,美国和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参与了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
在此后长达16年的时间里美俄两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
尽管如此,在1921—1922年苏俄发生严重饥荒的日子里,美国救济总署仍然向苏维埃俄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援助,挽救了千百万饥民的生命。
美国人民对苏俄的饥荒援助成为美俄关系史上令人难忘的动人篇章。
一、苏维埃俄国遭遇罕见饥荒1921年对苏维埃政府和人民来说是极其艰难的岁月。
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苏俄人民刚刚从战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却又遭受了史无前例的严重饥荒。
饥荒波及苏俄的30多个省,受灾人口达到3 350万[1](P110-111)。
伏尔加河流域是这次饥荒的重灾区。
很多历史学家就1921—1922年苏俄遭受如此罕见饥荒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冷战时期,苏联历史学家多强调饥荒是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带来的后果;美国和西方历史学家则认为,饥荒的根源在于苏维埃政府及其所实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布尔什维克党对饥荒负有直接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苏联解体后,美俄学者多认为饥荒是由包括革命和战争在内的多种原因导致的严重后果。
如俄学者齐赫拉什维里和美国学者恩格尔曼在谈到饥荒发生的原因时说:“到1921年初,由于革命和战争的破坏苏维埃俄国已经满目疮痍,前一年的饥荒干旱、西方的经济封锁、余粮征集制及其类似行为导致了粮食资源的枯竭。
对斯大林在苏联 1932-1933 年饥荒中责任的探讨李燕王丽敏2013-1-11 20:51:05 来源:《俄罗斯研究》2008年第6期【内容提要】1932-1933 年在苏联发生了一场几乎遍及所有产粮区的饥荒。
饥荒发生的原因,乌克兰侨民以及西方研究者认为是苏共领导人有意制造的,目的是为了对乌克兰人实施种族灭绝。
如今,越来越多的档案材料证实,饥荒的发生有多方面原因,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失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没有证据证明斯大林故意制造饥荒,以及对乌克兰人实施种族灭绝。
对于这个问题,要根据历史事实来说话。
【关键词】斯大林苏联 1932-1933 年饥荒乌克兰种族灭绝【中图分类号】K512.53【文章标识】A【文章编号】1009-721X(2008)06-0067-(8)在苏联七十多年历史上,大规模的饥荒有三次,即 1922-1923 年、1932-1933 年、1946-1947 年饥荒。
其中最有争议的是 1932-1933 年饥荒。
这不仅是因为这次饥荒规模最大、影响最广,还因为在有关饥荒发生的原因问题的争议中,涉及到对斯大林的评价,对斯大林时期苏联农业政策、民族政策乃至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
目前,俄罗斯和乌克兰以及西方学界与政界就这次饥荒的起因问题大体分成两个“阵营”:西方国家或乌克兰侨民以及当今的一些乌克兰学者及政治家认为,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了饥荒,其目的是利用饥荒对乌克兰人民实施“种族灭绝”,斯大林是制造饥荒的“主谋”,是杀人恶魔、刽子手。
[1]他们用“乌克兰大饥荒”、“大饥荒”来指代苏联1932-1933 年饥荒,强调乌克兰人是饥荒的主要受害者,饥荒是乌克兰全民族的灾难。
[2]俄罗斯学者依据历史事实进行反驳,认为斯大林并没有组织和谋划饥荒,更没有对乌克兰人实施种族灭绝,饥荒的发生有其主客观原因。
[3]那么,斯大林到底有没有故意制造饥荒?如果没有,应该怎样看待斯大林对饥荒的发生应负有的责任?结合各方主要观点,本文拟作粗浅分析。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分层作业一、【夯基达标】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的下列措施带有明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是() A.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B.建立红军反对协约国武装干涉C.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即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无产阶级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成为掌握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带有明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2.(2022·河南·虞城县春来初级中学模拟预测)20世纪二十年代初苏俄实行粮食税,与之前相比,税额降低了近一半,向农民提供种子、农具和技术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成这一变化的事件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第一个五年计划D.