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统计学》第六章 变异指标习题及满分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5
统计学习题目录第一章绪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章统计表与统计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四章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五章参数估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六章假设检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七章方差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八章非参数检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九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第十章多元统计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第十一章时间序列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第十二章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第十三章统计决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第十四章统计质量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第一章绪论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推断统计学研究(D)。
A.统计数据收集的方法B.数据加工处理的方法C.统计数据显示的方法D.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2. 在统计史上被认为有统计学之名而无统计学之实的学派是( D )。
第六章课后题解答1.与参数检验相比,非参数检验有哪些优缺点?主要适用于那些场合?答:(1)非参数检验不需要严格假设条件,因而比参数检验有更广泛的适用面;非参数检验几乎可以处理包括定类数据和定序数据在内的所有类型的数据,而参数检验通常只能用于定量数据的分析;在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都可以使用的情况下,非参数检验的功效(power)要低于参数检验方法。
(2)参数检验中的假设条件不满足;检验中涉及的数据为定类或定序数据;所涉及的问题中并不包含参数;对各种资料的初步分析。
2.使用“学生调查.sav”文件中的数据检验:(1)能否认为总体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呈均匀分布?(2)能否认为总体中学生的身高服从正态分布?答:(1)利用2拟合优度检验,计算出的2统计量的值为2.000,自由度为4,相应的p值(渐近显著性)为0.736。
由于0.736大于0.05,所以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根据样本数据不能认为总体数据是非均匀的。
乱0伞单疋(0.0%)貝有型于5的期峑a单」T:晨小7.0(2)利用单样本K-S检验法,计算出的D max统计量的值为0.899,相应的p值(渐近显著性)为0.394。
由于0.394大于0.05,所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根据样本数据不能认为总体数据是非正态的。
单样進Kolmogor ov-Smirnov 攪腌亂检验分芜为正悲分布乱根据救摇计算得到*表2.23.某企业生产一种钢管,规定长度的中位数是10米。
现随机地从正在生产的生产线上选取10根进行测量,结果为:9.8,10.1,9.7,9.9, 9.8,10.0, 9.7, 10.0,9.9, 9.8。
问该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否需要调整。
答:单样本中位数的符号检验法检验钢管长度的中位数是否为50,各个数值与中位数比较的结果,有7个值小于10, 1个值大于10, 2个等于10。
样本量较少,输出双侧检验的p值(精确显著性)为0.070。
第六章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的函数关系是( )A现代化水平与劳动生产率 B圆周的长度决定于它的半径C家庭的收入和消费的关系 D亩产量与施肥量2.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 )A -∞< r <+∞B -1≤r≤+1C -1< r < +1D 0≤r≤+13.年劳动生产率x(干元)和工人工资y=10+70x,这意味着年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千元时,工人工资平均( )A增加70元 B减少70元 C增加80元 D减少80元4.若要证明两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高,则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应接近于( )A +1B -1C 0.5D 15.回归系数和相关系数的符号是一致的,其符号均可用来判断现象( )A线性相关还是非线性相关 B正相关还是负相关C完全相关还是不完全相关 D单相关还是复相关6.某校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学习统计学的时间(x)与考试成绩(y)之间建立线性回归方程ŷ=a+bx。
经计算,方程为ŷ=200—0.8x,该方程参数的计算( )A a值是明显不对的B b值是明显不对的C a值和b值都是不对的D a值和b值都是正确的7.在线性相关的条件下,自变量的均方差为2,因变量均方差为5,而相关系数为0.8时,则其回归系数为:( )A 8B 0.32C 2D 12.58.进行相关分析,要求相关的两个变量( )A都是随机的 B都不是随机的C一个是随机的,一个不是随机的 D随机或不随机都可以9.下列关系中,属于正相关关系的有( )A合理限度内,施肥量和平均单产量之间的关系B产品产量与单位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C商品的流通费用与销售利润之间的关系D流通费用率与商品销售量之间的关系10.相关分析是研究( )A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B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C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 D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11.在回归直线y c=a+bx,b<0,则x与y之间的相关系数 ( )A r=0B r=lC 0< r<1D -1<r <012.