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高中生国学课外阅读——《浮生六记》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7
《浮生六记》阅读附答案《浮生六记》阅读附答案云客谓众曰:“此地有无隐庵,极幽僻,君等有到过者否?”咸对曰:“无论未到,并未尝闻也。
”竹逸曰:“无隐四面皆山,其地甚僻,僧不能久居。
向曾一至,已坍废,自尺木彭居士重修后,未尝往焉,今犹依稀识之。
如欲往游,请为前导。
”步行而往。
由上沙村过鸡笼山,忽流泉阻路不得进。
有三五村童掘菌子于乱草中,探头而笑,似讶多人之至此者。
询以无隐路,对曰:“前途水大不可行,请返数武,南有小径,度岭可达。
”从其言,南行里许,渐觉竹树丛杂,四山环绕,径满绿茵,已无人迹。
竹逸徘徊四顾曰:“似在斯而径不可辨,奈何?”余乃蹲身细瞩,于千竿竹中隐隐见乱石墙舍,径拨丛竹间,横穿入觅之,始得一门,曰“无隐禅院,某年月日南园老人彭某重修”。
众喜曰:“非君则武陵源矣!”山门紧闭,敲良久,无应者。
忽旁开一门,呀然有声,一鹑衣少年出,面有菜色,足无完履,问曰:“客何为者?”竹逸稽首曰:“慕此幽静,特来瞻仰。
”少年曰如此穷山僧散无人接待请觅他游言已闭门欲进云客急止之许以启门放游必当酬谢。
少年笑曰:“茶叶俱无,恐慢客耳,岂望酬耶?”山门一启,即见佛面,金光与绿阴相映,庭阶石础苔积如绣,殿后台级如墙,石栏绕之。
循台而西,有石形如馒头,高二丈许,细竹环其趾。
再西折北,由斜廊蹑级而登,客堂三卷楹紧对大石。
石下凿一小月池,清泉一派,荇藻交横。
堂东即正殿,殿左西向为僧房厨灶,殿后临峭壁,树杂阴浓,仰不见天。
星澜力疲,就池边小憩,余从之。
将启盒小酌,忽闻忆香音在树杪,呼曰:“三白速来,此间有妙境!”仰而视之,不见其人,因与星澜循声觅之。
由东厢出一小门,折北,有石蹬如梯,约数十级,于竹坞中瞥见一楼。
又梯而上,八窗洞然,额曰“飞云阁”。
四山抱列如城,缺西南一角,遥见一水浸天,风帆隐隐,即太湖也。
倚窗俯视,风动竹梢,如翻麦浪。
忆香曰:“何如?”余曰:“此妙境也。
”忽又闻云客于楼西呼曰:“忆香速来,此地更有妙境!”因又下楼,折而西,十余级,忽豁然开朗,平坦如台。
浮生六记文言文翻译浮生六记是中学生必学的一篇文言文。
下面小编收集了浮生六记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浮生六记文言文翻译我的居室休闲,案头瓶花许多,芸说:“这样插花,能表现花在风晴雨露中各种姿态风韵,可谓精妙入神。
然而画卷中也有草木与昆虫共同相处的方法,你何不仿效一下?”我说:“小昆虫徘徊不定,怎么仿效?”芸说:“我倒有个方法,恐怕始作俑而引起罪过呢!”我说:“你试说说。
”芸说:“小昆虫死了不会变色,寻找螳螂、蝴蝶之类用针ci死,拿细丝线捆着它的脖子系在花草间,再整理它的脚足,或抱在花梗上,或踏在叶上,这样宛如活生生的小虫,不是更好么?”我很高兴,按她的方法去试验了,结果来看的人无不称绝赞美。
原文: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
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
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
”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
”余曰:“试言之。
”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ci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
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我的居室休闲,案头瓶花许多,芸说:“这样插花,能表现花在风晴雨露中各种姿态风韵,可谓精妙入神。
然而画卷中也有草木与昆虫共同相处的方法,你何不仿效一下?”我说:“小昆虫徘徊不定,怎么仿效?”芸说:“我倒有个方法,恐怕始作俑而引起罪过呢!”我说:“你试说说。
” 芸说:“小昆虫死了不会变色,寻找螳螂、蝴蝶之类用针ci死,拿细丝线捆着它的脖子系在花草间,再整理它的脚足,或抱在花梗上,或踏在叶上,这样宛如活生生的小虫,不是更好么?”我很高兴,按她的方法去试验了,结果来看的人无不称绝赞美。
