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体格检查视触叩听嗅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把⼿教授⼼⾎管体格检查】视、触、叩、听,举⾜轻重!听故事学习体格检查边听边读,听故事学习⼼⾎管体格检查⼤家好,从今天开始,和⼤家⼀起学习⼀下⼼⾎管系统的体格检查。
在正式课程开始之前,我想先和⼤家聊聊为什么我们要安排这个题⽬。
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对临床诊断来说是不⾔⽽喻的,特别是在我刚刚参加⼯作的上个世纪70年代初,那个时候临床的辅助检查可以说是少的可怜。
没有B超没有CT,没有核磁,就连免疫学检验也⼏乎是空⽩。
⾯对各种疾病的诊断,详细的问诊和精准的体检,就是临床医⽣的重要武器。
有⼀件事,给我留下⾮常深刻的印象。
⼀位50多岁的⽼⼲部,因低热近1个⽉住院检查,⼀直没有明确发热的原因,直到有⼀天钟惠兰教授查房,体检时在颈部发现了⼀个质地⽐较硬的黄⾖⼤⼩的淋巴结,经病理检查证实是⿐咽癌淋巴结转移,才明确了诊断。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像医学前辈那样能够掌握过硬的体检技术,是年轻医⽣强烈的愿望。
⼈⼈都希望⾃⼰有⼀天也能像⽼⼤夫那样,⽤听诊器就能判断出各种风湿性⼼脏瓣膜病和先天性⼼脏病、⽤⼿触诊就能分辨出腹部肿块的来源和性质。
听到这⾥,⼤家肯定会说,你说的事早就过时了。
现在有那么多先进的辅助检查,有什么问题发现不了?体检还有那么重要吗?◆体检真的不重要吗?⼀位83岁的⽼年男性,因为右侧肝区疼痛⼀个多⽉在当地医院住院。
除了各种⾎液化验,还做了腹部CT和核磁,都没有发现问题。
医⽣让病⼈出院观察,⼀个⽉以后再次做了腹部核磁检查,仍然没有发现疼痛的原因。
⽼⼈的⼥⼉和我是相交多年的朋友,于是委托我在北京找个消化科的⽼专家会诊⼀下。
为了慎重起见,会诊前患者再次在北京复查⼀次腹部核磁。
记得那天我把病⼈请到了我院于中麟教授的办公室,于教授在认真复习了患者的病例资料后说“请您躺下,我给您做个体检吧”,我看到于教授分别触诊了肝脏、胆囊、和上腹部,⽼⼈都⽆不明显不适,最后触及右侧肋⾻时,⽼⼈出现明显的疼痛。
于教授笑笑说,“您放⼼吧,您的⾝体没有什么⼤问题,只是肋⾻和肋软⾻有些⾮特异性的炎症⽽已,⽤点消炎⽌痛药就好了”就这样,让患者和家属担⼼不已的肝区疼痛,就这样轻易的搞清楚了。
肺部体格检查肺部体格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肺部疾病或症状。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见的肺部体格检查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
视诊视诊是用肉眼观察患者的胸部和肺部外形的方法,可以帮助确定一些扁平肺、肺内气胸和其他胸部异常。
这需要患者站立,并将上衣脱掉至腰部,然后检查以下几个部位:•胸廓。
观察胸廓的大小、形状和对称性,是否有鸟胸、漏斗胸或反常突出部位等异常。
•肺鼓包现象。
在患者胸部起伏时,观察是否有局部膨隆或萎缩。
•呼吸节律。
观察呼吸频率和节律,是否有明显的呼吸困难或断奏。
•颜色。
观察患者面色及末梢循环情况,是否有发绀、紫绀、青紫等异常。
触诊触诊是轻轻的用手掌去触摸患者的胸部,可以用来帮助确定一些肺部异常。
这种方法需要患者站立或坐立,并将上衣脱掉至腰部,然后检查以下几个部位:•胸廓。
用手触摸胸廓,检查是否有骨折、变形、肿块等异常。
•肺实质。
用手轻压胸壁,检查是否有异常的触觉反应,如凹陷或凸起等。
•呼吸力度。
检查患者呼吸的力度是否足够以维持正常呼吸。
叩诊叩诊是用手指敲击患者胸部来检查肺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最初确定肺的大小、形状和位置。
这种方法需要患者坐立或前倾,并让医生在患者背部敲击不同的胸部区域。
敲击将会产生一种不同的声音,医生可以用这些声音来判断以下几个因素:•肺容积。
不同的肺容积可以产生不同的声音,这可以帮助确定肺的容积是否正常。
•肺实质。
不同的肺实质可以产生不同的声音,这可以帮助确定胸腔内是否有积液或气体。
•膈肌位置。
膈肌位置可以影响不同位置的声音,这可以帮助确定膈肌是否正常。
听诊听诊是用听诊器去听患者呼吸和心跳声音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肺内的问题。
这种方法需要患者坐立或仰卧,然后医生将听诊器插入患者胸部以下几个区域:•前胸。
在患者胸骨两侧各找一个位置,听患者呼吸声音和心跳声音。
•侧胸。
在患者侧腹部找一个位置,听肺部呼吸声音。
•后背。
在患者背部找一个位置,听肺部呼吸声音和心跳声音。
第三篇体格检查一.体格检查:①感官②工具③身体状况二.检体诊断:①体格检查②临床判断三.检查工具:血压计、手电、听诊器、体温计、压舌板、叩诊锤、卷尺四.体格检查方法:五种:视、触、叩、听、嗅五.注意点:1.以病人为中心,要关心、体贴、理解患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医德修养。
