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园林差异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7.66 MB
- 文档页数:23
中西方古园林建筑差异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有人称之为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书。
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人们习惯于。
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一,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建筑差异1,建造艺术理念的差异中西方古典园林主要是突出自然风景。
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
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
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如亭、榭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大观园是以景区作为绿化单元来设置林木的。
通过对林木的合理选择和搭配,来渲染、烘托景区的主题。
例如:稻香村所要表现的是一座典型的农庄,故在村前安排了农村常见的桑,榆、槿、柘;在村后又安排了千百株杏树,把“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中的诗情画意引入景区,强化了稻香村的乡土气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西方古典园林,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崇尚开放,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
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
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如维也纳美泉宫整个宫殿是巴洛克风格的,但是其中有44个房间是洛可可风格的。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风景园林是人类用来美化环境、享受自然景观、进行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景观构造、植物配置、园林布局、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审美情趣的差异造成的。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进行论述。
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风景园林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山水分布广泛,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自然资源。
中国古代风景园林以河山、湖泊、山水为主题,注重山水结合的美感。
中国园林讲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而在西方,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西方园林主要以草坪、鲜花、喷泉等为主题,注重花园的色彩和形态,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历史文化历史文化的传承对于风景园林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风景园林建筑在历史上受到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家哲学的影响,注重自然美和意境美的追求。
中国的古典园林以抒发情感、表达审美情趣为主要目的,具有浓厚的文人情怀和文学意境。
而在西方,受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西方风景园林更注重建筑的规则和对称,追求几何美和形式美,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三、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也是中西方风景园林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的风景园林在设计中往往融入了佛教、道教等宗教元素,注重山水的灵气和神韵。
这种宗教意蕴增加了园林的灵气和神秘感,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而在西方,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西方风景园林更注重人与上帝的联系和信仰,园林设计中常常融入了教堂、修道院等建筑,营造出一种宗教庄严感。
四、审美观念中西方的审美观念也是导致风景园林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人注重意境与情趣,追求“虚静散逸”、“境由心生”的审美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以追求情趣和意境为主要目的,强调“气韵生动”、“意在形外”,尊重自然、追求超凡脱俗。
东西方园林设计之差异一.西方园林从可考的历史看,西方园林始于古希腊。
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贵族的住宅有了庭园,周围环以柱廊,庭中有喷泉、雕塑,栽有蔷薇、百合等植物。
在一些公共场所,有大片绿地,其中有凉亭、小径。
古代罗马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造作。
直到15至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园林才焕发了生机,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
如意大利费蒙的耐的美狄奇别野选址在山坡,园基是两层狭长的台地,下层中间是水池,上层西端是主体建筑,栽有许多树木。
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马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提出了造园思想和原则,他主张用直线划分小区,修直路,栽直行树。
直线几何图形成为意大利园林的又一个特征。
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
到了17世纪,逐渐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义园林。
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
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
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
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
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花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集大成者是勒诺特尔,他开创了法国园林的特色和新时代。
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一种风格和流派。
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
起初,英国园林先后受到意大利、法国影响。
从18世纪开始,英国人逐渐从城堡式园林中走出来,在大自然中建园,把园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早期造园家肯特和布良都力图把图画变成现实,把自然变成图画。
布良还改造自然,如修闸筑坝,蓄水成湖。
他创造的园林景观都很开阔、宏大。
18世纪后半期,英国园林思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在园中设置枯树、废物,渲染随意性、自由性。
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区别区别一:建筑材料不同,中国园林以土木为主,西方园林以石质为主。
区别二:建筑布局不同,中国园林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园林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
区别三:建筑文化主题不同,中国园林以宣扬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园林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为中心。
一、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区别1、建筑观念不同: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
