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西窑洞与云南土掌房的异曲同工
- 格式:doc
- 大小:8.56 MB
- 文档页数:7
大学生对陕北窑洞的认识
陕北窑洞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名居形式,中华名族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起来的。
早在120万年以前,黄土开始堆积,先民的穴居便在陕北落下了深根,从此,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更是陕北的象征。
窑洞的自然基础窑洞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地貌特征的影响,形成了土窑,石窑,砖窑等主要类型,形成多样,千姿百态,如同满天繁星散落在黄土高原的前丘百壑之中。
黄土高坡形成的条件
干燥,黄土,大风造成了这些地区特殊的景观。
春冬季,干燥的气候使得黄土浮于地表,大风又将这些黄土带到空中,使得这些地区更加添加了一些悲壮又豪放的气氛。
光照充足。
由于此地区比较寒冷,庄稼大多是--季的,即春种秋收,冬天便没有了农活。
在冬季温暖的阳光下,一排男女老少蹲在墙角晒太阳,男人抽袋旱烟,女人拉家常,是此地特有的风景线。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道风景线也仅仅偶尔能在农村看到。
窑洞是这个地区典型的住房。
陕北现在还有窑洞,冬暖夏凉,特别适合于居住。
但是从外形上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居住需要,已被很多人摒弃。
但农村仍有许多窑洞。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居民、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据此完成1~2题。
1。
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①海鲜②牛羊肉③山货④腌腊制品A。
①②B。
②③C.①④D。
③④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C。
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D。
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1题,安徽省南部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多山货,传统特色菜会较多采用山货,③正确.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将肉类腌腊可以延长存放时间,所以腌腊制品成为当地特色菜的主要原料,④正确.安徽省南部地区不沿海,对外交通不便,当地海鲜较少,传统特色菜不会采用海鲜,①错误。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位于我国农耕区,牛羊少,传统特色菜不会采用牛羊肉,②错误。
故选D项.第2题,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故选B项.。
D 2.B彝族土掌房(如下图)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
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土掌房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将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土掌房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层或三层。
据此完成3~4题。
3.土掌房的效果类似于()A.内蒙古蒙古包B.陕西窑洞C.傣族竹楼 D。
客家族土楼4.土掌房反映的气候特点是()A。
湿冷B。
西安窑洞观后感你能想象吗?在西安看到窑洞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有点懵又有点兴奋,就像发现了隐藏在现代都市背后的一个奇妙小世界。
刚走到窑洞附近,我就感觉像是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
那一排排窑洞,就像大地张着嘴在给我们讲古老的故事呢。
窑洞的外观看起来特别质朴,土黄色的墙面,就像大地本身长出来的小房子一样,和周围的环境融合得那么自然,毫无违和感。
走进窑洞里面,那股子独特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空间比我想象中的要温馨,没有那种特别局促的感觉。
墙壁摸起来糙糙的,但是却给人一种很踏实的安全感,就好像这些窑洞已经在这儿站了几百年,默默守护着每一个住过的人。
窑洞里的布置也特有意思。
简单的炕、老旧的柜子,还有一些充满年代感的小物件,就像一个小型的历史博物馆。
我忍不住脑补以前的人们在这儿生活的场景,一家人围坐在炕上,热乎乎的,外面或许飘着雪,但是窑洞里满是欢声笑语。
这时候就感觉,现代人追求的那些高大上的住宅,虽然豪华,但是好像缺了点这种接地气的温暖。
而且啊,这窑洞的构造可大有学问。
听当地的人说,窑洞冬暖夏凉,这简直就是天然的空调房啊。
夏天外面热得像蒸笼,窑洞里却透着一股清凉;冬天外面寒风呼啸,窑洞里就像被裹在温暖的怀抱里。
这可比我们现在靠空调暖气过日子环保多了,老祖宗的智慧真的是不服不行。
不过呢,这窑洞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比如说采光就没有现代房子那么好,里面暗暗的。
但是呢,这也正好给它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从窑洞里出来后,我满脑子都是这些独特的小房子。
西安窑洞可不仅仅是一种居住的地方,它更像是一部活着的史书,记录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变迁、喜怒哀乐。
这一趟窑洞之旅,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居住文化,也让我对西安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宝藏盒子,里面装满了历史、文化和人情味儿。
