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版图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11
从金融学角度理解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中国的经济版图的变迁成果如何从金融学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笔者立马想到了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版图的变迁与不断发展,切实的反映了日益强大的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惊涛骇浪中,勇敢地抢占着一轮又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一、区域版图:两轮“西进”构建发展骨架占国土面积71%的西部地区,这个中国地理上的高地,却是经济上的洼地。
而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际,西部地区却表现出崭新的气象。
且不论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地区,更重要的是,一直以一次能源作为依赖的陕西、内蒙古、山西等地,正在以科技的力量实现着能源的转化,在新能源开发上站在了前列。
而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经济区,正成为西部地区三大增长极,西部整体起飞之势呼之欲出。
尽管中国经济现代化之路上仍要以东部作为领头羊,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轮驱动”,共同发力,支撑经济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这种区域版图的构造,并非一日之功,是前后两个“三十年”两轮“西进”、轮回推演的结果。
翻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版图,区区10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绝大多数集中在东北、上海等地。
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基本没有工业布点。
强国,就要有一个站得住的工业。
这不但关乎经济发展,也体现一个民族的形象。
“一五”计划时期建设156项工程,以及西南、西北内陆地区的“三线”重工业建设,自东向西逐步推移,构造了中国工业的基本骨架。
鞍钢、武钢、攀枝花钢铁基地等,终结了一个坚信“没有钢铁就等于被解除武装”民族的憾恨;大庆石油会战、华北石油会战,彻底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西南成渝、宝成、成昆三大铁路干线建设,疏通着经济的动脉……为了备战需要而“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度困难重重,但没有人能够否认这些企业在西部已经播下了宝贵的科技与工业种子,而在改造之后重显生机又对西部发展形成重要的支撑。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个以沿海领风气之先,进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向西推进,掀起西部开发热潮的新的发展路线图,生动地实践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两个大局”的宏伟规划。
华北:是指中国地理上位于中国北部的一片区域。
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
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华北地区的中心是华北平原。
华北地区位于北纬32°—42°之间,西邻青藏高原,东濒黄、渤二海。
北与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相接。
大致以≥10℃积温3200℃(西北段为3000℃)等值线、1月平均气温-10℃(西北段为-8℃)等值线为界。
从丹东、阜新、彰武、围场、张北、右玉、榆林、定边,中宁至乌鞘岭一线,此线以南大部分属暖温带,作物二年三熟,黄土广泛分布。
华北地区的西界,自乌鞘岭以南沿祁连山东麓、洮河以西至白龙江,大致以3000米等高线与青藏高原相接。
南界为著名的秦岭淮河线,相当于≥10℃积温4500℃、1月平均气温O℃等值线。
夏季长达6---9个月,具体界线为秦岭北麓,经伏牛山,淮河至苏北灌溉总渠。
亚热带作物逾越此线则不能正常生长,各种自然现象在这条线的两侧都有显著差异,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
华北地区包括四个自然地理单元:东部的辽东山东低山丘陵,中部的黄淮海平原和辽河下游平原,西部的黄土高原和北部的冀北山地。
辽东、山东半岛以犄角之势环抱渤海。
这两个半岛上的山地丘陵海拔大多在500米左右,只有少数山峰超过1000米,山势虽不高,但对海洋季风的运行却有一定的影响,构成华北地区海陆间的第一道地形屏障。
中部广阔的黄淮海平原和辽河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一般不超过50米,黄淮海平原北缘的冀北山地和西缘的太行山海拔600—1000米,构成华北地区第二道地形屏障,进一步阻挡海洋湿润气流的向西延伸,加强了华北地区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
华北地区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心,开发利用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使自然面貌发生很大的改变。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淮海平原旱、涝、碱的危害,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华东简介】地区名。
按照地理区域划分一般指中国东部6省1市所在的区域,包括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和上海市。
中国经济新版图此前三十年,中国经济这驾高速跑车的引擎来自于强大的外向经济,驱动中国前进的两个车轮分布在沿海经济带和东部经济带。
当中国经济转向内部,三十年来形成的前进动力正在转向西部和中部。
本刊记者深入中西部重镇湖北武汉市、内蒙古包头市,和一条黄河隔开的晋陕两省,意图通过对龙头城市的标本调查,以及中西部省份的对比,寻找和发现十年来中西部各省在中国经济地理版图上的变化规律。
