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01 中国传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2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升华和智慧结晶。
考试是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地理试题是了解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工具。
通过分析高考地理试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
一、自然地理1. 阐述长江经济带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经沿岸省市的人口密度很高,人民经济相对发达。
长江沿岸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区域,农产品产量丰富,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稳定。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2. 简述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黄土高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其形成主要由于长期的风蚀和水蚀作用。
黄土高原肥沃土壤稳定性较差,土地容易受到水蚀和风蚀的损害,造成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的问题。
二、人文地理1. 解释企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企业集聚是指大量的企业在某一地区集中发展,形成产业集聚现象。
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企业集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进而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2. 解释城市化进程的意义和影响。
城市化进程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市人口增长的过程。
城市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提升了城市人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创新。
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房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三、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描述我国秋冬季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原因和措施。
我国秋冬季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原因主要有:燃煤污染、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
为了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等。
2. 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施策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也要为子孙后代保留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方式。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包括: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一、地形地貌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经常会涉及到中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多样,既有雄伟的高山,也有绵延的平原,还有丰富的河流湖泊。
而这些地形地貌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而这种理念在地形地貌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山高水长”、“天高地阔”的说法,山川河流对于中国古人而言是神圣的,是有灵性的存在。
比如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长江、岳麓山、华山等地,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中国古代文化中还有“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
地形地貌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气候环境有着深刻的认知和利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水观念,就与气候环境息息相关,古人在建筑方面注重“山环水抱”、“气流通畅”,认为这样有利于居住者的健康和命运。
又如,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不同气候环境下的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南方人爱吃米饭,而北方人则爱吃面食,这些都与气候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资源有着深刻的保护和利用理念。
比如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中的“天地人和”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反对横征暴敛,提倡“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理念就体现了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对自然的敬畏。
中国古代文化中还有着“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山水甲天下”等理念,都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呼吁。
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人文地理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文地理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知和处理方式。
在中国古代,人们尊山敬水,尊师重道,注重家庭、社会和谐。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也影响了中国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1.水稻种植与水资源: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之一、中国广袤的江河湖泊以及丰富的降水资源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条件。
而水稻种植也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稻田的灌溉系统和湿地的保护。
2.秦岭与华山:秦岭是中国的分水岭,北面是黄河流域,南面是长江流域。
秦岭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关中和陕西地区的发源地,陕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而华山则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是陕西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3.长江与文化: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内陆河流。
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比如三峡、古代城市和文化名人故居等。
4.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农业聚居地之一,这里孕育了古代中国伟大的文化与文明,比如良渚文化、夏商周文化等。
5.雅鲁藏布江与西藏文化: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西藏地区的母亲河。
西藏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有着独特的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雅鲁藏布江的壮丽景观和丰富的水资源为西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6.长城与边塞文化:长城是中国古代的边防工程,也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长城沿线有许多与边塞文化相关的景观和遗迹,比如敖包、塔、关城等。
这些景观和遗迹见证了中国的边防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和文化交流的特点。
7.苏州园林与水城文化: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园艺文化的瑰宝。
苏州的独特水城文化和富饶的水资源为苏州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8.汴京与国际贸易:汴京是中国古代的首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汴京位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这里有丰富的农产品和商业资源,加上北方的交通优势,使得汴京成为了商业和文化的中心。
