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僵尸肉时究竟该谈些啥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僵尸肉”一词,最早源于2015年6月23日新闻报道的《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一文。
“僵尸肉”由于其冷冻时间长、运输及储存条件恶劣,容易滋生各种细菌,甚至发生腐烂。
而这些肉一旦被搬上餐桌,将极大地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所以需要对“僵尸肉”进行极为严格的管控。
在监管法规方面,目前GB 2707-2005 《鲜(冻)畜肉卫生标准》和GB/ T 17238-2008 《鲜、冻分割牛肉》等标准多通过感官检测的方法进行判断。
但是感官检测对人的感官灵敏度有较高要求,同时要求具有一定的检测经验,需要长期的积累,因此准确性及科学性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为有效改善冷鲜肉检测当前面临的问题,急需建立科学的仪器检测方法并逐步形成检测标准来有效推动“僵尸肉”的检测与判别。
1 代谢组学用于鉴别“僵尸肉”的思路代谢组学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组间样品小分子代谢物差异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并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疾病发生发展、药物开发与疗效、转基因作物等。
代谢组学分为非靶向与靶向两个研究层次:非靶向代谢组学通过全谱轮廓差异分析,寻找组间差异化合物并进行鉴定;靶向代谢组学进而对差异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实现大规模样品的验证及差异浓度变化动态范围的研究。
由于“僵尸肉”在冷冻时间、储存条件等方面与鲜肉或鲜冻肉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在化合物的组成方面也会存在显著区别。
M.K. Pettersen等学者2004年发表于Poultry Science的文章“Lipid Oxidation in Frozen,Mechanically Deboned Turkey Meatas Affected by Packaging Parametersand Storage Conditions”中指出,包装以及储存时间的差异会导致脂肪氧化水平的差异。
Amy ElizabethJohnson等学者2018年5月发表于Analytical Chemistry的研究文章“The Metabonomic Profilingof Chicken Eggs During Storage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中称,代谢组学方法可以应用于鉴别不同储存时间的鸡蛋,并且发现胆碱可以作为区分不同储存时间的鸡蛋的标志物。
如何让“僵尸肉”远离我们的餐桌等作者:来源:《作文通讯·初中版》2015年第10期如何让“僵尸肉”远离我们的餐桌事件回放2015年6月,“僵尸肉”的消息被公布出来后,立马引起各方惊呼与热议。
海关总署查处走私冻品货价超30亿元,其中包括冻鸡翅、冻牛肉等副产品10余万吨,甚至有超过40年的陈年“僵尸肉”,它们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宵夜摊和餐厅。
“僵尸肉”多为国外替换的战略储备物资,主要流向二三线城市的小餐馆。
更令人担忧的是,“僵尸肉”还面临肉龄检测难的问题,无法判断其实际存放年限。
时事鲜评进口“僵尸肉”涉嫌多种罪行,目前对于进口并出售“僵尸肉”的犯罪分子并非无法可依,而是执法不严,因此有些“僵尸肉”堂而皇之地盖着海关检疫的标志,通过小餐馆最终流向消费者,危害公众身心健康。
应当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对于通过不正规渠道进货、没有相关检验标志,且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肉类,经检测是“僵尸肉”的,则可推定其经营者为“明知”,对其以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或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治罪。
只有严厉打击铤而走险的违法犯罪分子,堵塞法律漏洞,并且严惩渎职、失职的公职人员,“僵尸肉”才能远离我们的餐桌。
(选自光明网)面对京杭运河数千吨垃圾,环保“牙齿”哪去了?事件回放据媒体报道,京杭运河无锡段位于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附近,有船舶将上海运送来的掺杂化工废料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垃圾倾倒在运河边洼地里。
