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新高考历史一二轮复习建议:浙江省一轮复习:历史选考
- 格式:pdf
- 大小:4.30 MB
- 文档页数:19
考点考纲内容考核要求备考指南 1.蒙昧中的觉醒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c1.高频考点依然不会回避: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
2.文艺复兴可能会与中国史的新文化运动结合考查;启蒙运动可能会与浪漫主义文学结合考查;有关古希腊和意大利的文化遗产需联系关注。
3.启蒙运动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方向,尤其关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主要政治主张。
2.神权下的自我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b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b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c 3.专制下的启蒙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b 洛克的主张及影响b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主要政治主张b 4.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c 康德的主要思想观点b 考点一 蒙昧中的觉醒——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c)1.智者学派(1)背景①政治: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②经济:希腊工商业发展,平民地位提高。
③思想:个人主义的成长,哲学家关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
(2)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3)主张:普罗塔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4)意义: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1)积极意义:提倡人性,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2)局限性:过分强调个人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认为认识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苏格拉底(1)主张:提出“美德即知识”和“认识你自己”。
(2)意义: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是欧洲启蒙思想的源头。
3.斯多亚学派(1)时间: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
(2)代表人物:芝诺、西塞罗和塞内卡。
(3)思想:认为逻各斯是贯穿万物永存不朽的理性。
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二是人生而平等。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美国联邦共和制的确立1.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
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
根据美国宪法,随后()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答案】A【解析】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立法,但是如果国会重新表决,以2/3以上的多数通过的话,则总统的否决无效,故选A。
BC与题意无关,D不符合美国宪法的规定,故排除。
2.(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这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天赋人权指的是: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的。
但规定“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其中的“自由人总数”实际上对人的权力划了等级,有了歧视,如此规定违背了天赋人权原则。
人民主权强调的是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国家权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不符合题意,排除掉A。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应该怎么做,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所以C选项排除掉。
各州平等原则没有在《独立宣言》中说明和提倡,排除掉B。
3. 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至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信息“1787年3月”,当时1787年宪法尚未颁布,排除A项。
第44讲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考点一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梳理·基础知识]一、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1.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b)(1)战国时期,秦、赵、燕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修建长城。
(2)秦始皇为防匈奴南下,命蒙恬大修长城。
(3)汉武帝重修长城,匈奴不敢南下侵扰。
(4)明代最后一次对长城进行大规模修建,应对蒙古贵族和女真贵族威胁。
2.长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d)(1)长城的文化内涵: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布局巧妙、结构合理,装饰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
围绕长城,还产生了许多民间传说、说唱戏曲、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
(2)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大积极作用和影响①防御作用:保护中原农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②中外关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③边疆作用:对长城沿线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
④民族关系:促进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二、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秦始皇陵的结构布局和历史文化内涵(c)(1)建制布局:按照“事死如生”的原则,模仿都城的建制布局,宏伟壮观。
(2)文化内涵:开创以陵寝、地宫和陪葬墓等为基本格局的帝王陵寝制度,历代皇帝,延绵不断。
2.秦陵兵马俑的布局、阵容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状况(b)(1)兵马俑的布局与阵容①三个兵马俑坑大小不等,形状各异。
共约八千余件兵马俑,在坑内编排有序,体现严密的组织。
②一号坑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矩形方阵,面积最大;二号坑分四个不同方阵,兵种、兵器、战斗位置各异,是兵马俑坑的精华;三号坑最小,成“凹”字形结构,是兵马俑的指挥部。
(2)兵马俑反映的历史状况①展现秦军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一号坑为右军,二号坑为左军,未建成的四号坑为中军,三号坑为指挥部。
②这支规模宏大的地下兵团——兵马俑军阵,生动展现了秦军威武雄壮的豪迈气势。
3.秦陵兵马俑所体现的高超技术和艺术震撼力(c)(1)技术高超:兵马俑的制作,成功把握了整体效果,比例匀称,神态逼真,生动传神。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指导意见高三二轮复习从2021年3月开始,至5月上旬结束。
本轮复习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巩固提高的重任,是高三备考复习的关键阶段。
一、指导思想本轮复习的指导思想是:以2021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为主要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从二轮复习实际和学生已有学习水平出发,进一步明确备考内容重点,优化备考实施过程与策略,在一轮复习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特别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任务与目标二轮复习备考指导要围绕“提高”做文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与素质。
要做到以下几点:1.全面提高。
既要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全程提高。
做到学、练、考、补有机结合,保障学生学习环节的完整性。
3.全员提高。
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扶弱促强,特别是通过帮扶,让学生通过本轮与后期的复习,各有所得,各得其所,稳步提高。
三、基本原则与要求二轮复习要在科学备考、规范备考、精细备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精准备考原则,提高复习指导效益。
“精准”是备考指导的质量要求,其基本要求就是备考指导要符合考情(考纲、考题、考卷)、符合学情、符合轮情、符合课情(不同课型)。
