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考古》(1-4辑)目录中国人民大学摆放民族考古研究所
- 格式:docx
- 大小:17.29 KB
- 文档页数:7
考古信息集锦作者:来源:《大众考古》2022年第02期穷物理新族谱树揭示人类漫长历史过去20年来,遗传学家一直在研究人类的整个基因组。
牛津大学McVean和同事编译了3609个完整的基因组(除了3个尼安德特人和1个丹尼索瓦人基因组,几乎所有基因组都属于智人种)。
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一幅人类族谱,表明人类最早根源于非洲东北部。
它还提供了一些线索,表明人类到达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美洲的时间比考古记录显示的早了數万年,这暗示着更早期的迁徙尚未被发现。
这两种观点都需要考古学家的证实。
(文乐乐,科学网)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和早期现代人:扩散与适应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张晓凌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及布朗大学等合作完成的关于青藏高原人群演化历史的综述文章Denisovans and Homo sapie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dispersals and adaptations于国际性学术期刊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作为封面论文正式发表。
文章梳理并总结了当前考古学、古人类学、古气候学以及遗传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尝试从跨学科的视角重新构建丹尼索瓦人和早期现代人在青藏高原的活动历史,提出两种关于早期人群在这一高海拔极端环境中扩散和演化过程的可检验假说,希望为以后在这一区域展开更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研究工作提供启示。
甘肃白石崖洞穴古人类化石与线粒体DNA的发现表明丹尼索瓦人这一最先发现于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古老人群曾经在青藏高原东北缘较为频繁的活动。
由于缺乏考古遗存证明其永久性的在这一区域活动,且没有足够的遗传学证据表明高原的丹尼索瓦人是否携带(高频的)适应低氧环境的相关基因,因此,他们当时是否适应了高原低氧环境尚为未知之数。
而早期现代人在高海拔环境活动的考古学证据主要来自三个阶段,分别为MIS 3晚期、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及以后。
民族学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一、民族学专业及研究方向简要介绍民族学是19世纪中叶兴起的一门独立的学科,迄今仅有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史。
该学科在欧美国家主要隶属于人类学(Anthropology),为其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在美国人类学界,大体上与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相当。
我国的民族学始于20世纪初,现已被国家定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级学科。
我国的民族学主要以民族为研究对象,长期以来以国内少数民族的研究为重点,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更加成为我国各民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学术推动力量。
我校民族学专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向:(一)民族文化研究民族特征主要体现在体质和文化两大方面,民族文化研究因此也构成着民族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一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同时通过毕业论文等的研究写作,在某一具体的民族文化研究领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将来能够独立从事相关科研活动的兴趣、经验和技能。
(二)中国西北民族研究西北是我国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亦是我国开展民族学研究的最具有利条件的地区之一。
这一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需要全面掌握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时通过毕业论文等的研究写作,在某一具体的西北民族研究领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将来能够独立从事相关科研活动的兴趣、经验和技能。
(三)少数民族妇女研究少数民族妇女是少数民族社会中的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群体,亦是有关妇女研究的一个特殊的课题。
这一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有关女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同时通过毕业论文等的研究写作,在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某一具体领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将来能够独立从事相关科研活动的兴趣、经验与技能。
(四)中国西北乡土社会研究中国西北乡土社会由于其人文和自然环境相对较为特殊,其在民族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亦很独特。
这一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乡土社会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同时通过毕业论文等的研究写作,在中国西北乡土社会研究的某一具体领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将来能够独立从事相关科研活动的兴趣、经验与技能。
考研人大专业介绍之考古学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的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大学,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在文、法、哲等比较偏文的多领域国内领先,下面看一下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之考古学。
本专业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
本专业立足于中国北方地区,凭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在北方民族考古和边疆民族史研究领域的优势,目前拟定的主要学科研究方向有四个:(1)北方民族考古(2)元明清考古(3)中亚考古(4)中西文化交流考古。
本专业以历史时期在蒙古高原兴起的各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欧亚大陆草原地带古代民族的文化交流为主要研究方向,兼及北方民族体质人类学、人种学、民族学、民俗学、环境考古学和博物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目前以本专业为基点,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以及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等相关部委、省、区和校内的十几项研究课题。
已完成和发表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多种,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本专业与北京、河北、内蒙古、新疆、山东等省区文物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处田野考古实习基地。
本专业学术交流广泛,与日、俄、欧美各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相关的考古学研究机构和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关系,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与多所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大学形成常年互派留学生的交流渠道。
本学科专业起点高,涉猎面广泛,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现任教师有:魏坚教授、宋大川教授、吕学明教授、马利清副教授和王晓琨、张林虎、刘未等三名讲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学术梯队结构合理。
目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考古学概论、考古人类学方法论、北方民族考古通论、北方地区先秦考古、匈奴考古研究、鲜卑突厥契丹考古研究、蒙元考古研究、中亚考古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北方民族体质人类学研究、北方地区环境考古学研究、中国青铜器研究、中国陶瓷器研究、博物馆学理论与方法、博物馆陈列设计、考古摄影与绘图测量、西域史地、美术考古、田野考古调查和田野考古实习等。
内蒙古哈民忙哈遗址房址内⼈⾻埋藏原因辨析 内蒙古科左中旗哈民忙哈遗址引⼈瞩⽬的原因之⼀,是在⼀些房址中发现了较多的⼈⾻遗骸[1]。
经统计,2010~2012年发掘的房址中共有10座埋有⼈⾻,最⼩个体数应⼤于183具[2]。
对该遗址房内埋⼈的现象,学者们的看法不⼀[3]。
其中应以“⿏疫说”的影响最⼤,认为⿏疫导致了遗址先民的群体性死亡,出⼟⼈⾻遗骸的房址是当时的罹难场所[4]。
通过梳理已发表材料,本⽂认为“⿏疫说”的证据不⾜,可能难以成⽴。
哈民忙哈遗址房内埋⼈现象,应是“居室葬”的⼀种形式。
试简论如下。
⼀、“⿏疫说”证据不⾜ 在考古学研究中,对⼈类死亡原因的探讨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5]。
⽽那些被认为是“⾮正常死亡”的案例,则常常成为讨论的焦点。
古病理学和分⼦考古学因可以提供直接证据,被认为是⽬前判断古代居民死亡原因最有效的⼿段。
遗憾的是,专门针对哈民忙哈遗址房内所埋⼈⾻遗骸的古病理学研究,既没有发现明显的创伤,也没有发现明显的疾病导致的⾻骼异常,⽆法从⼈⾻上找到这批⼈群死亡的直接证据[6];⽽分⼦⽣物学的研究也未获得有效的古DNA数据[7]。
通过研究古代居民的年龄和性别构成,古⼈⼝学研究也常⽤来讨论⼈群的健康状况[8]。