当相关系数r=0时,表明( )A现象之间完全无关 B相关程度较小C现象之间完全相关 D无直线相关关系13.下列现象的相关密切程度最高的是( )A某商店的职工人数与商品销售额之间的相关系数0.87B流通费用水平与利润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4C商品销售额与利润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1D商品销售额与流通费用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8114.估计标准误差是反映( )A平均数代表性的指标 B相关关系的指标C回归直线方程的代表性指标 D序时平均数代表性指标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现象之间的关系为相关关系( )A家庭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 B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关系C广告支出与商品销售额关系D商品价格一定,商品销售与额商品销售量关系2.相关系数表明两个变量之间的( )A因果关系 C变异程度 D相关方向 E相关的密切程度3.对于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来说( )A两变量之间必须明确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B回归方程是据以利用自变量的给定值来估计和预测因变量的平均可能值C可能存在着y依x和x依y的两个回归方程D回归系数只有正号4.可用来判断现象线性相关方向的指标有( )A相关系数 B回归系数 C回归方程参数a D估计标准误5.单位成本(元)依产量(千件)变化的回归方程为y c=78- 2x,这表示( ) A产量为1000件时,单位成本76元B产量为1000件时,单位成本78元C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下降2元D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下降78元6.估计标准误的作用是表明( )A样本的变异程度 B回归方程的代表性C估计值与实际值的平均误差 D样本指标的代表性7.销售额与流通费用率,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属于( ) A完全相关 B单相关 C负相关 D复相关8.在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中( )A据同一资料,相关系数只能计算一个B据同一资料,相关系数可以计算两个C据同一资料,回归方程只能配合一个D据同一资料,回归方程随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不同,可能配合两个9.相关系数r的数值( )A可为正值 B可为负值 C可大于1 D可等于-110.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看,相关关系可分为( )A正相关 B负相关 C直线相关 D曲线相关11.确定直线回归方程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A现象间确实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B相关系数r必须等于1C y与x必须同方向变化D现象间存在着较密切的直线相关关系12.当两个现象完全相关时,下列统计指标值可能为( )A r=1B r=0C r=-1D S y=013.在直线回归分析中,确定直线回归方程的两个变量必须是( )A一个自变量,一个因变量 B均为随机变量C对等关系 D一个是随机变量,一个是可控制变量14.配合直线回归方程是为了( )A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B用因变量推算自变量C用自变量推算因变量 D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15.在直线回归方程中( )A在两个变量中须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B一个回归方程只能作一种推算C要求自变量是给定的,而因变量是随机的。
练习题一、判断题1、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一个平均数。
2、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只受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3、在特定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4、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
()5、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只表现为各组出现次数的多少,与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无关。
()6、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
()7、中位数和众数都属于平均数,因此他们数值的大小受到总体内各单位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8、对任何两个性质相同的变量数列,比较其平均数的代表性,都可以采用标准差指标。
()9、比较两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标准差系数越大,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好。
()10、工人劳动生产率是一个平均数。
()二、单选题1、计算平均指标最常用的方法和最基本的形式是()A中位数 B众数 C调和平均数 D算术平均数2、计算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是所要计算的平均指标的总体单位应该是()A大量的 B同质的 C有差异的 D不同总体的3、在标志变异指标中,由总体中最大变量值和最小变量值之差决定的是()A标准差系数 B标准差 C平均差 D全距(极差)4、为了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其基本的前提条件是()A 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应相等B 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相等C 两个总体的单位数应相等D 两个总体的离差之和应相等5、已知两个同类型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标准差分别为4.3和4.7,则两个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代表性是()A 甲大于乙B 乙大于甲C 一样的D 无法判断6、甲乙两数列的平均数分别为100和14.5,它们的标准差为12.8和3.7,则()A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B乙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甲数列C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D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无法比较7、对于不同水平的总体不能直接用标准差来比较其变动度,这时需分别计算各自的()来比较。
