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叶桉_深山含笑_红锥苗接种内生菌根菌试验
- 格式:pdf
- 大小:126.20 KB
- 文档页数:3
红菇和正红菇菌种接种三个乡土树种的苗期效果陈羽;梁俊峰;周再知;仲崇禄;陈珍【期刊名称】《广东林业科技》【年(卷),期】2010(026)001【摘要】利用正红菇和鳞盖红菇2个菌种,对木荷、红锥和黎蒴3个乡土树种的苗木进行接种试验,定期观测苗木的苗高、地径及最终生物质量.结果表明两个菌种对3个乡土树种的苗期生长均有明显的促生效果.接种270 d后,3个树种接种处理苗期的苗高、地径、地下干质量和地上干质量等生长指标均显著优于未接种对照苗的各生长指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红锥接种苗的苗期各生长指标极显著优于未接种对照苗;黎蒴和木荷接种苗苗期的各生长指标与未接种对照苗有显著差异.菌根感染强度及依赖性分析结果表明,红锥的感染强度为4级,属强依赖性;黎蒴与木荷的感染强度为一般,属弱依赖性.红锥树种可与两个红菇菌形成较佳的共生体,其中以鳞盖红菇的接种效果为最佳.【总页数】7页(P22-28)【作者】陈羽;梁俊峰;周再知;仲崇禄;陈珍【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2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2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2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2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81【相关文献】1.红菇属一中国新记录种——榄色红菇 [J], 曹政;张鑫;伍建榕;梁俊峰;李杨坤2.红菇菌根食用菌接种马尾松苗期的共生效应研究 [J], 姜清彬;仲崇禄;陈羽;张勇;陈珍3.红菇属一亚洲新记录种——蜡味红菇 [J], 张鑫;付成权;梁俊峰;伍建榕4.大田县红菇村的红菇增殖增效经验 [J], 林汝楷;王建宝5.杉松红菇——红菇亚属一个中国新记录种 [J], 王晶;曾维军;郑旋;王万坤;朱映明;杨彝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尾叶桉的不同扦插育苗基质试验
李强
【期刊名称】《热带林业》
【年(卷),期】2018(046)001
【摘要】该文总结了尾叶桉的扦插育苗基质试验.结果表明:黄心土作为育苗基质,尾叶桉的扦插成活率和成活苗木数量最多;70%火烧土+30%河沙作为育苗基质,尾叶桉苗的生长高度最高;但综合考虑,黄心土作为尾叶桉的育苗基质更方便实惠.【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李强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州市苗圃场,广东高州 525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23.1+3
【相关文献】
1.不同扦插基质对尾叶桉生根的影响 [J], 胡琼梅
2.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和育苗基质对蝶花荚蒾扦插效果的影响 [J], 冯欣欣;余金昌;袁志永;韦阳连;周文君;林石狮
3.互叶白千层不同网袋容器轻型育苗基质扦插试验 [J], 陈龙全
4.卷荚相思不同网袋容器轻型育苗基质扦插生根能力比较 [J], 王李银
5.元江干热河谷地区的尾叶桉扦插育苗试验 [J], 温琼文;方福生;李桥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尾叶桉丛生芽和生根的诱导刘莹;徐刚标【摘要】为了建立优良尾叶桉无性系组织培养与再生体系,培育速生耐寒转基因桉树新品种,研究了以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提供的尾叶桉( Eucalyptus urophylla)无菌苗为材料,选取带腋芽茎段作为外植体,诱导丛生芽的发生以及植株再生的过程.通过多种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组合的对比试验,筛选出尾叶桉茎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ZT0.5mg/L+NAA0.4mg/L;芽继代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ZT0.5mg/L+NAA0.2mg/L;适合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 NAA2.0mg/L +IBA0.3mg/L.【期刊名称】《河南林业科技》【年(卷),期】2009(029)002【总页数】3页(P3-5)【关键词】尾叶桉;组织培养;丛生芽;植株再生【作者】刘莹;徐刚标【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2.39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桃金娘科(Myrtle family) 桉属,桉树( Eucalyptus) 原产澳大利亚,尾叶桉则原产于印尼,我国自1976年开始引种『1』。