有学者将哈民忙哈遗址与喇家、庙⼦沟两处灾难性遗址的⼈群年龄构成进⾏对⽐,认为哈民组与庙⼦沟组的年龄结构相似,很可能是相同废弃原因造成的⼀种表现形式,即某种急性传染病(瘟疫)的突然爆发导致的群体性死亡[9]。
不过,其论证过程值得进⼀步商榷。
⾸先,哈民组和庙⼦沟组的年龄结构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表⼀)。
⼆者最⼤的不同表现在青年期和中年期的死亡率上。
哈民组的青年期死亡率仅有10.4%,⽽庙⼦沟组青年期的死亡率⾼达30%;哈民组中年期的死亡率为30.2%,⽽庙⼦沟组中年期的死亡率为15%。
针对哈民组青年期的较低死亡率,持“⿏疫说”的学者认为青年期群体具有独⽴性和易变性,最可能逃离瘟疫的感染。
考古学基础知识一、狭义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
在考古学上对可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物,对不可或不能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迹,把遗物和遗迹亦总称为遗存。
田野考古的首要任务是搜集资料,搜寻物件是有助于研究人类历史的一切遗存,既有人类遗留下来的人工遗迹和人工物,也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遗存和自然地理资料,例如土样、贝壳、花粉、动物骨髂等等。
搜寻物件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从居住址、制作场,到墓葬;从日用器、兵器,到礼器、乐器、艺术品;从材料、半成品、成品,到废品、生活垃圾;从巨大的城址、长城运河,到微小的珠饰、籽种、昆虫遗体,以及直径在10-100微米的孢粉,都在搜寻之列。
1、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
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
其中考古调查是在基本不破坏原有遗存的情况下,对遗存进行考察、记录,有选择地收集暴露出来的遗物,并确定需要保护的遗存。
发掘是通过挖掘来揭露遗迹,收集遗物,记录各种现象。
清理是在遗存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对其残留部分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也可以把清理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发掘。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次工作兼有几种工作方式,如调查中常配以试掘,正式发掘也要边发掘边调查。
2、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田野考古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野外工作、室内整理、编写发表报告。
1) 准备:地面踏查是我国现阶段田野调查的主要形式。
地面踏查分为全面普查、专题调查、预备调查、区域系统调查。
钻探是利用探铲取得一定地点的文化堆积资料,它比发掘省工、破坏性小,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较大面积的地下情况。
A、水边——古代生活靠水,所以遗址多在山区水边,所以说长江黄河是母亲河,古文明都有水源,如二里头等都是与河流密不可分;丘陵——古代为了逃避水难B、在地面上有无古代遗物(如陶片),根据常识判断是哪个时期的文物,判断哪个时代的人在此生活C、根据崖的土质判断此前是否有人在此生活过,调查记录(在郑州等地曾做过大规模调查,非常辛苦) 2) 田野发掘打报告给国家文物局,经过审批才能进行挖掘,购买物资、挖掘时间长短不等,从几个月到几年。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北大1993-2006专业题及答案,耸哥去年提供,今泽被后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Tue Oct 10 21:44:58 2006)1993年考题名词解释1直立人:直立人化石最早发现于爪洼,1891年荷兰Dubois发现一块头骨化石,后又发现骰骨化石,1894年正式命名为直立猿人,现称人属直立种。
中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主要包括蓝田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等,中国最早直立人脑量为800-1000ml,一般认为直立人存在的时间为距今200-20万年2类型学:也称为形态学或标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论。
在近代科学中,生物学最早使用这种方法。
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
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
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3铜石并用时代: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从此确立了这一概念。
铜石并用时代以红铜的使用为开始的标志。
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
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时代则是晚期铜石并用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不仅仅是红铜,还有黄铜、青铜,只是后二者较少。
4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5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得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辛遗址的发掘。
主要分布于泰山南北两侧及汶河、泗河流域,年代在公元前5500-4200年之间。
典型的遗址除北辛遗址外,还有泰安大汶口遗址的下文化层、兖州王因遗址的下文化层等。
北辛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如下:房子多为带门道的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室内灶面与居住面持平。
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晚期有少量二次葬和两个人以上的合葬墓,流行生前拔除侧门齿的风俗。
第一章考古学文化相关文献1.核心文献:(1)林沄:《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2期。
收入《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2)马赛:《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关系的思考——“先周文化”研究反思》,《文博》2008年5期。
2.扩展阅读:(1)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第4期。
(2)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
收入《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3)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4)张忠培:《研究考古学文化需要探索的几个问题》,《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收入《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
(5)张忠培:《民族学与考古学的关系》,《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
(6)焦天龙:《西方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演变》,《南方文物》2008年3期。
3.思考:林文中探讨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主要观点是什么?目前从考古学角度探索先周文化有哪些途径?对此,马文是从什么角度提出质疑的?第二章地层学、类型学及相关文献1.核心文献:(1)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第5期。
(2)严文明:《考古资料整理中的标型学研究》,《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4期。
收入《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2.扩展阅读:(1)苏秉琦、殷玮璋:《地层学和器物形态学》,《文物》1982年第4期。
(2)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
收入《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3)俞伟超:《关于“考古类型学”的问题》,《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
从考古发现探寻拓跋鲜卑族源及名称由来聂定【摘要】追本溯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拓跋鲜卑虽然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作为中华民族曾经的一员,在历史上建立的强大的北魏王朝,由其创立的均田制、户调制等都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以鲜卑早期的考古发掘为切入点,结合历史文献,论证出拓跋鲜卑族源的多元化以及族名形成的长期化.【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02【总页数】4页(P26-29)【关键词】拓跋鲜卑;考古遗址;族源和族名【作者】聂定【作者单位】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89对于鲜卑的研究一直是北方民族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建立北魏王朝、创建均田制、颁布租调制的拓跋鲜卑早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对于其族源和族名的研究,温玉成通过对拓跋鲜卑早期遗址嘎仙洞的研究,认为拓跋鲜卑起源于北夷索离,后在檀石槐并入鲜卑[1];陈棠栋、陆思贤通过对拓跋鲜卑墓葬中出现的的龙形动物纹饰牌的研究,认为拓跋鲜卑族源为华夏族是皇帝的后裔[2];孙进己从与拓跋鲜卑相关的史书中研究,认为拓跋鲜卑本为匈奴后改名为鲜卑[3];罗新的《论拓跋鲜卑之得名》,通过语言学的研究,认为其拓跋之名来自于当时部落时期的首领职称[4];此外还有张久和、金刚、何光岳、张博泉、姚薇元、马长寿、林幹等人对其族源和族名进行过相关研究。
但是还未有文章针对拓跋鲜卑早期墓葬材料对其族源以及族名进行研究,而墓葬作为先人最后的归宿,其所涵盖的信息非常丰富,故本文以拓跋鲜卑早期考古发现为切入点结合史籍记载,进而论述其族源及族名。
