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古代文论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文论自测题并参考答案(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教材指出:《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2.《典论•论文》说:“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_____________,铭诔尚实,诗赋__________。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3.教材指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____________为主的创作过程。
4.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_____________ 》篇中。
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5.教材指出:刘勰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的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6.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了“风骨”的说法。
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 ____________。
“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______________。
7.“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这段话出自的《__________________》。
8.我们学习过的陈子昂的一篇重要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_____________》,白居易的一篇重要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教材认为:皎然在《诗式》中关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___________的创造问题。
10.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_______________”说,提出了“ 言宜”之论。
1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_______________的《与元九书》。
12.司空图提出的“四外”说是指“_________”、“味外之旨”、“_________”、“景外之景”。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2.(钟嵘的)“滋味”说3.(白居易的)“美刺”观4.(司空图的)“韵味”说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古代文论”自测题1评分标准(含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20分)1. “发乎情,止乎礼义”答案要点:“发乎情,止乎礼义”是《毛诗序》中提出的重要观点。
它指出了诗歌“吟咏情性”即“发乎情”的基本特征,并且强调诗歌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是人的本性的必然要求,(3分)但它同时也对诗所表现的情感予以一定的限制,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
(3分)所谓“止乎礼义”即要求诗所表现的情感不超过、不违背社会政治、伦理规范,要保持在“礼义”所许可的范围之内。
这对后世儒家诗教说同时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4分)2. 文、笔之辨答案要点:“文、笔之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论命题,对于明确文学本质特征具有重大意义。
最早的文笔区别,主要着眼于文体的不同功能。
文指诗、赋,笔指诏、策、奏、章。
前者是艺术文,后者是应用文。
如《南史·颜延之传》。
(4分)随着音律说的兴盛,文笔区别更着眼于文体的音韵之美。
如刘勰《文心雕龙》中提出的“有韵谓之文,无韵谓之笔”。
(3分)其后文笔区别进一步着眼于文体的情感之美。
如萧绎《金楼子·立言》中的相关表述。
(3分)二、简答(共20分)庄子的文艺创作论包括哪些内容?答案要点:庄子的的文艺思想主要是崇尚自然天成,反对人为的艺术加工创造。
其文艺创作论包括:(1)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要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
“虚静”一方面排斥具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又能使人从内心深入把握整个宇宙万物,洞察其内在规律。
庄子把“虚静”看作是人认识的最高阶段。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重在内心体察领悟而非思辨探索的特点,对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影响极大。
(7分)(2)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
庄子认为如果达到了“虚静”的状态,就可以深入领会创造对象的特点和规律,集中精力进行复杂的艺术创造活动,使主客体进入“物化”、“物我不分”的状态,这样才能创造出高水平的艺术品。
(6分)(3)从创作方法上说则要努力做到“得意忘言”。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位诗人不属于“初唐四杰”?A. 王勃B. 杨炯C. 卢照邻D. 杜甫答案:D2.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哪位诗人对王维的评价?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苏轼答案:B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哪位诗人的主张?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苏轼答案:A4. 下列哪位诗人被誉为“诗圣”?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维答案:B5. “赋、比、兴”是哪位古代文论家提出的诗歌创作方法?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庄子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_________,_________”是杜甫《春望》中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
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 “_________,_________”是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名句,描绘了黄河的壮阔景象。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3. “_________,_________”是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表达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答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4. “_________,_________”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描绘了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
答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5. “_________,_________”是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答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韩愈的“古文运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古代散文的质朴、自然、真实、生动的风格,反对当时盛行的骈文。