在经济危机这道大坡上,沿海、中部、西部、东北正在构成了中国前进的“四轮驱动”。
中国的复兴之梦如果从1840年算起,那是近两百年的一个超长马拉松。
单靠后轮驱动曾经让中国跑车驶上了高速路,但在爬坡的时候,四轮驱动将是中国继续前进甚至超越对手的最好方式。
中西部灿烂初显全球经济萧瑟之中,中国的表现相当抢眼,其中,中西部各省在2009年上半年有耀眼的经济增长数字。
在改革开放的大战略中,初期着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与当时的内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先行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就显得极为迫切。
中央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两大战役部署,经过不懈的努力,中西部的灿烂已经初显。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当金融风暴来临时,东部沿海地区大量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受欧美市场的影响冲击,纷纷停工、关门,大量在东部沿海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打工的中西部农民工也纷纷回乡,据报道达数千万之众。
但当近期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业订单增加,经济回暖的时候,老板们却发觉招工困难起来了。
而就在2008年农民工返乡高峰时,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大省还纷纷提出要想方设法消化回乡劳动力,努力让农村劳动力找到新的出路,渡过因金融风暴带来的对农民工群体的经济冲击。
中央在“促转型,调结构”的战略部署下,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受益大者,莫过于中西部。
因为基础建设投资的重点,就是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
对于中西部来说,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历来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与“十二五”区域规划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域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动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其根本目的是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福利共享式发展。
”一、中国区域经济新版图和“十二五”经济区划与布局1、中国区域经济新版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核心问题是缩小地区间存在的差距,防止产生“马太效应”。
区域发展不平衡包括很多方面:经济发展程度、公共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和生活富裕程度等。
从发展的角度看,还包括创新能力、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等。
由这些差别产生的不平衡会带来很多问题甚至严重的社会问题。
截至2011年“两会”召开前夕,被确定战略层面的区域经济规划在东部地区有:长江三角经济规划区、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珠三角经济规划区、海西经济规划区、海南旅游岛等;中部地区有: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珠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生态经济区;西部地区有:成渝经济规划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规划区、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新疆经济规划区、西藏经济规划区等。
东部地区曾是领跑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多年来无论是其经济总量还是增长速度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
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自2008年以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全面加速,均超东部增长水平。
2009年,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增长速度同比比东部分别高出1.9、2.7、0.9个百分点,2010年,三大地区增速继续快于东部,“中国经济的重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
但就经济总量而言,目前东部地区的GDP占全国的比重高达53%,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3倍,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总和的58.4%。
2017年中国经济真实图谱,当前中国经济的破局在哪里?站在2017年的跟前,展望未来经济,展望未来经济蓝图背景下的科技命题,我们最想谈的是什么?当我们站在2017年跟前,我们思考的应该是未来30年,才能走好最近这一年。
建国30年,安全和统一始终是国家使命的第一主轴,发展时而并行、时而退位;改革开放30年,GDP为核心的发展始终是第一主轴,从未动摇;今天,在第三个三十年的起步阶段,在“十三五”的第二年伊始,我们要意识到有些东西要改变了,国家KPI要转变了!6.5%,还是6.6%,还是6.4%?到今天,这不再是一个真问题。
中国必须要保障一定的经济增速,才能保障就业,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所导致的各种失能和冲击,但是,GDP真的不再是核心问题,而是参考指标,不触及宽尺度的下限无需干预。
而应该更关注KPI——那些需要重新定义的关键中观指标——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科技的储备,下一波浪潮的储备。