《法制日报》记者多次联系当地村委会、派出所、环保、城管、水利、航道、海事七个相关部门,请求介入调查处理,但是这些部门要么表示不归自己管辖,要么表示无力查处这事件。
两个多月过去,竟无人理会此事。
天热了,垃圾臭了,垃圾船也消失不见了,但地方权力部门依然在“躲猫猫”。
时事鲜评环保无小事,环境即民生。
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中提到“新环保法‘有牙齿’”,被舆论视为中国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的铿锵信号。
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环保理念越发清晰,另一方面是少数地方对环保现状睁眼闭眼、环保执法虚与委蛇——这种失衡与断裂,不仅悖逆科学发展之大势,更与“四个全面”背道而驰。
142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5年32卷第7期1 事件还原6月份,海关总署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成功打掉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初步估计全案涉及走私冻品货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包括冻鸡翅、冻牛肉、冻牛猪副产品等10万余 t。
6月23日,《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的报道中,首次提出“僵尸肉”一词,报道中提到了“70后猪蹄”、“80后”鸡翅,因此,“僵尸肉”一时成了人们热议的词语。
随后又有《“僵尸肉”多为国外过期战备肉 流向二三线城市》等相关新闻的报道。
7月10日,自称是食品安全资深记者的洪某对“僵尸肉”事件提出质疑,称之前的“僵尸肉”新闻为假新闻,并表示已对事件相关负责人进行采访,还可提供所有受访人的录音、联系方式供查证。
2 关于走私冻肉事情发生到这里,作为事情的旁观者来说,已经没有兴趣去听他们争辩新闻到底是真是假,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食品安全问题上。
走私冻肉问题不是这一两个月才发生的事件,在2014年的7月20日“福喜事件”曝出后,公安、工商、食药局等相关部门曾在一段时间内严抓冻肉安全问题,此风波过后,相关部门有没有就此松解,我们不敢妄加评论。
现在我们回归到最原始的问题,走私肉冻肉到底来自哪里?2.1 欧美等地区产量过剩据新京报报道,走私冻肉一般来自美国、巴西、比利时、加拿大等。
我们知道,欧美、澳洲等一些国家的饮食方式与我国饮食方式不同,牛肉是他们肉类的首选,所以很少吃猪肉,而且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肉类普遍生产过剩;另外,猪蹄、猪肚、鸡爪等一些肉类副产品在欧美的一些国家是不吃的,因此这些国家牛肉、猪肉、鸡爪就成了生产过剩的重灾区,能够从它国进口大量价廉物美的猪蹄、鸡爪,各取所需,是双赢的美事一桩,但这也是走私肉的雏形。
2.2 冻肉的保存条件根据原商业部制定的《冷库管理规范(试行)》的规定:肉类在-18 ℃条件下,保质储存期为10~12个月。
火腿算不算僵尸肉
火腿究竟是否属于僵尸肉,很多人都十分犹豫。
火腿这种食品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古代火腿被归为它是一种沉默不语的肉,但随着科技发展,这种说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肉类持续不断地被增添新的配料,有些增添的成分造成了火腿的新的特性。
在现代火腿的标准中,只要使用了含有防腐剂的配料,就可以再称之为“僵尸肉”,因为这些配料不仅可以延长加工过程的期限,而且还能让火腿具有颜色及芳香。
但是显然,有些火腿配料并不包括任何含有防腐剂的原料,这种火腿不属于僵尸肉。
另外,有的火腿中的配料也可能包含含有特殊酶活性的成分,例如鸡蛋清碱,这使得这类肉类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
由于有些原料和配料的添加,使得火腿的性质与传统的肉类有所不同,但并不意味着它本身就可以被斥为僵尸肉。
实际上,火腿仍然可以归类为安全的肉类产品,大家都可以放心食用。
而这种安全,归功于长度、配料和品质的控制。
因此,总之,我们可以说,火腿算不算僵尸肉,取决于其配料,只要不使用含有防腐剂的原料,就不能被视为僵尸肉;而使用了含有防腐剂的原料,就可以归类为僵尸肉产品,可以放心食用。
3招教你辨别冻肉好坏作者:孙敏/杨溢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年第8期“70后”猪蹄、“80后”鸡翅……近日,一则关于“10万余吨走私冻肉销往全国,部分‘肉龄’达40年”的“僵尸肉”报道引发广泛关注。
何为僵尸肉“僵尸肉”究竟是何物?遵义市食药监局解释:“僵尸肉”正规的名称是“过期冷冻肉”。
通常,被冷冻在摄氏零下18度以下的肉类,称作冷冻肉。
“ 把新鲜肉冷冻在低温下,一是让病菌、细菌无法繁殖,二是因放置时间较长,可作储备平抑物价。