在女人里寻找(和芸同样的人),现在恐怕再没有这么善解人意的了吧!相关阅读:浮生六记的相关知识点《浮生六记》是清朝一位不出名的画家沈复(字三白)的自传体散文集,共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1. 简介《浮生六记》是明代作家沈复的自传体散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全书以作者亲身经历为主线,以自传体的形式,讲述了沈复从小孩到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以及他对社会、人情、人性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通过摘抄和感悟的方式,对《浮生六记》进行读书笔记的整理和总结。
2. 第一篇《记家》摘抄及感悟摘抄:丑类写垆中会客,穷途写到饿殍堂。
这句话揭示了作者在童年时期的贫困生活。
作者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他常常在垆子里会客,或者在穷途中饿得无力前行。
这种贫穷和困苦让作者的童年时光变得黯淡无光。
感悟:读到这段描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沈复的艰辛和不幸。
他的童年生活是在贫困和困苦中度过的,没有像其他富裕家庭的孩子能够得到的关怀和照顾。
这种经历让沈复对生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触动,也为他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3. 第二篇《记仕》摘抄及感悟摘抄:此时虚名已瞑,袅不腾身于名利场。
这句话描述了作者在职场上的困惑和迷茫。
作者在科举考试中失意,没有名利可得。
面对职场上的尔虞我诈、利益争夺,作者选择了远离,没有参与其中。
感悟:沈复的这种选择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他在面对职场的险恶环境时,选择了远离,并且以平凡和清贫的生活过日子。
他看透了名利场的虚幻和短暂,更加注重真正的内心追求和人生价值。
这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
在追求事业成功和金钱财富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更注重自己内心的追求和人生的意义呢?4. 第三篇《记小读书》摘抄及感悟摘抄:一觉虽觉秋风起,何曾总与玉人期?这句话道出了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的孤独和寂寞。
虽然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在与“玉人”即理想中的女子相比,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情感上,都有了差距。
感悟:对于沈复来说,书籍是他最好的朋友和知己。
而他所说的“玉人”也可以理解为他追求的理想和追求的人生境界。
读书让沈复感到内心的追求和现实的差距,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读书不断提高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和境界。
【高中文言文阅读】《浮生六记浪游记快》阅读答案及翻译【高中文言文阅读】《浮生六记?浪游记快》阅读答案及翻译刘吉郎的浮生游记与沈馥的绝食① 当我从粤东回来时,吴云科、毛义祥和王兴灿邀请我参观西山的一间安静的小房间。
于轼心不在焉,让他先走一步。
吴说:明朝下午,子能出城时,应在山前水桥鹤庵等候。
于诺智。
浮生六章·浪游记快沈福①余自粤东归来,有吴云客偕毛忆香、王星灿邀余游西山小静室。
余适腕底无闲,嘱其先往。
吴曰:“子能出城时,下午应在山前水桥鹤庵等候。
"余诺之。
在太阳的照耀下,我从长城门走到山前,穿过水面,踏上大桥,沿着天城向西走。
南边有一座尼姑庵,门上有清澈的流水,剥皮②问之。
应曰:““客人在哪里?”余告之。
笑曰:“这是得云’还有,客人难道看不到牌匾的颜色吗来鹤’结束了!"余曰:“自从那座桥之后,再也没有看到过尼姑庵。
"其人回指曰:“如果你在墙上看不到很多竹子,那就是了。
"余乃返,至墙下。
