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秋《中外文化交流史》
- 格式:docx
- 大小:26.27 KB
- 文档页数:28
北语15秋《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4满分答案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
)1. 记载了侵略者大肆屠杀华人事件的是()。
A. 《佛郎机传》B. 《和兰传》C. 《吕宋传》D. 《意大里亚传》正确答案:C2. 对开封犹太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他们的犹太教俗称“挑经教”、“蓝帽回回”B. 安息日,不升火,冷食C. 元朝时犹太人大量集中进入中国D. 不与外界通婚正确答案:C3. 天主教的传教史上被称为是东方布教之勋的是()。
A. 沙勿略B. 范礼安C. 罗明坚D. 利玛窦正确答案:A4. ()是中国汉字拉丁化道路之始。
A. 《西字奇迹》B. 《两国记法》C. 《二十五言》D. 《畸人十篇》正确答案:A5. 以下曾主持完成了《皇與全览图》的绘制工作的是()。
A. 汤若望B. 南怀仁C. 塔夏尔D. 张诚正确答案:D6. 《明史?欧洲四国传》中提到了五大洲的是()。
A. 《佛郎机传》B. 《吕宋传》C. 《和兰传》D. 《意大里亚传》正确答案:D7. 有关汤若望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第一位外国人钦天监正B. 明末1620年,汤若望随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来华C. 主持《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D. 大胆排斥中国传统的旧历——大统、回回、东局三家历法正确答案:C8. 第一个把范礼安的传教方略自觉认真实施的传教士是()。
A. 沙勿略B. 汤若望C. 罗明坚D. 利玛窦正确答案:C9. 唯一得到谥号的来华传教士是()。
A. 汤若望B. 南怀仁C. 白晋D. 利玛窦正确答案:B10. 范礼安在澳门总结了几条到中国传教的方针,不正确的是()。
A. 传教士要说是仰慕中国文化而来B. 要穿佛教徒僧袍,称自己是印度西僧C. 到中国大陆的传教士应该学习中文D. 劝导加入天主教的中国人学葡萄牙语正确答案:D11. 为路易十四写了一份报告《康熙帝传》的是()。
A. 张诚B. 白晋C. 南怀仁D. 塔夏尔正确答案:B12. 写了一本《远东游记》的来华天主教传教士是()。
中外文化交流史一、引言中外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知识、价值观和技术等得到了传播和共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探讨其对各自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全球文化发展的贡献。
二、古代中外文化交流1.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是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
通过丝绸之路,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包括物质贸易,还有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交流。
例如,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冲突在中世纪,随着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开始探索新大陆,与东方文化产生了深入的接触。
这种接触既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也引发了文化的冲突。
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使得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同时也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三、现代中外文化交流1. 科技和媒体的发展促进交流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发展加速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速度和广度。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全球各地的文化信息,实现跨国界的交流。
同时,电影、音乐、游戏等娱乐产品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深受全球青年的喜爱。
2. 文化产业的崛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为世界各国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京剧、中国画等,同时也为全球市场提供了更多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
四、中外文化交流对各自文化的影响1. 中文和英语的互相借鉴中外文化交流使得中文和英语相互借鉴,丰富了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汉字。
15秋《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60 分。
)1. 以下不是前三史对西域记载的特点的是()A. 语言准确生动,但所闻与所见没有分开记载B. 对西方国家分土著与行国分别加以介绍,分类科学C. 这500年来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丰富起来D. 介绍其物产经济、城郭属国、军事实力和制度交通等,记述比较详细正确答案:A2. 对中国丝织技术西传认识有误的是()A. 中国公主将蚕种带到了于阗,使那里的人懂得了种桑养蚕B. 中国的丝织锦技术直接传入波斯,使波斯有了自己的丝织业C. 中国的蚕种是从新疆运到拜占廷的D. 李约瑟认为,西方使用提花机至少晚于中国4个世纪正确答案:B3. 不属于西方对“赛里斯”人种形象认识的是()A. 人种矮小,不高B. 长寿,寿逾200岁C. 红头发、蓝眼睛D. 声音嘶哑,不轻易与外人交谈正确答案:A4. 对西域三十六国认识有误的是()A. 月氏被匈奴打败赶到西边之后地盘变小了,改称小月氏B. 西域三十六国实际是受汉王朝管辖的,两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C.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D. 楼兰也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正确答案:A5. 影响文化的交流和排斥的因素没有()A. 主体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B. 外来文化的效用性C. 主体文化相比外来文化是否先进D. 外来文化的适应性正确答案:C6. 唐将高仙芝与大食交战,被俘走的唐代工匠把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世界,这是通过哪一途径进行文化交流的()A. 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B. 贸易往来C. 战争与掠夺D. 宗教传播。
