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卷与答案(六套)
- 格式:pdf
- 大小:263.54 KB
- 文档页数:21
小学品德新课标测试卷一、填空。
(每空1分,共20分) 1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它的性质体现在三方面:(),(),()。
2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内容有:(),(),()。
320世纪的“新四大发明”是原子能、(),(),()。
4()。
6、()。
7891011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2、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3、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
(每小题2分,共14分) 1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是该科教学指导性参考,与教学关系不大,教师学不学都不影响教学。
()2品德与社会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还会继续学习,小学阶段学不学都无关紧要。
()3品德与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和性格发展有深远的积极影响,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4各地县的教材不尽相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标的认识和理解来进行教学,教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
()5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和思想需要广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去贯彻和落实。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开设本学科的目标。
() 每一种()四、简述。
(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包含哪些内容。
2简述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3简述日常教学主要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五、实践论述。
(12分) 1、在平时的教学中,你是怎样贯彻落实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的做法。
2、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标测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
(每空1分,共20分)1学生生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2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能力学习结果3半导体、计算机、激光器4海河、黄河、淮河、长江5教学渠道是开放的教学时间具有开放性教学评价是开放的6、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7、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学生89101112131×2×3√1答(2答((2)学习能力和方法。
《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测试题(一)姓名:分数:一、填空题。
(38分)1、本课程视儿童的()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生活、主动参与生活、()的过程。
2、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3、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儿童与()、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
4、引导儿童()、学会关心、()是《》这门课程的核心。
5、参与并享受()、()、()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6、本课程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访谈、()、成长资料袋评价、()等。
二、判断题。
(25分)1、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家长的教育。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
()4、本课程旨在培养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5、《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生活能力提升。
()三、简答题。
(21分)1、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2分)2、教学内容如何选择?(9分)四、论述题。
(16分)请谈谈本课程采用的评价方法。
《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测试题(二)一、判断题。
(每题2分,共20分)1、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投入使用,新版教材更加注重法治精神培育。
()2、《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3、《品德与生活》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
()4、青少年只要不犯法,不懂法、不学法没关系。
()5、《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到,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6、《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小学品德新课标测试卷一、填空。
(每空1分,共20分)1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 )为基础、以( )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它的性质体现在三方面:( ),( ),( )。
2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内容有:( ),( ),( )。
3 20世纪的“新四大发明”是原子能、( ),( ),( )。
4京杭大运河接( )、( )、( )、( )、钱塘江五大河流。
5 “品德与生活”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创造性。
其开放性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是开放的( ),( ),( )。
6、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 )( )。
7、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 ),( )。
8、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 )( )。
9、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 )目标,以( )为基础,注重学生在( )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 )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10、《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 )为基础。
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 )、( )、( )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11、《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 )形成和( )发展,为学生( )、( )、( ),成为具有( )、(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 )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2、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 )( )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 )( )( )与( )等方式进行评价。
13、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 )( )( )( )。
二、判断。
(每小题2分,共14分) 1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是该科教学指导性参考,与教学关系不大,教师学不学都不影响教学。
2020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模拟试卷(一)一、单项选择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 C.活动型综程D.生活课程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 >A.帮助学生养成基本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B.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C.引导儿童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D.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3.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对儿童安全行为的指导,“祝你平安”主题中设置了学打电话求助的活动,其中交通事故报警电话是( )。
A.110 B.122 C 119 D.1204、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请问一条主线指以()为主线。
A、学生的生活B、学生的发展C、学生的体验D、学生的实践5.了解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独特风土人情是“多彩的民族风情”主题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泼水节是()传统节日。
A.彝族B.布依族C.傣族D.蒙古族6.“将垃圾分类”是主题“美,就这么简单”中的一个操作性活动,其目的是激励学生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下列()是可回收的垃圾A.霉变食品碎玻璃片 B.废弃衣服,废弃电池C.报纸矿泉水瓶D.烟头建筑垃圾7、在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能够独立购买简单物品,文明购物,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这个教学内容时,一位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独立去商场购买东西,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本课程()的基本特征。
A、实践性B、开放性C、活动性D、综合性8.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描述的是()一种“插茱萸,除恶气”的传统习俗。
A.端午节B.中秋节C.重阳节D.清明节9.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
A.生活质量的提高 B.生活能力提升C.生活品质的提升 D.生活能力10.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