现今曝光的‘僵尸肉’,也是二战期间国外的储备肉。
”遵义市食药监局副局长潘发祥说,冷冻肉也有保质期,根据我国现行的中央储备肉管理办法,冷冻猪肉的保质期在3~4个月,冷冻牛、羊肉时间稍长,但也只有8个月。
为保肉质新鲜,中央储备肉以4个月为一储备周期,即4个月完成一次轮换。
3招鉴别冻肉好坏很多人认为,将肉保持在冷冻状态就不会有细菌繁殖,应该是安全的。
事实上,冷藏或冷冻食物并不能完全扼制细菌的生长。
“嗜冷菌”可以在0~2 0℃的环境中生长,如李斯特菌在这种温度下会继续增长繁殖,污染食物。
据了解,李斯特菌中毒严重的可引起血液和脑组织感染,而老年人、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较差人群最易感染李斯特菌。
此外,这些冷冻肉在脱离冷冻环境下就容易发霉变质,食品发霉变质的同时会分泌出霉菌毒素,当人食用发霉变质的食物时,容易出现腹泻、呕吐等,时间长了会引起细胞癌变。
而简单的处理加工及烹饪很难去除霉菌毒素对人体的危害。
潘发祥说,应尽可能食用新鲜肉和冷鲜肉。
若是购买冷冻肉,一定要认真观察。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对于自家冰箱里的冷冻肉,最好将其切成若干份冷冻,每次只拿出一份来,并尽量一次吃完,切勿反复解冻。
潘发祥建议最好购买现割现卖的热鲜肉,或者冷藏在2~8℃的冷鲜肉,冷鲜肉的口感和热鲜肉差距不大,营养价值也并不比热鲜肉差。
如果要购买冷冻肉,一定要从这几点上辨别:1 .通过外观判断。
有质量保证的冷冻肉瘦肉颜色多为浅灰色,肥肉和油脂则呈白色,闻起来没有异味,不过期的冻肉看起来有一定的光泽度。
“僵尸肉”横行谁之过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5年第8期最近,“僵尸肉”作为新的热词传遍三街六巷,引起我国食品安全的又一大风波。
据新华网报道,6月,海关总署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结果令国人震惊:除了成功打掉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初步估计全案涉及走私冻品超过10万吨,货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之外,更让人吃惊的是有些走私冻肉的“肉龄”长达三四十年,甚至出现“80后”缉私人员碰到“70后”的冻肉。
其中“资历”最老的鸡爪,包装日期显示封存于1967年。
那么,这些冻肉究竟是从哪来的?又是如何逃过层层监管,流向百姓餐桌的呢?6月1日,长沙海关破获一起特大走私冻品案,打掉以黎某、钟某等分别为首的两个涉嫌走私冻品团伙,查扣涉嫌走私冻牛肉、冻鸭脖、冻鸡爪等约800吨,价值约1000万元。
据长沙海关介绍,这是湖南历年来查获的最大宗走私冻品案。
“太臭了,整整一车厢,打开门差点吐了。
”长沙海关缉私局警员张涛(化名)说。
当天在长沙共发现了3个用来存放这些走私冻品的冷库,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
冷库中堆放了大量包装上写着外文的来源不明的冻品。
黎某走私的冻品即存放在其中的两个冷库中,通过长沙市红星冷库的门面分销到湖南省内14个市州和全国各地。
占地面积180亩的红星冷库是湖南最大的冻品批发市场,也是湖南主要冻品集散地。
据长沙海关保守统计,红星冷库每年吞吐量80万吨冻品中,约1/3是来源不明的境外冻品。
长沙海关缉私局副局长杨波说,走私的冻肉都是未经检验检疫的肉品,如果进食携带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等细菌、病毒的冻肉,或危及生命。
这些来历不明的肉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大排档、餐馆,甚至是正规超市。
随着生鲜电商的风生水起,一些网络平台也成为它们的潜在销售渠道。
通过酱油腌制、辣椒调味后,这些肉品有的被制成袋装熟食,有的演变成餐桌上的“佳肴”,消费者吃起来很难分辨。
很多人喜欢吃的“泡椒凤爪”,是走私冻品的“重灾区”。
“僵尸肉”,滚滚来
王漪兰
【期刊名称】《《课堂内外:科学Fans》》
【年(卷),期】2015(000)009
【摘要】今年6月,多家媒体报道,海关总署在国内统一组织开展的打击冻品走私行动中,查获了10万余吨包括冻禽肉、冻猪牛肉等走私冻肉。
根据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显示,这些走私的冻肉部分“肉龄”竟长达三四十年。
这些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高龄”冻肉,被网友们惊呼为“僵尸肉”。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王漪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安捷伦食品安全之"僵尸肉"鉴别完整自动化解决方案—基于代谢组学思想的"僵尸肉"鉴别技术平台 [J], 安捷伦
2."僵尸肉"不必"撕" 走私肉须严打 [J], 刘国信
3.信息化护卫食品安全浪潮肉菜追溯系统“封杀”僵尸肉 [J],