一、拓跋鲜卑早期考古发现拓跋鲜卑早期的考古发现主要有呼伦贝尔地区的扎赉诺尔鲜卑墓群[5]、团结鲜卑墓地[6]、拉布达林拓跋鲜卑墓群[7]、二兰虎沟拓跋鲜卑墓群[8]、伊敏河拓跋鲜卑墓葬等拓跋鲜卑早期墓葬以及拓跋鲜卑早期的嘎仙洞遗址。
Ancient Civilizations ReviewVolume 252005.6CONTENTSz Social archaeology and settlement archaeology / Yang Jianhuaz New progresses of the communicative study on the prehistoric civilization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zi River valley and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 Chen Jianz A discussion on the large turquoise dragon newly discovered in Erlitou site / Gu Wenz The recording of the sunrise at the midwinter day seen in the oracle and bone inscriptions excavated from east Huayuanzhuang / Wu Jiabiz A further study on the occupant of the tomb M63 at the cemetery of the Jin marquises / Sun Qingweiz An interpretation on yiri / Dong Shanz Preface of Peng Minghan’s A Study on Wucheng Culture, an important work of China’s southern bronze cultures / Li Boqianz Abstracts of seven Ph D dissertationsPUBLISHED BY AURORA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PEKING UNIVERSITY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二十五期二○○五年六月●社会考古学与聚落考古/杨建华●黄河长江上游史前文明互动研究的新进展/陈 剑● 论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顾 问● 花园庄东地甲骨文中的冬至日出观象记录/武家璧● 晋侯墓地M63墓主再探/孙庆伟● “弌日”解/董 珊● 中国南方青铜文化研究的一部力著──彭明瀚《吴城文化研究》序/李伯谦●学术交流动态● 柯林·伦福儒教授偕夫人来华讲学/秦岭● Clifford Price教授与Tim Williams教授访华考察红山文化遗址保护问题/秦 岭● 研究生论文摘要(7篇)● 《太原古交旧石器与晚更新世早期人类活动》/于振龙● 《中国早期陶器研究》/王涛● 《燕辽、海岱、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研究》/员雪梅● 《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的整理与研究》/李锺淑● 《商周墓葬比较研究》/张明东● 《汉墓结构和随葬釉陶器的类型及其变迁》/杨哲峰● 《朝鲜半岛三国时期寺院平面布局类型研究》/朴待男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 1社会考古学与聚落考古杨建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20世纪80年代初,新考古学的大量许诺,诸如寻找文化变化的原因(或原动力)以及普遍的发展规律等,没有取得令人信服的结论,人们开始对文化生态学和文化进化论产生了怀疑。
[整理版]考古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第一节01.文化遗存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既包括人们加工过的实物,还包括未经加工但使用过的实物。
遗迹即不可搬动者,如宫殿、房基、矿井、城堡、坟墓、路土等;遗物为可搬动者,如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或装饰品等。
02.考古地层学一群人定居于某地,在活动的过程中,必定会在天然的“生土”之上遗留下一些文化遗存和其他有机物。
天长地久,这些遗留物和自然力作用搬运来的其他物质,会形成一种颜色、质地不同于“生土”的“熟土”。
考古学中就将这种熟土称为文化层或文化堆积。
如果后人又在此居住,则会在原来的文化层上再堆积新的文化层,长此以往,文化层将越来越厚,层次也会越来越多。
按理,新的文化层总会迭压或破坏(打破)老的文化层,易言之,新的文化层的年代总是晚于老的文化层。
在考古发掘中根据这个原则,使用各种技术和手段把不同的文化层层次分辨出来,确定孰早孰晚。
03.考古类型学认识考古发掘所获的一群文化遗存,首先必须对其个体进行比较,进而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最后才是整体;但不同类的东西不能进行比较。
考古类型学就是把用途、制法相同的文化遗存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比出各类文化遗存的演变系列。
这个演变系列一般就是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演变过程,从而体现出文化遗存个体的相对早晚时序以及源流关系。
进而认识整体的文化遗存。
04.考古学文化一群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具有自生特点的文化遗存群,即可甄别为一个考古学文化。
可以想见,这一群人很可能在血缘上同一血统,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具有包括精神文化在内的可辨认的统一文化,在意识上一般自我认同和排他。
而具有这4点特征的人们共同体,即可被认为是一个族的共同体。
因此,一个考古学文化的创造者与一个族的共同体有密切联系。
05.碳,14测年凡以碳水化合物为养料的生物机体中都含有碳-14同位素。
CSSCI (2014-2015)来源期刊目录(共533种,按刊名音序分学科排列)管理学来源期刊目录(29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公共管理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CN23-1523/F 2管理工程学报浙江大学CN33-1136/N 3管理科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CN23-1510/C 4管理科学学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CN12-1275/G3 5管理评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CN11-5057/F 6管理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CN11-1235/F 7管理学报华中科技大学CN42-1725/C 8华东经济管理安徽经济管理学院CN34-1014/F 9经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CN11-1047/F 10经济体制改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CN51-1027/F 11科技管理研究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CN44-1223/G3 12科技进步与对策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CN42-1224/G3 13科学管理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软科学研究会CN15-1103/G3 14科学学研究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CN11-1805/G3 15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等CN12-1117/G3 16科研管理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CN11-1567/G3 17南开管理评论南开大学商学院CN12-1288/F 18软科学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CN51-1268/G3 19外国经济与管理上海财经大学CN31-1063/F 20系统工程湖南省系统工程与管理学会CN43-1115/N 2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系统工程学会CN11-2267/N 22系统管理学报上海交通大学CN31-1977/N 23研究与发展管理复旦大学CN31-1599/G3 24预测合肥工业大学预测与发展研究所CN34-1013/N 25中国管理科学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CN11-2835/G3 26中国行政管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CN11-1145/D 27中国科技论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CN11-1344/G3 28中国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CN11-1730/N 29中国软科学中国软科学研究会CN11-3036/G3马克思主义来源期刊目录(16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CN37-1065/D 2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等CN11-3404/D 3党史研究与教学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省中共党史学会CN35-1059/A 4国外理论动态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CN11-4507/D 5红旗文稿求是杂志社CN11-4904/D 6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CN11-1454/G4 7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CN11-2797/D 8理论视野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CN11-3953/A 9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CN11-3591/A 10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CN11-3040/A 11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等CN31-1672/A 