桉树以其生长快、适应性强、用途广而被世界上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引种栽培,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木纸浆原材料之一,组培技术可以进行大规模繁衍『3』。
以尾叶桉无菌苗幼叶为外植体,筛选出适合尾叶桉丛生芽诱导和根生长的条件,为进一步利用尾叶桉资源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实验所采用的5株尾叶桉无菌苗由广西林业科学院提供。
1.2.1培养条件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形成不同配方的丛生芽诱导。
设置培养温度(25±2)℃,光照强度2 000~3000 lx,光照时数12~14 h/d『2』。
1.2.2芽的诱导培养及增殖(继代)培养切取带腋芽茎段诱导分化丛生芽,附加不同浓度的ZT和NAA,每个处理30瓶,重复4次。
植物促生菌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对尾叶桉幼苗接种效应的研究袁辉林;蔡尚;吕烈武;钟昌柏;何彦;康丽华【摘要】以植物促生菌(PGPB)SZ7-1菌株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及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SZ7-1的培养条件,并在5L自动发酵罐中进行培养;其次,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该菌对桉树幼苗的接种效应.结果表明:(1)以菌体浓度(OD 值)为目标值,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曲面法综合考虑3因素对SZ7-1生长的影响,得到了最优培养条件为:pH6.02、接菌量2.41%和装液量10%.由5L自动发酵罐中培养可知,优化后的培养条件更利于菌株的生长,16h后活菌数达到1.31×1010 CFU/mL,是优化前的1.62倍;(2)接种后植株有较好的生长表现,在株高、地上和地下部分干重以及全氮含量等方面较对照有明显地增加.研究结果可为该类促生菌的大量培养和应用提供参考.【期刊名称】《热带作物学报》【年(卷),期】2013(034)010【总页数】7页(P1888-1894)【关键词】植物促生菌;尾叶桉;响应曲面法;培养条件;优化【作者】袁辉林;蔡尚;吕烈武;钟昌柏;何彦;康丽华【作者单位】海南省土壤肥料站,海南海口 57020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520;阳西县林业局,广东阳西 529800;海南省土壤肥料站,海南海口 570203;海南省土壤肥料站,海南海口 570203;海南省土壤肥料站,海南海口57020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5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2.39桉树(Eucalyputus)是木本植物桃金娘科(Myrtaceae)树种,是世界上三大速生树种之一。
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和林业分类经营战略的实施,桉树商品用材速生丰产林在华南地区有了大规模的发展。
桉树速生、高产、优质,已作为华南地区用材林速生丰产基地的首选树种[1]。
深山含笑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曾宋君;彭晓明;曾庆文【期刊名称】《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年(卷),期】2000(008)003【摘要】组织培养深山含笑的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休眠芽和种子萌发时实生苗的上胚轴及下胚轴为外植体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其中无菌实生苗的上胚轴最易诱导出不定芽,无菌实生苗的下胚轴最易诱导出愈伤组织.外植体在MS+1.0-2.0 mgL-1 2,4-D培养基上只产生愈伤组织;在MS+3.0 mg L-1BA+0.2 mg L-1NAA 培养基上产生较多的不定芽和较多的愈伤组织;在MS+2.0 mg L-12,4-D+3.0 mg L BA+0.2 mg L-1NAA培养基上易产生愈伤组织和大量的不定芽.愈伤组织在MS+2.0 mg L-1BA+0.2 mg L-1NAA培养基上能产生大量的不定芽,不定芽在此培养基上增殖速度快,增殖速度可达6.30倍.试管内小苗在1/2MS+0.5 mg L-1NAA培养基上生根壮苗效果较好.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为92%.【总页数】5页(P264-268)【作者】曾宋君;彭晓明;曾庆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东广州,510520;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东广州,510520;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东广州,5105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3.1【相关文献】1.