一、2017年世界经济图谱国际时势的每一点变化,都会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势。
那么,从我们已知的信息中去预测,2017年世界经济会是怎样?二、城市图谱:中国”新一线“城市版图重塑新一线潜力城市,都有谁?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中国的城市格局也正在发生激烈的变化。
在传统的一线城市之外,按GDP排名,2015年经济规模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苏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
北上广深作为老牌“一线城市”,在GDP规模、金融实力、科学研究方面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但房价高、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其共同特点。
此外,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首度负增长;北京空气质量差;深圳教育实力弱,至今未有一所“211”高校;广州诸多经济指标都与北上深有较大差距,如财政收入、存款余额、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大企业图谱:中国的世界500强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企业上榜数量再度增长至110家,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并将拥有52家上榜企业的第三名日本,远远甩在身后。
2011 6 上中国人口经济版图当前真相■胡鞍钢2011年4月底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33972万人,比国家“十一五”规划所规定的2010年总人口控制目标136000万人,少了2028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数相比,10年共增加7390万人,年均增长率0.57%,增速相当于1990-2000年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4%)的一半,这反映了妇女总生育率不断下降,估计在1.6左右,大大低于生育更替水平(为2.1)。
随着生育率惯性下降,今后十年人口增长率还会进一步下降,不仅明显低于刚刚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0.72%,而且总人口规模还明显低于该规划所提出的139000万人的约束性目标,估计可能为136500-137000万人之间,少了2100-2500万人。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提前进入零增长(即小于0.2%)阶段。
全国人口普查是基本国情的调查,既使我们对总人口及其构成、分布和特征的“家底”心中有数,又可以让我们对未来人口增长惯性及挑战未雨绸缪。
但与前面几次人口普查不一样的是,我们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到底人多是好事还是坏事?是不是中国妇女生育率越低越好?总人口增长速度越慢越好?未来总人口的基数越少越好?怎样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人口国情及变化趋势?怎样前瞻性地预见、主动地适应、积极地应对中国人口发展的挑战?怎样为后人减少人口负债、增加发展红利?这都需要“用数据说话”、“让事实证明”,真正“实事求是”,勇于“思想解放”。
中国人力资本大幅度提高过去十年,不仅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为10.46%),而且大学文化程度人数年平均增长率也超过了10%(为10.12%)。
中国不仅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历史记录,也创造了人力资本增长最高的历史记录。
具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从2000年的4563万人提高至2010年的11964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由2000年的14068万人提高至2010年的1879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94%;两者合计人数从2000年的18631万人提高至2010年30763万人,与世界第三大人口国家美国的总人口(为31323万人)接近。
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是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对外投资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走出去”的新形式,既有利于推动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也有利于培养东道国的产业集群。
目前,中国已经在15个国家建设了19个国家级境外贸易合作区,多数分布在亚洲、非洲及东欧等地。
本刊汇总了这些贸易合作区及其产业定位,以供读者参考。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版图1.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投资企业: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产业定位:主区以有色金属、型材加工、仓储、物流为主导产业,分区以商贸服务、现代物流、加工制造、房地产开发、配套服务为主导产业2.泰国罗勇工业区投资企业:中国华立集团项目地点:泰国东部安美德罗勇工业城产业定位:汽配、机械、家电等3.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投资企业:海尔集团产业定位:家电、汽车、纺织、建材、化工4.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投资企业:江苏太湖柬埔寨国际经济合作区投资有限公司产业定位:轻纺服装、机械电子、高新技术、物流等配套服务业5.尼日利亚广东经济贸易合作区投资企业:广东新广国际集团公司产业定位:家具、建材、陶瓷、五金、医药、电子6.毛里求斯经济贸易合作区投资企业:山西晋非投资有限公司产业定位:信息商务服务、物流贸易、生产加工、社区服务及配套生活服务走出去与信贷662013年第8期7.