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看云识天气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4
17看云识天气(方案A)清晨,拉开窗帘,一缕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脸上,心情瞬间明媚起来。
看着那片片云朵,我想起了小时候,爷爷教我如何通过观察云朵来预测天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份童趣,学习如何看云识天气。
一、云的分类1.高层云:位于大气高层,主要由冰晶组成。
如卷云、卷层云、高层云等。
2.中层云:位于大气中层,主要由水滴和冰晶组成。
如高层云、雨层云等。
3.低层云:位于大气底层,主要由水滴组成。
如积云、层积云、雾等。
4.垂直发展云:云体垂直发展明显,如积雨云。
二、云的形状与天气1.卷云:细小、薄薄的云片,呈白色,形状多样。
预示着未来天气晴朗。
2.卷层云:白色、透明的云层,覆盖天空。
预示着未来天气多云或阴天。
3.高层云:白色、厚实的云层,呈灰白色。
预示着未来天气有小雨或阵雨。
4.雨层云:灰暗的云层,布满天空。
预示着未来天气有中到大雨。
5.积云:白色、蓬松的云朵,底部平坦。
预示着未来天气晴朗。
6.层积云:灰色、厚实的云层,底部较平滑。
预示着未来天气多云或阴天。
7.积雨云:黑色、浓重的云朵,垂直发展明显。
预示着未来天气有暴雨或雷暴。
三、云的动态与天气1.云速:观察云朵的移动速度。
云速快,表示气压梯度力大,未来天气可能有风雨;云速慢,表示气压梯度力小,未来天气相对稳定。
2.云向:观察云朵的移动方向。
云向与风向一致,表示未来天气将继续保持当前状态。
3.云厚:观察云层的厚度。
云层厚,表示水汽充足,未来天气可能有降水。
四、实战案例1.某日早晨,天空出现卷云,预示着未来天气晴朗。
果不其然,一整天都是阳光明媚。
2.某日中午,天空出现高层云,预示着未来天气有小雨或阵雨。
下午果然下起了小雨。
3.某日傍晚,天空出现积雨云,预示着未来天气有暴雨或雷暴。
晚上,暴雨如注,电闪雷鸣。
通过观察云朵,我们可以大致预测未来天气的变化。
但需要注意的是,云朵只是天气变化的一个方面,还需结合其他气象要素,如气温、湿度、风向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天气预报。
《看云识天气课文_第17课《看云识天气》课文简介》摘要:云就像是天气“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天气,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阴,夏天雷雨到前天空先会看到积云天上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像羽毛轻轻地飘空;有像鱼鳞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像羊群;有像床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把天空缀得很美丽有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霎却又是乌云密布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天气验告诉我们天空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象征;那些低而厚密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预兆那轻盈、得高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像片白色羽毛有像块洁白绫纱如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空像微风吹水面引起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般不会带雨雪还有种像棉花团似白云叫积云它们常两千米左右天空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光辉积云都上午出现午多傍晚渐渐消散晴天我们还会偶见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扁球状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露出碧蓝天幕远远望就像草原上雪白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当那连绵雨雪将要临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阴接着云层越越低越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卷层云已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几钟头便要下雨或者下雪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天空被暗灰色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雨雪也就降临了夏天雷雨到前天空先会看到积云积云如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竟会带冰雹或者龙卷风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光彩现象推测天气情况太阳和月亮周围有会出现种美丽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外层是紫色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卷层云上卷层云面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风雨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风”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种比晕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相反日华和月华多产生高积云边缘部分华环由变天气趋向晴华环由变天气可能阴雨夏天雨天晴太阳对面云幕上常会挂上条彩色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思是说虹东方就有雷无雨;虹西方将有雨还有种云彩常出现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西表明阴雨天气向我们进;晚霞东表示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谚语云能够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义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向有验人学习留心观察云变化反复观察掌握规律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定限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原文及教案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原文长期的观测和实践表明,云的产生和消散以及各类云之间的演变和转化,都是在一定的水汽条件和大气运动的条件下进行的。
人们看不见水汽,也看不见大气运动,但从云的生消演变中可以看到水汽和大气运动的一举一动,而水汽和大气运动对雨、雪、冰、雹等天气现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
我们在这里将这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汇总在一起,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留心作一些观察对照。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钩云指钓卷云,这种云的后面,常有锋面(特别是暖锋)、低压或低压槽移来,预兆着阴雨将临;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定,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
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象江猪的云飘过银河#39;也是有雨的先兆。
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的教案一、教学目标①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 掌握并学习捉住事物特点进行阐明的写法。
③ 理解阐明的思绪及阐明方法。
④ 培养先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阐明事物要捉住特点,理解阐明的思绪及阐明方法的运用。
三、课前预备教师预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先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留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预备。
四、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科普文。