“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2、建筑材料不同: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
3、建筑布局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
4、建筑文化主题不同: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
5、建筑风格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二、中国园林的特点是怎样的?1、融于自然是把园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融于自然的目的,是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使人们获得丰富的审美对象,尤其是自然美。
例如通过围墙漏窗的设置,就可以使人们从漏窗中观赏到墙外的美好风光,给园林造成幽深广阔的境界和意趣。
融于自然的手段,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园林空间。
2、顺应自然指园林的建造,包括筑山、理池、设置花木、建筑房屋等等,都服从于自然美的需要,而不能破坏自然美。
也就是说,要讲求合理开发。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区别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家核优居。
【家核优居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原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风景园林是人类构建自然与文化,美化生活与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文化、历史和艺术的结合体。
中西方的风景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进行论述。
一、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1. 设计理念中西方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存在较大的区别。
在中式园林中,注重表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强调“山水田园”的意境,通过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而西式园林则更注重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强调对几何形状的设计与规划,追求对称与对比,建筑与景观的协调统一,突出了秩序、对称与几何美。
2. 建筑风格中西方风景园林中的建筑风格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化气息,常常采用横卧的“凝园式”建筑,注重道、殿、廊的合理组合,尤其是重视建筑对自然景色的衬托和映衬。
而在西式园林中,建筑风格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工程性,常常采用石材、钢材等现代化材料,建筑形式更加走向简洁大气。
3. 植物配置中西方的风景园林在植物配置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植物的意境,希望通过植物的生长、颜色、形态等来寓意表达情感与情绪。
而西方的园林则更注重植物的功能性,追求对景观的布置与空间的填充。
1. 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主要源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
中国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儒家道家佛家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影响,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尊重自然之美、优美之意。
而西方的园林则受到希腊罗马文化影响,重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追求对称、秩序、规模与壮观。
2. 地域环境的差异中西方地域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风景园林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位于东亚大陆,受季风气候影响,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水风光优美。
这种地域环境的差异使得中国的园林景观更加注重山水、水墨意境的表现。
而西方地域环境大多数位于大陆与海洋相交的地带,气候多变,风景资源及形式丰富多样。
中西方园林的比较中西方的园林比较起来都有其特色,从不同方向比较,中西方的园林也有其不同点,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园林的比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园林的比较一造园构景手法与总体风格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园林设计尽管运用相似的造园要素: 山、水、植物、建筑等, 但在造园构景中却有较大的相异之处。
西方园林设计中, 对山石的运用局限性较大, 大部分用作雕塑的材料, 也有岩石园、洞穴和假山的出现。
对水的运用十分重视, 如意大利花园中流动的水, 法国花园平静宽阔的水镜; 植物也构成了西方园林设计的一个重大要素, 如古罗马的绿色雕刻, 法国花园的各种花坛等; 建筑在西方园林中从来都是构图的中心, 花园是为建筑服务的, 园林是建筑和自然之间的过渡, 花园设计的原则要服从建筑设计的大局。
而在中国园林设计中, 对山石的运用极为重视, 假山石的设计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 江南私家园林中, 绝大多数有着脍炙人口的假山设计, 如苏州网狮园、拙政园等; 中国园林中的理水, 是一种以少胜多的典范, 水在中国园林中绝不可没有, 大部分情况下, 还起着园林的构图中心的作用, 如北京的颐和园, 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中国园林中, 也非常讲究植物设计, 正所谓 / 一年四季皆有景, 一天四时观景变 0; 建筑在中国园林设计中起着画龙点睛、空间转换、供人小驻等作用, 它不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过渡, 而是自然的缩影和提炼, 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直接展现。
中西方园林的比较二人工美与自然美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东西方古典园林比较有什么差异我国的园林讲究自然美,而西方的园林追求线条的美感,这样一对比,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东西方古典园林比较有什么差异,欢迎阅读!东西方古典园林比较有什么差异一、对古典园林布局的差异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在空间布局方面:以法国为代表西方古典园林,布局开敞、道路笔直、景区呈几何形分割,一览无余,给人以扩大、张扬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征是于曲径处通幽,看似无规则、实则有矩。
如此的空间营构,不仅拓展了有限的空间,而且富于诗性的韵律,给人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
二、对园林建筑的认识和使用上的差异西方古典园林设计只不过是把建筑设计那一套原则手法从室内搬到室外。
在西方园林中常以建筑为中心,而以庭园包围建筑,呈现典型的外向性格。
当然,建筑只是园林的一个组成部分,造园师并不只着眼于建筑本身,而具有卓越的全局观念,以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及小品等组成一个协调的建筑式的整体,使组成园林的各局部、各景点融合于统一的构图之中。
中国园林建筑没有建筑构图所特有的那种明确性和条理性。
而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则常赋予园林建筑以无限的变化。
园林建筑为求得自然美,对于环境的选择极为重视。
再者,对于一般建筑类型来讲,建筑通常扮演构图的主要角色,建筑与山石、水池、花木巧妙地结合。
三、对水的运用在西方园林中,每处庭园都有水法的充分表现。
常设置水池、水阶梯、跌水、瀑布、壁泉、喷泉,各种各样的喷泉与雕塑结合,或以喷水的图案花纹优美取胜,还在喷水技巧上作改进,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音响效果的水景。
中国园林也十分注重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集中水面特点是: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绝大多数均呈不规则形式。