我想啊,这窑洞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简单和真实,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最纯粹的东西,往往才最能打动人心。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A.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B.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C.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D.地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2.荷兰因为地势低洼,流传下了一种独特的习俗:穿“木鞋”。
荷兰人穿“木鞋”是为了适应冬天寒冷潮湿、地上结冰的地理环境。
这说明( )A.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B.地域文化的形成与人类活动无关C.地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
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居民多喜辣,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种食俗与当地气候有直接关系。
阅读上述材料,完成3~4题。
3.由材料分析,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A.自然环境是文化现象产生的基础B.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完全不同的C.某地文化的形成只与自然环境有关,与人文社会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影响文化,但文化不会影响环境4.下列文化事物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的是( )A.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B.云冈石窟的佛像造型C.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D.灰白色调为主的江南园林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据此完成5~6题。
5.美国大城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而西欧城市中心一般很少见到现代化大楼,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技术先进、经济发达B.美国城市用地紧张C.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D.西欧地质条件差6.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在建筑结构中的体现表述不正确的是( )A.建筑有围墙B.园林忌直求曲C.建筑物内通道忌宽求窄D.建筑物线条简洁1.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往往可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下列城市格局或建筑特点能反映中国的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是( )A.市中心有市民集中广场、大教堂等B.市中心区一般少有现代化高楼大厦C.城中有墙、园中有墙、宅中有墙D.宫殿式建筑有喷泉、雕塑等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
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
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
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
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
吊脚楼这一古老民居,为“干栏”建筑的一种主要形式,是鄂、渝、湘、黔地区土家族普遍使用的一种建筑模式。
传统吊脚楼属纯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不用一钉一铆,梁、柱、枋、板、椽、檩、榫均以木加工而成,一般依山就势,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地形之变化并将楼房与平房结为一体,故有人称之为“半干栏式建筑”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
”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
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陕北窑洞湘西土家吊脚楼形成原因1从气候上’:陕北窑洞:陕北黄土高原气侯属温带大陆悸季风半干旱气侯,春季干旱多风,夏秋温凉多雨,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夏短冬长。
年日照数为2700小时,所以窑洞大多建在山沟的阳坡上。
该地区窑洞民居大多面南背北,所以窗户面积尽量大,以利最大限度采光,提高窑洞内亮度和温度。
大面积开窗是窑洞建筑外观的显著特征。
湘西土家吊脚楼:1、湘西雨水多,云雾多,空气潮湿,州境位于全国降水偏多地区,降水集中期为4~6月(俗称雨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41—47%。
黄土高原传统民居“窑洞”解析中国有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它们之间各不相同但均有自己的特色。
今天,我们的主角是在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窑洞。
作为黄土高原的产物,在中国西部的千沟万壑中可谓是随处可见,它们或傍山而建、或平地而箍、或沉入地下,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地理风貌。
说起黄土高原传统民居“窑洞”的历史,你可了解?据了解,距今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文化为标志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新石器早中期文化,和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为标志的父系氏族社会的新石器晚期,黄土高原窑洞不单成为这两种文化的内容,而且发育得相当成熟——“吕”字形窑洞居室已经出现。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传统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劳动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黄土高原南界的西安半坡先民的45座居住古建筑的主要形式就是方型、圆形的半地穴式。