10.大运河与南北文化交融: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连接了南方的江河湖泊和北方的黄河,促进了南北地区的贸易和人员流动,推动了南北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高考地理试题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其中也涉及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高考地理试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和探讨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高考地理试题中经常涉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地理环境多样,从而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就经常提到岭南文化、川滇文化等地方文化,这些地方文化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岭南文化因岭南地区的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文化;川滇文化则因地处高原和盆地,受到高原气候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影响,形成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特点。
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形成,也影响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高考地理试题中也会涉及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和水利文化是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常常会提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水利建设、农耕方式等问题。
这些传统文化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比如在水利建设方面,我国古代农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展了许多有效的水利灌溉系统,保障了农田灌溉和产量的稳定;在农耕方式方面,我国古代农民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发展了多种农耕方式和技术,从而使得不同地区的粮食产量保持稳定,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
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
除了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外,高考地理试题还会关注地理环境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也会涉及到我国传统文化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在历史地理试题中,会对唐代的京杭大运河和明清时期的长城修筑等重大工程进行分析,这些工程不仅受到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产生了相互作用的影响。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高考地理试题一直以来都是考生们备考的焦点之一,它涉及到了地理学科的各个方面,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地理知识在考试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下面我们就以高考地理试题为切入点,来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自然地理方面。
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而高考地理试题中也经常涉及到中国的地形地貌问题。
有关九寨沟地震的地质原因、黄土高原的特点及其造成的影响、长江三峡的地貌特征等等,这些都是考生们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
而这些地理知识背后往往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九寨沟地震的地质原因可以引出地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而我们可以谈到中国古代对地震的认识和防治措施等等;黄土高原的特点则可以引发我们对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思考,以及古代农民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也体现在人文地理方面。
高考地理试题中通常也会涉及到城市化进程、区域发展差异、人口迁移等内容,而这些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往往需要考虑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这就需要考生们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理念;区域发展差异也会受到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而中国古代的地方文化和地理环境往往对区域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人口迁移也会引发我们对中国古代移民和迁徙的历史,以及古代人们如何面对自然环境变迁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考生们备考的必备素材,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备考中,我们可以通过高考地理试题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也希望未来的高考地理试题能更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为考生们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学习素材。
2017年全国新课标III卷一、选择题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1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1~3题。
1.图1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1.设问:图1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时间:无空间:无地理事象:剪纸知地: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当于没知)材料信息:该地属于“水乡”,河网密布,桥梁纵横,民居多沿着河流分布,依河而居住,交通以水运为主,有垂柳分布。
可知为我国“江南水乡”景观结论:D.长江三角洲2.设问: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析:由上题知:该区域为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足,雨热同期;地势平坦,河流流速较缓,分叉较多,因此河道密集,传统出行方式为船。
沟壑纵横,降水集中——黄土高原;地形封闭,排水不畅——东北平原,山河相间,降水均匀——横断山区。
结论: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3. 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析:由(1)问知该区域为长江三角洲,则地方剧种为越剧。
川剧——四川盆地,豫剧——河南中原地区,粤剧——珠江三角洲。
此题还可以和第(1)问对应起来,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区域特征混淆,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甚少。
一、本组试题的知识目标中国区域地理特征、区域文化知识二、本组试题的能力目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三、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四、命题思维:以中国传统文化——剪纸为载体,考查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地球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学科,而高考地理试题的出现反映了地理学科对于我们生活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从高考地理试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对于地理学科的影响和体现。
本文将通过分析高考地理试题,来探讨我们国家传统文化对于地理学科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高考地理试题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视。
自然环境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的敬畏和重视也得以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体现出来。
“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就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形成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夏季风为中国南方地区带来雨水,对于农业生产十分重要,而冬季风则给中国北方带来干旱和寒冷,对于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在高考地理试题中有所体现。
我们可以从高考地理试题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文地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注,也在地理学科中有所体现。
“人口增长与城乡建设”是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口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础,而人口增长与城乡建设的关系也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分析高考地理试题,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文地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也有所影响。