123《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讲引言一、相关概念与界定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国际学术界不同学科领域曾对“文化”下过百数十种甚至更多的定义:1人类文化学:文化是一种行为的范式,它不仅是行为的产物,而且是今后行为创造的要素和条件。
这种范式分为“明示的文化”和“隐示的文化”两种。
2哲学: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条件下,长期生活所形成的民族生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中的共同的东西,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近乎民族性。
文化可分为“表层的和深层的”、“具体的和抽象的”、“广义的和狭义的”。
3历史学: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从事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成就的总和。
文化可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三个层面。
4文化的属性: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社会范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两个属性,此外,文化还具有隔离机制、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传播性等属性。
二、文化交流的接受、排斥与变异1本土主体文化:一个社会若政治健康、经济发达、文化活跃,对外往往表现出自信、开放、改革进取的心态,易于接受异文化;反之,就排斥。
2外来客体文化:外来文化的效用、与本土文化体系之间差异性的大小,即是否适应,是主要的影响原因。
即效用性和适应性。
3文化交流引起的变异:两种文化相遇后,无论是主动接受还是消极拒斥,都会发生交流、影响和交融,从而促使原有的文化体系产生新的文化要素,引起文化总体结构和整体面貌的重大变化,这就是文化的变异。
: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贸易往来,即朝贡和个人贸易;宗教传播;战争与掠夺。
第二讲两汉丝绸之路一、张骞凿空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127年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其出使的原因是解决匈奴之患。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匈奴打仗,一般都用骑兵,就需要中原不产的马匹。
张骞通过第一次出使见闻,呈报汉武帝说,“乌孙的马匹最好。
”并且提议不妨与乌孙建立外交关系,用丝绸和乌孙的马做交易,为下一次进攻匈奴储备物质基础。
第十五课中外文化交流一、丝绸之路的全盛(一)P59——P60/1。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在西部疆域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粟特人是沟通东西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媒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阐释、解读资料或习题、朗读课文或习题、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过程,理解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设置,对于丝绸之路的繁盛的作用;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探讨解答特定的习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于丝绸之路的作用、粟特人的概况等素材,启迪学生的心智,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意识,提升运用事物联系的辩证法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解题的信心。
2、操作程序(安先后次序排列):(1)全体朗读——分句个别朗读:P59。
(2)破解习题——《一课一练》/P54/三、/8。
①优秀学生朗读——特殊学生(二、三位)朗读:资料。
②教师解读问题:(1)、(2)、(3)。
③普通学生解答习题——特殊学生重复解答习题:(1)、(2)、(3)。
(3)对教材的在处理:P59——P60/1。
①划重点。
②阐释: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
(使用PPT、课文地图)3、简单小结:(略)(二):P60/2——P61。
(图文并用)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不断交流;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长安是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市会。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阐释、体会与欣赏、划重点、讨论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全面认识唐朝文化概况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及其典型成果——长安城及其盛况,陶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开拓国际视野,培养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丝绸之路开通的渊源;知道唐朝丝绸之路全盛的原因及其基本概况;知道东亚文化圈的概念;知道唐朝与日、新罗的交往及其与日、新罗等国文化的互动融会。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探索与争鸣的讨论,使学生能够学会一定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认为唐朝首都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
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认为只有采取宽容开放的政策,才能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二、重点难点重点:丝绸之路的全盛与东亚文化圈难点:丝绸之路全盛的原因三、教学过程破题: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文化的内涵: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泛指一般知识。
2、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什么?互动性,相互渗透。
导入:古代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什么?丝绸之路(一)丝绸之路的全盛1.丝绸之路的由来:丝绸之路是由张骞出使西域而开通的。