2.检查室内环境温度要适宜,检查患者是光线应适当,环境应安静。
3.医师应仪表端庄,着装整洁,指甲修短,举止大方,态度诚恳和蔼。
4.检查患者前应有礼貌的对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并说明体格检查的原因、目的和要求,便于更好的取得患者密切配合。
检查结束应对患者的配合表示感谢。
5.应注意避免交叉感染,检查前医师应吸收或用消毒液擦手,必要时可穿隔离衣、戴口罩和手套,并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6.医师一般站在患者右侧,检查手法应规范轻柔。
7.全身体格检查时应全面、有序、重点、规范和正确。
体格检查按一定的顺序检查,并养成按顺序检查的好习惯。
避免复查和遗漏,避免反复翻动患者,力求建立规范的检查顺序,通常首先进行生命体征和一般检查,然后按头、颈、胸、腹、脊柱、四肢和神经系统的顺序进行检查,必要时进行生殖器、肛门和直肠的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避免影响检查结果等因素,可调整检查顺序,利于及时抢救和处理患者。
8.在进行体格检查事应注意左右及相邻部位的对照。
9.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依次充分暴漏各部检查部位,该部位检查完毕即行遮盖。
10.应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复查,有助于了解病情、补充和修正诊断。
第一章基本方法第一节视诊:用眼睛观察第二节触诊:手接触、体温、湿度、震动波动、压痛、摩擦感、包块方法:浅部触诊1~2cm 深部触诊>2cm常常用:1.深部滑行触诊法:腹腔包块、胃肠病变2.双手触诊法:肝、脾、肾、腹腔肿物3.深压触诊法:腹腔压痛点4.冲击触诊法:大量腹水触诊注意五项:1.要向患者阐述触诊目的,请出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
2.手温暖、轻柔以避免患者肌肉紧张、影响检查效果,在检查中随时观察患者表情。
第3章体格检查第1节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视诊:视触诊:触叩诊:叩听诊:听嗅诊:嗅基本原则:1、危重病人先抢救后检查或边抢救边检查。
2、按一定顺序检查。
3、随时复查。
4、集中检查,分开记录。
一.视诊视诊是以视觉来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注意事项:视诊时被检查部位应充分暴露、在自然光线下进行,因黄疸及某些皮疹在灯光下不易辨认而常发生漏诊。
视诊内容:一般状态和许多全身性的体征,如:年龄、发育、营养、体型或体质、意识、表情、体位、姿势和步态等。
局部视诊:如:皮肤、黏膜、眼、耳、口、鼻、舌、头、颈、胸、腹、肌肉、骨骼、关节等外形。
特殊部位视诊须借助于某些仪器进行检查,如:耳镜、鼻镜、检眼镜及内窥镜等。
二.触诊触诊:是医师通过手接触被检查部位是的感觉来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
分浅部触诊和深部触诊两种方法。
1. 浅部触诊法(1cm)适用于体表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浅部的动脉、静脉、表浅神经、阴囊和精索等。
2. 深部触诊法(2cm以上,有时可达4~5cm )用于诊察腹内脏器大小和腹部异常包块等病变。
(1)滑行触诊法:该触诊法常用于腹腔深部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2)双手触诊法:用于肝、脾、肾和腹腔肿物的检查。
(3)深压触诊法(4)冲击触诊法:一般用于大量腹水患者肝脾的触诊。
注意事项:1、检查者应位于被检查者右侧,面向被检查者,随时注意观察触时被检查者的表情,检查者的态度必须稳重、端庄。
2、病人体位一般为仰卧屈膝,两腿略分开,必要时可采用半坐位、立位和侧卧位,侧卧检查时下腿应伸直,上腿略弯曲。
3、检查手法应注意轻柔,由浅而深,由轻到重,手掌应保持温暖以免刺激病人而混淆检查结果。
检查时应遵循由远离病变部位开始,下腹部检查时病人应先排尿,以免将充盈膀胱误诊为包块。
叩诊三.叩诊(percussion)是指检查者用手指叩击被检查者体表使之产生音响,由于人体各种组织结构的密度、弹性各异而发生不同的声音,借助叩击发出的不同音响来判断体内器官状况的检查方法。