12求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CN11-1000/D 13社会主义研究华中师范大学CN42-1093/D 14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高等教育出版社CN11-4062/G4 15中共党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室CN11-1675/D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CN11-3527/D 哲学来源期刊目录(12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道德与文明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会科学院CN12-1029/B 2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山西大学、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CN14-1354/G33孔子研究中国孔子基金会CN37-1037/C 4伦理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CN43-1385/C 5世界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CN11-4748/B 6现代哲学广东哲学学会CN44-1071/B 7哲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CN11-1141/B 8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CN11-1140/B 9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学会CN11-3042/B 10周易研究山东大学、中国周易学会CN37-1191/C 11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CN11-1518/N 12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CN11-1649/B 宗教学来源期刊目录(3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世界宗教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CN11-3631/B 2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CN11-1299/B 3宗教学研究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CN51-1069/B 语言学来源期刊目录(23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当代修辞学复旦大学CN31-2043/H 2当代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CN11-3879/H 3方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CN11-1052/H 4汉语学报华中师范大学CN42-1729/H 5民族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CN11-1216/H 6世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大学CN11-1473/H 7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CN31-1038/H 8外语电化教学上海外国语大学CN31-1036/G4 9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大学CN61-1023/H 10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CN31-1964/H 11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CN11-1251/G4 12外语界上海外国语大学CN31-1040/H 13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CN23-1071/H 14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大学CN21-1060/H 15现代外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CN44-1165/H 16语文研究山西省社会科学院CN14-1059/H 17语言教学与研究北京语言大学CN11-1472/H 18语言科学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CN32-1687/G 19语言文字应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CN11-2888/H 20语言研究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CN42-1025/H 21中国翻译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等CN11-1354/H 22中国外语高等教育出版社CN11-5280/H 23中国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CN11-1053/H 外国文学来源期刊目录(6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 1当代外国文学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CN32-1087/I 2俄罗斯文艺北京师范大学CN11-5702/I 3国外文学北京大学CN11-1562/I 4外国文学北京外国语大学CN11-1248/I 5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CN11-1068/I 6外国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CN42-1060/I 中国文学来源期刊目录(16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当代文坛四川省作家协会CN51-1076/I 2当代作家评论辽宁省作家协会CN21-1046/I 3红楼梦学刊中国艺术研究院CN11-1676/I 4鲁迅研究月刊北京鲁迅博物馆CN11-2722/I5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CN11-1443/I 6南方文坛广西文联CN45-1049/I 7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CN11-1037 8文学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CN11-1009/I 9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华东师范大学CN31-1152/I 10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艺术研究院CN11-1581/J 11文艺争鸣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CN22-103112小说评论陕西省作家协会CN61-1071/J 13新文学史料人民文学出版社CN11-1283/I 14扬子江评论江苏省作家协会CN32-1787/I 15中国比较文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N31-1694/I 16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现代文学馆CN11-2589/I 艺术学来源期刊目录(21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北京舞蹈学院CN11-3982/J 2当代电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CN11-1447/G2 3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家协会CN11-1528/J 4美术观察中国艺术研究院CN11-3665/J 5美术研究中央美术学院CN11-1190/J 6民族艺术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CN45-1052/J南京艺术学院CN32-1008/J 7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8世界电影中国电影家协会CN11-2023/G2 9文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CN11-1672/J 10戏剧中央戏剧学院CN11-1159/J 11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CN31-1140/J 12戏曲艺术中国戏曲学院CN11-1172/J 13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学报CN33-1068/J 14艺术百家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CN32-1092/J 15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CN11-1665/J上海音乐学院CN31-1004/J 16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7中国电视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CN11-2750/J 18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家协会CN11-1136/J 19中国音乐学中国艺术研究院CN11-1316/J 20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央音乐学院CN11-1183/J 21装饰清华大学CN11-1392/J 历史学来源期刊目录(26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 1安徽史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CN34-1008/K 2当代中国史研究当代中国研究所CN11-3200/K 3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CN32-1096/K 4古代文明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等CN22-1213/K 5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CN11-1158/K 6近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CN11-1215/K 