多肉植物康平寿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试验 [J], 胡传久;李海波;陈友吾;叶碧欢;胡杨;魏海龙2.野韭菜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 [J], 叶青雷;马云桥;刘海军;于永强3.通过组织培养快速繁殖金钱木的研究 [J], 刘雅鑫;葛富月;李婧璐;刘柏玲4.蓝莓"绿宝石"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J], 毕海林;木永青;杨正松;董顺文;和志娇;阳翠;苏泽春;和加卫5.'哈伯'南天竹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J], 张俊林;樊靖;胡玉春;杨浩;胡绍庆;沈柏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t菌剂处理对尾叶桉苗木生长及营养物质积累的影响李亚林;李磊;李福秀【摘要】通过对尾叶桉苗木采用Pt菌剂和水分胁迫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该苗木生长及营养物质积累的影响,并对其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Pt菌剂处理对尾叶桉苗木生长及营养物质积累的影响显著,尾叶桉苗木在接种菌剂后,生长受到促进,其中在常规浇水条件下营养物质的积累以接种菌剂10 g最好,而干旱胁迫条件下营养物质积累以接种菌剂15 g最好;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尾叶桉苗木接种菌剂15 g为最佳造林措施.【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42)002【总页数】6页(P43-48)【关键词】尾叶桉;Pt菌剂;水分胁迫;综合评价;生物量【作者】李亚林;李磊;李福秀【作者单位】铜仁市碧江区林业局,贵州铜仁554300;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贵阳550003;西南林业大学资源学院,云南昆明 655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2.39研究表明,通过一定的抗旱育苗技术能够提高苗木的抗旱性[1-2]。
菌根促进苗木生长现象已被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证实,外生菌根能显著增加苗木吸收水分、养分的面积,促进苗木生长发育,提高幼苗抗逆性[3]。
苗木菌根化技术、菌剂人工接种技术在我国主要针叶树种上应用的研究很多[4],但在桉树上的相关研究报道不多。
尾叶桉(Eucalypt.urophylla)为桃金娘科桉属植物,是云南干热河谷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Pers.)Coker et Couch〕简称Pt,是一种常见的松树外生菌根真菌,属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本研究以尾叶桉苗木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常规浇水和干旱胁迫条件下接种不同浓度的Pt菌剂,测定分析对尾叶桉苗木生长及营养物质积累的影响,并对不同水分和菌剂处理下苗木的抗旱性进行评价,以期为尾叶桉在干热河谷地区的育苗及造林奠定基础。
22广东林业科技2003年第19卷第3期尾叶桉、深山含笑、红锥苗接种内生菌根菌试验叶新峰1伍慧雄2梁远楠1吴爱萍2张景宁2(1.肇庆市林业局广东肇庆526040; 2.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摘要将从荔枝分离的AM菌根菌接种于尾叶桉组培苗,深山含笑和红锥种子苗,结果表明,AM菌根菌剂对供试的3种幼苗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对林业具有实际应用与开发价值。
但其增效作用有差异,尾叶桉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而深山含笑和红锥增长率达到最大后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内生菌根增效作用尾叶桉深山含笑红锥内生菌根因其孢内菌丝体呈泡囊状(Vesicular)和丛枝状(Arbuscular),被称为泡囊丛枝状菌根(Vesicu-lar-Arbuscular my corrhiza),简称AM菌根,它能够提高林木吸收和利用养分的能力,促进树木生根和生长,增强林木的抗逆性如抗干旱、瘠薄、极端温度和酸碱度,抗有毒物质的污染,增强和诱导林木产生抗病性,提高土壤的活性,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植物群落向着有利于人类和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的方向演替等[1]。
1997年,作者应用湿筛倾析法从荔枝中分离到一种菌根真菌,经过对其孢囊、孢子等多形态结构特征研究,初步鉴定为球囊霉属(Glom us Tul)内生菌根真菌,并对其繁殖技术及接种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制成了AM 菌根对植物接种的菌剂[2]。