诊断学重点内容绪论1、症状: 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眩晕等.主诉: 迫使病人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2、体格检查: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对患者进行检查,称为体格检查.,3、诊断学内容1)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2)检体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嗅;3)实验诊断,如三大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粪常规;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诊断;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5)影像诊断,包括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6)病历与诊断方法第一篇常见症状1、体征: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心脏杂音,腹部包块,皮疹等,2、发热:(高热持续期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1)正常体温:正常人腋测体温36℃~37℃左右.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0~20次/分.2)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等的发热极期.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4)发热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5)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由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其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是引起发热最常见,最直接的物质)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6) 以发热为诉的问诊要点:(1)应注意询问与感染有关的病史,诱因,和发病情况,患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并注意发病的季节和地区;(2)发热时间的长短与起病缓急和发热程度;(3)体温变化规律并分析热型;(4)伴随症状,如:寒战,意识障碍,咳嗽,咳痰,腹泻,尿路感染,皮疹,结膜充血,肝脾肿大等;3、牵涉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过敏或痛觉,此现象称为牵涉痛 .如胆囊疾病—右肩背部的牵涉痛;心绞痛除心前区及胸骨后的疼痛外还可以牵涉至左上肢至左上肢内侧甚至牙痛;肾绞痛—会阴部;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头痛的病因:颅内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疾病;神经症4、胸痛的病因及问诊要点:胸痛原因:1)胸壁疾病,如肋骨病变;2)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包.心肌病变等;3)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和肺部病变,胸膜病变等;4)其他原因,如食管疾病,纵膈疾病等。
心脏视触叩听检查内容心脏视触叩听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体格检查方法,通过观察、触摸和叩诊等手段,来了解心脏的大小、位置、心音以及心脏杂音等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脏视触叩听检查的内容,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观察检查在心脏视触叩听检查中,首先需要进行观察检查。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频率、皮肤湿润度等情况,以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同时,医生还会观察患者的颈静脉充盈情况、胸部形态是否对称等,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疾病的可能。
二、触摸检查接下来是触摸检查。
医生会用手掌轻轻触摸患者的胸骨左下缘处,以感知心脏的搏动情况。
正常情况下,心脏搏动有规律、有力,无明显震颤感。
如果患者出现心脏搏动减弱、增快或不规则等异常情况,可能提示存在心脏疾病。
三、叩诊检查叩诊检查是心脏视触叩听检查中的重要环节。
医生会用手指或敲击器敲击患者胸部不同区域,以听取心脏的共鸣音。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共鸣音呈现清晰、有力的特点。