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经济贸易合作区投资企业:上海实业集团产业定位:以房地产开发为主8.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投资企业:康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产业定位:轻工业、木材加工业和家电业9.委内瑞拉中国科技工贸区投资企业:山东浪潮集团产业定位:定位电子、家电和农机等产业10.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中尼经贸合作区投资企业:中非莱基投资有限公司产业定位:商贸物流、机械制造、房地产开发11.越南中国(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投资企业:深越联合投资有限公司产业定位:纺织轻工、机械电子,医药生物12.越南龙江工业园投资企业:浙江省前江投资管理公司产业定位:集中在轻工、电子、建材、化工、服装等行业13.墨西哥中国(宁波)吉利工业经济贸易合作区投资企业:浙江吉利美日汽车有限公司产业定位:以吉利美日汽车公司投资为主14.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投资企业:江苏永元投资有限公司产业定位:冶金、建材、机械、纺织轻工、机械电子、建材化工等15.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投资企业:中非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定位:石油装备、纺织服装、运输工具、机械电子和新型材料16.阿尔及利亚中国江铃经贸合作区投资企业:中鼎国际、江铃汽车集团产业定位:汽车、建筑材料及其相关产业17.韩国韩中工业园投资企业:重庆东泰华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产业定位:汽车、摩托车、船舶零部件,以及生物技术、物流及批发业等18.中国•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区投资企业:广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业定位:家用电器、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制造及新材料相关产业19.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投资企业:中航林业有限公司产业定位:林地抚育采伐业、木材加工业、商贸物流业走出去与信贷672013年第8期。
专题04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内容概览A·高考真题争满分【命题点01 明至清中叶政治的变化与版图奠定】【命题点02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关系】【命题点03 明至清中叶的文化与中西文化交流】B·核心素养拿高分【命题点01 明至清中叶政治的变化与版图奠定】1.(2023·辽宁高考·5)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
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
”此谕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答案】B【解析】据材料“蒙古、汉人,同属臣民”“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知,乾隆皇帝认为蒙古、汉人都是清朝臣民,不应厚此薄彼,更不能将其视为歧视性的夷,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以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而材料强调民族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乾隆谕的内容,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
2.(2023·北京高考·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
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
由此判断()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答案】C【解析】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与制衡皇权无关,排除B项;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排除D项。
区域经济“合纵连横”中国经济版图将重新划分2010年4月14日“泛珠”区域的提出,八大经济区的争议,显示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冲动之下,中国经济版图可能被自发地重新划分6月11日,中国《新闻周刊》两度致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研究员,她均谢绝采访。
此前,她在参加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期间,曾对香港《文汇报》表示,中国“十一五”区域发展的思路脉络今年底应该清楚了,其政策制定的基础可能改变以往太粗的东中西划分方法,以8大经济区来替代。
这8大经济区域是:南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海南)、东部沿海地区(上海市和江苏省、浙江省)、北部沿海地区(山东、河北、北京、天津);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黄河中游地区(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西南地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月初在南方曾引起轰动。
在新浪的“泛珠”专题报道里,关于李善同研究员的这篇专访被放在“头题”的位置上,标题也令人关注——我国拟以8大经济区域取代东中西部划分方法。
但据接近李善同研究员的人士透露,李善同认为媒体放大曲解了她的说法。
国家发改委一位消息人士在面对记者求证时也明确表示,此议并未纳入规划范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研究员非常肯定地对本刊说,这只是李善同作为学者的“一家之言”。