农业集体化【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二十年代初苏俄实行粮食税,与之前相比,税额降低了近一半,向农民提供种子、农具和技术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是苏俄在1918-1920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剥夺资产阶级,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等,排除A项;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1929-1933年间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1·湖南·新宁县第一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是①苏联成立②十月革命爆发③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④列宁逝世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之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②①④③正确。
1946年苏军撤军东北内幕
刘向上
【期刊名称】《公关世界:下半月》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1946年1月,中国地矿专家张莘夫等人在东北同苏军洽谈煤矿接收时,被不明身份的人杀害,再加上这时苏、美、英三国正式披露了于一年前秘密签订的、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因此在中国引发了一场以维护国家主权为主题的声势浩大的反苏护权运动。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刘向上
【作者单位】山东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37.71
【相关文献】
1.1946年苏军撤军东北内幕
2.1946年宋美龄慰问长春苏军
3.1955年我军接收旅大苏军防务内幕
4.“布拉格之春”和苏军侵捷内幕
5.1946年苏联撤军东北内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援助苏俄大饥荒背后的渗透和颠覆作者:徐元宫刘金东来源:《读报参考》 2017年第36期1917年在俄共(布)的领导下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即今天的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诞生不久,就遭受了帝国主义势力的武装干涉。
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国家还对苏维埃政权发动了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渗透和颠覆。
苏俄政权诞生初期遭遇大饥荒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之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以及政权诞生初期苏俄领导人对于在苏俄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在农民政策问题上出现了失误,还有自然灾害等因素合力作用,造成了1921—1922年苏俄大饥荒,这次大饥荒是苏联历史上第一次大饥荒,伏尔加河中下游流域、南乌拉尔地区、哈萨克北部地区、西西伯利亚以及南乌克兰等地区都遭遇了这次大饥荒的侵袭。
苏联历史学家安·弗·安东诺夫—奥费申柯在他所著的《斯大林及其时代》一书中对这次大饥荒的规模作了这样的描述:“1921年,人民已经经历了一次饥荒……受害的有17个省份,有2000万农民濒临死亡的边缘。
”俄罗斯历史学博士、俄罗斯科学院俄国史研究所研究员季马·费奥多罗维奇在发表于俄史学杂志《祖国历史》2008年第1期《饥荒·医疗·政权》一文中指出,此次饥荒“因为饥饿、伤寒以及流行性感冒等疾病共计死去了500多万人”。
苏俄政府积极应对这场大饥荒,根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1921年7月18日的指令成立了中央赈济饥民委员会,由加里宁出任该委员会主席,各省也相应地成立了赈济饥民委员会的地方机构。
根据苏联历史学家А·拉基京在《以革命的名义》一书中披露的资料证实,当时苏俄政府动员全国的力量来援助饥荒地区和广大饥民,从国家的储备粮中动用了1200万普特(1普特相当于16.38公斤)的种籽和3000多万普特的粮食运往饥荒地区。
档案记载的苏联饥荒(1929-1934)○李玉贞一、俄罗斯档案出版情况点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摆脱了苏共的桎梏,官方和民间集中优秀学者到档案馆淘宝,三两年后各类档案集大量涌现,势同井喷。
本文介绍其中的两个。
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原封闭最为严密、根本不对外国学者开放的位于莫斯科红场附近的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中央党务档案馆,它几经更名,今天叫做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
笔者多次目睹这里的“世界大战”:档案馆8:30或9:00开门前,操各种语言的学者已在前厅排队,门一开就蜂拥而入。
可惜中国人很少。
1919-1943年间共产国际及其各支部关系的档案集已经出版了相当大的部分,按照国别支部的有《联共(布)、共产国际与挪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朝鲜》等,与中国直接相关的是《共产国际与台湾》。
另外一本是由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方系一流的中国问题专家联合编辑,用德文和俄文出版,书名:《俄共-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已经出版5卷计8册,其第一卷有大陆和台湾两个中文译本。
本文拟介绍的《苏联的饥荒》(1929-1934年)是另外一套已经出版72册的大型档案资料集中的一种。
