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 格式:doc
- 大小:846.00 KB
- 文档页数:7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公开课201510)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材分析】本章第二节以东亚的产业转移为例,介绍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和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
前面四章主要探讨区域内地理环境联系对区域经济影响;本章提升到区际间地理环境对区际经济影响。
教材将产业转移单列一章安排在最后,从加强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角度,使学生的视角从区域内扩大到区际之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简述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分类。
2、学生分析归纳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3、能从书本图表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过程与方法:渗透区域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比法、归纳法等方法的学习指导。
通过对实例材料的思考、探究、讨论与合作分析,使学生确实感受和构建知识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国际市场发展变化规律,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世界市场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教学方法】读力分析法、比较法、分组讨论等【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鞋子都是什么牌子的?[多媒体展示]展示各种知名品牌运动鞋的logo【课堂问题引入】多年来,美国的耐克大多是由中国的企业生产的,所以产品都带有“Made in China”。
在美国,16%的美国人认为NIKE是中国的品牌。
1.从地理学角度来看,美国NIKE公司把NIKE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中国是一种什么现象?2.从工业区位选择角度分析,a.美国NIKE企业为什么要到国外建工厂?b.吸引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建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地理课堂。
[板书]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学生自学课本】完成课本P87,思考以下问题[知识生成]1、什么叫产业转移?2、产业转移按地域,可分为几类?3、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什么?【板书】一、产业转移1、概念2、分类3、目的[转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的境外投资迅速增长,这种境外投资工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请同学们关注图 5.7,试从工业区位选择角度,分析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从而找出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区域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讲义一、区域产业转移的概念和背景区域产业转移是指特定区域内的产业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导致产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经济现象。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产业转移成为了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东亚地区为例,其产业转移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亚地区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初期,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生产成本,吸引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2、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等方面的禀赋各不相同。
例如,某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则在劳动力素质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优势,这促使产业根据资源的分布进行转移。
3、市场需求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市场对产品的种类、质量和价格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企业需要调整生产布局,从而引发产业转移。
二、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历程1、 20 世纪 50 60 年代这一时期,日本作为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率先实现了工业化。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外转移。
日本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了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地区,这些地区凭借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政策,承接了来自日本的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 20 世纪 70 80 年代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地区在承接了日本的产业转移后,经济迅速崛起,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这些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也逐渐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国大陆、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区转移。
同时,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开始重点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汽车、电子、机械等。
3、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日益优化,成为了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区。
《区域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讲义一、区域产业转移的概念与背景区域产业转移,简单来说,就是指某些产业在特定区域内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经济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等存在差异。
当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会面临成本上升、市场饱和、资源短缺等问题,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具有更低的生产成本、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丰富的资源。
这种差异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动力和可能性。
二、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历程东亚地区是全球产业转移的一个典型区域,其产业转移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20 世纪 50 60 年代这一时期,日本率先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产业先行者。
日本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如纺织、服装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日本开始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转移,如韩国、中国台湾等。
2、 20 世纪 70 80 年代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地承接了日本转移出来的产业,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与此同时,这些地区也开始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如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3、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中国改革开放后,凭借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产业转移。
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承接了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的产业转移,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产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三、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1、成本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等。
随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些成本往往会上升,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选择将产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
2、市场因素当一个地区的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或者增长缓慢时,企业为了寻求新的市场机会,会将产业转移到市场潜力更大的地区。
3、政策因素政府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贸易政策等对产业转移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015高二文科地理必三第五章练习2(产业转移)一、选择题2009年6月23日,由空中客车天津总装厂组装的首架空客A320飞机正式交付使用。
据此完成1~2题。
1.空中客车公司选择在我国建设欧洲之外的第一个总装线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国()A.科技实力雄厚B.消费市场广阔C.土地价格低廉D.劳动力资源丰富2.空中客车公司落户在天津滨海新区的主要原因为该地区()①制造业基础好②便捷的水陆交通③科教发达,人才众多④环境优美,气候宜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读“我国承转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图A)和“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示意图”(图B),完成3~4题。
3.图A中,我国承转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①是指()A.珠江三角洲B.长江三角洲C.环渤海地区D.闽南地区4.图B为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c是指()A.制造和研发环节B.品牌和核心技术C.加工和组装环节D.市场和运输环节(2010·广州模拟)当前,全球服务外包正式成为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新浪潮,也是当今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的新趋势。
下图是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示意图,完成5~6题。
5.影响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第一阶段转移的最主要国家区位因素是()A.工业基础雄厚B.大量廉价劳动力C.便利的交通D.教育水平较高6.中国正式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主要国家之一,其最有利的区位条件是()A.IT产业迅猛发展B.自然资源丰富C.便利的交通D.消费市场广大读不同国家产业变化过程示意图,回答7~9题。