A标准差系数 B平均数 C全距D均方差8、平均数指标反映了同质总体的()。
6.配合回归直线方程对资料的要(BA •因变量是确定性变量,自变量是随机的C.自变童和因变童都是随机的7.几位工人的年龄分别是32岁.35岁,42岁,这几个数字是( DB •自变量是确定性变量,因变量是随机的 D.自变量和因变量都不是随机的A ・指标 C ・标志B •变量D.变量值8.大量观察法的数学依据是(BA ・贝努里定律 B.大数定律 C.贝叶斯定理 9.调查某大学200名学生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D.中心极限定理A )。
A.每名学生B.2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C. 200名学生D.每名学生的学习成绩10.对某大学学生进行一次意向调查•以班级为抽样单位,对抽中班级的学生全部进行调查,这种抽样方法属于(A.等距抽样 C •分层抽样B.简单随机抽样11.如果数据分布很不均匀,则应编制( D扎开口组 B ・闭口组石油(华东)2015《统计学》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适用于2015年12月考试)一.单选1. 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是(BA.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C. 统计设计、统计分组、统计预测2. 要了解10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CA. 100名学生B. 100学生的成绩C.毎一名学生D.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3. 现有一时间数列各期的环比发展速度(单位:%): 103, 109, 117, 126, 119,反映其平均 发展速度最好用(B )计算。
A.算术平均数 C.调和平均数4. 第一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6年,第二组为10年,第三组为15年,第一组工人数占总数的第二组占50%,第三组占总数的20%,则三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A ).九 9. 8 年 B. 10.0 年 C. 10.3 年 D.10.5 年5. 在调查居民对某企业产品的看法时,居民年龄、性别(C)。
B.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 D.统计方法、统计分析、统计预测B.几何平均数 D.众数A. 都是数量标志C ・前者是数量标志,后者是品质标志 B. 都是品质标志D.前者是品质标志.后者是数量标志对正态总体抽样调查,不论样本容量大小,样本均值总是服从正态分布。
统计学课后答案第六章【篇一:统计学第五版课后练答案(4-6章)】txt>4.1 一家汽车零售店的10名销售人员5月份销售的汽车数量(单位:台)排序后如下: 2 4 7 10 10 10 12 12 14 15 要求:(1)计算汽车销售量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2)根据定义公式计算四分位数。
(3)计算销售量的标准差。
(4)说明汽车销售量分布的特征。
解:statisticsmean median mode std. deviation percentiles25 50 75 missing10 0 9.60 10.00 10 4.169 6.25 10.00单位:周岁19 15 29 25 24 23 21 38 22 18 30 20 19 19 16 23 27 22 34 24 4120 31 17 23要求;(1)计算众数、中位数:排序形成单变量分值的频数分布和累计频数分布:网络用户的年龄1(2)根据定义公式计算四分位数。
mean=24.00;std. deviation=6.652 (4)计算偏态系数和峰态系数:skewness=1.080;kurtosis=0.773(5)对网民年龄的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分布,均值=24、标准差=6.652、呈右偏分布。
如需看清楚分布形态,需要进行分组。
21、确定组数:lg?2?5?1?1k?1?lg(2)lg2lgn()1.398?5.64k=6 ,取0.30103网络用户的年龄 (binned)分组后的直方图:3客都进入一个等待队列:另—种是顾客在三千业务窗口处列队3排等待。
为比较哪种排队方式使顾客等待的时间更短.两种排队方式各随机抽取9名顾客。
得到第一种排队方式的平均等待时间为7.2分钟,标准差为1.97分钟。
第二种排队方式的等待时间(单位:分钟)如下:5.5 6.6 6.7 6.8 7.1 7.3 7.47.8 7.8 要求:(1)画出第二种排队方式等待时间的茎叶图。
第六章 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6.1.1 估计和假设检验 6.1.2 相对大小关系6.1.3 关于中位数对称的总体的中位数是否等于某个特定值6.1.4 )1(61)()())((21211221--=----=∑∑∑∑====n n d S S R RS S R Rr ni i ni ni i ini i is6.1.5 线性二、单项选择题三、多项选择题四、判断改错题6.4.1( ×,参数检验有时会利用分布情况如分布的对称性) 6.4.2( ×,已知具体分布形式时,使用非参数统计会损失信息) 6.4.3( √ )6.4.4( ×,卡方检验自由度受待估参数个数影响)6.4.5( ×,符号检验主要检验位置参数,符号秩检验主要检验分布是否对称)五、简答题6.5.1 答:(1)对总体依赖不同;(2)对参数的假定不同;(3)适用的数据类型不同;(4)适用的范围不同 6.5.2 答:(1)可能会浪费一些信息;特别当数据可以使用参数模型的时候。
Example: Converting Data From Ratio to Ordinal Scale (2)大样本手算相当麻烦;(3)一些表不易得到。
六、计算题6.6.1 解: 假设检验:H 0:喜欢A 品牌的客户和喜欢B 品牌的客户比例相同 H 1:喜欢A 品牌的客户和喜欢B 品牌的客户比例不相同 (005222005)0791196Z Z ==<=结论:证据不足不能拒绝零假设,没有证据显示喜欢A 品牌的客户和喜欢B 品牌的客户比例不相同。
6.6.2 解: 假设检验:H 0:酒精和反应时间无关 H 1:酒精和反应时间有关Brown-Mood 中位数检验,p-value = 0.2476289结论:证据不足不能拒绝零假设,没有证据显示酒精和反应时间有关。