分散用水特点是: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了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给人深邃清幽的感觉。
四、在植物运用方面差异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园林,主要是通过花坛、小林园或丛林、树篱和花墙来体现,法国园林中的植物都需要经常修剪,注重人工整理。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
中西方风景园林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理念的不同
中式园林注重自然,强调自然元素的采用,尊重山川、水流、石头等原有的地形地貌,注重素雅、静谧、疏朗的感觉,强调“人在自然中”的感受。
而西式园林强调对景观的组织和安排,更注重人工修饰的效果,常常会采用几何图形、雕塑等技法,突出人文主题,强调“自然服务于人”的理念。
二、造园手法的不同
中式园林注重隐逸、深邃的感觉,常采用“透景进深”的构思方式,通过建筑、结构
等手法营造出秀美、诗意的境界。
西式园林则注重规则、对称的感觉,强调整体美感和直观性,因此常使用几何图形、
剪形等手法来布置景境。
三、运用的元素不同
中式园林运用的元素主要有山石、水、植物等,其主要功能是增强景观的自然感、古
朴感、清幽感等。
西式园林则注重雕塑、建筑等人工造型元素的应用,常常会用到楼阁、亭台、雕塑、
喷泉等,通过对园林构件的处理打造出一个规则美感的场景。
(一)中西方园林景观之比较1、不同的传统文化对园林景观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对中国古典园林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1)儒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
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
主要体现于江南诗情画意的私家园林里。
(2)道家崇尚自然之美,老子以“道”是宇宙本原而生成万物,也是万物存在的根据,道家总结园林审美的自然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理论的产生为中国园林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哲学依据,使园林中的自然因素“山水”得到巩固和发展。
道家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崇尚自然山水。
②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③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的建立。
(3)佛家思想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
正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偈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家美学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融入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
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
佛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特别是江南园林产生极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文人、画家开始参与造园。
唐朝王维是当时倍受推崇的一位,他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园内山水溪流、堂前小桥亭台,都依照他所绘的画图布局筑建,如诗如画的园景,正表达出他那诗作与画作的风格,写出了《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1. 引言1.1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概念中西方风景园林的概念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园林设计理念和观念。
西方风景园林强调自然主义,注重营造自然景观,追求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统一。
在西方园林中,常见的设计手法包括细致的景观规划、浪漫的植物组合以及注重视觉效果和氛围感的设计。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概念也受到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园林被视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
传统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布局的对称性,强调意境的营造,注重意境与历史文化的融合。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概念在设计理念、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也使得中西方园林在风格和形式上呈现出独特的特色,各有千秋。
1.2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重要性中西方风景园林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西方风景园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园林的设计、建造和保护,可以传承和弘扬各种文化传统,体现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特色和魅力。
中西方风景园林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方风景园林也扮演着重要的旅游景点角色,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美学价值、文化传承的功能,还在于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
加强中西方风景园林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2. 正文2.1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设计理念差异1.审美观念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对美学的理解和追求有所差异。
西方风景园林注重几何形状、对称美和线条美,追求简洁、规则和整齐的设计;而中方风景园林则更注重“意境美”,强调与自然、心灵的沟通,追求弹性、灵活和变化的设计。
2.空间利用差异:西方风景园林注重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功能的明确化,划分明确的区域用途,追求空间的利用效率和便捷性;而中方风景园林则更强调空间的层次感和延展性,在设计中注重隐藏和变化,强调探索和惊喜。
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差异是由于两方或多方的不同引起的,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那么其园林的差异也就不小了,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园林的差异一造园手法上的差异(1)西方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西方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人工美,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水体都方方整整,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关系中去。
园林中所有的景物,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楼阁亭台排列整齐,花木修剪成形,水源理成喷泉等等。
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西方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是图1中法国的凡尔赛宫,王宫、教堂、剧院等都是规整排列,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秩序分明,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2)中国古典园林的处理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处理崇尚自然,“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运用人力,艺术地再现自然的天地万物及其壮丽景观,布局灵活,山水喻道,潜心会意,复归自然。