“准”是备考质量的核心、方向,“精”是备考质量的具体要求与保障。
高考备考指导必须研考情,明学情,识轮情,熟课情。
在备考指导活动中,课堂指导是主阵地与主要环节,精准指导更显重要。
课堂复习指导“精准”要做到“四度”:内容要有深度(知识、能力拓展提升),环节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知能渐进),活动要有效度(双边活动、方式、方法),练题要有难度(各种题型、仿真性),点评要有角度(快速、准确、精炼、规范)。
四、备考指导基本环节与策略(一)备考认识策略1.要有时间意识。
第46讲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及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考点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一、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b)1.从昆腔到昆曲(1)元末明初,顾坚改革南曲演唱,形成“昆山腔”(简称“昆腔”,悠扬流畅,是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2)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改革昆腔,时称“水磨腔”,使昆腔具备“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新特点。
(3)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
此后发展迅速,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称号。
(4)明末,昆腔成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昆曲。
2.昆曲的兴盛(1)时间:从明万历年间到清乾隆末年,昆曲兴盛一时。
(2)代表作品:新剧作层出不穷,如《玉簪记》《红梅记》《十五贯》等。
(3)特色:角色分工细腻,服装道具十分讲究,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生动、活泼,深受欢迎。
3.昆曲的衰落(1)原因:昆曲的弱点(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日益暴露;清乾嘉年间,出现“花部”和“雅部”较量争胜的局面。
(2)结果:昆曲逐渐被观众所抛弃,日益衰落。
二、“近代百戏之祖”——(c)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对后世中国戏曲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2.昆曲是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代表品种,它的脚色制、戏剧结构、演员组合体制流传至今。
三、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c)1.将诗、乐、歌、舞、戏融为一体的戏剧形式,唱词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的精华,华丽典雅。
2.一千多个曲牌专用于各种剧情场面,各种角色常用舞蹈动作来表现感情,形成载歌载舞艺术特色。
3.剧中人物生、旦、净、末、丑五个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而“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也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
4.服装、化妆、头饰、脸谱、道具美轮美奂。
四、昆曲的拯救与保护——(c)1.面临的困难: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自身唱词艰深,不易听懂。
高中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攻略考试前临阵复习这种。
学习强度可想而知。
现在我就来谈谈如何期末复习这个话题,下面课件啦网给你们带来了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文章《高考一轮历史复习全攻略》供考生们参考。
高考一轮历史复习全攻略夯实内功提高效率在近几年历史高考中知识和能力立意已成为高考的大方向,提高高三的复习效率,掌握有效的复习方法尤其重要,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力求夯实知识基础,练就学科能力。
主干知识逐个击破所谓历史的主干知识,也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阶段特征以及一定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
文综历史考试受分值大、所考知识点少的限制,往往侧重于主干知识考核,因此在复习时要特别注重主干知识的掌握。
如中国古代史部分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演变及重要改革、认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趋势、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理解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古代中国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系统归纳古代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科技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分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掌握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特征、后果、认识;了解中国近代社会新的生产力代表的出现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中国近代化、工业化、民主化是中国近代史的重点;理解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历史过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民主主义胜利的历程;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建国初期的三大任务、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形成等。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正确认识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发达的历程,尤其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创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发展;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三次工业革命及比较,近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几乎每年都考,常考常新;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如资本主义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斗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及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失败;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2020年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答案】D【解析】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
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
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
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
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
2.(2020年四川武侯成都七中高三月考)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答案】D【解析】从禁止使用的名词来看都是一些外来词和新名词,因此禁止使用的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思想等内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信息,B项错误;C选项错误,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3. (2020年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有学者指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保护民族经济、与外资作斗争和建立独立自主工业技术体系的发展道路,而晚清政府走的则是自由贸易、在国内市场“稍分洋商之利”和依附于西方列强的发展道路。
这最终决定了两国在甲午战争中截然不同的命运。
该学者认为国家命运取决于()A.发展战略观的选择B.所处社会形态的差异C.国际大环境的优劣D.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弱【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中日两国在发展民族经济上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方式,由此造成两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不同命运,故选A项;日本在明治维新前也处于封建社会,遭受外来列强侵略,与中国社会形态类似,故排除B项;中日两国所处的国际社会大环境是相同的,没有根本性差距,故排除C项;该学者的观点中没有涉及两国对外经济联系的内容,故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