本文报道了该菌剂接种尾叶桉、深山含笑和红锥试验结果,目的探讨AM菌根菌剂在林业上的应用前景。
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1.1.1供试菌株球囊霉属内生菌根真菌,由作者从荔枝中分离获得菌种,并以玉米作为宿主植物进行扩大繁殖制成菌剂。
1.1.2供试树种尾叶桉(Eucalyp tus urop hylla)、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红锥(Castanop sis hys-trix)3个树种。
尾叶桉为无性系苗,从组培瓶中移至经消毒的黄心土营养袋中进行炼苗,平均苗高30cm左右,挑选健壮植株供试验用;深山含笑和红锥为种子苗,将其种子经消毒后拌种,其余处理与尾叶桉相同。
1.2试验方法1.2.1接种试验设计接种(处理株)与不接种(对照株)两种处理。
尾叶桉在大田中试验,于1993年3月将经扩大培养、生长良好的内生菌根制剂,用蘸根+穴施的方法接种于30株尾叶桉幼苗,约40g/株,对照10株,3次重复。
深山含笑和红锥在室内试验,于2002年6月用内生菌根制剂与深山含笑和红锥种子拌种方法接种,以不拌种的为对照。
将出土幼苗移植于经1g/L福尔马林消毒的营养土中,采用无菌水浇灌,幼苗期间用薄膜覆盖植株根部,防止菌根与外界接触。
在不接种对照中,为使各处理营养土质量及营养成分相同,加经过高温高压灭菌的等质量菌剂,再加1ml经2次定性滤纸过滤的菌根接种物浸提液,旨在除去内生菌根的孢子、菌丝,而使其他微生物区系基本一致。
1.2.2调查方法尾叶桉于接种当月和每隔30d测定处理株与对照株的地径、株高,连续4次,每次每处理测定10株,并于第4次,即接种90d拔出植株,洗净、烘干测定根干质量,每处理测量10株。
同时,按Gerdm ann等[3]的染色法,每隔30d取尾叶桉的部分须根以0.5ml/L番红或0.5ml/L曲利苯蓝进行染色处理,观察AM菌根菌剂在幼苗根内的定殖情况并制片保存。
而接种AM菌根菌剂的深山含笑、红锥的种子苗,每隔60d测量其株高,连续4次,每次每处理测量10株。
2试验结果2.1AM菌根菌剂对尾叶桉幼苗的接种效果尾叶桉接种内生菌根后高、径生长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第1次观察,即在施用内生菌根制剂之前,处理与对照的株高相似,接种内生菌根后,每次观测的株高均比对照有所增长,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株高的增长率增大,从第2次观测的9.0%增至第4次观测的34.2%(相隔60d),从株高的增长曲线(图1)也可看出,内生菌根制剂接种对尾叶桉的株高生长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对尾叶桉地径的观测也有相似的结果,接种后30d 开始,每次观测地径均较对照有所增长,且随时间的推移增幅不断加大(图2),接种90d 后,对尾叶桉苗根干质量的影响尤为明显,接种处理植株根干质量为2.413g/株,比对照植株的根干质量仅1.862g /株增长达29.5%,说明该内生菌根制剂对桉苗生长有明显增效作用。
从桉苗的生长曲线看,接种菌根后其生长呈加速增长的趋势,接种第一个月的增长幅度不大,增长率仅9.0%,这说明内生菌根从接种、侵入到发挥作用存在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的长短因植物不同而异。
从本试验结果看,该内生菌根开始感染桉苗是在接种后的1个月之内,由此也说明,内生菌根真菌对尾叶桉的作用是由开始缓慢到逐渐加速增长的过程。
表1 内生菌根对尾叶桉组培苗的接种效果观察时间(日/月)株高(cm)处理标准误对照标准误增长率(%)地径(cm)处理标准误对照标准误增长率(%)10/331.50.1231.00.09 1.200.011 1.200.01010/442.0 1.8738.5 1.929.0 1.450.016 1.380.018 5.010/563.5 2.9551.2 3.1224.0 2.270.023 1.950.02516.410/6105.4 2.1578.5 2.5334.2 3.150.041 2.600.05021.1图1 尾叶桉组培苗株高生长曲线图2 尾叶桉组培苗地径生长曲线图3 深山含笑幼苗株高生长曲线图4 红锥幼苗株高生长曲线2.2 AM 菌根菌剂对深山含笑、红锥幼苗的接种效果接种AM 菌根菌剂的深山含笑、红锥的种子苗后4次苗高观察结果见图3、图4。
从图3可知,从6~8月,即接种AM 菌根菌剂60d 后,深山含笑幼苗处理株增高7cm,对照株仅增高3cm,增长率为7%;从823叶新峰等: 尾叶桉、深山含笑、红锥苗接种内生菌根菌试验24广东林业科技2003年第19卷第3期~10月,处理株比对照株的增长率为14.2%;但10~12月处理株较对照株的增长率为12.5%。
从图4可知,从6~8月,即接种AM菌根菌剂60d后,红锥幼苗处理株增高不明显,仅为7cm,对照株增高5cm,增长率只为6.7%;但随后60d(8~10月),处理株较对照株增长率却达到71.4%,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而从10~12月处理株比对照株增长率为67.5%。
试验结果说明,从6~8月即接种2个月内是AM菌根感染幼苗根部时期,而随后的2个月AM菌根菌剂对深山含笑与红锥幼苗有明显的促进苗木增高的效果,且达到最大值;之后,苗高的增幅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接种AM菌根菌剂对植株有明显的增高作用。