4.“僵尸肉”滚滚来 [J], 王漪兰
5.“僵尸肉”不必“撕”“走私肉”须严打 [J], 刘国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价僵尸肉
摘要:
1.僵尸肉的定义和概念
2.僵尸肉的出现原因和背景
3.僵尸肉的危害和问题
4.如何应对僵尸肉的出现
5.结论:僵尸肉的评价
正文:
一、僵尸肉的定义和概念
僵尸肉,是指在冷冻库中存放多年,甚至已经过期的肉类。
这类肉品往往由于长时间的冷冻,肉质已经变得极差,口感糟糕,营养价值也有所降低。
然而,在一些不法商家手中,这类肉品被重新包装,打上新鲜的标签,流入市场,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威胁。
二、僵尸肉的出现原因和背景
僵尸肉的出现,主要源于一些不法商家的利益驱动。
他们为了节省成本,故意将过期肉品冷冻,长期存放。
同时,由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一些漏洞,导致这类肉品有机可乘,得以流入市场。
三、僵尸肉的危害和问题
僵尸肉的存在,首先,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健康。
过期肉品中的细菌和有害物质,可能会引发食物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其次,僵尸肉的存在,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合法商家的利益。
最后,僵尸肉的出现,也暴露了我国食品
安全监管体系的不足,需要我们加以改进。
四、如何应对僵尸肉的出现
针对僵尸肉的出现,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应对。
首先,消费者需要提高警惕,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学会辨别肉类的新鲜程度。
其次,政府部门需要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体系,从源头上杜绝僵尸肉的产生。
最后,对于不法商家,我们需要严厉打击,依法惩处,维护市场秩序。
五、结论:僵尸肉的评价
总的来说,僵尸肉是一种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扰乱市场秩序的不良肉品。
定义
“僵尸肉”指冰冻多年销往市场的冻肉,“僵尸肉”多为走私品,质量安全不能保证。
[1]用化学药剂加工调味品后变成“卖相”极佳的“美味佳肴”。
双氧水:鸡爪在煮后由于还残留一些血渍、污渍等,影响感官颜色,所以在加入双氧水中加入鸡爪浸泡可以很好的去除那些血渍、污渍,鸡爪会更白、更大,而且更有卖相。
而双氧水食入过多后可刺激呼吸道、胃肠黏膜损伤导致胃肠道疾病
等。
甲醛:甲醛是为了让食物保鲜,防腐,还有的鸡爪可能因储存,运输等过程没有处理好导致鸡爪变质有异味,但是如果加上甲醛浸泡不但可以去除异味,而且还能让肉质更脆。
而甲醛摄入过多会导致中毒,主要表现为眼结膜充血、呼吸困难、
讲话声音嘶哑等。
这么大的危害,佰佰安全网小编还是建议大家尽量不要吃成品的泡椒鸡爪,而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如何辨别僵尸肉。
1、看颜色如果鸡爪太白说明用双氧水浸泡过,正常的泡椒凤爪颜色很自然,
有鸡肉本身的微黄色。
2、掰开看正常动物骨关节煮熟后是深褐色,肉质纹理也是有颜色的,如果掰开鸡脚骨关节和肉质纹理是纯白色说明用双氧水浸泡过。
3、看皮肤如果鸡爪掰开后皮肤很薄甚至透明很脆,而且很容易撕掉,说明用甲醛浸泡过,正常煮熟鸡爪的皮肤是很自然,而且皮肤有韧性不会轻易撕掉。
4、口感甲醛处理过的鸡爪口感会感到很脆,而一般的鸡爪口感是很有韧劲的。
◆根据每年每吨仅17元的冷冻费计算,30、40元左右一公斤的牛肉可能就有问题。
同理,价格太便宜的肉也请不要购买。
僵尸肉还能吃吗?文 /王思露近几日,一则“走私僵尸肉上餐桌,最高肉龄超40年”的帖子上了热搜,一时间关于“僵尸肉”“冷冻肉”的议论铺天盖地。
什么是僵尸肉?肉龄超过40年还能吃吗?安全吃肉,一些事情需要理性看待,很多说法并不为真。
“四十年前”的鸡爪、猪蹄等冷冻食品经过走私的方式进入了中国,该事件报道细节本身存在不合理性。
关注相关“冷冻走私肉”的新闻,报道中更多的舆论热点走向都放在了肉类的冷冻时间上,其实,“过期冷冻肉”“僵尸肉”是次要的事情,该新闻的最大关键点应该是“走私肉”。
难道这次查扣的如果是没有过期的肉类,就不存在安全问题了吗?一方面,合法进口的食品的确成本较高,其原因包括这类食品从生产加工到运输这一整套环节中所需的规范管理以及获取一系列检验检疫证书所付出的“成本”,当然还包括一部分关税。
然而走私产品却不需要上述所说的这些环节,关税不存在,连检疫审核也不存在,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利润上升”。
另外一方面,走私产品具有多种“不确定性风险”。
因为没有正规的检验检疫,因为整个过程不存在规范的管理和审核,生产、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存在安全风险。
