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434.61 KB
- 文档页数:4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学习总结一、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二、“市”的分类和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状况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即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形成条件和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私有土地的出现。
3.局限性: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心理状态。
4.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1.发展规律(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时代特征(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供贵族地主使用的奢侈品。
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特征。
(2)北宋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
这表明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3)明朝中后期的城市未必都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日益接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
专题总结专题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深化理解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1)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形成。
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三角贸易繁荣。
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以大西洋沿岸为中心,随着世界规模的经济联系的加强,国际的劳动大分工第一次大规模实现。
(2)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进行殖民侵略,掠夺当地财富,贩卖奴隶,流入欧洲的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即将发生的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这两个重要条件。
(3)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人民野蛮的屠杀、掠夺、奴役,打断了亚、非、拉美的历史发展进程,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东西方的差距大大拉开了。
但同时殖民主义者给这些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专题二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深化理解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2)促使工业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促使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
(4)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1848年的欧洲革命中发挥了作用。
(5)促使社会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地位,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专题一第1课一、选择题1.(2019·新课标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据材料信息:一夫耕种可养活9-5人,体现了农业的收益丰厚,由此强化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故选A。
B与农业收益无关;C因果关系颠倒;D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迅速。
2.(2019·西安一中)《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应是( )A.耦犁B.曲辕犁C.翻车D.水排【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辕有越”、“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田器”等可知描述的是曲辕犁。
故应选B。
3.(2019·全国卷Ⅰ·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两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
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
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
4.(2019·江苏·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分析:水车需要人力带动,排除A项;水车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课时作业](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耒耕耜耕解析:根据所学刀耕火种是最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而不是春秋战国以来,故A项错误;最早的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我国古代农业进入“石器锄耕”阶段,仍然是原始时期,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耒耕耜耕同等石器锄耕,故D项错误。
答案: C2.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有“粟米”,还有“布缕”等。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国家赋税过于繁重B.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C.自然经济雏形显现D.小农经济正逐步确立解析:材料“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但不能反映国家赋税过于繁重,故A项错误;“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与材料“一些诸侯国开始”表述不符,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强调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与此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有‘粟米’,还有‘布缕’等”,从侧面反映出小农经济正逐步确立,故D项正确。
答案: D3.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被刻作等不同形状,这些田字的形状特征可以用于研究()A.井田制B.分封制C.均田制D.郡县制解析:商朝甲骨文只能研究商朝或商朝以前的制度,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根据材料“甲骨文中的‘田’字”的形状特征得出可以用于研究井田制,故A项正确;与“田”字有关的是土地制度,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到唐朝前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战国时期秦国以及秦朝以后的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A4.《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六月),都说烧草取灰或沤草使腐用作肥料。
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
专题小结与测评 系统梳理知识,理清发展脉络;仿真高考检测,零距离触摸高考!一、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时期发展历程原始社会 农业起源 (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 (3)工具有石、木、骨器 (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夏商周 奠定农业社会基础(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 传统农业形成(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2)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4)经济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从秦汉至宋元 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 (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 (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技术(4)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明清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2)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二、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三、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四、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禁商”的落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西周B.春秋战国C.唐代D.宋代解析:选B材料“耕用牛犁,使用铁器”反映的是铁犁牛耕技术,根据所学,这一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项。
2.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解析:选B“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学习总结一、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二、“市”的分类和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状况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即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形成条件和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私有土地的出现。
3.局限性: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心理状态。
4.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1.发展规律(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时代特征(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供贵族地主使用的奢侈品。
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特征。
(2)北宋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
这表明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3)明朝中后期的城市未必都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日益接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
二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了推翻詹姆士二世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
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他的女婿荷兰执政官威廉被迎回英国。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光荣革命”。
(右图为威廉和玛丽)■————————————————————————————————————1.“光荣革命”在当时的英国有何作用?2.为捍卫革命成果,洛克1690年出版了什么著作?提出了哪些主张?)[课程标准]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一、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理论1.历史背景(1)16世纪80年代初,独立后的荷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荷兰仍面临西班牙强权的外部威胁,国内也存在各种社会矛盾。
2.主要著作:《神学政治论》。
3.思想内容(1)反封建:批判封建专制理论和神学经典。
(2)天赋人权:天赋人权就是自然权利,国家权力来源于人们所签订的一种社会契约。
在这个契约中,人们同意转让一部分自己的自然权利,同时人们还保留了另一部分自然权利。
这些被保留的权利就是天赋人权。
4.历史影响(1)后来经霍布斯和洛克发扬光大,再由卢梭等人完成系统化。
(2)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
[特别提醒] 斯宾诺莎从自己的研究中得出无神论的结论,认为上帝的存在是值得怀疑的,统治者制造迷信的目的就是欺骗人民,他主张国家统治者应该执掌世俗之权和宗教之权,表明了反对封建教会的鲜明立场。
他认为,只有在民主政治中,所有的人才能够平等,才可以享有宗教信仰、思想和言论自由。
斯宾诺莎的民主思想中,包含着天赋人权思想和社会契约论色彩。
二、洛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1.历史背景:1688年的“光荣革命”结束了英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动荡。
2.目的:为了捍卫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巩固统治秩序。
3.主要著作:《政府论》。
4.思想内容(1)明确提出法治主张,主张法律至上。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难点突破】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一、农业的起源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第1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中国社会经济中开始出现新的成分。
2.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工业,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此后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出现了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民国初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等几次发展的高潮。
[学习目标]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背景(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3)从19世纪60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2.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表现(1)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
(2)农村的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城市手工业也受到沉重打击。
(3)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
(4)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4.影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图解识记]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易混易错]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入侵而不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的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而不是完全解体。
从整体而言,自然经济的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原因(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尤其是自然经济的破坏。
(2)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的促进。
2.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3.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4.途径(1)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2)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3)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
5.主要企业(1)1866年,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2)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学习总结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二、“市”的分类和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即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形成条件和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私有土地的出现。
3.局限性: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心理状态。
4.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1.发展规律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时代特征
(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供贵族地主使用的奢侈品。
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特征。
(2)北宋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
这表明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3)明朝中后期的城市未必都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日益接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
这时候已经出现了有一定专业分工的工商业城市,并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典型例题(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第一步:审题干
一定考向:小农经济的特点。
二抓关键:(1)材料中对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的描述“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等。
(2)联系教材关于小农经济概念的知识,把握其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第二步:逐项分析
答案 C
题型解读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考查学生通过思维分析,在某一史实基础上或者在某一历史现象基础上,能表明或说明某一
历史观点、得出某一历史结论的能力;说明论证是选择题的最高考查形式,与材料题中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相当;题干往往是历史现象,题肢是某一道理或观点,要求考生通过“现象”说明“正确的观点”。
解题技巧
(1)直接对应法
适用于题干与正确选项间有必然联系,只通过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其他干扰项不是正确选项的变式,其他选项通过所学知识即可排除。
(2)题肢对比法
适用于多个被选项都与题干有一定的关系,在诸多被选项中通过比较,得出一个最适合本题题干的正确选项。
此种情况的答案之间有较强的迷惑性,要认真比对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