2.3尾叶桉接种苗的显微观察对尾叶桉处理与对照植株的根部结构进行显微观察。
在显微镜下,可看到经接种的植株根表皮细胞内AM菌根的结构特征:泡囊和丛枝,而对照植株根部的同一部位没有发现类似的结构特征。
因此,可以说明,接种的植株上已有AM菌根且定殖状况良好。
从而可以肯定,尾叶桉、深山含笑、红锥等幼苗生长速度加快是由于AM菌根真菌的增效作用。
3结论与讨论3.1从尾叶桉、深山含笑、红锥幼苗生长曲线图可知,接种AM菌根菌剂对林木幼苗有明显的增高作用。
AM菌根菌剂对尾叶桉的增长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的,而深山含笑和红锥的增长率在接种后第3个月至第4个月的2个月之内增效作用最明显,之后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AM菌根真菌的增效作用在3个树种间存在差异性,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3.2接种AM菌根试验结果表明,在一些树种上接种内生菌根可以促进苗木生长,尤其对那些珍贵的慢生型树种,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3.3不同的AM菌根真菌种对不同的树种的增效作用是否有区别,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便针对不同的树种选择不同的AM菌根真菌的菌种,使菌根的增效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3.4本试验仅在幼苗生长阶段进行,AM菌根菌剂对接种林木整个生长过程的作用效果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1罗伟祥.菌根及其在林业上的应用(一).陕西林业科技,1996(1):26~292L iu Z.L.,Shao Z.F.,M a J.H.,et al..Isolated culture of Endomycorrhiza.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1999,1(2):19~253Gerdmann J W,Nicolson T H.Spores of mycorrhizal endogo ne species ex tracted from so il by wet siev ing and decating.T rans Br ith M y col Soc,1963,235~244STUDY ON APPLICATION OF ENDOMYCORRHIZA ON THE SEEDLINGS OF EUCAL YPT U S U ROPH YLLA,MICHELIA MAU DIAE AND CASTANOPSIS H YSTRIXYe Xinfeng1Wu Huixiong2Liang Yuannan1Wu Aiping2Zhang Jinning2(1.Zaoqing For estr y Bureau,Zhaoqing,526040; 2.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 niversity)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AM m ycorrhiza on the tree species,AM mycorrhiza w as isolated from the root soil of litchi,and AM preparation w as inoculate on the E ucalyp tus urophy llathe tissue cultural seedling,Michelia maudiae seedling and Castanop sis hystr ix seedling.The result shows that a strong g row th response of these3species seedlings to the infection of the AM mycorrhizal fungus ex ist.AM endomyc-orrhiza improved the growth of seedlings sig nificantly.But the active influence w as obvious different betw een3 species seedlings.The g row th rate of Eucaly p tus urop hylla is increasing,w hile the g row th rates of M ichelia maudiae seedling and Castanop sis hystr ix seedling are slow ly decreasing w hen the grow th rates has reached the top.The AM mycorrhizal had its practical value in development in forestry.Key words endomycorrhiza,active influence,Eucalyp tus urop hylla,Michelia maudiae,Castanop sis hys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