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策略(1)

  • 格式:doc
  • 大小:453.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策略

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章光虎

重庆市荣昌区玉屏实验小学窦晓丽

摘要:“数据分析观念”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新课标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基于目前大多数小学教师对统计教学的认识偏失为切入点,力求以教学案例的形式,从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以案例分析为手段为主要手段,以“通过数据进行推理”为主要方法,以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为主要载体等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选择方法的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达成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全方位深入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之前的“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突出了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这一教学的核心。数据分析观念不仅要求学生了解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要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整理数据,通过分析才能作出判断和决策,体会数据中蕴含的多重信息,而且体验同样的信息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在应用时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其形成是学生对亲身经历的领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于统计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应用价值的认识。因此,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各个过程,掌握统计的含义,使学生有所领悟是统计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这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最为有效的手段。

一、以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发展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首先要让学生遇到问题后,能想到用统计这个工具解决问题,这就是统计意识,而不仅仅是学会统计的具体操作步骤。

案例1:重庆市特级教师刘红斌的小学一年级统计。

解析:我们可以看出,整个数学活动都是在围绕解决问题展开,而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让学生充分的体会了数据中蕴涵的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的过程,这也是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学生遇到一个问题,“班上春游去的地方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学生经过自己思考,想出了一个方案:数一数想去哪儿的人数多,就去哪儿。这个方案的制定就是我们统计中最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很好地体现了课标中“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活动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案例2: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解析: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统计,教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想知道哪种小动物来得多?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情境理解统计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二、以案例分析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选择合适方法的能力

课程标准在数据分析观念提出这样的要求:“了解对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课标要求如何在教学环节中实施、落实呢?

案例3:在六年级统计整理复习课中,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要统计奥运会金牌数,用什么统计图整理数据比较合适?

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要根据需要选择统计图。

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出示下图:

说明:学生通过这样前期的思辨、后面的对比,体会了数据整理方式的多样性,都是对金牌的数据进行整理,但聚焦的点不一样,选择的统计图就不一样。所以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式整理数据。

三、以“通过数据进行推理”为主要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史宁中教授曾指出:“统计的核心是通过数据进行推理”。由此可见,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对培养学生的数据推理能力的重要作用。

案例4: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解析:这道题不是简单的会看折线统计图,它要求同学们通过数据分析,根据10月、11月、12月销售量情况,判断出哪张统计图统计的是毛衣的结论,这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通过数据进行推理的能力。

案例5: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解析:此题希望学生通过对比两个扇形统计图,理解数据蕴涵的信息: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以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前应试中考的多数是知识技能方面的东西,对统计而言,经常考的就是画统计图,填统计表,算平均数。而统计意识则属于数学思维层面的内容,它是现实生活情境的一种反应,不容易用纸、笔出题来测试。又如像收集数据这样的问题,考试的时候很难提供让学生独立收集数据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有些一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太重视这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这方面能力的缺失。

案例6: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收集、分析数据并做出判断的能力,体会数据蕴涵着信息的能力,但是教师在执教时,对于这种类型的题很多都跳过不做,或者布置课后作业,然后不了了之,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让学生去收集这组数据是件很麻烦的事情,甚至老师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况且考试又不会让学生收集这类数据,所以这类题目,一般就成为了教材的“花瓶”。

实际上诸如此类的统计活动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合作意识,进而提高其统

计能力,因此教师可做以下教学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分管后勤的老师要给各年级学生准备不同的节日礼物,需要知道我们学校各年级人数情况。

2.制定方案。如果请你去调查,你准备怎么收集数据?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研究,交流方案(方案1:做操的时候一个班一个班的数。方案2:调查学生、老师。方案3:直接调查教导主任)。

3.分组实施。根据情况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限定用两天的时间收集数据

4.汇报交流。第三天上课的时候交流各组的情况。经过同学们统计,数在操场上做操时的同学人数,得到了一组大概的数据。他们还交流了他们数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做操的时候,都在运动,不容易数清楚,还有可能有请假的情况;有时候分不清这个班是哪个年级的;最后解释可能我们这个数据有误差。调查同学、老师小组也得到了数据,也说了他们在收集数据时遇到的问题:一年级的同学,不知道自己班上有多少人,有时候问同一个班,却得到几个不同的数据,还有下课时间有限,一次课间只能调查2、3个班。调查教导主任的小组没收集到数据。他们的理由是:第一天问了很多人才弄清楚管学籍的老师是谁。在哪个办公室。第二天,上午他正巧开会去了,下午终于找到了,他问我们要这个数据干什么?解释一阵后,他说要在电脑里面找一找,让今天去问他。今天还没来得及,所以没找到数据。

5.教师总结、点评。

解析:很显然,如果光看统计结果的话,这个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甚至有些结果也是错误的。但是,我们需要的、学生需要的是这个统计结果吗?李希贵在他的学校管理沉思录中讲到:“我们所有活动的背后都是教育,而不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的收获是大大的,他收获的是整个统计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知道了做一件事情,要先制定方案;他收获了收集数据过程的艰辛,有些事情需要合作,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这些的收获显然是学生在课堂上,老师怎么讲,怎么教也学不会的。

案例7:对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调查分析[引用2011版课标标准附2例19]

[说明]学校一般每年都要测量学生的身高,这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因此这个问题可以贯穿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求可以有所不同。希望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都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在第一学段,主要让学生感悟可以从数据中得到一些信息。教学中可以作如下设计:

1.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