Wilcoxon rank sum test with continuity correction data: x1 and x2W = 29.5, p-value = 0.1303alternative hypothesis: true location shift is not equal to 0结论:证据不足不能拒绝零假设,没有证据显示酒精和反应时间有关 6.6.3 解:Kendall’s tau 相关系数为 0.7222222 T = 31, p-value = 0.005886alternative hypothesis: true tau is not equal to 0 sample estimates:P −值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
第二章、练习题及解答2.为了确定灯泡的使用寿命(小时),在一批灯泡中随机抽取100只进行测试,所得结果如下:700 716 728 719 685 709 691 684 705 718 706 715 712 722 691 708 690 692 707 701 708 729 694 681 695 685 706 661 735 665 668 710 693 697 674 658 698 666 696 698 706 692 691 747 699 682 698 700 710 722 694 690 736 689 696 651 673 749 708 727 688 689 683 685 702 741 698 713 676 702 701 671 718 707 683 717 733 712 683 692 693 697 664 681 721 720 677 679 695 691 713 699 725 726 704 729 703 696 717 688 要求:(2)以组距为10进行等距分组,生成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直方图。
灯泡的使用寿命频数分布表3.某公司下属40个销售点2012年的商品销售收入数据如下:单位:万元152 124 129 116 100 103 92 95 127 104 105 119 114 115 87 103 118 142 135 125 117 108 105 110 107 137 120 136 117 108 97 88 123 115 119 138 112 146 113 126 要求:(1)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适当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绘制直方图。
(2)制作茎叶图,并与直方图进行比较。
解:(1)频数分布表(2)茎叶图第三章、练习题及解答1. 已知下表资料:试根据频数和频率资料,分别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量。
解:根据频数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量:687034.35200xf x f===∑∑(件) 根据频率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量:34.35fx xf==∑∑(件)结论:对同一资料,采用频数和频率资料计算的变量值的平均数是一致的。
《统计学》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D 2.D 3.D 4.D 5.D 6.A 7.C 8.B二、判断题1.√2.×3.√4.√5.√6.×7.×8.×9.√10.√三、简答题1.答:(1)数量性:数量性是指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分别是数量多少、数量间的关系、质与量互变的界限和规律性。
(2)总体性:总体性是指在统计工作中,通常将社会经济现象看作一个整体现象。
(3)具体性:具体性是指统计数据都是在一定的地点、时间、条件下发生的。
(4)社会性:在统计中必须考虑社会角色。
2.答: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②标志中的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而所有的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不存在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③标志中的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以直接取得;而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得来的。
④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而作为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一定要有时间、地点、范围。
(2)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的联系主要包括以下两点:①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个体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它既可是各单位标志值的总和,也可是个体数的总和。
②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变换关系。
3.答:(1)按对象性质分类:按对象性质不同,统计指标可分为实体指标和行为指标。
(2)按取值依据分类:按取值依据不同,统计指标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3)按功能分类:按功能不同,统计指标可分为描述指标、评价指标和预警指标。
(4)按内容分类:按内容不同,统计指标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5)按数量对比关系分类:按数量对比关系不同,统计指标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类。
第二章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显示一、单项选择题1.D 2.A 3.D 4.D 5.A 6.B二、判断题1.√2.√3.×4.×5.×6.√7.×三、简答题1.答:(1)按照随机原则进行:概率抽样调查按照随机原则抽选样本,即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完全随机决定,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2015年海南省初级统计师《统计基础》:变异指标考试试卷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下列各项中,不应计入营业外收入的是__。