《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测试题(一)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填空题。
(38分)1、本课程视儿童的()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生活、主动参与生活、()的过程。
2、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3、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儿童与()、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
4、引导儿童()、学会关心、()是《》这门课程的核心。
5、参与并享受()、()、(、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6、本课程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访谈、()、成长资料袋评价、(、等。
二、判断题。
(25分)1、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2、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家长的教育。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
4、本课程旨在培养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5、《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生活能力提升。
()三、简答题。
(21分)1、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2分)2、教学内容如何选择?(9分)四、论述题。
(16分)请谈谈本课程采用的评价方法。
《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测试题(二)一、判断题。
(每题2分,共20分)1、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投入使用,新版教材更加注重法治精神培育。
()2、《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3、《品德与生活》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
()4、青少年只要不犯法,不懂法、不学法没关系。
()5、《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到,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小学教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考试试卷(附答案)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从()年秋季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2.()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4.儿童期是()的启蒙期,小学阶段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5.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强化(),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6.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
7.《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小学低年级(1-2年级)要求认知()及标志。
8.要充分利用主题教育、()、党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
9.要全面落实()要求,把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落实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
10.要大力加强法治教育(),通过多种途径,保证每所中小学要至少有()名受过专业培养或者经过专门培训,可以胜任法治教育任务的教师。
11.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12.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13.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14.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5.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16.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之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卷附参考答案一、填空题(20分,每空1分)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2.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等特征。
4.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儿童与、儿童与三条主线。
5.课程以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作为课程建构的基础。
6.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要从、、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7.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有、有的活动素材。
8.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包括、、、网络资源等。
9.课程围绕、、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构建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10.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贴近儿童的。
11.课程以为经,以为纬,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12.课程要关注的发展,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
13.课程要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
14.课程要珍视童年生活的,尊重儿童的权利。
15.课程要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16.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和的学习环境。
17.教学活动形式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8.教师要树立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
19.本课程的评价应关注,促进学生的发展。
20.课程的实施需要和等相关人员的密切合作。
二、选择题(10分,每题1分)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
A.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B.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C.综合性、生活性、活动性D.综合性、实践性、生活性2.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的三个方面的目标是()。
A.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B.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C.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与习惯、知识D.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与习惯、过程与方法3.以下哪项不是本课程的教学建议()。
A.有效组织教学活动B.引导学生自主学习C.单纯传授道德知识D.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4.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模拟试题一、自我展示。
(10分)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交活动、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语言美倡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说话客气、语言文雅、谦虚恭谨,使用并推广礼貌用语。
在此请你说出三例曾经对同桌使用过的礼貌用语,然后就其中一例礼貌用语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二、你知道吗?请你填一填。
(18分)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被称为(),是一座辉煌的“人类文化桥梁”。
2、襄阳政府的四个襄阳具体指产业襄阳、()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
3、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挥笔写下“(),()”的题词。
4、()是人类依赖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发生频率较高的前十种分别是水灾、()、风灾、地震、泥石流、虫灾、()、滑坡、雪灾和森林火灾。
5、湖北省的省会是(),我国四个直辖市是:()、上海、天津、重庆。
三、判断,你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8分)1、1955年周恩来总理第一次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世界各国认可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 )2、我国只加入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联合国等国际组织.()3、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4、宋庆龄是一位伟大的和平使者,她为维护世界和平、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5、渴望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心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
()6、通过教育、科学与文化来促进各国之间的使用,对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要宗旨。
()7、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是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8、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四、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内容填写。
(12分)我的感想是:五、认识与了解。
(12分)1、600多年前,郑和率领船出海七次,先后到达过印度洋沿海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东岸。