7抗日战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CN11-2890/K 8历史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CN11-1265/G2 9历史教学历史教学社CN12-1010/G4 10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CN11-1213/K 11民国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CN32-1012/G2 12清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CN11-2765/K 13史林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CN31-1105/K 14史学集刊吉林大学CN22-1064/K 15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CN11-2943/K 16史学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CN11-1667/K 17史学月刊河南大学、河南省历史学会CN41-1016/K18世界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CN11-1046/K 19文史中华书局CN11-1678/K 20文献国家图书馆CN11-1588/G2 21西域研究新疆社会科学院CN65-1121/C 22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CN11-2795/K 2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陕西师范大学CN61-1027/K 24中国农史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等CN32-1061/S 25中国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CN11-1039/K 26中华文史论丛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CN31-1984/K 考古学来源期刊目录(7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敦煌研究敦煌研究院CN62-1007/K 2故宫博物院院刊故宫博物院CN11-1202/G2 3江汉考古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CN42-1077/K 4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CN11-1208 5考古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CN11-1209 6考古与文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CN61-1010/K 7文物文物出版社CN11-1532/K 经济学来源期刊目录(73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财经科学西南财经大学CN51-1104/F 2财经理论与实践湖南大学CN43-1057/F 3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CN33-1154/F 4财经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CN21-1096/F 5财经研究上海财经大学CN31-1012/F 6财贸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CN11-1166/F 7财贸研究安徽财经大学CN34-1093/F 8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CN11-1077/F 9产业经济研究南京财经大学CN32-1683/F 10城市发展研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N11-3504/TU 11城市问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CN11-1119/C 12当代财经江西财经大学CN36-1030/F 13当代经济科学西安交通大学CN61-1400/F 14当代经济研究吉林财经大学CN22-1232/F 15改革重庆社会科学院CN50-1012/F 16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广东财经大学CN44-1446/F 17国际金融研究中国国际金融学会CN11-1132/F 18国际经济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CN11-3799/F 19国际经贸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CN44-1302/F 20国际贸易中国商务出版社CN11-1600/F 21国际贸易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CN11-1692/F对外经济贸易大学CN11-3645/F 22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3河北经贸大学学报河北经贸大学CN13-1207/F 24宏观经济研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CN11-3952/F 25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CN11-1078/F 26价格理论与实践中国价格协会CN11-1010/F 27江西财经大学学报江西财经大学CN36-1224/F 28金融经济学研究广东金融学院CN44-1696/F 29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学会CN11-1268/F 30经济经纬河南财经政法大学CN41-1421/F 31经济科学北京大学CN11-1564/F 32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CN11-1517/F 33经济评论武汉大学CN42-1348/F 34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CN11-1591/F35经济问题山西省社会科学院CN14-1058/F 36经济问题探索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CN53-1006/F 37经济学(季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N11-6010/F 38经济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CN11-1057/F 39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CN51-1312/F 40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CN11-1081/F 41经济与管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CN11-1384/F 42经济纵横吉林省社会科学院CN22-1054/F 43南方经济广东经济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CN44-1068/F 44南开经济研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CN12-1028/F 45农村经济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CN51-1029/F 46农业技术经济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CN11-1883/S 47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CN11-1323/F 48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山西财经大学CN14-1221/F 49商业经济与管理浙江工商大学CN33-1336/F 50上海财经大学学报上海财经大学CN31-1817/C 51上海经济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CN31-1163/F 52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会CN11-1024/F 53审计与经济研究南京审计学院CN32-1317/F 54世界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CN11-1138/F 55世界经济文汇复旦大学CN31-1139/F 56世界经济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CN31-1048/F 57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CN32-1544/F 58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CN11-1087/F 59税务研究中国税务杂志社CN11-1011/F 60现代经济探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CN32-1566/F 61现代日本经济吉林大学、全国日本经济学会CN22-1065/F 62亚太经济福建社会科学院CN35-1014/F 63云南财经大学学报云南财经大学CN53-1209/F 64证券市场导报深圳证劵交易所综合研究所CN44-1343/F 65政治经济学评论中国人民大学CN11-5859/D 66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CN11-3536/F 67中国经济问题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CN35-1020/F 68中国农村观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CN11-3586/F 69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CN11-1262/F 70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CN35-1023/F 71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CN11-2640/F 7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CN42-1663/F 73中央财经大学学报中央财经大学CN11-3846/F 政治学来源期刊目录(32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北京行政学院CN11-4054/D 2当代亚太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等CN11-3706/C 