韩愈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如《师说》、《进学解》等,以其雄浑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笔,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韩愈的古文运动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使散文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对宋代的古文运动和明清的散文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及参考答案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1)选择题第一章:先秦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A)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D、“思无邪”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A)A、“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B、“引譬连类”C、“考见得失”D、“和而不流”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A)A、“尽美矣,又尽善也”B、“尽美矣,未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D、“尽善矣,未尽美也”4、教材认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C)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D)A、圣人B、今人C、读者D、作者6、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A、“仁政”理论B、人性无善恶理论C、人性恶理论D、人性善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A、“仁政”和人性论B、“虚静”和“物化”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B、《庄子》较深的影响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B)A、“直谏”说B、“发愤著书”说C、文应“实录”说D、“疾虚妄”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A)A、卫宏B、刘安C、孔子D、毛公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C)A、“劝百而讽一”B、“怨而怒”C、“主文而谲谏”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古代文论一直是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代文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审美观点以及对文学作品的评论。
本文将探讨几个古代文论试题,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试题一:古代文人如何评价诗歌?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答案:在古代,文人对诗歌的评价十分重要。
他们通常会从诗歌的形式、内容和意境等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古代文人注重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符合一定的韵律规则,并能够给人以美感。
其次,文人注重诗歌的内容表达。
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最后,文人注重诗歌的意境和形象描绘。
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能够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意境的营造使人产生美的享受。
例如,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伟大文人,他的诗歌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写道:“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怕得韩公唤不死,赶将周郎赶下坟。
”这首诗以玄妙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夜半人境的场景,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追求。
同时,这首诗在形式上符合了七言绝句的格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试题二:古代文人如何评价散文?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答案:古代文人对散文的评价也非常重要。
他们通常会从文章的结构、语言以及内容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古代文人注重散文的结构清晰有序。
他们认为好的散文应该有明确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并能够将文章的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
其次,文人注重散文的语言表达。
他们认为好的散文应该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能够使读者一目了然。
最后,文人注重散文的内容。
他们认为好的散文应该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并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例如,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左传青琐闲》是一篇受到广泛赞誉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寒冷而宁静的冬日景象,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的追求。
同时,这篇散文的结构清晰有序,语言简练准确,内容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2.发愤著书・3.止乎礼义4.缘情体物5.诗经楚辞6.气盛言宜不平则鸣7.白居易与元九书6.别是——家9.清空意趣10.独抒性灵性灵11.一字风流12.境界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 (庄子的)“虚静”说”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广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
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
认为虚静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帅》里提出“坐忘;”“坐忘”就是“虚静”。
(1分)这是要人;以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2分)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趴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
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十最力旺盛.才能创作山和造化天丁完全一致的作品。
(2分)2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1分)其内涵;首先,所谓“气” 是指在禀性、气度。
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
(2分)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1分)另外,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1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B2. D3. D4. C5. A四、翻译题(10分;提示: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有显达的,而多数都处于穷顿困厄之中,真是这样吗?(2分)大概世上所传的诗,多数是岀于古代穷顿困厄的人的言辞吧。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及参考答案绪论根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X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X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顶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X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开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X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构造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X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参考答案一. 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1. 《典论·论文》(魏·曹丕)2. 《文选序》(梁·萧统)3. 《戏为六绝句》(唐·杜甫)5. 《与元九书》(唐·白居易)6. 《送孟东野序》(唐·韩愈)7. 《诗品序》(梁·钟嵘)8. 《文心雕龙》(梁·刘勰) 9. 《沧浪诗话》(宋·严羽) 10. 《闲情偶记》(清·李渔)11.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 12. 《汉书·艺文志》(汉·班固)13. 《书汤海秋诗集后》(清·龚自珍) 14.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近代·梁启超)15. 《文选序》(梁·萧统) 16. 《典论·论文》(魏·曹丕)17. 《人间词话》(近代·王国维) 18. 《楚辞章句序》(汉·王逸)19. 《文赋》(晋·陆机) 20. 《诗品序》(梁·钟嵘)21. 《文选序》(梁·萧统) 22.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23. 《答李翊书》(唐·韩愈) 24. 《论诗三十首》(元·元好问)二. 名词解释1. 诗言志:“诗言志”理论出自《尚书·尧典》,《尧典》中描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艺术理论原则。