A.政府补助B.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C.收发差错造成存货盘盈D.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2.企业若要维持正常的偿债能力,__。
A.已获利息倍数应小于1B.流动比率大于2C.已获利息倍数应大于1D.速动比率大于13.经济结构等进行计算和分析,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
表3-5请根据以下资料对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等进行计算和分析,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
表3-5注:价值量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发展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__计量。
A.实际成本B.计划成本C.市价D.未来可变现的净值5. 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若资本-产出比为5,储蓄率为30%,要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增长率应为()。
A.5%B.6%C.15%D.25%6. 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统计公报运用许多重要统计指标和数据反映一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试根据以下提示的公报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在备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
(1)初步核算,2008年现价GDP为300670亿元,比上年增加43364亿元,实际增长9.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同比增加5373亿元,实际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同比增加21384亿元,实际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实际增长9.5%。
(2)初步核算,2008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8.5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加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0%。
(3)2008年末,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5.7%,比2000年提高了9.5个百分点。
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拉动点数等于()。
A.AB.BC.CD.D7. 经济结构等进行计算和分析,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
统计学习题目录第一章绪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章统计表与统计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四章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五章参数估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六章假设检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七章方差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八章非参数检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九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第十章多元统计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第十一章时间序列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第十二章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第十三章统计决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第十四章统计质量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第一章绪论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推断统计学研究(D)。
A.统计数据收集的方法B.数据加工处理的方法C.统计数据显示的方法D.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2. 在统计史上被认为有统计学之名而无统计学之实的学派是( D )。
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六章第六章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商业决策还是社会调查中,统计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统计学的过程中,课后习题是巩固知识和提高技能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第六章统计学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统计学知识。
第一题:根据给定的数据集,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解答:平均数是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中位数是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找到中间的数值。
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第二题:给定一个样本数据集,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解答:方差是每个数据点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第三题:根据给定的数据集,计算相关系数。
解答:相关系数是用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强度和方向。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1到1,接近1表示正相关,接近-1表示负相关,接近0表示无相关。
第四题:利用给定的数据集,进行假设检验。