3德国研究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CN31-2032/C 4东北亚论坛吉林大学CN22-1180/C 5东南亚研究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CN44-1124/D 6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CN11-4809/D 7公共行政评论广东省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中心CN44-1648/D 8国际观察上海外国语大学CN31-1642/D 9国际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CN11-3959/D 10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CN11-1504/D 11国际政治研究北京大学CN11-4782/D 12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国家行政学院CN11-4097/D 13行政论坛黑龙江省行政学院CN23-1360/D14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江苏省行政学院CN32-1562/C 15理论探索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CN14-1079/C 16理论探讨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CN23-1013/D 17理论学刊中共山东省委党校CN37-1059/D 18理论与改革中共中央四川省委党校CN51-1036/D 19美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华美国学会CN11-1170/C 20南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等CN11-1306/C 21南洋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CN35-1054/C 22欧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CN11-4899/C 23日本学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华日本学会CN11-2747/D 24上海行政学院学报上海行政学院CN31-1815 25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CN11-1343/F 26台湾研究集刊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CN35-1022/C 27太平洋学报中国太平洋学会CN11-3152/K 28探索中共重庆市委党校CN50-1019/D 29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外交学院CN11-5370/D 30现代国际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CN11-1134/D 31政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CN11-1396/D 32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中共中央党校CN11-3847/C 法学来源期刊目录(21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比较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CN11-3171/D 2当代法学吉林大学CN22-1051/D 3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CN61-1470/D 4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CN42-1664/D 5法学华东政法大学CN31-1050/D 6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CN11-3212/D 7法学论坛山东省法学会CN37-1343/D 8法学评论武汉大学CN42-1086/D 9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CN11-1162/D 10法学杂志北京市法学会CN11-1648/D 11法制与社会发展吉林大学CN22-1243/D 12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华东政法大学CN31-2005/D 13环球法律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CN11-4560/D 14清华法学清华大学CN11-5594/D 15现代法学西南政法大学CN50-1020/D 16政法论丛山东政法学院CN37-1016/D 17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CN11-5608/D 18政治与法律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CN31-1106/D 19知识产权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CN11-2760/N 20中国法学中国法学会CN11-1030/D 21中外法学北京大学CN11-2447/D 社会学来源期刊目录(10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妇女研究论丛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妇女研究会CN11-2876/C 2青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CN11-3280/C 3人口学刊吉林大学CN22-1017/C 4人口研究中国人民大学CN11-1489/C 5人口与发展北京大学CN11-5646/F 6人口与经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CN11-1115/F 7社会上海大学CN31-1123/C 8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CN11-1100/C 9中国青年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CN11-2579/D 10中国人口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CN11-1043/C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北方民族大学CN64-1065/G4广西民族大学CN45-1349/C 2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3广西民族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问题研究中心CN45-1041/C 4贵州民族研究贵州省民族研究所CN52-1001/C 5民俗研究山东大学CN37-1178/K 6民族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CN11-2688/G4 7民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CN11-1217/C 8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等CN63-1016/C 9世界民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CN11-3673/C 10西北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大学CN62-1035/D西南民族大学CN51-1671/C 11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12中国藏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CN11-1725/C 13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中南民族大学CN42-1074/C中央民族大学CN11-3530/C 14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新闻学与传播学来源期刊目录(15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编辑学报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CN11-2493/G3 2编辑之友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CN14-1066/G2 3出版发行研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CN11-1537/G2 4出版科学湖北省编辑学会、武汉大学CN42-1618/G2 5当代传播新疆日报社、新疆新闻工作者协会CN65-1201/G2 6国际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CN11-1523/G2 7科技与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CN11-3209/G3 8现代出版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等CN11-5979/G2中国传媒大学CN11-5363/G2 9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0新闻大学复旦大学CN31-1157/G2 11新闻记者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等CN31-1171/G2 12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CN11-3320/G2 13中国编辑中国编辑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CN11-4795/G2 14中国出版新闻出版报社CN11-2807/G2 15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等CN11-2684/G3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来源期刊目录(20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大学图书馆学报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CN11-2952/G2 2档案学通讯中国人民大学CN11-1450/G2 3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学会CN11-1226/G2 4国家图书馆学刊中国国家图书馆CN11-4099/G2 