而事实上,在李善同说这番话之前,或者说在国家对经济区域进行调整之前,一些地方早已开始私下结交,随着“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东北振兴”等一系列名词的频繁出现,区域经济的“合纵连横”正在形成一股无可逆转的潮流。
区域联盟图破地方保护坚冰6月1日~3日,又称“9+2”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香港开幕、澳门续谈、广州闭幕。
“泛珠三角”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自治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其中,相对遥远的、位于长江流域的四川加入珠江流域阵营,成为“泛珠”阵营令人关注的新意。
11个地区行政一把手于3日签署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合作正式启动。
此前的4月29日,长春、哈尔滨、沈阳、大连四市的市长聚会长春,通过首届东北四城市市长峰会,共商发展区域经济的计划,四市市长还签署了《东北四城市协同合作,全面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意见》。
一时间,区域经济合作,成为热门话题。
在魏加宁研究员看来,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方向。
他对本刊说,区域经济合作的提出,有其必然的一面。
它的基础,是发展到相当水平的市场经济。
以行政区划进行分割的经济,在市场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已越来越成为阻碍乃至禁锢。
魏加宁研究员指出,中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原因之一,正是地方保护主义的恶果。
“有时候商品在国内流通,还不如出口来得容易”。
虽然相对于“欧盟”倡导的四大自由——商品、服务、资本、人员自由流动,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尚欠火候。
但,“泛珠”等区域同盟的形成,对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坚冰的作用值得期待。
“泛珠”论坛明确提出,要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还提出要建立区域内统一市场。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泛珠”论坛上表示,香港与“泛珠”其他省份,可以互补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玲研究员认为,区域经济合作,追求的是资源合理配置。
“因此,这是好事,是趋势”。
她对本刊这样表达她的观点。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经济时报》引用李善同的话说,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大城市圈将成为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
出于同一种考虑,2003年浙江省委下发《关于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的若干意见》。
杭州市政府国内经济合作办公室的王浩亮对本刊表示,与上海接轨是这个机构存在的理由。
“一些企业离开我们这里,把总部迁往上海,是企业自己的事,政府无权过问,我们要做的,一是学习上海的运作模式,二是吸引上海的一些企业过来,比如他们的金融机构。
”浙江人现在的反思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两次机遇,江苏抓住了两个,浙江抓住了一个。
所谓两次机遇,是上世纪80年代初乡镇企业的崛起与90年代初浦东的开发开放。
在这一过程中,江苏充分利用上海的辐射,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而浙江,仅仅抓住了前一次机遇。
相较之下,区域经济合作的威力得以显现。
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泛珠三角”,还是东北四市,其举动均为地方自发。
在“泛珠”论坛上,与会的国家各部委代表都表态支持泛珠三角区域发展规划。
但是,广东省的一位知情人士提醒说,“泛珠”论坛并无来自中央的副总理级别以上的人物与会。
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虽然是政治局委员,也是“泛珠”概念的提出者,其主政范围毕竟是在地方。
实际上,相较于自上而下的“拉郎配”,或许自发形成的事物更具生命力。
广东的知情人士还指出,相对于下月召开的“泛珠”经贸洽谈会,此次的“泛珠”论坛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务虚会”。
新华社的报道称,3日签署的框架协议将成为今后泛珠三角区域开展合作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根据协议,“9+2”泛珠三角区域将秉承“自愿参与、市场主导、开放公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农业、劳务、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等十大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不过,朱玲研究员表示了担心:泛珠区域合作,虽然提出了“市场主导”的口号,实质上是政府主导的产物。
“我看到了这样一个现实:政府仍在强烈地影响着经济。
”朱玲说。
魏加宁研究员则反问:在市场经济框架下,企业自己管经济好,还是政府管经济好?“泛珠”论坛上,明确了能源和交通方面的合作与建设,是其成果之一。
然而,细细琢磨,西气东输、交通网络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原有规划。
广东省的那位知情人士说。
此次只是把原有的东西“打包”推出,因此,在一个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一些省市地理位置也相距甚远的大区域内,“泛珠”真正能起多大实质效果,仍需看下一步、更实质性的动作。
在此之前,前景仍难以预测。
亦有人指出,“泛珠”的结盟,除了内部各有需求之外,亦有区域之间相互竞争的动力。
地位相对减弱的珠三角,需要为与长三角及其他新崛起的经济区抗衡寻找新的动力。
广东的知情人士说,“长三角”是二省一市,江苏的GDP已经超过1万亿,浙江也有7000亿,仅这两省合力,就已令广东的1万3千多亿的GDP相形见绌,何况“长三角”还要加上一个上海!这次“珠三角”扩容后,人口占全国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底气当然更足。
