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水厂废水处理工程试验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8.31 KB
- 文档页数:3
工业废水处理实验报告一、引言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中排放出的废水,其中含有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如果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将严重污染水资源,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因此,对工业废水进行有效处理是当务之急。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索不同方法处理工业废水的效果,并比较各种处理方法的优劣,为工业废水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工业废水样品2. 各种处理药剂:如氯化铁、聚合氯化铝、活性炭等3. 实验器材:如搅拌器、取样瓶、pH计等四、实验步骤1. 取得工业废水样品,并对其进行初步性质分析,包括pH值、有机物浓度、重金属含量等。
2. 分别采用氯化铁、聚合氯化铝和活性炭三种处理方法,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观察处理后的效果。
3. 记录每种处理方法前后的pH值变化、有机物去除率和重金属去除率等数据。
4. 对比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评估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处理后,氯化铁处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工业废水的pH值,有机物去除率较高,但对重金属去除效果有限;聚合氯化铝处理方法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好,但处理后水质不易稳定;活性炭处理方法对污染物的吸附效果显著,但成本较高。
六、结论综合比较各种处理方法的优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工业废水处理。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工业废水的具体成分和目标要求灵活选择处理方法,以达到经济高效、环保节能的处理效果。
七、参考文献1. 赵明,2015,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化学出版社。
2. 李刚,2018,水处理工艺与设备,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SBR 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赵海霞1,平亚明2,付 敬1(1.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2.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摘 要:以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利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对其进行生化处理,并对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
在温度20~25℃、进气量为50L/h 、反应时间为1h 、沉淀时间为0.5h 、闲置时间为1h 的条件下,对COD 、TN 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85%,COD 为200~700mg/L 、TP 为3~8mg/L 、TN 为40~110mg/L 的废水进行处理,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 B18918—2002)一级A 标准,TP 去除率达78%,出水达该标准一级B 标准。
关键词:生物降解;活性污泥;SBR 工艺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4956(2009)0520037204Experiment study on waste water treatment by SBR processZhao Haixia 1,Ping Yaming 2,Fu Jing 1(1.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China ;2.College of Energy Source and Power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 :Th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on treatment of life sewerage is research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optimum process condi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COD ,TN and TP removal efficien 2cies are up to 90%,85%and 78%respectively ,under the conditions that reaction temperature was 20—25℃,air influx 50L/h ,reaction time 1h ,idle time 1h and precipitate time 0.5h ,when COD ,total nitrogen andtotal phosphorus of influent are 200mg/L —700mg/L ,40mg/L —110mg/L and 3mg/L —8mg/L.The COD and TN of effluent can meet the first class of standard A of discharge standard of pollutants for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G B18918—2002),and TP can achieve the first class of standard B.K ey w ords :biodegradation ;activated sludg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收稿日期:2008206223作者简介:赵海霞(1965—),女,山东省济南市人,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水处理实验和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水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水污染日益严重,对生产和生活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尤其是生活污水以其产量大、组成成分复杂,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SBR工艺处理有机废水的试验一、实验目的1 •本实验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模仿实验,通过收集校园内的生活污水,采用SBR工艺对其进行处理;2•通过本实验,让学生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工艺有较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SBR X艺的操作和调控,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掌握并能熟练测定常规水质指标:DO浊度,PH,SV、温度等;4•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出原因,并且对其进行解决,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实验原理SBR是序批式间歇活性污泥法的简称。
主要运用在以下几个污水处理领域:城市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有味精、啤酒、制药、焦化、餐饮、造纸、印染、洗涤、屠宰等工业的污水处理。
SBR X艺由按一定时间顺序间歇操作运行的反应器组成。
SBR X艺的一个完整操作过程,亦即每个间歇反应器在处理废水时的操作过程包括如下5个阶段:进水期一反应期一沉淀期一排水排泥期一闲置期。
⑴进水期(F)将原污水或经过预处理以后的污水引入反应器。
此时反应器中已有一定数量、满足处理要求的活性污泥,其体积一般为SBR反应器有效容积的50%左右,即充水的量约为反应器容积的一半。
由于SBR工艺是间歇进水的,即在每个运行周期之初将污水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投入反应器,待反应器充水到一定位置后在进行下一步的操作过程。
而在每个运行周期末,经过反应、沉淀、排水排泥及闲置过程后,反应器中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活性污泥。
充水所需的时间随处理规模和反应器容积的大小及被处理的废水水质而定,一般为数小时。
为防止在充水期间污染物的积累对反应过程产生抑制作用,还可考虑在此期间对SBR 反应器进行曝气。
根据开始曝气的时间与充水过程时序的不同,有三种不同的曝气方式。
即(1)非限量曝气一一边充水边曝气,在充水开始时即进行曝气;(2)限量曝气------- 待充水阶段结束后开始曝气;(3)半限量曝气在充水阶段的中、后期开始曝气。
⑵反应期(R)反应期是在进水期结束后或SBR反应器水位达到设计值后,开始进行曝气,或根据处理要求控制不同的运行方式(如考虑脱氮或除磷时,除需要曝气外还需在特定的时间停止曝气或进行搅拌等)。
水污染清洗报告1. 背景介绍水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大量的废水排放导致水体质量下降,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水污染的清洗实验。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清洗工艺和技术手段,将含有有害物质的污水进行有效处理,降低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提高水质,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
3. 实验设计我们在实验中采用了以下几种常见的水污染清洗技术:3.1 化学沉淀法通过添加一定量的化学试剂,使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与试剂产生反应,从而沉淀下来。
我们选择了适当的试剂和操作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化学沉淀实验。
3.2 活性炭吸附法利用活性炭的物理吸附特性,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吸附到活性炭表面,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我们对不同类型的活性炭进行了测试,选择了最适合的活性炭材料进行实验。
3.3 膜分离技术利用特殊的膜材料,将污水中的溶解性物质与水分离,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我们采用了微滤、超滤和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在实验中进行了对比和评估。
4. 实验结果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4.1 化学沉淀法通过合理选择化学试剂和操作条件,我们成功地将污水中大部分悬浮物和颗粒物进行了沉淀。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体的浊度和悬浮物浓度。
4.2 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
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适当选择活性炭材料和使用合适的吸附剂,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4.3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的效果取决于膜材料和操作条件。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微滤、超滤和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对去除溶解性污染物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