作者用生动抽象的言语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状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绪清晰,紧扣标题进行阐明,不但阐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阐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非常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云的品种很多,但文章从景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如:云的形状和光彩是景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阐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初阐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1、精心导入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现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 也可经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 还可以请先生从课前预备中谈谈本人的积累和观察。
例如:a.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阐明。
b.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鄙谚、谚语?请同学们彼此交流下,好吗?以上各种导人,只需精心设计,认真预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课题:看云识天气3、感知内容① 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 请先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 请仔细看成绩,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成绩组:a.全文次要说了甚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b.文章的基本思绪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先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次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状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基本思绪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阐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状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景象和天气的关系)。
十七、《看云识天气》教学内容《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理解、积累“预兆、……变化无常”等词语和有关谚语。
②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③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④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⑤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解释天象。
⑥积累文中比喻,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⑦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过程与方法:①.朗读法。
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②.观察与联想。
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③.图表概括法。
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写作思路,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设想: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
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17看云识天气(方案B)一、云朵的分类与特点1.高层云:这种云朵位于大气高层,一般高于5000米。
它们通常呈现出白色或灰色,有时会出现光晕。
高层云主要包括卷云、卷层云和高层云。
2.中层云:这种云朵位于大气中层,一般在2000米至5000米之间。
它们通常呈灰色或白色,有时会带来小雨或小雪。
中层云主要包括高层云、高层雨云和高层积云。
二、云朵与天气的关系1.卷云:这种云朵薄如丝,呈现出羽毛状。
它们的出现通常预示着天气晴朗,但气温较低。
2.卷层云:这种云朵较厚,呈现出波状。
它们的出现通常预示着天气将变冷,有时会带来小雨。
3.高层云:这种云朵较厚,呈现出灰白色。
它们的出现通常预示着天气将变暖,但气温较低。
4.高层雨云:这种云朵较厚,呈现出灰色。
它们的出现通常预示着天气将变暖,有时会带来小雨。
5.高层积云:这种云朵较厚,呈现出白色。
它们的出现通常预示着天气晴朗,但气温较高。
6.层云:这种云朵较厚,呈现出灰色。
它们的出现通常预示着天气阴沉,有时会带来大雨。
7.层积云:这种云朵较厚,呈现出灰色或棕色。
它们的出现通常预示着天气阴沉,有时会带来大雪。
8.积云:这种云朵较厚,呈现出白色。
它们的出现通常预示着天气晴朗,但气温较高。
三、如何通过云朵预测天气1.观察云朵的形状:云朵的形状可以反映天气的变化。
比如,卷云和卷层云的出现通常预示着天气将变冷;高层云和高层雨云的出现通常预示着天气将变暖。
2.观察云朵的颜色:云朵的颜色可以反映天气的湿度。
比如,灰色的云朵通常预示着天气阴沉,有时会带来大雨或大雪;白色的云朵通常预示着天气晴朗。
3.观察云朵的厚度:云朵的厚度可以反映天气的气温。
比如,较厚的云朵通常预示着气温较高;较薄的云朵通常预示着气温较低。
4.观察云朵的运动:云朵的运动可以反映天气的风向。
比如,云朵向北方移动通常预示着天气将变冷;云朵向南方移动通常预示着天气将变暖。
5.结合天气预报:在观察云朵的同时,可以结合天气预报,以增加预测的准确性。
《看云识天气》教学案
审核:七年级年级组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水平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
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能够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
(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 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
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相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使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使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招牌”使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能够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
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
这个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
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
总来说之,比喻的使用不但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三、具体研讨第3~6段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度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
这种分类说明不但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
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
列表如下:
(3)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使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
课文中打比方的使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使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
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仅仅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