解答:假设检验是用来判断一个假设是否成立的统计方法。
首先,我们提出一个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然后,根据样本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一个统计量。
最后,根据统计量的取值和临界值进行判断,接受或拒绝原假设。
第五题:根据给定的数据集,进行回归分析。
解答:回归分析是用来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方法。
通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我们可以预测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
回归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六题:根据给定的数据集,进行抽样调查。
解答: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选择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和研究的方法。
通过合理地选择样本,我们可以从样本中得出总体的特征和规律。
抽样调查可以帮助我们节省时间和成本,同时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通过以上的答案,我们可以看到统计学在数据分析和解释中的重要性。
掌握统计学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据,从而做出准确的决策和预测。
希望以上答案能够对大家的学习和实践有所帮助。
统计习题部分 (1)第1章导论 (1)第2章数据的搜集 (2)第3章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3)第4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4)第5章概率与概率分布 (6)第6章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 (7)第7章参数估计 (8)第8章假设检验 (9)第9章分类数据分析 (10)第10章方差分析 (12)第11章一元线性回归 (13)第12章多元线性回归 (15)第13章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 (17)第14章指数 (20)答案部分 (24)第1章导论 (24)第2章数据的搜集 (24)第3章数据的图表展示 (24)第4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25)第5章概率与概率分布 (26)第6章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 (27)第7章参数估计 (27)第8章假设检验 (28)第9章分类数据分析 (28)第10章方差分析 (30)第11章一元线性回归 (30)第12章多元线性回归 (32)第13章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 (33)第14章指数 (34)习题部分第1章导论一、单项选择题1.指出下面的数据哪一个属于分类数据()A.年龄B.工资C.汽车产量D.购买商品的支付方式(现金、信用卡、支票)2.指出下面的数据哪一个属于顺序数据()A.年龄B.工资C.汽车产量D.员工对企业某项制度改革措施的态度(赞成、中立、反对)3.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20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据此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这项研究的统计量是()A.2000个家庭B.200万个家庭C.20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D.200万个家庭的人均收入4.了解居民的消费支出情况,则()A.居民的消费支出情况是总体B.所有居民是总体C.居民的消费支出情况是总体单位D.所有居民是总体单位5.统计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从数量上认识总体单位的特征和规律B.从数量上认识总体的特征和规律C.从性质上认识总体单位的特征和规律D.从性质上认识总体的特征和规律6.一家研究机构从IT从业者中随机抽取500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其中60%的人回答他们的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50%的回答他们的消费支付方式是使用信用卡。
第二章、练习题及解答2.为了确定灯泡的使用寿命(小时),在一批灯泡中随机抽取100只进行测试,所得结果如下:700 716 728 719 685 709 691 684 705 718 706 715 712 722 691 708 690 692 707 701 708 729 694 681 695 685 706 661 735 665 668 710 693 697 674 658 698 666 696 698 706 692 691 747 699 682 698 700 710 722 694 690 736 689 696 651 673 749 708 727 688 689 683 685 702 741 698 713 676 702 701 671 718 707 683 717 733 712 683 692 693 697 664 681 721 720 677 679 695 691 713 699 725 726 704 729 703 696 717 688 要求:(2)以组距为10进行等距分组,生成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直方图。
灯泡的使用寿命频数分布表3.某公司下属40个销售点2012年的商品销售收入数据如下:单位:万元152 124 129 116 100 103 92 95 127 104 105 119 114 115 87 103 118 142 135 125 117 108 105 110 107 137 120 136 117 108 97 88 123 115 119 138 112 146 113 126 要求:(1)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适当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绘制直方图。
(2)制作茎叶图,并与直方图进行比较。
解:(1)频数分布表(2)茎叶图第三章、练习题及解答1. 已知下表资料:试根据频数和频率资料,分别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量。
解:根据频数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量:687034.35200xf x f===∑∑(件) 根据频率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量:34.35fx xf==∑∑(件)结论:对同一资料,采用频数和频率资料计算的变量值的平均数是一致的。