5情报科学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吉林大学CN22-1264/G2 6情报理论与实践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CN11-1762/G3CN11-2257/G3 7情报学报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8情报杂志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CN61-1167/G3 9情报资料工作中国人民大学CN11-1448/G3 10图书馆湖南图书馆CN43-1031/G2 11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协会等CN12-1020/G2 12图书馆建设黑龙江省图书馆学会、黑龙江省图书馆CN23-1331/G2 13图书馆论坛广东省中山图书馆CN44-1306/G2 14图书馆学研究吉林省图书馆CN22-1052/G2 15图书馆杂志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上海图书馆CN31-1108/G2CN11-1541/G2 16图书情报工作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图书馆)17图书情报知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CN42-1085/G2 18图书与情报甘肃省图书馆CN62-1026/G2 19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CN11-2856/G2 20中国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CN11-2746/G2教育学来源期刊目录(36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大学CN11-4848/G4 2比较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CN11-2878/G4 3大学教育科学湖南大学等CN43-1398/G4 4电化教育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等CN62-1022/G4 5复旦教育论坛复旦大学CN31-1891/G4 6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等CN42-1026/G4 7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等CN42-1024/G4 8高教探索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CN44-1109/G4 9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CN11-5047/D 10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CN43-1381/G4华东师范大学CN31-1007/G4 1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12江苏高教江苏教育报刊总社CN32-1048/G4 13教师教育研究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等CN11-5147/G4 14教育发展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CN31-1772/G4 15教育科学辽宁师范大学CN21-1066/G4 16教育学报北京师范大学CN11-5306/G4 17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CN11-1281/G4 18教育研究与实验华中师范大学CN42-1041/G4 19教育与经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CN42-1268/G4 20开放教育研究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上海电视大学CN31-1724/G4 21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CN11-1278/G4 2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清华大学CN11-1610/G4 23全球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CN31-1842/G4 24外国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CN22-1022/G4 25现代大学教育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等CN43-1358/G4 26现代教育技术清华大学CN11-4525/N 27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四川广播电视大学CN51-1580/G4 28现代远距离教育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等CN23-1066/G4 29学前教育研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长沙师范学校CN43-1038/G4 30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CN11-1736/G4 31远程教育杂志浙江广播电视大学CN33-1304/G4 32中国电化教育中央电化教育馆CN11-3792/G4 33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刊社CN11-1200/G4 34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CN11-2962/G4 35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学会CN11-2606/G4 36中国特殊教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CN11-3826/G4体育学来源期刊目录(10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北京体育大学CN11-3785/G8 2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CN31-1005/G8 3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CN21-1081/G 4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N11-1295/G8 5体育学刊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CN44-1404/G8 6体育与科学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CN32-1208/G8 7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CN12-1140/G8 8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CN42-1105/G8 9西安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CN61-1198/G8 10中国体育科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CN11-2284/G8统计学来源期刊目录(4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数理统计与管理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CN11-2242/O1 2统计研究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CN11-1302/C3统计与决策湖北省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CN42-1009/C 4统计与信息论坛西安财经学院、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高教分会CN61-1421/C 心理学来源期刊目录(7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CN11-1608/B 2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学会CN31-1582/B 3心理科学进展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CN11-4766/R 4心理学报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CN11-1911/B 5心理学探新江西师范大学CN36-1228/B 6心理与行为研究天津师范大学CN12-1348/B 7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协会CN43-1214/R 综合性社科来源期刊目录(50种)序号期刊名称主办(管)单位CN号1北京社会科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CN11-1105/C 2东南学术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35-1197/C 3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院CN37-1062/C 4读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CN11-1073/G2 5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福建社会科学院CN35-1248/C 6甘肃社会科学甘肃省社会科学院CN62-1093/C 7广东社会科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CN44-1067/C 8贵州社会科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CN52-1005/C 9国外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CN11-1163/C 10河北学刊河北省社会科学院CN13-1020/C 11河南社会科学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41-1213/C 12湖北社会科学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CN42-1112/C 13湖南社会科学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43-1161/C 14江海学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CN32-1013/C 