如果患者出现共鸣音减弱或移位等异常情况,可能意味着心脏存在病理性改变。
四、听诊检查听诊检查是心脏视触叩听检查的核心部分。
医生会用听诊器仔细聆听患者胸部不同区域的心音。
正常情况下,心脏共有四个瓣膜,即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医生需要分别听取这四个瓣膜的声音,并对其进行评估。
正常心音应该是有规律、有力的,没有杂音。
五、心脏杂音检查心脏杂音是心脏疾病常见的体征之一。
在听诊检查中,医生会特别留意是否存在心脏杂音。
心脏杂音是由于心脏瓣膜异常、心肌缺血、心脏肥大等原因引起的血流异常所产生的声音。
医生通过听诊器听取患者心脏不同区域的杂音,并进行评估和分析,以判断杂音的性质和程度。
通过心脏视触叩听检查,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心脏的情况,并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疾病。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医生可能会进一步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心脏视触叩听检查是一种简单、无创且常用的心脏检查方法。
通过观察、触摸和叩诊等手段,医生可以了解患者心脏的大小、位置、心音以及心脏杂音等情况。
正常健康人体格检查(精选5篇)第一篇:正常健康人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体温36.8℃,脉搏76/min,呼吸18/min,血压120-80mmHg,身高170cm,体重56kg.一般情况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自动体位,神志清楚,对答切题,检查合作.步入病房.皮肤色泽正常,弹性良好,无黄染,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无肝掌和蜘蛛痣.淋巴结颊下颌下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淋巴无肿大.头部及器官头颅:大小正常,无畸形,毛发浓密分布均匀.眼:无倒睫,无脱眉,眼睑无水肿,结膜不充血,巩膜无黄染,角膜透明,两侧瞳孔同圆等大,对光反应正常,眼球运动正常,视力粗测正常.耳:两耳廓正常,外耳道无脓性分泌物,乳突区无压痛,两耳听力粗测正常.鼻:通畅,鼻中隔无偏曲,鼻翼无扇动,鼻窦区无压痛,无流涕和出血.口腔:唇不发绀,无龋齿,义齿,缺齿.牙龈不肿胀,无溢脓及色素沉着,口腔粘膜无溃疡,出血点,舌质淡,苔薄白,扁桃体不肿大,咽无充血,悬雍垂居中.颈部:两侧对称,无颈强直,无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甲状腺不肿大,无血管杂音,气管居中.胸部胸廓无畸形,乳房两侧对称.胸式呼吸为主,呼吸节律规整.肺脏视:胸式呼吸稍弱,节律正常,两侧对称.触:两侧呼吸动度相等,语音震颤无增强,无胸膜摩擦感.叩:呈清音,肺下缘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肩胛线第九肋间;左侧肩胛线第十肋间,呼吸移动度3cm.听:两侧呼吸音清晰,无病理性呼吸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脏视: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cm,搏动范围直径约1.5cm.触:心尖搏动位置同上,心尖部无震颤,摩擦感,抬举性冲动.叩:心浊音界如附表.右(cm)肋间左(cm)2.5 Ⅱ 32.5 Ⅲ 4Ⅳ 7Ⅴ 8.5锁骨中线距前正中线9cm.听:心率76/min,心律齐,第一心音无增强,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和心包摩擦音.桡动脉:搏动有力,节律整齐,无奇脉或脉搏短绌.水冲脉,血管弹性正常,脉率76次/分周围血管征:无毛细血管搏动和枪击音.腹部视:腹无膨隆,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及蠕动波.触:腹壁柔软,无肌紧张,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无液波震颤.未触及包块.叩:肝脾区均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无扣痛.听诊:肠鸣音正常,3~5/min,未闻及血管杂音.肛门及生殖器肛门无外痔和瘘.指检括约肌正常,未发现肿物,无狭窄和压痛.外生殖器发育正常.脊柱及四肢脊柱无畸形,活动自如,关节无红肿,下肢无可凹陷性水肿.神经系统皮肤划纹征(-).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第二篇:体格检查体格检查胸部肺脏体检【教学目标与要求】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