《统计学第6版》练习题含答案第六章(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1、设X 1,X 2,。
X n 是从某总体X 中抽取的一个样本,下面哪一个不是统计量( ) A.X ̅=1n ∑X n i=1iB.S 2=1n ∑n i=1C.∑<X n i=1i -E(X)>2 D. S 2=1n−1∑(X n i−1i -X ̅)22、下列不是次序统计量的是( )A.中位数B.均数C.四分位数D.极差3、抽样分布是指( )A.一个样本各观测值的分布B.总体中各观测值的分布C.样本统计量的分布D.样本数量的分布4、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可知,当样本容量充分大时,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其分布的均值为( )A. uB. X̅ C. a 2D. a2n5、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可知,当样本容量充分大时,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其分布的方差为( )A. uB. X ̅C. a2D. a2n6、从均值为p、方差为σ(有限)的任意-一个总体中抽取大小为n的样本,则( )。
A. 当n充分大时,样本均值X̅的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B.只有当n<30时,样本均值X̅的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C.样本均值X̅的分布与n无关D.无论n多大,样本均值X̅的分布都为非正态分布7、从一个均值p=10、标准差σ=0.6的总体中随机选取容量为n= 36的样本。
假定该总体并不是很偏的,则样本均值X小于9. 9的近似概率为( ) 。
A.0.1587B. 0.1268C.0.2735D.0.63248、假设总体服从均匀分布,从此总体中抽取容量为36的样本,则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 )。
A.服从非正态分布B近似正态分布C.服从均匀分布D.服从x分布9、从服从正态分布的无限总体中分别抽取容量4、16,、36 的样本,当样本容量增大时,样本均值的标准差( )。
A.保持不变B.增加C.减小D.无法确定10、总体均值为50,标准差为8,从此总体中随机抽取容量为64的样本,则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的均值和标准误差分别为( )。
一、选择题1、在用样本的估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时,评价估计量的标准之一是使它与总体参数的离差越小越好。
这种评价标准称为(B)A、无偏性B、有效性C、一致性D、充分性2、根据一个具体的样本求出的总体均值95%的置信区间(D)A、以95%的概率包含总体均值B、有5%的可能性包含总体均值C、绝对包含总体均值D、绝对包含总体均值或绝对不包含总体均值3、估计量的无偏性是指(B)A、样本估计量的值恰好等于待估的总体参数B、所有可能样本估计值的期望值等于待估总体参数C、估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误差最小D、样本量足够大时估计量等于总体参数4、下面的陈述中正确的是(C)A、95%的置信区间将以95%的概率包含总体参数B、当样本量不变时,置信水平越大得到的置信区间就越窄C、当置信水平不变时,样本量越大得到的置信区间就越窄D、当置信水平不变时,样本量越大得到的置信区间就越宽5、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等于样本均值加减估计误差,其中的估计误差等于所求置信水平的临界值乘以(A)A、样本均值的标准误差B、样本标准差C、样本方差D、总体标准差6、95%的置信水平是指(B)A、总体参数落在一个特定的样本所构造的区间内的概率为95%B、用同样的方法构造的总体参数的多个区间中,包含总体参数的区间的比例为95%C、总体参数落在一个特定的样本所构造的区间内的概率为5%D、用同样的方法构造的总体参数的多个区间中,包含总体参数的区间的比例为5%7、一个估计量的有效性是指(D)A、该估计量的期望值等于被估计的总体参数B、该估计量的一个具体数值等于被估计的总体参数C、该估计量的方差比其他估计量大D、该估计量的方差比其他估计量小8、一个估计量的一致性是指(C)A、该估计量的期望指等于被估计的总体参数B、该估计量的方差比其他估计量小C、随着样本量的增大该估计量的值越来越接近被估计的总体参数D、该估计量的方差比其他估计量大9、支出下面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A)A、一个大样本给出的估计量比一个小样本给出的估计量更接近总体参数B、一个小样本给出的估计量比一个大样本给出的估计量更接近总体参数C 、一个大样本给出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一定包含总体参数D 、一个小样本给出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一定不包含总体参数10、用样本估计量的值直接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这一估计方法称为(A )A 、点估计B 、区间估计C 、无偏估计D 、有效估计11、将构造置信区间的步骤重复多次,其中包含总体参数真值的次数所占的比例称为(C )A 、置信区间B 、显著性水平C 、置信水平D 、临界值12、在总体均值和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中,估计误差由(C )A 、置信水平确定B 、统计量的抽样标准差确定C 、置信水平和统计量的抽样标准差确定D 、统计量的抽样方差确定13、在置信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要缩小置信区间,则(A )A 、需要增加样本量B 、需要减少样本量C 、需要保持样本量不变D 、需要改变统计量的抽样标准差14、估计一个正态总体的方差使用的分布是(C )A 、正态分布B 、t 分布C 、卡方分布D 、F 分布15、当正态总体的方差未知,且为小样本条件下,估计总体均值使用的分布是(B )A 、正态分布B 、t 分布C 、卡方分布D 、F 分布16、当正态总体的方差未知,在大样本条件下,估计总体均值使用的分布是(A )A 、正态分布B 、t 分布C 、卡方分布D 、F 分布17、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要使估计时所需的样本量小,则应该(A )A 、提高置信水平B 、降低置信水平C 、使置信水平不变D 、使置信水平等于118、使用t 分布估计一个总体均值时,要求(D )A 、总体为正态分布且方差已知B 、总体为非正态分布C 、总体为非正态分布但方差已知D 、正态总体方差未知,且为小样本19、在大样本条件下,总体均值在(1-α)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可以些为(C )A 、n t x σα2±B 、n s t x 2α±C 、n s z x 2α±D 、n s z x 22α±20、正态总体方差已知时,在小样本条件下,总体均值在α-1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可以写为(C )A 、n z x 22σα±B 、n s t x 2α±C 、n z x σα2±D 、n t x σα2±21、正态总体方差未知时,在小样本条件下,总体均值在α-1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可以写为(B )A 、n s z x 2α±B 、n s t x 2α±C 、n z x σα2±D 、n s z x 22α±22、指出下面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A )A 、样本量越大,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差就越小B 、样本量越大,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差就越大C 、样本量越小,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差就越小D 、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差与样本量无关23、抽取一个样本量为100的随机样本,其均值为81=x ,标准差12=s 。
2015年《统计学》第六章变异指标习题及满分答案
(一)填空题
1.平均指标说明分布数列中变量值的(集中趋势),而标志变异指标则说明变量值的(离中趋势)。
2.标志变动度与平均数的代表性成(反比)。
3.全距是总体中单位标志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4.全距受(极端值)的影响最大。
5.是非标志的平均数为(P ),标准差为(PQ的平方根)。
7.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数)之比,其计算公式为(σ/ x)。
(二)单项选择题
1.标志变异指标中易受极端变量值影响的指标有(A)。
A、全距
B、标准差
C、平均差
D、平均差系数
2.标准差与平均差的主要区别是(C)。
A、计算条件不同
B、计算结果不同
C、数学处理方法不
同 D、意义不同
3.标志变异指标中的平均差是(D)。
A、各标志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的平均离差
B、各变量值离差的平均数
C、各变量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绝对值的绝对值
D、各标志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平均数 4.平均差的主要缺点是(C)。
A、与标准差相比计算复杂
B、易受极端变量值的影响
C、不符合代数方法的演算
D、计算结果比标准差数值大
5.用是非标志计算平均数,其计算结果为(D)。
A、p+q
B、p-q
C、1-p
D、p
6.计算平均差时对每个离差取绝对值是因为(C)。
A、离差有正有负
B、计算方便
C、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之和为零
D、便于数学推导
7.标准差是其各变量值对其算数平均数的( B )。
A、离差平均数的平方根
B、离差平方平均数的平方根
C、离差平方的平均数
D、离差平均数平方的平方根
8.计算离散系数是为了比较( B )。
A、不同分布数列的相对集中程度
B、不同水平的数列的标志变动度的大小
C、相同水平的数列的标志变动度的大小
D、两个数列平均数的绝对离差 9.变量的方差等于( A )。
A、变量平方的平均数减变量平均数的平方
B、变量平均数的平方减变量平方的平均数
C、变量平方平均数减变量平均数平方的开方 D.变量平均数的平方减变量平方平均数的开方
10.两组工人加工同样的零件,甲组工人每人加工的零件分别为:25、26、28、29、32;乙组工人每人加工的零件分别为:22、25、27、30、36。
哪组工人加工零件数的变异较大( B )。
A、甲组
B、乙组
C、一样
D、无法比较
11.甲数列的标准差为7.07平均数为70;乙数列的标准差为3.41,平均数为7,则(A)。
A、甲数列平均数代表性高
B、乙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高
C、两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相同
D、甲数列离散程度大
12.甲乙两个数列比较,甲数列的标准差大于乙数列的标准差,则两个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D)。
A、甲数列大于乙数列 B、乙数列大于甲数列
C、相同
D、并不能确定哪一个更好
13.某数列变量值平方的平均数等于9,而变量值平均数的平方等于5,则标准差为(C)。
A、4;
B、-4;
C、2;
D、14。
(三)多项选择题
1.标志变异指标可以反映(ACDE )。
A、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
B、总体单位标志值分布的集中趋势
C、总体单位标志值的离中趋势
D、生产过程的均衡性
E、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2.有些标志变异指标是用无名数表示的,如(DE)。
A、全
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 D、平均差系数 E、标准差系数
3.同一总体中,平均数与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的关系是(CDE)。
A、标准差愈大,平均数的代表性愈大 B、标准差系数与平均数的代表性成正比 C、
标准差的大小与平均数代表性成反比 D、标准差系数愈大,平均数代表性愈小
E、标准差系数愈小,平均数的代表性愈大
4.是非标志的标准差是(BE)。
5.标准差与平均差相同的地方是(ACD )。
A、不受极端变量值的影响
B、计算方法在数学处理上都是合理的
C、都不能直接用来对比两个总体的两个不等的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
D、反映现象的经济内容相同
E、反映现象的经济内容不同
6.在两个总体的平均数不等的情况下,比较它们的代表性大小,可以采用的标志变异指标是(CE)。
A、全距 B、平均差 C、平均差系数 D、标准差 E、标准差系数
7.不同总体间的标准差不能进行简单对比,这是因为(BC)。
A、标准差不一
致 B、平均数不一致 C、计量单位不一致 D、总体单位数不一致 E、上述原因都对
8.下列哪几组数值可以算出标准差(ABCDE)。
(四)计算题
1.甲、乙两单位人数及月工资资料如下:
月工资(元)甲单位人数(人)
乙单位人数比重(%)
400以下 400~600 600~800 600~1000 1000以上 4 25 84 126 28 2 8 30 42 18 合计
267
100
(1)比较甲乙两单位哪个单位工资水平高;(2)说明哪个单位工资更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