15江汉论坛湖北省社会科学院CN42-1018/C 16江淮论坛安徽省社会科学院CN34-1003/G0 17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CN32-1312/C 18江西社会科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CN36-1001/C 19开放时代广州市社会科学院CN44-1034/C 20兰州学刊兰州市社会科学院等CN62-1015/C 21南京社会科学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等CN32-1302/C 22内蒙古社会科学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CN15-1011/C 23求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CN43-1008/C 24人文杂志陕西省社会科学院CN61-1005/C 25山东社会科学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37-1053/C 26社会科学上海社会科学院CN31-111227社会科学辑刊辽宁社会科学院CN21-1012/C 28社会科学家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45-1008/C 29社会科学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CN51-1037/C 30社会科学战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CN22-1002/C 31思想战线云南大学CN53-1002/C 32探索与争鸣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31-1208/C 33天津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院CN12-1047/C 34文史哲山东大学CN37-1101/C 35新疆社会科学新疆社会科学院CN65-1211/F 36学海江苏省社会科学院CN32-1308/C 37学术交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23-1048/C 38学术界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34-1004/C 39学术论坛广西社会科学院CN45-1002/C 40学术研究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44-107041学术月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CN31-1096/C。
目录
序言(i )
细石叶技术的生态适应性——以中国北方的旧石器材料为视角仪明洁(1 )小珠山下层文化的分期与类型毕德广乌云花(15 )
小黑石沟遗址相关问题研究陈海霖(33 )
齿柄舌铜刀研究吕学明(59 )
鲁东南西周至春秋早期的文化谱系研究曹斌(75 )
周代燕国都城研究陈姝婕(99 )
新疆北部青铜至铁器时代古代人群的颅骨测量学研究张林虎(113)
中国北方地区汉代仿木构墓葬建筑形制研究赵明星(135)
南匈奴概念的界定及其文化遗存的辨析马利清(157)
包头三座东汉中晚期墓葬比较研究郝园林(173)
曹操墓刻铭石牌名物小考李梅田(181)
我国考古中发现早的稻草人形象杨洋(197)
吐谷浑遗存的初步探索李国华(201)
洛阳地区北魏鲜卑、汉人墓葬的比较分析杨玥(223)
公元5~8世纪吐鲁番地区家族茔院初探高伟(235)
宋元时期的五音地理书——《地理新书》与《茔元总录》刘未(259)
宋元瓷枕李增辉(273)
内蒙古东南部辽代城址的分类及研究初识王晓琨(287)
北京地区辽金墓葬壁画反映的社会生活何京(315)
蒙古早期遗存的考古学观察魏坚(329)
蒙元政权都城的游牧民族特色——以元大都为重点李冬楠(337)
内蒙古阿尔寨石窟第28、31窟壁画观察李雨濛(345)
入关后清代宗室王公茔地分布情况的初步考察张利芳(361)
清代怡亲王家族茔地调查及园寝主人考证丁利娜(373)
附录(381)
附录一《中国文物报》关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考古文博系的报道(381)附录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成立大会发言辑录(383)
附录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学科建设研讨会发言辑录(388)点击收起
考古新发现
辽宁锦州西大砬子遗址发掘简报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锦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
辽阳苗圃汉魏墓地纪年墓葬李海波刘潼徐沂蒙(17)
研究与探索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研究范式的问题陈胜前(29)
1949 年前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形成与发展宋姝(47)
赫列克苏尔遗存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特尔巴依尔(57)
新疆岩画初步研究于建军(79)
张掖市西城驿遗址的彩陶张良仁王辉(91)
西藏西部的早期墓葬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霍巍(103)
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研究刘潼温科学(123)
关于青铜觯的定名和器用问题曹斌(143)
商周时期悬铃青铜礼器研究孙明(153)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秦代城址及相关问题王晓琨(165)
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结构中的西域郑君雷(179)
西汉眩雷塞小考张文平(191)
榆树老河深遗址中层墓地文化属性再思考孙危(199)
首阳山小考——兼谈魏文帝首阳陵位置问题耿朔(205)
北燕、柔然与草原丝绸之路——从冯素弗墓出土的玻璃器谈起刘宁(213)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丝织品纹样特征探讨达瓦加甫乌吉玛(221)
略论北朝墓室壁画中牛车鞍马题材张涵烁(231)
内亚游牧社会丧葬中的马沈睿文(251)
奚族历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王丽娟(267)
试论辽代契丹墓葬的棺尸床林栋(277)
碑刻考释
辽《南赡部州大契丹国兴中府东北甘草埚建塔葬定光佛舍利记》考释姜洪军李宇峰(293)辽博馆藏两方石刻考释——兼谈辽代佛教“显密圆通”思想之研究齐伟(303)
元代《集宁文宣王庙碑》考释赵立波(313)
考古与科技
安图县三道村古城堡遗址石器研究刘亚林陈全家(325)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店里墓地战国时期人骨研究韩涛李强张全超(341)
书评与其他
《匈奴文化与诺彦乌拉巨冢》译著评述袁延胜(351)
考古“三大杂志”的创办、改名、停刊与复刊齐东方(357)
彩版目录
彩版一铜觯与牛车鞍马图
彩版二冯素弗墓出土玻璃器
彩版三《南赡部州大契丹国兴中府东北甘草埚建塔葬定光佛舍利记》碑铭
彩版四石刻照片与拓片
目录
考古发现与研究
辽宁北票发现七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双房遗存”辨析
诺音乌拉墓地出土西汉耳杯
蒙古国境内的两座突厥墓——乌兰克热姆墓和仆固乙突墓
辽上京宫城考古新发现和研究
张家口明代卫所城调查与研究
文化互动与交流
论斯基泰一西伯利亚文化的起源——以俄罗斯图瓦阿尔赞一1号大墓为中心
周代贵族佩饰中的北方草原文化因素
中亚东北部的乌孙
1987年后台湾有关欧亚草原文化交流之研究回顾——以秦汉至辽金元时期为主
再论晋陕高原青铜器与商代方国的关系
嫩江平原与“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东界——兼析“长城地带”“北方文化带”等学术概念汉代官营漆器生产的相关问题——以蒙古国诺音乌拉墓葬出土漆器为中心
满城汉墓铁匕首所反映的文化联系试析
汉代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
粟特人史君漫谈
东汉时期有翼狮形石兽与中西文化交流
试论北魏六镇地望
辽代金银器中的西域胡文化因素
内亚帝国的考古学研究:中古辽代政体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方法
科技与文化
刍议东北亚地区古代钢铁技术的发展与传播-
辽西青铜时代早期矿冶遗址考察报告
从彩陶、冶铜术的出现看早期中外文化交流
巴泽雷克文化早期马面具复原研究
附录
草原丝绸之路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征稿启事
四
目录
考古新发现
辽宁凌源红山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报告凌源市博物馆(1)
辽宁锦州锡匠沟遗址发掘简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锦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3)2016重庆奉节陈家湾墓群发掘简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25)
2016重庆万州瓦子坝、金竹大嘴墓群发掘简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53)
辽宁省彰武县石岭子金代遗址发掘简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彰武县文物管理所(79)
锡林郭勒苏尼特左旗巴日嘎图岩画调查简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锡林郭勒盟文物管理站(99)
研究与探索
八面通秀池南岗地点发现的旧石器研究陈全家崔祚文李有骞倪春野(123)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新石器时代遗存发现与研究综述顾佩李兴盛(133)
土壤微形态分析在环境考古中的应用研究李海群(143)
从吴叔襄鼎谈到枣阳曾国墓地出土的夨、卫、诸器黄锦前(151)
山西曲村秦汉墓地分析刘汉兴(163)
辽东半岛两汉墓葬分期张翠敏(173)
从“门窗”到“桌椅”——兼议宋金墓葬中“空的空间”丁雨(195)
关于北魏“泰常八年长城”的质疑张文平(205)丝绸之路中亚段古代城市之考察刘未(213)
唐代鎏金铜腰带具探析刘荣贵(257)
内蒙古宝山辽壁画墓《寄锦图》人物身份研究李慧(281)
云石堡考——明长城史地札记之一翟禹(295)
从阴山岩画看我国杂技体育的起源赵占魁(315)
曼宰竜佛寺僧舍外墙民间故事题材壁画研究董艺(327)
大遗址保护条件下考古遗址公园的三个相关问题安乐(345)
苏联考古学家А.П.奥克拉德尼科夫岩画研究学术史回顾肖波(351)
碑刻考释
北魏《郁久闾肱墓志》考释王萌(367)
北齐尧峻墓出土吐谷浑静媚墓志考李鹏为(375)元代“天地日月国王父母”考赵立波李冀洁(383)征稿启事(395)
彩版
彩版一瓦子坝M6出土器物
彩版二旧尼萨城址
彩版三木鹿城址
彩版四片治肯特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