这套书的总标题是《二十世纪的俄国》,其组织编辑者是国际民主基金会。
因发起者系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可夫列夫(А.Н.Яковлев),故又有亚历山大·Н.雅可夫列夫基金之称。
民主基金会的创建和经费。
1991年,A.H.雅科夫列夫就开始领导和主持着一个委员会,从事编辑20世纪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生态等领域档案的工作。
但是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委员会没有得到官方拨款,雅科夫列夫为此奔走呼号,争取到东西方一些高等学校和慈善机构的资助,其中突出者是设在日内瓦的橡树基金。
1966年,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颁令创立了这个基金。
时任总统顾问的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任主席。
从此基金会得到俄罗斯总统基金和叶利钦总统中心的帮助。
基金会的宗旨:是为研究20世纪的俄国和重新编写这个世纪的历史做准备。
按照工作计划,第一步是挖掘和出版长期被封闭的档案,对主要事实不加剪裁特别是不加遮盖、不带偏见地编选和出版。
辑录的几乎全是鲜为人知的史料,这个庞大的编辑团队有一个共识,便是希望依据这些原始档案认识俄国社会,彻底反思本国历史,否则就不能摆脱专制制度,无从建设自由民主的新国家,社会发展就呈现停滞,百姓还会遭殃。
第二步是写出一部专著。
众编者希望这套书能提供充分依据为历次政治运动、为斯大林对本国人民实行恐怖的牺牲者平反。
希望通过这一大型文件集一起回顾历史,彻底与斯大林时代切割。
编选班子:雅科夫列夫撒下大网,吸收顶尖的历史学家和熟悉档案业务的人才参与工作。
从出版物看,编者队伍确实身手不凡,十分严谨。
仅举一例,有时为某个只有三五行字的文件做出的注释就长达两页,远超过文件本身,编者将某人或某事刨根问底,条分缕析予以交代。
编者导言由专家拟定,对问题阐述能鞭辟入里,画龙点睛指出文件要害。
若没有深厚的研究功底、广博的知识、对档案的熟稔和雄厚的研究基础,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也是值得中国学者学习的。
已出72册书的分类。
这些书按照专题编辑成册。
在外交方面,双边外交关系的文件集中,涉及苏美关系的,占已有72册书的近10%,涵盖的88炎黄春秋2013年第1期年份从1917-1990年。
其次是苏德关系,计有《苏德关系》《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部驻德国的机关(1945-1953)》《法西斯德国军队将领军官讲述战争-德国俘虏侦破案文件》《俄罗斯历史中的德国人(1652-1917)》。
涉及苏波关系的《卡廷文件》编辑和出版的动静最大,俄罗斯不仅把这些材料整理出版,而且把原件全部交给波兰,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斯大林主义在国际上制造的这桩令人发指的惨案向波兰人民道歉。
斯大林的罪行与纳粹屠杀犹太人可有一比。
多边关系的文件中有两卷本的《近东冲突(1947-1967)》《‘布拉格之春’与1968年的国际危机》(文件和当事人回忆计2卷)等。
苏联内政方面的档案集在72种出版物中占大多数。
粗看这些出版物,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俄罗斯真正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是对苏联时期历史的大翻案,中国读者会看到,这套书的编者决心全面揭示斯大林主义带给俄罗斯人民的灾难,把一度被视为共产主义运动“圣经”、由斯大林主持,苏共中央特设委员会编写的《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一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予以否定。
为过去“以革命的名义”被杀害的成千上万的庶民百姓的平反挖掘可靠的文献证据。
以修正主义者名义受到批判的赫鲁晓夫,其政治上的浮沉都有专门的档案集出版。
而长期被苏联历史称作“反苏”、反革命的“白”色反动将领高尔察克、科尔尼洛夫不仅得到平反昭雪,还在1991年后按照东正教仪式被安葬在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要塞。
中国读者熟悉甚至教育了一代人的楷模保尔·柯察金这个英雄人物的事迹,也因“白卫军将领”彼得留拉的平反,而将复杂的社会背景显影。
中国有位作家说“人家俄罗斯都不‘保尔’了,我们还‘柯察金’呢!”这是因为过去我们不了解钢铁般的英雄保尔·柯察金是在什么社会历史条件下“炼成”的,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革命者。
因民主基金档案丛书的编者旨在还原斯大林的罪恶以摆脱桎梏,求社会健康发展,所以关于苏联国内政策的档案集占绝大多数,如镇压“反苏”分子,实行红色恐怖,从意识形态、文化政策上树立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等。
在苏联经济建设模式中,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曾被当作社会主义经济改造的楷模,被广泛仿效和推广,如中国。
但是这一政策究竟是否真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却很少被人提及。
据俄罗斯史料记载,它的直接后果是引出了后来1929-1934年的大饥荒。
就这个题目的出版物十分引人注目,已经有几个专集出版,如1998-2000年间由俄罗斯社会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全俄肃清反革命特别委员会-苏联人民委员会一国家保安总局一内务人民委员会眼中的苏联农村(1918-1938)》《苏联农村的悲剧—集体化和反富农斗争(1927-1939)》《苏联的大饥荒(1930-1934)》等。
二、《苏联的饥荒》(1929-1934)《苏联的饥荒》(1929-1934)一书至2011年已经出版第1卷,分上下两册,上册1929-1931年,下册1932-1933年。
