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作业设计2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热》主要围绕热现象展开,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热的相关概念,如温度、热量、热传递等。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热的现象,探索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热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拓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热的相关概念,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温度、热量、热传递等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探究热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温度、热量、热传递的概念及其关系。
2.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现象,探究热的规律。
2.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发现热现象中的规律。
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生活实例法:将热现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温度计、热量计、热源、冷源、实验用品等。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
3.作业准备:相关练习题、拓展阅读材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热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温度、热量、热传递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探究热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培优练习案例讲义厚川2022春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1昼夜交替现象同步练习1.填空题。
(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2)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
2.连线题。
地球自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3.选择题。
(1)用手电筒代替太阳照射地球仪,被光照到的地方是(A)。
A.白天 B.黑夜C.都有可能(2)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乒乓球代表(B)。
A.太阳 B.地球C.月球(3)在下列对地球上昼夜不断交替的几种解释中,符合事实的是(C)。
A.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B.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C.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在没有新证据之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各种假说暂时都是正确的B.利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我们可以排除一些不合理的假说C.昼夜交替现象只能有一种可能的解释4.实验题。
根据下图,设计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1)我的假说:地球自转,太阳围着地球转。
(2)模拟材料:用手电筒代替太阳,用小球代替地球。
(3)运动形式:(在正确的括号里打“√”)()太阳不动() 地球不动() 地球逆时针自转()地球逆时针公转 (√)地球顺时针自转 ()地球顺时针公转(√)太阳逆时针公转 ()太阳逆时针自转 ()太阳顺时针自转(4)实验结论:地球上((√)能 ()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5.判断题。
下列这些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请在正确的括号里打“√"。
(√)太阳不动,地球逆时针自转。
(√)太阳不动,地球顺时针自转。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逆时针公转。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地球顺时针公转。
(√)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逆时针公转。
(√)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顺时针公转。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的出来,是因为地球在自转.但是不是只有地球的自转才能造成昼夜的交替实际上,引起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可能性有好几种,虽然结合生活的实际,一些昼夜交替的解释是不合理的,但只从地球自转这个角度来阐述昼夜的交替显然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但要清楚地解释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还要运用到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的解释》中的"解释"是指学生要根据自己对各种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不同运动方式可能引起昼夜交替的不同假设,设计模拟实验对自己假设进行验证后,根据验证结果做出的解释.这样目的是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的解释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地球自转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小学五年系统化的学习后,思维发展开始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经过两年多的科学探究学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地球运动也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很少,甚至会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月球的运动也会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清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等。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2022新版)2一. 教材分析本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5课,主要讲述了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探究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活中的热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热在水中的传递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温度变化的概念和方法有所了解,但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知道热传递的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及其原理。
2.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及其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温度计、烧杯、搅拌棒等。
2.教学课件:热在水中的传递动画、实验操作步骤等。
3.教学素材:相关的生活案例、疑问解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洗澡等,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吗?热是如何在水中的传递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热在水中的传递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
同时,教师讲解热传递的原理,让学生明白热是如何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的。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规律是什么?热是如何在水中的传递的?拓展(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南京市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的主要内容包括:岩石与矿物的概念、分类、特性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应用。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岩石与矿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自然界中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学习岩石与矿物方面,可能存在对概念理解不深、分类混淆、特性辨别不明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深入理解岩石与矿物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与矿物的概念、分类、特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应用;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对岩石与矿物进行观察和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与矿物的概念、分类、特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应用。
2.难点:岩石与矿物的鉴别方法以及特性辨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岩石与矿物的相关知识,熟悉教学内容。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岩石与矿物的基本概念。
3.教学资源:准备岩石与矿物的标本、实验器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岩石与矿物标本,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岩石与矿物的概念、分类、特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应用。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岩石与矿物的特性。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岩石与矿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024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简单机械》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单机械》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的认识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特点、作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还需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并掌握简单机械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能运用简单机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难点: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主动学习。
