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诊断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解析杨红;张慧敏;金梦;钱家鸣【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病变.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其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缺乏特异度,容易误诊及漏诊.本文就UC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进展进行解析和综述.【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6(031)008【总页数】4页(P813-816)【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诊断;诊断,鉴别【作者】杨红;张慧敏;金梦;钱家鸣【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62杨红,女,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委员,炎症性肠病青年俱乐部副组长,参与与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度肠道炎症性疾病,与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早在1956年北京协和医院文士域等[1]发表了较早一篇关于UC 23例特点描述的文章,之后我国对UC进入了认识、深入认识的发展阶段,并制定了我国UC诊治的共识意见并进行多次修订。
近年来,UC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近10年来其病例数上升了3.08倍,且该病易于反复、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该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然而meta分析显示UC误诊率和漏诊率分别高达27.5%及32.1%,错误的诊断可能会延误患者的治疗,从而可能会造成严重并发症。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目前,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中比较通用的有国际Lennard-Jones标准,国内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简称太原标准)。
尽管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两者的侧重点仍在于排除诊断,内镜及组织学特征。
1、临床表现: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熟液巾使、腹痛、不同程废的今身症状。
不应忽视少数只有便秘或无血便的患者。
眺往文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皮肤、口腔和肝脾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所见:①黏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大多从宜肠开始,且呈弥漫性分布;②动膜粗糙呈细颗粒状,豹膜血管模糊,脆易出血,或附有脓性分泌物;③可见假性息肉,结肠袋往往变钝或消失。
3、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为尖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溃疡、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杯状细胞减少及上皮变化。
4、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与精神、心理障碍有关,常有腹痛、腹胀、腹鸣,可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症状。
粪便有黏液但无脓血,显微镜检查偶见少许白细胞,结肠镜等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5、结肠血吸虫病: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常有肝脾肿大,慢性期直肠可有肉芽肿样增生,可有恶变倾向;粪便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孵化毛蚴呈阳性结果。
直肠镜检查在急性期可见黏膜有黄褐色颗粒,活检黏膜压片或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
6、慢性细菌性痢疾:一般有急性痢疾的病史,多次新鲜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抗生素治疗有效。
7、直肠结肠癌: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直肠癌指诊检查时常可触及肿块,粪隐血试验常呈阳性。
结肠镜和钡灌肠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价值,但须和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相鉴别。
8、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老年人,由动脉硬化而引起,突然发病,下腹痛伴呕吐,24~48h后出现血性腹泻、发热、白细胞增高。
轻者为可逆性过程,经l~2周至1~6个月的时间可治愈;重症者发生肠坏死、穿孔、腹膜炎。
钡灌肠X线检查时,可见指压痕征、假性肿瘤、肠壁的锯齿状改变及肠管纺锤状狭窄等。
老年缺血性结肠炎9例临床及CT诊断分析徐小华;卢伟贤【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临床证实的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9例病变结肠累及肠段范围广泛,其中累及降结肠、左半横结肠4例,累及降结肠、乙状结肠1例,累及升结肠、右半横结肠2例,累及降、横、升结肠2例.肠管均可见充气扩张、积气积液等,严重者小肠亦见积气扩张.病变段肠壁广泛增厚,较均匀,肠壁密度下降,出现“靶征”7例.肠系膜密度增高、浑浊6例.增强后显示所累及肠段动脉期及静脉期肠壁强化均减退.肠系膜回流静脉增粗7例,对比剂潴留时间延长.3例同时进行CTA检查,均显示腹主动脉散在多发钙化,1例中结肠动脉未显示.结论老年性缺血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诊断及时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年(卷),期】2017(029)002【总页数】4页(P192-193,261,封4)【关键词】结肠炎;缺血性;老年;CT【作者】徐小华;卢伟贤【作者单位】315200宁波,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315200宁波,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6.5缺血性结肠炎(IC)是一组因结肠血供不足或回流受阻导致结肠壁缺氧损伤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1]。