郑和为什么能完成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6分)2、2004年在纪念二战诺曼底登陆60周年之际,中国“和平女神基金会”以中国人民的名义赠送给法国人民一份珍贵礼物“和平女神”。
2020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卷(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
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分)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6分)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6分)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10分)4、品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8分)参考答案一1、学生生活、螺旋上升、学生社会性发展2、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3、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学生良好品德形成4、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5、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社会关系、主动学习6、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社会活动、学生社会生活7、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8、个性品质、社会性、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爱心、责任心、良好品德9、多主体、开放性、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社会参与评价10、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价、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二、判断题1、√2、×3、√4、√5、×三、简答1、答:(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3)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社课程的追求。
2、答:(1)综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3、答:(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四)充实教学内容(五)拓展教学空间4、答:(一)老师把品德课上成讲授课、吞图说话课、手工课、表演课、自由游戏课等。
(二)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教师活动表现为既定程序的再现及教师忙于催促、转化、统领。
(三)过于关注教材,而忽略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
(四)缺乏及时总结与反思。
2020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卷(二)①成长中的我②我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③学生的学习评价④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④5、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A、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B、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C、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意志坚强D、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6、()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
①教材②情感体验③道德实践④思想认识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7、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分类目标的是()①感受生命的可贵②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③养成孝敬父母的品质④热爱祖国⑤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⑥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A、①②④⑥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8、本课程的设计思路基础明确、经纬交织、科学设计。
其中“纬”指的是()A、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B、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C、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D、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9、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指的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A、目的原则B、综合性原则C、因地制宜原则D、时效性原则10、属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方法有()①考试②访谈③观察④项目研究⑤成长记录⑥描述性评语A、①③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②③④⑤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性质及特点是什么?2、思想品德课程坚守的的基本理念是什么?3、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总目标是什么?4、编写教材时应注意什么问题?5、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四、论述题(第1题13分,第2题12分,第3题15分,共40分)1、思想品德课程的分类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是基础,能力是重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归宿。
请你就初中思想品德某一课为例,谈谈如何确立这三个分类目标,且在教学中是如何实现的?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评价的导向性,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警惕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避免评价方式偏离本课程的目标和理念。
”请谈谈我们在教学生活中如何评价学生。
3、教学是落实课程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
请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你是如何按照课标进行教学的?一、填空题1、重要标志2、思想性3、重要手段课程目标4、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5、课内课外6、身心发展特点7、进步和成就8、针对性主动性9、开放性自主学习10、融合、开放、发展人文教育二、选择题1、A2、C3、D4、D5、A6、D7、B8、C9、B10、A三、简答题1、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特点: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2、(1)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2)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3、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4、(1)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导向。
(2)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体现思想品德学习的独特性。
(3)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4)倡导以主题方式呈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
(5)应充分考虑和体现不同地区的特点。
5、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四、论述题1、以某一课为例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确立具体的分类目标就可以了。
(5分)在教学中时怎样实现这三个分类目标的?需从具体的教学方法及学法方面去谈。
(略,8分)2、参考《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第20~21页“评价实施要求”。
(4个要点,每点3分,共12分)3、结合教学实践(略,5分)如何进行教学参考《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第17~19页“教学建议”(5个要点,每点2分,共10分)2020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模拟试卷(三)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
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分)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6分)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6分)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10分)4、品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8分)四、论述:(15分)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1、学生生活、螺旋上升、学生社会性发展2、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3、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学生良好品德形成4、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5、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社会关系、主动学习6、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社会活动、学生社会生活7、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8、个性品质、社会性、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爱心、责任心、良好品德9、多主体、开放性、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社会参与评价10、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价、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二、判断题1、√2、×3、√4、√5、×三、简答1、答:(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