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到司法结果的确定性

  • 格式:pdf
  • 大小:152.14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外语(季刊)第24卷2001年第3期(总第93期):305-310 中国・广州从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到司法结果的确定性

杜金榜

法律语言存在着模糊性,司法结果又要求确定性,如何从模糊性过度到确定性是法

律语言研究者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准确性和模糊性的关系、模糊性存在的

原因、模糊性的消除、司法语言确定性的表现以及法庭活动中语言运用的特点等方

面讨论法律语言模糊性的消除过程。

关键词: 准确性、模糊性、确定性、法律语言

准确性是法律语言的灵魂。保证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是立法的主要原则之一,但事实上法律语言存在着模糊性。从立法阶段开始,尽管立法者尽力追求法律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模糊性仍然是难以消除的现象,模糊性贯穿在法律活动的整个过程。法律语言正是在准确性和模糊性之间求得平衡。模糊性贯穿于立法和司法过程中,但司法结果则是不容含糊的确定性结论,必须从多个选择中确定一个作为案件处理的结果。这样一来,从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向司法结果的确定性的过渡就成了值得研究的问题。

1. “准确为要”的原则和“模糊性”的现实

立法过程中,立法者孜孜以求的是准确地再现他们所代表的国家意志,他们将纷繁的社会现象概括为有限的法律规范,试图通过语言将国家意志与社会行为对应起来。只有在保证法律语言准确性的前提下,立法才能真正产生效力,司法才能顺利进行,司法结果才能与立法者的意愿相符。离开准确性,立法的目标和司法的结果有可能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悖。因此准确性成了立法语言的一个至为重要的基本特点。

然而,立法所使用的有限的法律规范不可能尽数对应所有的社会行为。在立法过程中,往往难以十分准确地对事物进行一一界定,立法者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模糊性的表达方法,以期包容无法准确界定的事物,使法律规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这样,立法语言就有了模糊性。

模糊性在这里是指运用语言时对无法准确定义、指称、或描述的事物,采用可能有多种解释的表达手段进行表达所产生的效果。模糊性不同于“含混不清”,“含混不清”常指人们运用语言不当而产生的消极结果,是尽量要避免的现象。模糊性则是不确定性,既有消极的效应,也有积极的作用。

Pearce (1974:1,引自Maley 1994:28)指出,在澳大利亚和英格兰约40%的法庭活动需要对特定的立法条款的意义作出裁决。立法语言的模糊性由此可见一斑。

2. 模糊性存在的原因

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存在尽管是人们运用法律语言的结果,但并非全是人为的主观因素,模糊性的存在也具有客观性。模糊性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立法原则的要求、语言自身的特点、交际的局限、文化差异等。

2.1. 立法原则的要求

法律条文的有限性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多样性迫使立法者用概括的语言去包罗具体的行为,如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六条第一项“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的……”,其中‘作品’属概括性词语,为了使该项适用于所有类似的情况,立法者无法尽数列举所有的个例,只好增加该项的概括性,概括性有助于增强包容性,但同时也增强了模糊性。

从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到司法结果的确定性 307

法律语言的概括性给司法活动留出了灵活运用的余地。就整体看来灵活性与准确性并不矛盾,只是法的适用过程中权力的分配有了变更,灵活性越强,赋予法的解释者的权力就越大。反之,如果法律规范十分具体,适用的范围就十分有限,就难以避免以偏概全,但灵活性会导致法律语言的模糊性。

法的适用的非一致性也会导致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有些法律词语乃至法律规范仅限于一定的前提条件,离开一定的语境,就会产生新的意义,就会有新的解释。从某一法律规范内容看,这些词语有着一致性,但如果放在多规范的情况中考虑,由于要对具体的事物作出尽量精确的定义,同样的词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就会产生非一致性,从而造成模糊性。

2.2. 语言自身的特点

模糊性表现在法律语言的诸多方面、诸多层次,如:词汇、语法、概念、逻辑、文化等。词汇层次的模糊性最为明显,以英国诽谤法(Article 4 in Libel Act 1843)为例,

(1)… for any term not exceeding two years, and to pay such fine as the court shall award.

(译文:……不超过两年的任何期限,并按法庭的裁定处以罚款。)

(2) The phrase 'place of residence' shall include the street, square, or place where the person to whom it refers shall reside,… (报纸诽谤和注册法1881第一款)

(译文:词语‘居所’包括街道、广场或当事人居住的任何地方……)

“不超过两年的任何期限”、“按法庭的裁定处以罚款”以及“当事人所居住的任何地方”均具有模糊性,前者确定了时间的上限,不确定下限,中者没有规定罚款数额,后者对地方没有精确定义。中国法律条款也不乏模糊性词语的例子,如“罪行特别严重”、“数额特别巨大”、“情节严重者”等。

句子也是模糊性表达的手段之一,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六章第五十一条规定:

(3)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对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所列侵权行为,视情节轻重,罚款数额如下:(二)对有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第(二)、(三)、(四)、(五)、(六)项行为的,罚款1万至

10万或者总定价的2至5倍。

例中使用“或者”并列两种任选的情况,属于句子层次的模糊性。

词语往往有不同的概念,中国法律规范中常使用“明知”这类词语,尽管有约定的定义,仍有较大的模糊性,如“明知故犯”,其中“知”的概念,是当事人自己承认“知道”,是证据证明其“知道”,还是裁决者认为其“知道”,“明知故犯”中并无明确表述。

逻辑结构层次也存在模糊性,如下例:

(4)一项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比前已经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技术上先进,其实施又有赖于前一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实施的,专利局根据后一专利权人的申请,可

以给予实施前一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强制许可。

例中专利权人的权限依赖于他和前(或后)专利权人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逻辑结构表达出来,具有很大的相对性、模糊性。逻辑结构是法律和法律语言的支柱,逻辑结构的模糊性一方面是法律活动的重要策略,另一方面又是法律解释和司法活动力图减低或消除的对象。

2.3. 交际的局限和文化差异

在法律活动中,交际者对语言的使用存在着差别,人们的概念、推理、认知背景不同,对法律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看法也会不同,如果通过交际仍不能达成共同的认识或故意不达成共同的认识(如控辩双方据理力争确立自己的地位时)就会产生模糊性,这样的模糊性在立法者意料之中,并通过努力尽量予以限制,但很难彻底消除。

文化差异也会造成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如因各国法律文化不同,法人国籍的确定就有很大不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