第三篇体格检查
一.体格检查:①感官
②工具
③身体状况
二.检体诊断:①体格检查
②临床判断
三.检查工具:血压计、手电、听诊器、体温计、压舌板、叩诊锤、卷尺
四.体格检查方法:五种:视、触、叩、听、嗅
五.注意点:1.以病人为中心,要关心、体贴、理解患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医德修养。
2.检查室内环境温度要适宜,检查患者是光线应适当,环境应安静。
3.医师应仪表端庄,着装整洁,指甲修短,举止大方,态度诚恳和蔼。
4.检查患者前应有礼貌的对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并说明体格检查的原因、目的和要求,便于更好的取得患者密切配合。
检查结束应对患者的配合表示感谢。
5.应注意避免交叉感染,检查前医师应吸收或用消毒液擦手,必要时可穿隔离衣、戴口罩和手套,并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6.医师一般站在患者右侧,检查手法应规范轻柔。
7.全身体格检查时应全面、有序、重点、规范和正确。
体格检查按一定的顺序检查,并养成按顺序检查的好习惯。
避免复查和遗漏,避免反复翻动患者,力求建立规范的检查顺序,通常首先进行生命体征和一般检查,然后按头、颈、胸、腹、脊柱、四肢和神经系统的顺序进行检查,必要时进行生殖器、肛门和直肠的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避免影响检查结果等因素,可调整检查顺序,利于及时抢救和处理患者。
8.在进行体格检查事应注意左右及相邻部位的对照。
9.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依次充分暴漏各部检查部位,该部位检查完毕即行遮盖。
10.应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复查,有助于了解病情、补充和修正诊断。
第一章基本方法
第一节视诊:用眼睛观察
第二节触诊:手接触、体温、湿度、震动波动、压痛、摩擦感、包块
方法:浅部触诊1~2cm 深部触诊>2cm常
常用:1.深部滑行触诊法:腹腔包块、胃肠病变
2.双手触诊法:肝、脾、肾、腹腔肿物
3.深压触诊法:腹腔压痛点
4.冲击触诊法:大量腹水
触诊注意五项:1.要向患者阐述触诊目的,请出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
2.手温暖、轻柔以避免患者肌肉紧张、影响检查效果,在检查中随时观察患者表情。
3.要采取适当的体位,常取的有仰卧位,双腿稍弯曲腹肌放松,查肝脾肾是则取侧卧位。
4.腹部检查应嘱患者排尿,有时需要排便后检查。
5.要手脑并用注意病变部位、特点、毗邻关系。
第三节叩诊:手叩击体表部位,使之振动产生声响
方法:1.直接叩诊:胸水、腹水、气胸、胸膜增厚、粘连
2.间接叩诊:手法要点:左手中指第二节紧贴叩诊部位,其余手指稍稍抬起,勿与体表接触。
右手指自然弯曲,以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叩击的方向应与体表垂直,以腕、掌关节活动为主,叩击2~3下。
叩击注意五项:1.环境安静。
2.多取适合体位。
3.与对称部位比较。
4.叩诊力度适当。
5.
叩诊音:1.清音:音响强,音调低,持续时间长。
常见肺部。
2.浊音:音调较高,音响弱,震动持续时间短。
见于心脏、肝脏相对浊音界。
3.鼓音:音响较清音强,震动持续时间较长。
见于气胸、气腹。
4.实音:音调较浊音更高,音响更弱,震动持续时间更短。
见于胸水、肺实变。
5.过清音:介于鼓音和清音之间的一种音响。
音调较清音低,音响较清音强。
见于肺气肿。
第四节听诊
方法:声音判断
1.直接听诊法:耳听
2.间接听诊法:用听诊器听,任何体位均可,除心、肺、腹外,还可听血管杂音、皮下气肿音、关节活动音等。
间接听诊注意五项:1.环境安静,温暖避风,以免出现肌束颤动。
2.切勿隔衣听诊
3.采取适当体位。
4.正确实用听诊器,钟型:低调声音。
膜型:高调声音。
5.听诊时注意力要集中。
第五节嗅诊:通过嗅觉判断患者异常气味与疾病的关系。
酸性汗味:见于发热性疾病,如风湿热或长期口服解热阵痛药物的患者。
特殊的狐臭:见于腋臭的患者。
痰液呈血腥味:见于大量咯血的患者。
痰液呈恶臭味:见于肺脓肿或支气管扩张患者。
恶臭的脓液:见于气性坏疽或厌氧菌感染。
呕吐物酸臭味:提示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过长,见于幽门梗阻患者。
粪便腥臭味:阿米巴痢疾
呼吸气蒜味:有机磷中毒。
呼吸气烂苹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呼吸气氨味:尿毒症。
呼吸呈肝腥味:肝性脑病。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