IC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早期不易确诊,严重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肠坏死、穿孔及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危险度较高。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6年8月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收治的9例老年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9例中男7例,女2例;年龄58~90岁,中位年龄68.2岁;发病时间为2~15 d。
原有多年高血压病史6例,冠心病5例,长期便秘3例,糖尿病1例;无血栓性脉管炎、结缔组织病及弥漫性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其他血管性病变病史。
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分析
缺血性结肠炎(ic)是由于局部肠壁供血减少或缺如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肠道病变,是消化道缺血性损伤最常见的形式。
ic多发生于老年人并伴有其他疾病,早期易漏诊或误诊。
一旦出现肠梗阻、穿孔、坏死及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达80%~100%1。
因其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与溃疡性结肠炎(uc)有易混淆之处,两者治疗方法不同,早期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1997~2010年收治19例ic患者与31例uc患者,现对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1997~2010年收治ic患者19例和uc患者31例。
ic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69~83岁,平均72±6岁;uc组31例,男15例,女16例,年龄22~72岁,平均45±10岁。
观察方法:除2例麻痹性肠梗阻高度腹胀而未行结肠镜检查外其余患者均于入院1周内行肠镜及取活检作病理检查。
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入院前发病时间、基础疾病史、临床症状、肠镜下表现及病理特点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x2检验,p0.05)。
组织病理学特点:ic组多见黏膜血管明显扩张充血16例(84%),间质严重水肿18例(95%)及血管壁增厚10例(53%)。
而uc组则
多见隐窝脓肿15例(48%)。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11.989,p=0.000)。
ic组中发现血管内纤维素血栓2例,含铁血黄素沉着2例,而在uc组中均未发现,两组在溃疡、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形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讨论
ic多发生于60岁以上人群,由于肠系膜动静脉硬化及栓塞、全身微循环障碍、结肠内压升高等造成的结肠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征2,很多诱因可诱发本病,如动脉硬化、血栓等。
本研究显示ic患者常合并动脉硬化相关疾病(74%)与文献报告一致3。
而uc具体病因未明确,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常见于中青年人、基础疾病少。
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对老年人伴有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应考虑到ic的可能。
两组疾病的临床表现:ic早期特异性不强,急性发生的持续加重的腹痛是本病最早、最突出的表现,随后可出现血便及腹泻,大便呈鲜红色血便,部分患者伴腹胀,病程短。
本研究显示,入院前发病时间平均3~7天,因剧烈腹痛、腹胀、血便而就诊,所以ic 病程短、起病急的特点与uc鉴别,而uc患者多因症状相对迁延反复未及时就诊,入院前发病时间90~120天。
ic以下腹或脐周绞痛多见,鲜血便及腹泻,而uc多以左下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脓血便为主,里急后重者较多,且持续时间长,具有重复发作等特点。
因此,起病急缓、血便性状、持续时间以腹痛程度和性质均有助于两种疾病的鉴别。
内镜下特点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对ic和uc的鉴别诊断可提供更多和较为可靠的依据。
ic病变部位主要在左半结肠,因为此段肠管的血供为肠系膜上、下动脉的移行部位,与小肠吻合支少之故,容易缺血,直肠不会受累,因为直肠有肠系膜下及直肠动脉双重血供4,uc病变部位以左半结肠多见,部分患者为全结肠,直肠往往受累与文献报道一致5。
ic肠镜下病变呈节性分布,与邻近正常肠黏膜界限清楚,多以沿肠系膜侧分布的纵行溃疡为主,且病变多仅累及肠腔全周的1/4~1/2。
uc以弥漫性地图状溃疡为主,病变常累及肠腔全周,炎性息肉明显多于ic,另外ic病情变化快,早期24~48小时内黏膜病变最典型,且经过对症治疗后病情缓解较快,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ic组织病理学表现随缺血程度不同而异,早期为黏膜及黏膜下水肿、出血、黏膜继续缺血,即出现溃疡,严重者黏膜及黏膜下肉芽组织形成及纤维组织增生。
其中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
血管内血栓、黏膜出血及水肿是其典型组织学表现。
uc较具特征的组织学改变表现为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而广泛的腺体结构异常,隐窝脓肿形成。
本研究显示ic组血管扩张充血、间质水肿严重,特别是血管增厚现象比uc明显,而隐窝脓肿则在uc中较为多见。
表明ic是以黏膜缺血及血管损伤表现为主,而uc是以黏膜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为主。
综上所述,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肠镜下特点及组织病理学特点,为ic及uc的鉴别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对指导诊断与治疗有较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宝明,张书信.大肠肛门病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465.
2chang li,kahler kh.sarawate cetal,assessment
of.potential.risk.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schaemic colitis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08,12:36-42.
3张泰昌,曹涛,李雅君,等.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5:268-270.
4陆玮,陈景珠,等.实用内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9-38.
5孙刚,译.临床胃肠病学图谱[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7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