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局组织和程序安排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坊制:也称闾里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坊作为居住区(城内居住区划分成许多里坊,里坊内有街巷)。商业和手工业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四周用高墙围起来,设里门和市门,里卒和市令看管把守。全城实行宵禁。春秋到隋唐时实行,北宋时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而取消。

旋子彩画:在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应用范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其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并以此作为母题。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任斗拱传递到柱上,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小木作: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非结构构件叫小木作(如:门、窗、天花、家具、陈设等)。大木作: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一切结构构件的木作叫大木作(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坊、檩等组成)。

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上较复杂。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各朝代具体形式也有新变化。叠涩和束腰是基本构建。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北宋将作监李戒。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即把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屋用“材”。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

经幢:在八角形石柱上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至宋,辽时颇为发展,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后来根据用途的不同而又有经塔、墓塔等的区别。我国的佛塔在长期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以及小乘佛教的佛塔几类。

一颗印:以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为特征,是云南昆明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屋形式。它由正房、耳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主要特点是:1、毗连式建筑构成“三间四耳倒八尺”,2楼房隔局,3天井狭小,4正房较高,双坡屋顶,耳房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以提升外墙高度,5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塔,6独门独户,高墙小窗,外墙高且厚,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坛庙:伴随着祭祀活动,相应的产生场所、构筑物和建筑物即为坛庙,主要有三类:1祭祀自然神,2祭祀祖先,3先贤祠庙。

古希腊柱式:一种是流行于小亚细亚先进共和城邦里的爱奥尼式,一种是意大利、西里一带寡头制城邦里的多立克式,它们分别表现着清秀柔美和刚劲雄健的鲜明性格。

古罗马的叠柱式:把希腊晚期的叠柱式向前推进一步,底层用塔斯干柱式或新的罗马式多立克柱式。二层用爱奥尼柱式,三层用科林斯柱式。如果还有第四层,则用科林斯的壁柱。新的法则是,上层柱子的轴线比下层的略向后退,显得稳定。但在罗马,极少有纯柱式的叠加,几乎都是券柱式的叠加。

哥特教堂骨架券:在十字拱上使用骨架券,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的4角。十字拱成了框架式的。

古典主义:是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总潮流。它的哲学基础是反映自然科学初期的重大成就的唯理论;它的政治任务是颂扬古罗马帝国之后最强大的专制政体,路易十四的统

治。

花园城市:19世纪英国霍华德提出,他鉴于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亦城亦乡的花园式城市布局,使之兼具城乡两者的优点,并解决资本主义城市的固有矛盾。他指出的以母城为核心,围绕之发展子城的卫星城市理论,并强调城市周围保留广阔绿化带的原则。它对城乡关系,城市结构,城市经济,城市环境面貌等都提出了见解。对成规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是现代英国卫星城镇产生的理论基础。

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8年格罗皮乌斯、柯布和S.基甸在瑞士建立38个国家24位代表建筑师组成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其目的是反抗学院派的势力斗争,为现代主义指明方向并发表宣言。建筑家使命是表达时代精神新建筑来体现今天的物质精神生活。建筑形象要随社会经济的改变而改变。会议的宗旨是坚持研究创作,树立独特见解。基本以居住建筑为主,也牵扯到城市规划领域28年。

全面空间:建筑大师密斯的空间理论,又称通用空间,由“流通空间”发展而来。主张设计一个大空间,可以自由划分、分隔的实用且经济的空间,标志着现代建筑设计中起决定作用的功能主义理论的终结,是60代后影响最大的空间理论。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局组织和程序安排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大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精神目标。人们对所在建筑群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也只有进入到各个院落才能真正得到。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不同,庭院的大小、形式也有差异:例如北方的住宅由开阔的前院,以求冬天有充足的阳光;南方为了减少夏天烈日曝晒之苦,庭院常做的很小,形象的称之为“天井”,这样还可以增强室内的通风效果;而山地的建筑,限于基地的狭窄,往往不能采用规整、开阔的庭院布置;公共性的建筑,则因大规模的活动场面而要求宽宏的院落。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廊院”、“三合院”、“四合院”。在园林中也常采用庭院来组织小景区,形成园中安静的一隅,这种庭院和围合方式就非常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可任意设计。

沿着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能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之想,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艺术手法。能产生步移景异、引人入胜的效果。如北京故宫,曲阜孔庙,苏州留园。

在中国古代,当一座大建筑群的功能多样、内容复杂时,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组成三条或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但其基本单元仍是各种形式的庭院。

另一种总平面形式是纵横轴线方向都作对称布置,常用于最庄重严肃的场所,如礼制建筑中的明堂、辟雍、天坛、社稷坛、地坛以及汉代的陵墓等。

对我国近代出现西方折衷主义风格建筑作简要历史评价。

西方折衷主义建筑自身充满着矛盾。虽然通过灵活模仿和自由组合历史上的各种风格,取得了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但这种创作倾向只停留于旧形式的综合,没有上升到新形式的创造。虽然达到建筑形式美的很高水平,但是却存在着严重忽视建筑功能、技术、经济的倾向。

这种状态的西方折衷主义建筑进入近代中国,必然增添了新的矛盾。一方面,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建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形成中国近代城市中的“万国建筑博览”现象。这种总体水平颇高的西方折衷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大量出现,对处于长期高度封闭的中国建筑体系,可以说是一次大规模的外来建筑文化的交流和冲击,而且这种交流和冲击,相对来说是代表先进体系的高品位、高素质的建筑文化的输入和引进,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另一方面,这批西方折衷主义建筑的传入很大部分是在外国殖民侵略背景下被动输入的,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