而在陕北,发掘出的穴居遗址已发展到具有内外两室的“套间”性质,呈“吕”字形,石板铺地,料礓石粉抹墙,还建有我国最早的壁炉。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
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
在山西省石楼岔沟有仰韶文化穴居遗存,平面呈方圆形,中央有灶,入口处小,已有了门的雏形。
内蒙古凉城园子沟发现了龙山文化早期穴居聚落遗址,其中横穴28座,3间为一组,已呈“一明一暗”的“套间”雏形。
新石器时代正是恩格斯所说的从母权走向父权,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激烈的革命之一”,是“一切文化民族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
此也正是以陕北轩辕黄帝陵为标志的传说中的炎黄时代。
先民们就这样经历了从原始穴居到人工穴居、半穴居,最后酿成了土窑洞的出现。
那么,黄土高原传统民居“窑洞”有怎么样的特色呢?一般窑洞为用石头或者砖头砌,窑洞上面覆盖厚厚的夯实的黄土,规模大的可做成并列多间或上下多层,外部也可另建房屋形成院落。
真实的陕北窑洞生活,富裕人家与穷苦人家差距大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极具特色与历史感的建筑。
沟壑纵横,苍凉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严酷自然环境中,窑洞是人们智慧与勤劳的见证。
尤其是在陕北,依山势开凿出的拱顶式窑洞,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陕北的窑洞,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经济省钱等优点。
当地的拱顶式窑洞,具有上佳的承重性。
不过随着发展,土窑减少,石窑和砖窑变得更为流行。
在农村,一个家庭的经济水平更多体现在“住”上,即便是外观大同小异的窑洞,也是如此。
富裕家庭的窑洞,装修颇具现代风格,与窑洞这样古老的建筑方式结合,却不显得矛盾。
小康家庭的窑洞,干净整洁。
温饱家庭的窑洞。
贫苦家庭的窑洞。
一对刚结婚年轻人的家。
大户人家四合院式窑洞。
陕北人离不开窑洞,窑洞也离不开陕北人。
这两者有很多相同点,外表质朴,踏实稳重。
老爷爷正在吃饭。
陕北农家老人经典早餐:鸡蛋加上米饭加炒豆芽、白菜,当然还少不了干馍。
陕北人家做饭。
洗菜。
石磨。
耕田。
晒谷。
逐渐消失的窑洞,是陕北人的象征,也是黄土地的历史。
⾼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然环境的关系2021届⾼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然环境的关系⼀、民居特点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们在适应改造⼤⾃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总结⼀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温,降⽔较少,黄⼟直⽴。
②北⽅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墙较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
反映的环境特点:⽓候⼲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阔,居民以游牧⽣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较多,便于排⽔),门窗多且⼤,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
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动物、⾍类多。
⑦青藏⾼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多⽊桩⽀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跟踪训练蒙古包能满⾜游牧需求,尤其能够对抗草原上严峻的⾃然灾害,是游牧民族与⾃然和谐相处的绝妙体现。
下图⽰意蒙古包景观(左图)及蒙古包搭建过程(右图)。
据此完成下⾯⼩题。
1.决定蒙古包呈圆形的因素是A.⾼温B.暴雪C.酷寒D.⼤风2.关于蒙古包各组件的说法合理的是①所有部件组装均⽤铁钉固定,以保持蒙古包稳固②门⼝较⼩且离开地⾯,可预防雪的堆积并抵御严寒③门⼝朝东南,可减少冬季风影响并获取更多光照④最⾼点的天窗能够改善采光和通风,促进空⽓流通⑤门的中上部开窗户镶嵌玻璃,⽬的是改善采光条件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3.蒙古包搭建地随着迁徙季节⽽调整,最合理的是A.春阳B.夏岗C.秋洼D.冬平【答案】1.D 2.C 3.B【解析】1.内蒙古⾼原多⼤风天⽓,同样的风⼒,圆形的蒙古包受⼒较⼩,结构更加稳定,D正确;内蒙古⾼原夏季⽓温相对凉爽,冬季寒冷,A错;蒙古包外形呈圆形与暴雪和酷寒等因素关系不⼤,BC错。
江苏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新高考)一、单项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
房顶又是晒场。
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
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土掌房的效果类似于A.内蒙蒙古包B.陕西窑洞C.傣族竹楼D.客家族土楼2.土掌房反应的气候特点A.湿冷B.湿热C.干旱少雨D.干热3.7月,小明去该地旅游,他发现当地A.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B.昼长夜短C.正午时影长变短D.昼渐变长某月,在江汉平原某城市(32°N,113°E)上学的小明早上6:10左右在经过上学途中的同一路段时,发现出现在正前方的太阳的高度逐渐降低到地平线附近。