2.演示法:教师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
3.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简单机械的理解。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模型或图片,如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案。
3.准备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简单机械。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物模型或图片,如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如杠杆的平衡、轮轴的转动、斜面的倾斜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
第四单元简单机械11.杠杆一、填空题1、科学上,把类似撬棒这样能围绕一个固定______转动的硬杆叫作杠杆。
2、实验证明,重物离支点越_____,越省力。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生活中的各种工具都运用了杠杆原理。
()2、挂在杠杆尺两端的钩码可以分别看做翘起的重物和我们用的力。
( )3、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做阻力臂。
()4、各种各样的剪刀都运用杠杆原理。
()5、杠杆尺发生倾斜会失去平衡。
()三、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生活中能撬开涂料桶盖的工具有()A.螺丝刀铁钉B.启瓶器螺丝刀C.小铁棒扳子2、实验证明,杠杆省力的秘密是()A.重物离支点越远,杠杆越省力B.重物离支点越近,杠杆越省力C.移走支点,杠杆越省力3、运用杠杆原理的工具有()A.剪刀食品夹镊子B.起子指甲刀小刀C.扁担杆秤菜刀4、如下图,保持杠杆尺平衡,应该在()A.a处挂3个B.b处挂3个C.c处挂3个5、杠杆平衡规律用公式表示正确的是()A.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B. 阻力×动力臂=动力×阻力臂C. 阻力臂×动力臂=阻力×动力四、填图题五、实验题我们在上课时用杠杆尺“探究杠杆的秘密”。
请根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前,看见杠杆尺出现如图所示左低右高的状态时,我们应该怎样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束后,我们记录的信息如下表所示。
请将表格的空格补充完整。
实验次数左边(阻力点)的情况右边(用力点)的情况杠杆尺状态钩码数/个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格钩码数/个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格第一次 3 2 3 2 平衡第二次 2 2 4 _____ 平衡第三次 3 1 1 3 平衡3、分析记录表,将你发现的杠杆尺平衡的规律写下来:4、小明去集市上买西瓜,老板的称量工具——杆秤相当于_____类简单机械,当小明挑选的西瓜较重时,老板应选择_____(填“A”或“B”)提绳来称量。
教科版五下第四单元第2课《水的蒸发和凝结》教学设计开始逐渐升温,甚至沸腾,随之变化的是玻璃杯中的水量逐渐减少,也就是水在不断蒸发。
实验分析:我们进行的是对比实验。
实验中,室温组水量减少不明显,水可能在蒸发也可能没有蒸发酒精灯加热组水量减少非常明显,说明水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蒸发。
实验结论:水温的高低会影响水蒸发的速度,水温越高蒸发越快,水温越低蒸发越慢。
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实验目的:观察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在桌上放置一会儿发生的变化,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实验材料:玻璃杯、冰块、温度计、干布等。
实验步骤:(1)在玻璃杯中加入一些冰块,用干布将玻璃杯外壁擦拭干净,静置一会儿。
(2)用两支温度计分别同时测量玻璃杯内冰块的温度和玻璃杯附近空气的温度。
(3)观察和记录玻璃杯里冰块的情况和玻璃杯外壁的情况,并记录两支温度计的读数。
(4)在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内再加入一些食盐,继续观察玻璃杯外壁有什么现象,并记录两支温度计的读数。
实验现象:玻璃杯内的冰块温度先是快速下降,降到一定程度温度就保持稳定了,再加入食盐后,温度又下降了一些。
测量玻璃杯附近空气温度的温度计示数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慢慢有小水珠,后来形成更多、更大的水滴,沿着玻璃杯外壁流淌下来。
实验记录:水蒸气凝结过程观察记录表实验分析:我们观察到,从向玻璃杯里加入冰块开始,玻璃杯的外壁就开始有小水珠形成,先是形成得比较慢,当我们向玻璃杯里加入食盐后,小水滴形成得更多更快了。
越快;温度越低,水蒸发得越慢。
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
小结:水蒸气遇冷,释放热量,凝结成水。
温度越低,凝结速度越快。
能进行充分论证,用显著的数据对比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进行研讨交流,并进一步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冷凝结成的小冰晶,一般需要温度降到0℃以下。
云和雾可以说是水蒸气的凝结,是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的形态;但是霜和雪是水蒸气直接变成固体小冰晶,是固态的水,这个过程是从气态直接到固态,我们称之为凝华。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也对热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气球,塑料瓶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气球在热水中会变大,在冷水中会变小,引发学生对热现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通过PPT或者黑板,将实验数据进行呈现,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用到的材料,还有哪些物体会出现热胀冷缩现象,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掌握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热胀冷缩现象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8.板书(5分钟)在黑板上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方便学生进行复习和记忆。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班级: 姓名:
一、填空题。
1、地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地球上的人和物体都在与地球共同()。
2、北极星“不动”是因为地球转动时,()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
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这就意味着越是()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4、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的学说被称为()。
5、当我们同车、船、椅子一起运动的时候,看到车、船、椅子外的景物会向()方向运动。
6、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动的学说被称为()。
7、在地球的南极、北极附近,太阳升起就不落下去的日子叫(),只有黑夜而没有白天的日子叫()。
8、目前我国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
9、地球自转周期是(),相当于1小时转动()。
地球自转的证据是(),并会产生()现象。
10、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方向是(),公转一周是一年。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的倾斜有关。
二、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
1、当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候,美国纽约的人们将会第二天上午通过电视观看到盛大的开幕式直播。
()
2、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
3、创立“日心说”的天文学家是哥白尼。
()
4、古希腊天文学家提出了“地心说”的观点是错误的。
()
5、虽然我们感觉地球是平稳的,但是地球却是在不停地自转。
()
6、“地心说”的观点是错误的。
()
7、现在我们人类可以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观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8、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称为恒星周年视差。
()
9、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东向西移动,比如北斗七星。
这可以说明地球在公转。
()
三、选择题。
(选择正确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的交替,正确的解释是。
()
A、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C、地球围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自转
2、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所以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
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
3、傅科摆可以证明()。
A、地球围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自转
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公转
C、地球自转
4、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
A、年 B 、天 C 、小时
5、下列城市中,一天中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
A、北京
B、上海
C、乌鲁木齐
6、下列现象中与昼夜有关的是()。
A、猫头鹰
B、大雁迁徙
C、小草枯萎
7、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
A、赤道
B、纬线
C、经线
8、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合现在的()小时。
A、1
B、2
C、3
9、天文学家哥白尼的伟大著作是
A、《天论》
B、《八十天环游地球》
C、《天体运行论》
四、综合实践题。
1、请运用你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
2、请运用你学到的知识,解释“为什么会有极昼极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