据广东媒体透露,“泛珠”还向中央提出,取得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同等的国策地位。
中国经济版图即将改观“十五”计划纲要草案提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这四大工程将在今后五年内陆续上马。
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对此感到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他们说,正如新中国成立之初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一样,这四个纵横华夏大地的巨大工程项目将写下共和国新世纪重点建设的开篇之章。
四大工程再次表现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豪迈气魄: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源大调度将改写20世纪中国经济区域的版图,延伸至海拔3700米的拉萨的铁轨将激活中国物流的神经末端,水、气、电、路,人流、物流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将全国更加紧密地联接起来。
南水北调:水资源战略性结构调整多年干渴的北方大地,急需南方充沛水源的接济:与其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如借其水源济华北。
经过专家长期、科学的论证,南水北调工程分西线、东线、中线三条调水方案。
西线方案是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以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东线方案是从长江下游扬州三江营江面抽引长江水,沿着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和沿途河湖北上,在山东东平附近穿过黄河进入河北、天津;中线方案由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经过河南、河北等城市一直流向北京、天津。
如此宏伟的工程,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项工程完工后,它将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相连相通,统一互用,工程全部建成以后,每年的调水量相当于在北方再造一条黄河,不但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北方20多座大中城市将摆脱缺水的束缚,而且沿线地区,特别是西部沿线地区将崛起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西电东送: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十五”期间,西电东送将形成北、中、南三路送电格局:北线由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向华北电网输电,5年后将向京津唐地区送电270万千瓦;中线由四川等省向华中、华东电网输电;南线由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向华南输电,5年后将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
西气东送:横贯中国的能源大动脉总投资1463亿元人民币的西气东输工程,将建设4200公里的管道,把位于西部新疆等地丰富的天然气输往能源紧缺的上海等东部地区。
从目前勘探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蕴藏着2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每年向长江三角洲和沿线地区输气120亿立方米,稳定供气30年是有把握的。
仅一期工程投资就上千亿元。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目前正在新疆与上海之间加紧筹建。
一条直径为1118毫米的大口径天然气管道,将从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起步,直通南京、上海,成为横贯中国的能源大动脉。
青藏铁路:世界铁路网上最大的“十”字对刚进入21世纪的西藏人民来说,最大的喜讯莫过于青藏铁路的兴建了,它将为百万农奴的后代又增加了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金桥”———在今后6年里,中国人民将填补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这一最后空白。
摊开中国铁路运营图,如果把“九五”期间建成的京九铁路看作是纵贯南北的雄健的一“竖”,那么,“十五”期间,在陇海线的西端连上一笔长1118公里的青藏铁路,直达“太阳城”拉萨,那就是更加大气磅礴的一“横”。
这贯通中国全境的一横一竖将组成世界铁路网上最大的“十”字。
根据规划,青藏铁路从青海格尔木起始,途经青海省的望昆,翻越唐古拉山,进入西藏自治区,经安多、那曲、当雄,到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
青藏铁路的建设,将使我国已经形成的纵横交错、干支结合的铁路运输网络更加完整。
东、中、西部,南方、北方,互为沟通,联结更加紧密。
源源不断的物流、人流将通过铁路大动脉,到达祖国的四面八方。
展开“十五”宏伟蓝图,畅想五年后的中国:这四大工程的建成将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用不了几年,武汉将用上四川的电,上海将烧上新疆的天然气,东部的老百姓乘火车可直达“日光城”,华北人民将喝上甘甜的长江水……西、中、东部的经济发展成为一体化,后发地区的经济迅速增长,发达地区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新世纪里,中国经济列车将一路高歌,一往无前。
解读中国经济版图的新划分机电商报2005-6-2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发表《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指出,中国所沿袭的东、中、西区域划分方法已经不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