插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路线图》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the Silk Route),亦称丝路。
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插图《丝绸之路线路图》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2.丝绸之路的用途与作用(1)用途: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路通道,(2)作用:不但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而且对于东西方之间的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3.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全盛(1)全盛的原因问题: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全盛的原因是什么?插图《唐朝疆域图》A.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使丝绸之路的交通更加安全畅通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640年唐太宗设立,治所原先在西州今吐鲁番,后迁只龟兹)与北庭都护府(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属于安西都护府。
《中外文化交流史》述评《中外文化交流史》(以下简称《交流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王介南教授继《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志》(1998年)、《中缅友好两千年》(2000年)问世后,于2004年3月推出的又一部新的鸿篇巨制。
王介南教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执教的40余年中,先后撰写了近百篇有关东南亚各领域的学术论文或散记。
现已精选汇编成《东南亚与中外文化交流论集》,将于不久付梓问世。
上述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中外文化交流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介南教授将研究视野从缅甸扩展到东南亚地区,进而扩展到更为广阔的全球领域。
《中外文化交流史》全书共46万字,以中国古代正统王朝的兴替作为时间主干,以朝代经济水平和对外交流的基本类同点为分界线,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7个篇章,连同卷首部分的导论,实际为8个篇章。
全书自古至今,全面系统,条理清晰;史料翔实,内容丰富,生动具体。
既以大量的史实为依据,又在纷繁交错的史实基础上,加以分析论证,进而提出独创见解,可称为“具有学术研究和参考价值的优秀史学教科书”,被多所高校列为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
该书2004年8月荣获第19届北方15省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2005年1月获山西第6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文化”一词,应当如何界定,如今学术界有多种理解,主要有如下几种不同观点:(1)每个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取得的成果和成就,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2)文化仅指精神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等;(3)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彼此有关联,彼此又难以划分。
在《交流史》一书中,作者对“文化”的理解,从总体内容看,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大的方面。
全书涵盖的领域极其广阔,无所不包,既有国家政治、典章制度、伦理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军事外交,也有工业农业、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天文地理,等等。
北语15秋《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3满分答案北语15秋《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3满分答案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
)1. 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中写到的中国被叫作“支那”,是外国人对()的翻译。
A. 绮B. 秦C. 羌D. 茶正确答案:B2. 鉴真在日本的贡献不包括()。
A. 佛教方面首次建立起了严格的戒律制度,使得日本佛教走上了正轨B. 建筑方面设计修建了唐招提寺C. 留有《伤寒杂病论》一卷,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D. 书法方面对日本书道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正确答案:C3. 有关唐以来四大发明向外传播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造纸术的西传是在高仙芝败于大食兵的8世纪中叶。
B. 火药的制作方法由阿拉伯商人带到国外C. 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地中海,意大利商船率先采用D. 雕版印刷术在8-10世纪传入伊斯兰世界的两河流域和埃及正确答案:B4. 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有误的是()。
A. 汉代佛教与中国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B.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玄学相结合C. 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D.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有学派而无宗派正确答案:D5. 不是前三史对西域记载的特点的是()。
A. 记载客观,语言准确生动B. 把所闻与所见分开记载C. 用平等的心态来记载和评论他们的D. 《汉书》按生产生活方式把西域诸国分为土著与行国正确答案:D6. 对唐景教认识有误的是()。
A. 其取名和建碑有关系B. 唐景教碑由一个叫伊斯的人写碑文C. 由一个叫吕秀岩的中国人刻碑D. 叫它景教是因为它的教义实在是太美好了正确答案:B7. 确定罗布泊是个移动性湖泊,并指出其当时准确位置的考古学家是()。
A. 普尔热瓦尔斯基B. 李希霍芬C. 斯文赫定D. 斯坦因正确答案:A8. 首次用四个字“合敬清寂”概括出茶道的精神的是()。
A. 冈仓天心B. 千利休C. 荣西D. 最澄正确答案:B9. 云南普洱茶属于()。