5. 结论与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化学沉淀法、活性炭吸附法和膜分离技术对水污染处理的有效性。
不同的技术手段在不同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下具有各自的优劣势。
我们希望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结合不同的技术手段,提高水污染清洗的效率和效果。
研究报告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9本实验用水全部取自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生浴池,通过多次测定原水水质得出其各项水质指标。
原水中主要污染指标有浊度、C O D c r 、阴离子洗涤剂(L A S)等,氨氮含量较低,甚至在原水未处理时也能达标。
1 实验部分1.1 实验材料(1)主要仪器:梅宙牌M Y 3000—6型搅拌器、721E型分光光度计、上海劲佳牌WZT-2型浊度仪、DELTA320pH计。
(2)主要试剂:聚合氯化铝溶液(10 g/l)、Al 2(SO 4)3溶液(10 g /l)、Fe Cl 3溶液(10 g/l)、聚丙烯酰胺(2 g/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
1.2 混凝剂的选择及实验方法的确定1.2.1 混凝剂的选择常用混凝剂主要有:有机高分子混凝剂包括聚丙烯酰胺(PA M)系列;无机盐混凝剂包括铝盐系列,有硫酸铝、硫酸铝钾、聚合氯化铝(PAC)等,铁盐系列,有三氯化铁、聚合硫酸铁(PFS)等。
有机高分子混凝剂虽然有利于形成大的絮凝体,但只有在无机盐存在时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因此常用作助凝剂。
故本试验以硫酸铝、聚合氯化铝、三氯化铁为混凝剂,以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来进行试验。
1.2.2 试验方案在六联体搅拌机的6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000 m L洗浴废水,控制混凝条件,分组试验,每组采用不同的混凝剂,并控制混凝剂的投加量为一系列浓度梯度,搅拌后静置20 min,观察每个烧杯中形成絮体矾花的情况并取上清液测其各项指标。
2 实验结果及分析2.1 混凝对浊度的去除效果浊度是评价混凝试验对洗浴废水处理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试验在相同进水条件下考查了几种常用混凝剂在不同投加量时对洗浴废水浊度的去除能力。
常用的铝盐和铁盐混凝剂对浊度的去除都有较明显的效果,随着混凝剂投加量加大,浊度的去除率升高,但混凝剂投加量达到某一值(此值即为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时,浊度的去除率趋于稳定。
污水处理实验
引言概述:
污水处理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作,通过科学的处理方法,将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去除,使其达到排放标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本文将介绍污水处理实验的相关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实验意义。
一、实验目的:
1.1 了解污水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2 掌握污水处理实验的基本步骤。
1.3 分析实验结果,评估污水处理效果。
二、实验原理:
2.1 生活污水的组成和特点。
2.2 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及其原理。
2.3 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和指标。
三、实验步骤:
3.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器材和试剂的准备。
3.2 污水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3.3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污水处理实验。
3.4 监测实验过程中的关键参数。
3.5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
4.1 污水处理前后的水质指标变化。
4.2 不同处理方法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4.3 实验结果与排放标准的对比分析。
五、实验意义:
5.1 污水处理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2 探索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5.3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污水处理实验的相关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实验意义。
污水处理实验是环保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通过科学的处理方法,可以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污水处理实验有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污水处理试工程方案一、前言污水处理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改善水质、保护自然环境、净化空气具有重要意义。
本试工程方案旨在探讨一种有效的污水处理方案,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
二、试工程基本情况试工程地点:某市某区试工程规模:日处理污水量1000立方米处理工艺:生物处理工艺三、试工程设计原则1. 环保原则:污水处理试工程的设计必须符合环保要求,达到排放标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经济原则:设计应尽量节约成本,降低综合成本,提高效益。
3. 可行原则:设计应考虑到试工程的可行性,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等综合因素。