计四个分册,721个文件,是编者从几千份文件中选择的。
第2卷收录的是,为克服大饥荒的恶果而采取的措施。
现介绍第1卷。
本卷文件取自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俄罗斯联邦国家经济档案馆,以及俄罗斯联邦安全部门中央档案馆。
它是一个跨国项目,参与编辑的有当年受灾最严重的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三国的档案工作者。
大饥荒的背景。
斯大林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意在把苏联建设成具有苏式特色的最先进的共产主义国家,决定用最短的时间赶超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如加拿大、英国和美国。
向世界展示苏联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苏联农业的生产能力远远落后于上述计划的需求。
为提高农业生产率从1924年起苏联就开始组织农业合作社,建立集体农庄,可是这种大生产成分在“全部农业产值中总共只占百分之二强,在农业商品产值中只占百分之七强。
”(《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262页)。
斯大林认为苏联工农业中的资本主义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他们是剥削分子,要“采取一切办法从经济上围攻并排除这些剥削分子,”不让这些“百万富翁”盘剥工人。
“应当根据苏维埃法制采取经济上的办法去战胜富农。
”(《斯大林89炎黄春秋2013年第1期全集》第7卷第266页)。
对待富农他有句名言:“脑袋都掉了,还顾及什么头发。
”1927年12月联共(布)第15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加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从1928年起开始实行第一个一年计划。
当时苏联的情况是:在世界制造业中,1928年苏联所占比例1930年农业集体化后苏联钢产量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为赶超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工业化任务的艰巨可见一斑。
但是斯大林对国际形势另有估计,他认为1929年爆发的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只有苏联经济表现出少见的活力。
但是苏联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使之无法取得国外投资,斯大林决定自力更生解决工业化所需资金的关键问题。
《苏联的饥荒》(1929-1934)一书编者介绍,斯大林认为,要解决苏联农业分散落后的生产组织形式为农业现代化掣肘的状况,当务之急是“通过改变农业生产组织结构来急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书第5页),于是推出了迅速发展发展农业的新政,这就是继续加强“在苏联的产粮区强力建立集体农庄,建设国营农场,同时消灭小农经济,因小农的低效率,农产品的低商品率,在工业化形势下不能满足工业建设和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书第5页)这就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实行的全盘农业集体化。
而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富农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具体做法是让富农多交粮,剥夺他们的财产。
但是拥有多少财产的人就是“富农”,并没有明确的界定。
于是在执行中,稍微富裕一些的农民便是富农。
他们的财产被剥夺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
苏联广袤的西伯利亚,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农作物生长期很短,斯大林把希望寄托在主要产粮区——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伏尔加河流域。
他要靠农民这个“内部资源”积累工业所需的资金集体化遇到抵制,斯大林开始整肃。
为换取工业设备,1929年8月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制定了强硬措施,令各级苏维埃和地方党组织坚决配合政府征粮,严厉禁止私自买卖囤积粮食。
安全部门、司法部门要全面介入,密切配合,监督各处执行情况,凡执行不力者,通通予以撤职(书第11号文件)。
对于不愿意加入集体农庄的个体户,要提高征粮标准,强迫他们加入。
这样一来,部分地区缺粮的情况,是年就开始出现了。
1930-1932年苏联决定向西欧出口小麦等谷物,1930年初定额是1200万吨,但是已经建立起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特别是乌克兰、北高加索、伏尔加河沿岸等地区的社会组织认为这已经超过他们的能力,开始提出抗议,但是无效。
一些基层农村苏维埃干部有人做起粮食投机生意,引起农民强烈不满。
农村矛盾开始激化。
由于“反苏分子”的破坏,一系列针对农民的严厉措施也开始实行。
斯大林有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
于是整肃首先是针对各级干部。
1930年12月21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研究粮食和肉类生产。
会上认为肉类果蔬公司“充斥了异己分子,敌对分子和破坏分子(已经枪毙了48名)”。
至于直接领导这些部门的共产党员,则根本没有直接研究考察果蔬生产,仅仅限于下发官僚主义的文件和一般性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