《中外文化交流史》学习心得体会及教学建议学习心得体会: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从古至今,随着世界交流逐步走向一个整体,我们的文化交流也在走向融合,走向进步。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是伴随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发生发展起来的。
中国文化以迁徙、不同民族的聚合、贸易往来、战争动乱等为中介,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交汇融合,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前进。
历史已经证明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绝不是在封闭式下成长的,也绝不是与世界文化绝交的情况下独立进行的。
在几千年的成长岁月在,中国文化不仅是在内部各个民族融合交流互相促进,而且通过各种与外界接触的手段中不断吸取和融合外来的先进文化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交流、融合,不代表是全盘接收外来文化,而是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接收。
中国古代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秦皇汉武吸纳了中亚的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唐宗宋祖吸纳了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明末清初又吸收了欧洲文化,这些都容纳在善于进取的中华文化中。
在这些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华文化一直表现出极为恢弘的气度和极为广博的胸怀,成就了伟大的中国古代文化。
在汉唐盛世时期,印度佛教文化随着丝绸之路走入古老的中国大地。
从宗教思想看,中国古代还没有出现过定型的宗教。
像佛教这样组织、教义都十分完整的宗教。
它提出的许多新鲜的宗教观念、宗教理论。
但即使如此,中国也没有对佛教全盘吸收,而是有选择地接受了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的理论观点虽与原始佛教有很大差异,但大乘思想却是对佛陀教法的进一步发挥与完成,特别是在信仰和伦理领域把宗教的世界观发挥得更彻底、更系统化了。
它的高度精密的哲学思辩与宗教幻想的巧妙结合,也适合当时中国人文化发展的高水平。
由此可见,中国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决不是简单地“拿来”,而是在吸收中有选择,采撷外来之精华。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不属于西方对“赛里斯”人种形象认识的是()A、人种矮小,不高B、长寿,寿逾200岁C、红头发、蓝眼睛D、声音嘶哑,不轻易与外人交谈标准答案:A学员答案:A本题得分:4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对大秦国认识有误的是()A、大秦有类中国B、大秦多宝、欲通使于汉C、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建都在君士坦丁堡,在唐、宋中国典籍中,称之为叫“拂菻”D、“拂菻”是从意大利语翻译而来的标准答案:D学员答案:D本题得分:4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隋唐时代日本先后派遣十八批僧侣、官员来中国,学习中国制度、文化,这属于哪一文化交流途径()A、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B、贸易往来C、战争与掠夺D、宗教传播标准答案:A学员答案:A本题得分:4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支那”解释中影响最广的是()A、中国所产丝绸“绮”的对音B、羌的对音C、“茶”的对音D、“秦”的对音标准答案:D学员答案:D本题得分:4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唐将高仙芝与大食交战,被俘走的唐代工匠把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世界,这是通过哪一途径进行文化交流的()A、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B、贸易往来C、战争与掠夺D、宗教传播标准答案:C学员答案:C本题得分:4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不属于西方对“赛里斯”地域认识的是()A、生活在极东的地方B、东临大海C、与印度、大夏相邻D、去赛里斯只能走陆路,海路行不通标准答案:D学员答案:D本题得分:4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以下是通过宗教传播进行文化交流的()A、13世纪蒙古统治者向西扩张,为中西文化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B、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唐朝建筑、雕塑、绘画工艺和医药之学C、张骞出使西域与外国联谊、交通D、西域商人通过丝绸之路买卖中国丝绸等商品标准答案:B学员答案:B本题得分:4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以下不是河西四郡的是()A、武威B、酒泉C、张掖D、吐鲁番标准答案:D学员答案:D本题得分:4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以下不是前三史对西域记载的特点的是()A、语言准确生动,但所闻与所见没有分开记载B、对西方国家分土著与行国分别加以介绍,分类科学C、这500年来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丰富起来D、介绍其物产经济、城郭属国、军事实力和制度交通等,记述比较详细标准答案:A学员答案:A本题得分:4题号:10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远古时期,不同民族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幼芽会沿着有利于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方向发展成熟,这是文化的()A、发展的不平衡性B、民族性C、时代性D、隔离机制标准答案:D学员答案:D本题得分:4题号:1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公元前一世纪,古楼兰国改称为()A、于阗B、鄯善C、乌孙D、月氏标准答案:B学员答案:B本题得分:4题号:1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不属于赛里斯形象的意义的是()A、是主体对客体关注的产物,是异域形象B、分析赛里斯形象,只需要看它是否符合客体C、其形象描写有一部分是真实的,并不是一无是处的D、对赛里斯的形象的认识,折射了主体自身的文明程度标准答案:B学员答案:B本题得分:4题号:1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楼兰女尸属于哪一种人种()A、蒙古人种B、高加索人种C、尼格罗人种D、不确定标准答案:B学员答案:B本题得分:4题号:1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对西域三十六国认识有误的是()A、月氏被匈奴打败赶到西边之后地盘变小了,改称小月氏B、西域三十六国实际是受汉王朝管辖的,两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C、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D、楼兰也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标准答案:A学员答案:A本题得分:4题号:1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对西域诸国理解有误的是()A、大宛、大夏、安息属于土著国B、匈奴最强C、大月氏败给了大夏D、汉得乌孙马,称为“天马”,后得到大宛汗血马,改称乌孙马为“西极”。