古典园林艺术注重意境的创作与表达,皆以自然为比喻,采用象征、联想、比拟和隐喻等手法再现自然美,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中西方园林的差异二世界观的差异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
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
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较西方发达得多,这种思维方式注重总体观念和对立统一观点。
儒道两家都注重从总体来观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
老子、孔子都注重观察事物时的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
古代中国人把这种宇宙模式的观念渗透到园林活动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群体空间艺术。
与西方清晰客观的雄辩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有道佛之风范,参禅悟道,却始终没有一句明确回答。
中国园林正有这种味道,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差异的分析园林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
中国古典园林有意识的改造、调整、加工、剪裁这些造景元素,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式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
前者按古典园林的建筑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而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誉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含蕴。
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静物。
江南园林;南方人口密集,所以园林地域面积小,又因为河糊、常绿树较多,所以比较细腻精美。
特点就是淡雅朴素、曲折深幽、明媚秀丽,但是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
这类代表多集中在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岭南园林:因为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较好。
其明显特征是具有亚热带风光,建筑物都比较高而宽。
著名的如广东的顺德清晖园、东莞的可园和番禺的余荫山房等。
1、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2、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3、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4、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5、巧于因借的视阈扩展园林6、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7、小中间大的视觉效果8、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其构景手法有主配、层次(障景法、隔景法)、框景、借景(如杭州西湖借三面云山一面城)浅议中西方传统园林差异一、起源的差异:中国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在几千年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中国园林”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
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迅速发展的园林已具雏形。
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人们尚未建构完全自觉的审美意识。
中西方园林的异同每个地方均盛载着独特的文明,即使是同一套符号,都会产生文化的异同,中西方的园林上也有着异同,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园林的异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园林的异同一中国古典园林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思想,分别是天人合一思想,儒家的君子比德思想,以及神仙思想。
因而这主流的思想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一大艺术特点,除此特点之外之外,还有建筑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含韵三大艺术特点。
其艺术手法从秦汉时期的单纯写实、仿造摹拟自然逐渐演化成魏晋、隋唐的写实结合写意手法,至宋代最终完成向写意手法的完全转化,元明清初,尚有计成《园冶》、李渔《一家言》、文震亨《长物志》等著作以及诸多筑山名匠等在宋基础上有所发展。
及至清后期,古典园林已倾向于衰落,守成多于创新,过多追求形式化,而缺少了历来的意境含韵。
而审美方面,这的确不好说,古典园林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其审美又不在一个维度上,皇家园林宏大壮观,突显王权,但也常园中有园,明清时又多仿江南私家园林之技艺,如圆明园的如园(仿南京瞻园)、颐和园的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等,此外审美观念也随历史朝代变化而又有所变化,如宋代的皇家园林艮岳即是私家园林意味最浓厚的皇家园林,到明朝时又重新恢复了皇家气派;私家园林总体来说常小巧别致,清雅脱俗,引人入胜,自然以江南私家园林为最经典,但北方贵族的私家园林又常会表达园主尊贵和生活奢华之意,少有江南的那份婉约。
寺观园林就暂且不论了。
从布局来说,中国园林大体是风景式园林(少数为规则式,如明朝御花园等),因此布局多较为自然灵活,或依山傍水,或人工挖池筑山,改造地形,通过山、水、建筑、动植物园林四要素的合理搭配,营造出的园林,意境深远,其叠山,理水,组景等布局手段方法更是难以一一概述。
建筑方面,如前所述,建筑美的融糅是古典园林一大特点,古典园林建筑常与园景相结合,或为观景,或为造景,或为障景等,建筑多为木制,建筑单体或组合常为对称式,又分亭台楼阁榭坊斋等十余种,其风格又多具有地域特色,如徽派建筑的防火墙,黑瓦白墙,北方的水戗发戗,南方的嫩戗发戗。
中西方园林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共性。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园林的差异与共性进行分析,探讨未来园林的发展趋势。
一、溯源与文化内涵的不同造成的中西方园林的差异(一)溯源的差异中西方园林艺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化、经济、政治、思想的载体。
园林艺术是人类几千年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提升生活环境的过程。
由于中西方园林溯源不同,所以其表现手法有所差异。
中华文明起源于自然环境优美的长江、黄河流域,所以中式园林的设计多是效仿自然、探索自然的形式之美。
西方园林起源于尼罗河文明,尼罗河流域没有中国那样丰富的地貌,但定期泛滥的尼罗河造就了大量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
人们将方形的耕地划分成若干格,所以以几何美学为核心的西方园林也由此诞生。
(二)艺术层面的差异从艺术作品上看,中国艺术比较突出的特点表现就是注重意境,讲究情景交融。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通过散点透视和大量留白展现出了深远的意境,欣赏中国山水画非常需要欣赏者的想象力,一幅山水画在浓墨与留白之间给人无尽遐想。
山水画更是画师情绪的载体,体现了文人墨客超脱世俗、归隐田园、宁静自然的情绪状态。
中国园林在设计上也讲究情景交融,很多时候人在观景时会自然而然地与景色融为一体。
园中的小径通幽则给人以无限遐想,让人流连忘返。
西方艺术从诞生初期就注重写实、细致入微。
在西方,无论是雕塑还是油画在初期都更注重写实,通过对画作的细节刻画体现人物或者景物最真实的一面。
早期的雕刻艺术家们也十分看重雕塑的比例关系与空间关系,准确地营造出雕塑的体态之美,所以透视学也诞生于西方。
由此可见,西式园林中严谨的比例关系与空间关系正是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因此西方园林设计整体布局工整,细节之处十分精巧。
(三)文学层面的差异中国古诗词可以用寥寥数词描绘出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便给人无限意境,寄托了作者的愁苦之情。
很多西方人无法理解为什么由几个名词组合而成的诗句能有如此丰富的含义,因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多是理性化的,很难理解中国古诗文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