四、试工程设计方案1. 污水处理流程本试工程采用生物处理工艺,主要包括预处理、一次沉淀、生物处理、二次沉淀、脱水等步骤。
(1)预处理:包括格栅除渣和砂沉池过滤,去除大颗粒、杂物等。
(2)一次沉淀:使用化学药剂混合组合,混凝沉降以去除悬浮物和SS。
(3)生物处理:主要采用好氧生物处理工艺,通过生物膜法,利用生物膜对有机物进行降解,去除有机物和氮磷物质。
(4)二次沉淀:使用絮凝剂,将生物处理后的水体中的胶体和胶凝物去除。
(5)脱水:采用机械式脱水设备,对处理后的污泥进行脱水处理。
2. 技术设备选型(1)预处理设备:格栅除渣机、砂沉池过滤设备。
(2)一次沉淀设备:混凝沉淀池、混合器。
(3)生物处理设备:生物滤池、曝气器、氧化池等。
(4)二次沉淀设备:絮凝剂搅拌器、沉淀池。
(5)脱水设备:挤压式脱水机。
3. 试工程运行参数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试工程运行参数如下:(1)一次沉淀:混凝速度为20-30 m/h,沉淀时间为1-2小时。
(2)生物处理:好氧池内DO值维持在4-6mg/L,曝气速度为0.35-0.5m3/(m2.h)。
(3)二次沉淀:絮凝速度为10-20 m/h,沉淀时间为0.5-1小时。
(4)脱水:脱水机设定为15-20rpm。
五、试工程运行方案1. 初期运行试工程初期先进行设备调试,逐步增加处理水量,逐步提高处理效率,调整各个工艺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初步的运行试验。
混凝沉降法处理洗衣废水的实验研究内容摘要:摘要:洗涤废水含有表面活性剂和磷酸盐物质,直接排入水体会造成水体的污染,增加给水处理厂的处理难度,甚至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本实验是通过投加PAC和PAM絮凝沉降联合活性炭吸附来处理商业洗涤废水,以去除废水中的COD。
实验表明:采用PACPAM活性炭工艺处理洗衣废水的效果较好,投药过程COD的去除率可以达到60?上,经过活性炭过滤后,总的去除率可以达到86?出水COD可以降至在50mg/L左右。
关键词:洗涤废水混凝沉降活性炭过滤洗涤废水中含有表面活性剂,三聚磷酸钠,羧甲基纤维素等助剂、油污、尘土颗粒以及各种微生物等,外观浑浊,COD 为300~800mg/l,pH为6.5~7.5,悬浮物含量较高,一般在500~1200mg/l。
磷酸盐进入水体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表面活性剂进入水体后,会使水生动、植物中毒致死,使水中某些微污染物增溶,从而增加了给水厂处理的难度;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中的洗涤剂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影响曝气、沉淀、污泥消化等诸多过程。
处理洗涤废水主要采用化学混凝法[1]、电凝聚法[2]、生物接触氧化法[3]、AB[4]法等。
本实验拟采用混凝沉淀+物理吸附法来处理洗涤废水。
1实验原理本实验是通过投加PAC和PAM絮凝沉降联合活性炭吸附来处理商业洗涤废水。
洗涤废水中表面活性剂与油污、尘土颗粒等作用,形成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比较稳定的存在于水体中,混凝剂加入到这样的废水中,发生一系列的水解作用,产生大量的带有正电荷阳离子及经羟基桥联形成的多核高电荷的配合离子,他们对悬浮胶粒表面的电荷有很强的吸附电中和能力,并且对胶体的双电层有很强的压缩能力,使胶体粒子脱稳,最后形成高聚合的氢氧化物把污染物吸附沉淀网捕分离出水体[5]。
2实验部分2.1实验装置和试剂WS—J型磁力搅拌器,723分光光度计。
聚合氯化铝(PAC,Al含量大于27%),聚丙烯酰胺(PAM,分子量为300万,非离子型),杏壳活性炭。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污水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污水样品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技术。
3. 学习使用分光光度计、pH计等仪器进行水质指标测定。
4. 了解污水处理的基本工艺流程,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
5. 通过实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污水监测是指对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以评估污水的污染程度和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物理处理:通过沉淀、过滤等物理方法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部分重金属。
2. 化学处理:通过加入化学药剂,使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易于去除的形态。
3. 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光光度计、pH计、电子天平、搅拌器、玻璃仪器等。
2. 试剂:硫酸铜、氢氧化钠、盐酸、硫酸铵、过氧化氢、活性污泥等。
四、实验步骤1. 污水样品采集:按照规范要求采集污水样品,并做好标记。
2. 样品预处理:对污水样品进行沉淀、过滤等预处理,去除悬浮物。
3. pH值测定:使用pH计测定污水的pH值。
4. COD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污水的化学需氧量(COD)。
5. BOD测定:采用稀释与接种法测定污水的生化需氧量(BOD)。
6. SS测定:采用重量法测定污水的悬浮物(SS)。
7. 重金属测定: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污水中的重金属含量。
8. 污水处理实验:- 物理处理:将预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沉淀、过滤等操作。
- 化学处理:向污水中加入化学药剂,观察反应现象,记录数据。
- 生物处理:将处理后的污水接种活性污泥,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污水样品分析结果:- pH值:6.5- COD:300 mg/L- BOD:150 mg/L- SS:100 mg/L- 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标准2. 污水处理效果:- 物理处理:去除悬浮物80%,SS降至20 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