标准答案:C学员答案:C本题得分:4题号:1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影响文化的交流和排斥的因素没有()A、主体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B、外来文化的效用性C、主体文化相比外来文化是否先进D、外来文化的适应性标准答案:C学员答案:C本题得分:4题号:1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对张骞出使认识有误的是()A、张骞的西行之前,中国人还没到那么远过,眼光也没那么广B、张骞两次出师西域,第二次被匈奴俘虏了C、初次出使西域达13年之久,生还者共两人D、初次出使西域后,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安息、天竺等国家标准答案:B学员答案:B本题得分:4题号:1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对中国丝织物的发达认识有误的是()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养蚕织丝的国家B、至迟在殷商时代,中国已发明了提花装置C、两汉时期,已可以织出各种提花的彩色的丝绸D、先秦文献中不同织法的丝绸有不同的名称标准答案:C学员答案:C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可以织出各种提花的彩色的丝绸。
本题得分:4题号:1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对中国丝织技术西传认识有误的是()A、中国公主将蚕种带到了于阗,使那里的人懂得了种桑养蚕B、中国的丝织锦技术直接传入波斯,使波斯有了自己的丝织业C、中国的蚕种是从新疆运到拜占廷的D、李约瑟认为,西方使用提花机至少晚于中国4个世纪标准答案:B学员答案:B本题得分:4题号:20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对中国丝织物外传认识有误的是()A、公元前8世纪,中国的丝绸可能已经传到印度与波斯B、至迟在两汉,中国的丝织物一北传到阿尔泰地区C、据古希腊雕塑和陶器彩绘人像服装可以推测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人物喜爱的服装D、公元前后,罗马教皇下令禁止男士穿着丝绸,以缓解对丝绸的需求标准答案:B学员答案:B说明: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丝织物已传到阿尔泰地区。
本题得分:4题号:21 题型:是非题本题分数:4内容:《周礼》中记为“荼”,主要用来招待客人的。
1、错2、对标准答案:1学员答案:1说明:用于祭祀的供品。
本题得分:4题号:22 题型:是非题本题分数:4内容:两种文化相遇后,消极排斥不会发生文化的交流、影响和交融。
1、错2、对标准答案:1学员答案:1说明:无论主动接受还是消极排斥最后都会发生文化的交流、影响和交融。
本题得分:4题号:23 题型:是非题本题分数:4内容:造纸术的西传是由于阿拉伯商人通商的结果。
1、错2、对标准答案:1学员答案:1说明:造纸术的西传是在高仙芝败于大食兵的8世纪中叶。
本题得分:4题号:24 题型:是非题本题分数:4内容:历史学的文化概念把文化分为深层和表层、抽象和具体、广义和狭义的文化。
1、错2、对标准答案:1学员答案:1说明:这是哲学上的文化分类。
本题得分:4题号:25 题型:是非题本题分数:4内容:2、3世纪之交,佛教在西域也发展起来,后来经西域传入国内。
1、错2、对标准答案:1学员答案:1说明:公元1世纪中叶后,佛教在中国内地得到传播,西域的佛教远较内地为晚。
本题得分:4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对平假名、片假名理解错误的是()A、日语假名发明后,日本文字的书写体系就不用汉字了B、片假名只是取用了汉字的一部分C、平的意思是平常、不严格,一般柔和婀娜,棱角较少D、手写草了,就是平假名标准答案:A学员答案:A本题得分:4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秦汉渡来人对日本的贡献不包括()A、传入青铜器和制铁技术B、传入了水稻种植、农耕技术C、创立了日本茶道D、促进了大陆和日本岛人种的混杂合流标准答案:C学员答案:C本题得分:4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不属于茶文化五境之美的是()A、茶水B、茶具C、心境D、环境标准答案:C学员答案:C本题得分:4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遣唐使的历史贡献不包括()A、引进唐朝律令典章,推动日本社会改革B、吸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C、吸收中国先进物质文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D、提升了日本国民的精神素质标准答案:D学员答案:D本题得分:4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以下对唐朝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突厥降唐之人居长安者是长安战俘中为数最多的B、回纥与唐朝保持着友好和从属的关系,曾帮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C、唐不承认大食在中亚的扩张,双方长期军事对峙D、吐蕃是古代藏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唐朝与吐蕃长期处于和战不定的局面标准答案:C学员答案:C本题得分:4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唯一得到谥号的来华传教士是()。
A、汤若望B、南怀仁C、白晋D、利玛窦标准答案:B学员答案:B本题得分:4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带领色列人逃出埃及的人是()。
A、雅各B、亚伯拉罕C、摩西D、大卫王标准答案:C学员答案:C本题得分:4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希伯来人原来住在()。
A、巴勒斯坦地区B、阿拉伯半岛C、埃及D、约旦地区标准答案:B学员答案:B本题得分:4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不属于“摩西十戒”的内容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