下图示意小明上学的线路。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小明发现这一现象是在()A.2月B.4月C.6月D.8月5.小明6:10左右经过的路段最可能是()A.甲B.乙C.丙D.丁6.此时小明所在城市()A.多晴天B.多大风C.气温低D.多大雾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下图为某河漫滩东西方向剖面示意图,该剖面位于自南向北河流的平直河段上。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河流位于()A.东半球B.南半球C.西半球D.北半球8.据材料分析,河漫滩发育较好的河流是()A.山区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B.山区水位季节变化大的河流C.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D.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大的河流9.若图中河床各处岩性相同,则河道中水流侵蚀作用最强的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某城市公园在河道或沟渠边坡建造植草沟来处理雨水。
浅析陕西窑洞与云南土掌房的异曲同工(1、2,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本文通过陕西靠山式窑洞和云南土掌房在地形、气候、材料、建造等四个方面的对比,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
试图说明靠山式窑洞和土掌房异曲同工之妙,是因其对地形、气候的适应和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所决定的。
关键词:陕西;窑洞;云南;土掌房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nalysis why Shaanxi cliff-cave and Yunnan Tu Zhang-house come from different places but serve the same purposeXu Zi-shen1,Wu Zhi-hong2(1,2. Faculty of Architectural and City Plan,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 Yunnan,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rely on the comparison of four aspects—terrain , climate , material , construction—of Shaanxi cliff-cave and Yunnan Tu Zhang-house , to find som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 Try to instruct cliff-cave and Tu Zhang-house though come from different places serve the same purpose , because of their similarities on terrain , climate adapt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Shaanxi; cliff-cave; Yunnan; Tu Zhang-house1简介1.1窑洞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带特有的一种民居形态,也是我国原始穴居的成熟形态,在我国分布很广。
按窑洞分布的密集度来划分, 有晋中南窑洞区、陕西窑洞区和陇东窑洞区。
而陕西窑洞区主要集中在陕北地区的延安和榆林。
延安窑洞多为靠崖式窑洞;榆林地区兼有靠崖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两种。
由于靠山式窑洞群体与土掌房村寨在外部形态上很相像,故本文仅对靠山式窑洞和土掌房在形态上进行比较研究。
靠山式窑洞出现在山坡、土塬的边缘地区,背面靠山,前面有较开阔的川地。
一般都沿等高线布置,呈现出曲线或折线型排列,与环境非常协调。
有些山坡可以布置台梯式窑洞,形成层层退台,底层窑顶是上层窑洞前院,这样既丰富了空间层次又节约了土地。
(如图1)1.2土掌房土掌房,主要分布在元江、峨山、新平、江川、红河、元阳、绿春等地,滇南哀牢山、无量山的高寒山区和红河流域、金沙江流域的干热少雨地区,是彝族(包括少部分傣族和哈尼族)一种极富特色的民居形式。
以土木为原料,立木为柱,四周夯土为墙,或垒石、土坯为墙,外墙无窗或二层开小窗,平顶屋面用来晾晒谷物、歇息纳凉。
彝族聚居村寨的土掌房,往往背靠高山,面对河流,七八十户人家的房屋集中连片,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鳞次栉比、甚为壮观。
全村房屋墙连墙,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也有效利用了屋顶平台。
(如图2)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靠山式窑洞与土掌房村寨在整体上有着相似的空间层次、肌理和布局模式。
相距甚远的两地为什么会出现形制类似的民居?这两个地区、两种民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亦或是它们各自形成、发展却得到了同一种形制?到底是什么使它们形成了“异曲同工”之妙?以下就将从靠山式窑洞与土掌房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材料、建造等四个方面的对比来分析解答问题。
2两种民居形式成因的比较2.1地形地貌陕北高原一般海拔在800—1500米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由黄土丘陵和黄土高原组成,形成了三种主要地貌特征:沟谷深切的黄土塬(如图3);梁状峁状丘陵(如图4);侵蚀剥蚀岩质山地(如图5)。
靠山式窑洞是就是利用“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在塬上、丘陵上或山体上挖洞形成的。
图1 靠山式窑洞图2 土掌房滇中南地区地形主要为海拔两三千米的山地和河流冲击形成的河谷(如图6),当地居民为了居住和种植方便,将大量的土掌房聚落依山而建,沿等高线平行、垂直或者偏转一定的角度进行布局,山脚和河谷冲击处则为农田,形成了“上边有坡养羊,下边有田种粮”的依山傍水、土肥草美的格局。
现今滇中南地区的彝族一般居住在海拔1500—3000米的山区或半山区,地形错综复杂。
两地相似的地形及其农耕要求,就需要民居依山就势,在顺应地形和节约建筑用地等方面做出空间上的回应。
2.2气候陕北高原属暖温带冷温半干旱气候区,其中北部和西北部属冷温半干旱季风气候类型,东南部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类型。