从音乐说起,涉及到了诗歌、艺术、以及相关的各方面内容。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诗言志”理论。
这段的主要说明,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抱负、志向的,歌声是延长了的诗的语言,突出了诗要表达的意义,声音的高低与曲律相配合,各种乐器的声音达到和谐统一,不能相互干扰,要形成整饬的秩序,不能相互扰乱。
这样就可以使得天神和世人达到交流和统一,用这样的音乐来教育贵族子弟,使之收到教育和引导。
闻一多先生在《歌与诗》中从诗的发展过程来分析,认为“志”有三方面的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
古代文论考试试题参考答案(A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兴观群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观群,可观怨。
”(《论语·阳货》)。
兴指“感发意志”,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是“考见得失”,指诗的认识作用。
群是指诗的团结作用。
怨是批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2、风骨: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提出这一重要范畴。
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
刘勰风骨论的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有力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
“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
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
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
4、童心说:“童心说”是李贽文学理论的核心。
所谓童心就是真心,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童心”就是写出优秀作品的基本条件。
“童心说”的核心思想,是主张文学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成为自由抒发人们真情实感的工具。
二、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1、庄子最早论述了言和意的关系,认为“意之所随,不可以言传”,就是微妙的“道”是无法用语言来传达的,而只能进行直觉体认。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
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引发了对“言外之意”和“不落言筌”的思考。
2、钟嵘是第一个把滋味当作诗歌艺术的审美标准的。
作为诗歌美感的滋味,是指作品中蕴含着的深厚动人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激动、联想和咀嚼回味,亦即指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造诣和境界,“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突出了诗歌的形象性特征。
《古代文论》试卷
……………………………………………………………………………………………..
一、(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即提出著名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在《万章》上篇中,孟子针对咸丘蒙对《诗经·小雅·北山》的错误理解,指出要全面确切地理解诗的内容,必须善于“以意逆志”(引文略)。
指出读诗不能“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展开论述,适当引用所涉原文,7分)
(2)如何才能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呢?孟子认为必须要能“知人论世”,即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这就涉及到了要了解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要理解作者,应当了解其时代的问题,因而是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适当举例,7分)
(3)孟子的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都是针对春秋时“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解诗方法而提出来的,但他本人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所以应当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更好地结合起来。
(总结论述,适当举例,6分)
二、(1)在《齐物论》、《天道》等篇中,庄子认为言不能尽意,圣人之意是无法言传的,所以用语言文字所写的圣人之书不能真正体现圣人之意不过是一堆糟粕而已(引文略)。
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
这种对言意关系的看法是与他整个哲学思想体系联系着的。
(展开论述,适当引用原文,7分)
(2)从《外物》篇中可以看出,庄子并非不要语言文字,在他看来语言文字不过是表达人们思维内容的象征性符号而已,是暗示人们去领会“意”的一种工具罢了,即“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得意忘言”正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之基本方法。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涉及到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深层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展开论述,适当引用原文,7分)
(3)庄子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主张从有限的语言文字中领会无限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它恰恰不要求“言尽意”,而要求“言不尽意”。
言意关系问题的提出,特别是庄子“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的流行,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总结论述,适当举例,6分)
三、(1)刘勰对于文学构思和创作的论述,集中体现在《神思》篇中。
“神思”指的是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展现了艺术思维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情状(引文略)。
作家的“神思”活动无远不到,无高不至,可以不受形骸之束缚,超越时空的限制,具有无比广阔的范围和幅度。
(恰当引文,5分)
(2)在整个“神思”活动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当“神思方运”之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谈欢则字与笑并,论蹙则声共泣偕”。
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特点作了非常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这就是“神与物游”。
(恰当引文,5分)
(3)刘勰对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所提出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强调神思活动的展开需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
他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虚静的目的在于保证想象活动展开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不受任何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干扰,以便集中精力使艺术构思顺利进行,并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引文略)。
(展开论述,适当引用原文,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