7.①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8.由图可知()①Ⅰ类国家工业发展早,科技水平高②Ⅱ、Ⅲ类国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③Ⅱ、Ⅲ类国家产业升级速度取决于Ⅰ类国家④市场是产业升级的动力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9.我国在产业调整中应该()A.加快②类产业的引进,推进工业化进程B.加快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C.与Ⅰ类国家分工合作,集中发展①②类产业D.只接纳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读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图,完成10~11题。
10.根据图示信息,正确的叙述有()A.第一阶段丙国国内对该产品需求少而全部供出口B.进入第二阶段后丙国该产品的技术水平落后于乙国C.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今后也不会出现减少趋势D.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11.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能够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有()A.该产业转移路径是甲国―→乙国―→丙国B.该产业是向着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转移C.该产业转移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D.该产业的转移主要反映的是资本转移12.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南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期。
据此回答12~13题。
12.对于东南部企业来说,产业转移可以()①摆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②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升级③占有中西部蓬勃发展的市场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13.中西部在承接东南部产业转移时()①要警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移②要鼓励引进高耗能、高耗水的产业③要降低“进门”产业的选择标准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15题。
材料1:为了顺利实现产业转移,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广东省政府提出了“腾笼换鸟”的决策,就是把珠三角的某些产业转移到粤东、粤西和粤北,腾出空间来,再引进和发展其他产业。
14.有关珠三角向粤北地区转移产业所具有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劳动力需求量大B.生产规模大C.技术含量高D.环境污染较轻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6.关于产业转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不发达地区往往是落后产业的迁出地B.发达地区往往是落后产业的接收地C.向发达地区转移的往往是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D.不发达地区接收的往往是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读下列材料,完成17~18题。
材料一:某产业生产模式图。
材料二:某区域图。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将材料一中生产模式的企业,转移到材料二中的B地区,影响这种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是A.内部交易成本B.市场C.劳动力D.著名侨乡18.图示地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是A.机械化水平高B.商品率高C.单位面积产量高D.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强(2010吉林东北师大附中三模,)读“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著名电子工业城市A将新兴的工业企业建设在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主要原因是A.充分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土地及房租便宜的条件B.当地交通运输便利,科技发达C.当地市场广阔,政策优惠D.当地环境优美,市场广阔20.近年来,C地的蔬菜不断销往北美五大湖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因素的变化B.国家政策的调整C.蔬菜种植面积扩大D.市场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前期,在大陆的台资企业以制鞋、灯饰、家具等为主;而中期则以计算机外设部件为主,成为主导投资产业;2000年,台资企业多项产品产销量名列世界前茅,如电源笔记本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等产业转移至大陆。
读以上材料及“台商在大陆投资地区分布变化图”,完成21~23题。
21.从产业部门上看,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变化过程是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B.高科技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D.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22.从投资地域上看,台商投资的变化是A.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福建沿海→长江三角洲B.20世纪90年代,长江三角洲→福建沿海→珠江三角洲C.20世纪90年代,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福建沿海D.20世纪90年代,福建沿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23.关于台商向大陆投资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由于产业外移,台湾经济有了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和机会②不可能在大陆形成产业集聚效应③产品销售方向完全以外销为主④随着台商往大陆投资增加,出现了投资定居倾向⑤制造业赴大陆投资的主要动力是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⑤读“2005年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完成24~25题。
24.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1∶55.3∶40.6,图中可以表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是A.①B.②C.③D.④25.目前发达国家的许多制造业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
据此判断,我国产业结构在近期的变化趋势是A.第一产业比重会有所上升B.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C.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D.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读“我国承转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图A)和“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示意图”(图B),完成26~27题。
26.图A中,我国承转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①是指A.珠江三角洲B.长江三角洲C.环渤海地区D.闽南地区27.图B为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c是指A.制造和研发环节B.品牌和核心技术C.加工和组装环节D.市场和运输环节二、非选择题28.(2010·盐城一调)阅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部分国家劳动力工资和产值对比表(1)简述美国东北部地区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2)在全球第一轮产业转移时,美国产业转向德国而没有转向英国。
结合表格说明其原因。
(3)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运用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4)全球三轮产业转移,对美国产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对我们国家产业发展有何启示?29.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受金融风暴影响,珠三角地区产业纷纷向外转移,部分产业转移至我国西北地区。
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分析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面临的困境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分析宁蒙交界处形成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
(3)宁蒙交界处的工业园区因“高能耗、高污染”工业的大力发展,成了中国西部的“百里污染带”。
试分析产业转移对该地区农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2015高二文科地理必三第五章练习2(产业转移)1-10: BACBD ABABD 11-20:CDDAC DACAD21-27:DACCB CB2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
第(1)题,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可从原料、能源、市场、交通、劳力等方面来分析。
第(2)题,读表中数据可得出正确答案。
第(3)题,接收产业转移方面可从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三个方向说明。
第(4)题,可从对区域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与合作等方面分析对美国的影响。
三轮产业转移都是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
移出地在产值链中处于有利位置,获取了大部分收益,因而,我们也要加大投入,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答案:(1)具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五大湖便利的水运和陆上运输;水源充足;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等。
(2)德国的年工资/年产值的比值小于英国,利润更高。
(3)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年工资/年产值最低;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中国资源丰富,靠近原料产地;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土地价格低;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等。
(4)对美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促进了美国产业升级;促进了美国产业布局调整;促进美国的企业在全球的分工与合作,形成了许多跨国公司;推动美国经济的全球化步伐。
对中国的启示:加强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改变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增加产品附加值。
29.解析:第(1)题,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珠三角地区的一些中小企业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增加、市场环境转变等压力,出现关闭、停产等现象,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困难重重。
第(2)题,可以从水源、土地、能源、劳动力、交通、政策等方面综合分析。
第(3)题,产业转移带来了污染和环境的破坏。
从农业的角度分析,会带来如西部地区草场的破坏,耕地质量的下降,农作物产量下降等问题。
答案:(1)对外开放范围逐步扩大,政策优势不明显;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因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小。
(3点即可)(2)水源丰富;廉价的土地;煤炭等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3点即可)(3)大面积草场、耕地被占用,草场、耕地面积缩小;牲畜质量下降;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严重;农作物产量不断下降。
(2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