由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气温和降雨量从东南到西北递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地形地貌也导致了梁、塬、峁、沟地形中小气候的形成。
土掌房大都分布在亚湿润型的边缘热带气候区。
由于地形错综复杂,并且受纬度和海拔的影响,滇中南地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玉溪市大部分是亚热带内陆高原型气候,其南部的元江河谷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红河州的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这些地区的立体气候特征均较为明显。
图3 黄土塬图4 梁状峁状丘陵图5 岩质山地图6 山地河谷2.2.1气温表1为延安、榆林、玉溪、元江等地1971—2000年的温度(单位为:℃)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延安、榆林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玉溪、元江四季如春,气温年较差小。
但查阅资料可知,延安、榆林、玉溪、元江四地的气温日较差都较大,冬、春两季尤为明显。
故两地民居在防寒方面的措施显示其对气候的应对和抵御,如生土材料的应用,窑洞内窑炕和土掌房中火塘的设置。
2.2.2降水表2为延安、榆林、玉溪、元江等地1971—200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单位为:mm )和降水天数(单位为:天)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延安、榆林的年平均降水量低于600mm ,降水天数也较少,而这正是发展黄土窑洞的先决条件。
而玉溪、元江的年平均降水量均小于1000mm ,在全国范围内相对而言,也算是很低的,并且土掌房屋顶以粗细不等的横木分层覆盖,用树枝、柴草铺平后,再以泥土分层夯实,面层涂抹平滑,整个屋顶面结实平整不漏雨。
故降水少及民居防水工艺是土掌房发展的先决条件。
2.2.3日照延安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8.6小时,年日照率为55%;榆林年日照时数在2600—2900小时范围内;元江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39.3小时;峨山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86.9小时,年日照率为52%;玉溪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100—2300小时范围内。
无论是陕北高原还是滇中南的广阔山区,都有着较高的日照强度和紫外线强度。
所以对于夏季避暑、遮阳是这两个地区所需解决的同样的问题。
2.3材料靠山式窑洞与土掌房所采用的建筑材料都是天然的生土,所不同的是由于地地区年平均温度 1月平均温度 7月平均温度 极端最高温度 极端最低温度 延安9.9 -5.5 23.1 38.3 -23.0 榆林8.3 -9.4 23.3 38.6 -30.0 玉溪16.0 8.8 20.8 32.6 -5.5 元江23.7 16.8 28.5 42.2 -0.1 表1 (资料来源:中国天气网)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天数 延安 510.7 81.6 榆林 365.7 65.1 玉溪 918.4 132.1 元江 796.3 123.4 表2 (资料来源:中国天气网)理位置的南北差异,靠山式窑洞所用的是黄土,在黄土高原上直接横向挖洞;土掌房所用的是红土,制作夯土后利用。
陕北高原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黄土层发育成熟的地区,厚度大,且各个地质时期形成的黄土层俱全。
黄土层由下向上对应地质年代由远及近,依次为: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以及次生黄土。
其中离石黄土层厚度大,土质密实,力学性能好,是挖掘黄土窑洞的理想层位,挖出的窑洞一般都不会坍塌。
陕北的许多靠山式窑洞均建在山腰和山脚下,且质量较好,就是由离石黄土层的分布所决定的。
云南山多地广,有“美丽的红土高原”之称。
无论是高山、河谷、平坝都有很厚的土层,红土的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多数地区土壤带胶性,含砂量小,是十分适宜的建筑材料。
且土掌房分布地区,土质细腻、干湿适中,土层深厚容易挖掘。
相对其他天然材料,土的分布最广,方便易得,经济实用,拌水成泥,可以粘结、成型,是一种天然的可塑性材料。
故彝族祖先选择了红土作为他们的建筑材料。
2.4建造图7. 靠山窑剖面图8. 土掌房剖面同样都用土作为建筑材料,一个是挖土造成的窑洞,一个是用夯土构建的土掌房,靠山式窑洞和土掌房分别用了哪些建造方法来达到自身的牢固、耐用?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具有极强的稳固性。
拱形结构也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
为了住着放心,有人也在窑洞里使上木担子撑架窑顶。
其实只要选择在离石黄土层,利用其直立性能好的特点,再加上拱券结构,就不必担心靠山式窑洞会发生坍塌。
(如图7、图9)土掌房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有的用石头做墙基。
房内立木为柱,木柱之上架横梁和檩木,檩木上铺设木板或劈柴,其上再铺垫竹枝松毛,然后抹上一层稀泥。
最上面再用深层、无杂质泥土加1%的石灰混拌平铺、洒水夯实至10余厘米厚,周围再以2、3厘米厚的石板出檐即可。
彝族土掌房采取木构架和土墙同时承受屋顶重量的办法,梁柱之间有榫卯相扣,梁架较为坚固,墙壁厚重结实,对战争、地震等灾害有一定的抵御作用。
(如图8)3影响靠山式窑洞与土掌房形式各因素的相似之处3.1陕北高原地区是高纬度、低海拔,滇中南地区是高海拔、低纬度,这使得两地在小气候上有一些相似。
且两地的地形地貌中的丘陵、山地均较多。
两地民居在顺应地形、节约建筑用地方面体现了其智慧。
3.2通过气温、降水、日照等三个方面的气候分析可以知道,土掌房分布地区干热,窑洞分布地区冬季干冷、夏季干热。
滇中南地区昼夜温差可达12 一20 ℃,陕北各地温度平均年较差可达29℃,冬春平均日较差也在15℃左右。
两地温差都较大,平均日照时数都较长,都有着较高的日照强度与紫外线强度。
在这种较为相似的自然气候下,两种不同民居对御寒、保温、隔热、遮阳就会有同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