肉类等产品的冷冻时间长短其实并不是这其中最大的风险因素,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情况、储存的温度条件、运输时的冷冻条件、包装是否安全规范等方面皆比冷冻时间要重要得多。
言于此,此次事件的舆论矛头对准了“冷冻时间”本身存在偏差,无论是三十年的鸡翅还是四十年的猪蹄,其实风险因素更多是在卫生和安全角度,请理性看待。
换而言之,对于这些走私食品的“保质期”讨论本身存在差池。
食品保质期,归根结底是“生产厂家为保证产品的品质制定的符合预设标准的期限”,这其中的关键要素是“正规厂家”和“正确的保存条件”,然而这两点因素在走私产品中根本不存在,所以讨16论所谓的“保质期”和“过期”本身不合理。
更何况谁又能保证这样的走私产品不会涂改生产日期呢?所以该事件的矛头和合理性还需要大家理性思考。
抛开卫生和安全因素,冷冻三四十年的肉类能吃吗?放多久就不能吃了?肉类等食物在冷冻的低温环境下储藏,其中的微生物本身已经停止繁殖和生长,生化反应也已停止进行,也就是说并不会产生有损健康的毒素物质。
谈僵尸肉时究竟该谈些啥
近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会同海关总署、公安部、农业部等多个部门对打击冷冻肉品走私、维护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研究。
根据会议精神,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海关总署、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打击走私冷冻肉品维护食品安全的通告》。
(7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我总是觉得人们对新闻热点有种观看电影的心理,尤其是特别喜欢“剧情大反转”,如果能够在反转之后再有一个逆反转,大家似乎就更开心了。
很多质疑者更是能够凭借自己从文字中的考据来证明自己的高明、理性了。
前段时间,大连男子开放被抓,两次逆转就让索引派、考据派等各派别的人士十分兴奋。
风水轮流转,如今终于落到“僵尸肉”身上。
前几天先是有人爆出,“僵尸肉”是假新闻,导致剧情大逆转,使很多先前一直怀疑几十年僵尸肉是否存在的人兴奋了一把。
这没两天,僵尸肉新闻的报道者也出来了,回应了“僵尸肉假新闻”事件,质疑对方四个电话就推翻“其近一周,采访涉及海关缉私局、公安局的权威部门”的新闻论断。
于是乎,到底该怎么看,记者们采访相同的部门却得出不同的结论呢?
如今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汇通多部门发布了《关于打击走私冷冻肉品维护食品安全的通告》,作为国务院的通报想来应该最权威了。
通读整个通报,其实也就明白了,近段时间以来冷冻肉走私十分严重,通过海关等方式,流入了我国大量的来源不明的过期肉。
“今年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中,有的查获时生产日期已达四、五年之久。
”被明确表述。
对此,通告还单独列了一天说道:“媒体是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重要力量,监管部门支持媒体监督。
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事件要切实做到真实、公正。
”
由此来说,我们对“僵尸肉”就不难有个大体的认识了,一者,“僵尸肉”报道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漏洞与夸张;二者,质疑派们将一个食品安全事件,硬是给弄成了个娱乐事件,在此令人疑惑的是,既然是争议的过期肉的年头,那么,为何将事件搞成了“僵尸肉,放心肉;真新闻,假新闻,二次元式的辩论”呢,你们把食品安全当辩论赛吗?
作为一个市民说来,我很喜欢“僵尸肉”这一说法,通过新闻报道中,以及相关部门的表述中,我们也不难获悉,不管是老百姓,还是一些专业人士,对“僵尸肉”这一称呼都是十分认可的。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兵海就告诉澎湃新闻,“僵尸肉”上餐桌并非谣言:“过期的、压库的肉(在市场上)是有一定量的,但真正几十年前的肉是微乎其微,这是实际情况。
”这一说法得到多名业内人士认同。
总的说来,“僵尸肉”之争折射出人们质疑能力的提高,但却大有中青报曹林所说的形成了一种舆论恶习,“抓住一个细节变化以点带面,或拿着某不靠谱的反方说法,或仅仅提出某个不成熟的质疑,就敢说事件出现大逆转。
”试想在这种争议中,谁才是最大受害者?谁才是得益者?答案不言自明。
谈“僵尸肉”时究竟该争议啥,是应该引发思考的。
如何质疑与辩论,如何探讨社会问题,如何做到在辩论时不将议题泛娱乐化,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
有一个词叫“单向度的人”,不会双向对话,不去双向交流,恐怕是人们将“僵尸肉”这一食品事件给谈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