地理学科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的学科,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地球空间的认识也影响了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
“气候类型与分布”就是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一个知识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气候的认识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的气候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学科对气候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
我们从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地理学科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视、对人文地理的关注以及对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的影响都在高考地理试题中有所体现。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地理试题是一种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的方式。
通过分析高考地理试题中的内容和出题思路,可以反映我国传统文化在地理学科中的体现。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名称、地理特色和地理知识的传承。
我国传统文化在地理试题中体现在地理名称的使用上。
在我国的历史和地理中,有很多地方以古代文化人物、历史事件或传统文化元素命名,这些名称反映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高考地理试题中有涉及到的历史文化名胜和地名有敦煌、武夷山、长江、黄河等。
这些地名和景点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艺术成就。
我国传统文化在地理试题中体现在对地理特色的把握上。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多样,不同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
通过高考地理试题可以了解到我国各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这些地理特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高考地理试题中有关四川盆地、长江三峡等题目,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在地理试题中体现在对地理知识的传承上。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包括语言、宗教、哲学和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地理知识的传承和发扬。
高考地理试题中有关古代农业发展、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题目,都与我国传统农耕文化、气象观测和环境保护传统有关。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一、长江流域的文化特点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长江流域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
文化,这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也有所体现。
比如有一道题目提到了长江流域的地形特点、气
候特点和属于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这样的题目中,学生需要结合长江流域的地理状况来解答,从而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干旱地区的历史文化
中国的干旱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也有所涉及。
例如有一道
题目是关于西部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要求学生了解这些地区的地理特点以及
对文化的影响。
从这样的题目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干旱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并明白自
然环境对文化的塑造和传承的影响。
三、特色地理景观的历史传承
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特色地理景观,这些景观往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也常常会涉及这些地理景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比如有一道题目提到
了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与喀斯特文化的关系,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如何影响了当
地的传统文化。
通过这样的题目,可以让学生了解地理景观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自然资源的文化利用
通过高考地理试题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地理方面的表现。
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一种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增强对传统
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地理学科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地理
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热点01 中国传统文化
热点追踪
2016年11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考向预测
1.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可以考查地球运动、节气的推算、节气特征、气候特征等及“二十四节气”对农业活动的指导作用等方面。
2.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除了要关注“二十四节气”,还要关注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如造纸术,中华传统民俗,如“九九歌”等。
考向示例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图为黄河中下游地区二十四节气平均降水量(实线)和相邻节气降水量差值变化(虚线)分布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一般情况下,小暑到大暑期间
A.华北地区受春旱威胁B.东南沿海地震灾害频发
C.江淮地区逐渐进入伏旱D.北方沙尘暴天气肆虐
2.黄河中下游地区立秋到白露之间降水量差值呈现图示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势力不断减弱B.河流、湖泊水位下降
C.植物蒸腾作用微弱D.生产、生活耗水量大
【答案】1.C 2.A
【解析】1.由图示可知,小暑到大暑期间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降水量达到最多,且两节气均在7月,此时
副热带高压脊不断北移,江淮地区逐渐进入伏旱;华北春旱多发生在春季,即3—5月;地震灾害发生没有季节性;北方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2.由图示可知,黄河中下游地区立秋到白露之间降水量差值为负值且变化幅度较大,即此期间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量迅速减少。
在此时段,给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降水的夏季风势力不断减弱会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河流、湖泊水位下降使降水量减少的结果;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植被茂密,蒸腾作用较强;生产、生活耗水量大小与降水量的变化无关。
泽雅素有温州“西雁荡”之美誉,泽雅山多地少,山上多竹林,川间多溪流瀑布,四百多年来,山外朝代更迭,山内纸农依然是合家做纸。
如今虽然造纸技术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那种“斩竹漂塘”“煮徨足火”的古法造纸术依然在当地民间流传着,成为“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
据此完成3—4题。
学优高考网
3.泽雅古法造纸术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是
A.独特的自然条件B.充足的原材料C.广阔的市场D.高素质的劳动力
4.近年来,古法造纸术得以传承的主要原因是
A.工艺改进B.原料替换C.需求扩大D.政策扶持
【答案】3.A 4.D
【解析】3.泽雅素有温州“西雁荡”之美誉,泽雅山多地少,山上多竹林,川间多溪流瀑布,泽雅古法造纸术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是独特的自然条件,所以A正确。
4.如今虽然造纸技术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那种“斩竹漂塘”“煮徨足火”的古法造纸术依然在当地民间流传着,古法造纸术得以传承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扶持,所以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