小门深闭,门隙窥之,短篱曲径,绿竹猗猗,寂不闻人语声,叩之,亦无应者。
一人过,曰:“墙上的洞里有一块石头,门环也是。
"余试连击,果有小沙弥出应。
余即循径入,过小石桥,向西一折,始见山门,悬黑漆额,粉书““起重机来了”二字,后有长跋,不暇细观。
入门经韦陀殿,上下光洁,纤尘不染,知为好静室。
忽见左廊又一小沙弥奉壶出,余大声呼问,即闻室内星灿笑曰:“怎么样我谓三白决不失信也!”看到云客的欢迎,他说:候君早膳,何来之迟?”一个和尚跟着他,问被称为诸艺和尚的于吉首。
“走进房间,小屋只有三根椽子,”额头说道桂轩”,双桂冠在球场上盛开。
兴灿和一祥喊道:来迟罚三杯!”桌上的肉和蔬菜很好,很干净,酒又黄又白。
于文说:公等游几处矣?”云科说:昨来已晚,今晨仅到得云、河亭耳。
”喝很长时间。
饭后,他对云水亭仍然很满意。
他总共游了89个地方到了华山。
每一种都有自己的优势,无法完全描述。
《浮生六记沈复》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西人赁屋于余画铺之左,放利债为业,时倩余作画,因识之。
友人某向渠借五十金,乞余作保,余以情有难却,允焉,而某竟挟资远遁,西人惟保是问,时来饶舌,初以笔墨为抵,渐至无物可偿。
岁底,吾父家居,西人索债,咆哮于门。
吾父闻之,召余诃责曰:“我辈衣冠之家,何得负此小人之债。
”正剖诉间,适芸有自幼同盟姊适锡山华氏,知其病,遣人问讯。
堂上误以为憨园之使,因愈怒曰:“汝妇不守闺训,结盟娼妓;汝亦不思习上,滥伍小人。
若置汝死地,情有不忍,姑宽三日限,速自为计,迟必首汝逆矣。
”1. 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时倩余作画倩:请B. 友人某向渠借五十金渠:他C. 有自幼同盟姊适锡山华氏适:刚好D. 滥伍小人伍:结交2.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咆哮于门而青于蓝B. 初以笔墨为抵为君翻作《琵琶行》C. 我辈衣冠之家彼童子之师D. 堂上误以为憨园之使輮以为轮3.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有西人赁屋于余画铺之左A. 转徙于江湖间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下列对《浮生六记》卷三卷四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导致芸娘早逝的人为因素的确不少,比如生活的困顿,仆人的私逃等,但最为直接的则是家庭内部的不和。
B. 按照古代的礼法,芸娘确实有不守规矩的地方,比如她男扮女装出游,比如给丈夫写信对公婆称呼的不敬。
C. 作者留恋忘返的、评价甚高的都是些名山大川,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作者会毫不留情地加以批评。
D. 作者非常喜欢远足,不管生活顺利还是逆境,不管一人独行还是结伴同游,总是兴致盎然,不放过任何机会。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置汝死地,情有不忍,姑宽三日限,速自为计,迟必首汝逆矣。
【答案】1. C2. C3. A4. C5. 如果置你们于死地,我感情上不忍心,姑且宽限三日期限,赶快自己想办法,若迟了,我一定告你忤逆之罪。
浮生六记原文及白话文译文卷四浪游记快哈士奇资源网白话文译文:我游幕三十年来,天下所没有到过的地方,只有四川中部、贵州中部与云南南部而已。
只惜车水马龙四处游走,皆是做人家的随从,山水怡情,云烟过眼,只能领略其大概轮廓,并不能随心随性地探寻和欣赏。
我凡事喜独出已见,不屑于人云亦云,即使论诗品画,也是本着“人珍我弃、人弃我取”的风格,故而名胜风景的美妙,贵在于心有所得,有的名胜并不觉得其好,有的无名景色却自认为妙不可言。
且将我平生游历一一记之。
我十五岁那年,父亲稼夫公就幕于山阴赵知府官衙中。
有一位赵省斋先生,名传,乃是杭州名儒,赵知府聘请他来教习幼子,我父亲便命我也拜他为师。
闲暇的日子我们出去游玩,去到离城十余里的吼山,不通陆路。
山旁看见一石洞,上面有巨石,中间裂开好像要掉下来一样,我们便从石头下荡舟而入。
石洞内豁然空阔,四面峭壁,民间称之为“水园”。
临水建有五座石阁,对面石壁刻有“观鱼跃”三字,水深不可测,传闻水中有大鱼潜伏,我试着投些饵食,仅看见长不盈尺的小鱼来争食。
亭子后有通向旱园的道路,乱石堆积,有平阔如手掌的石头,有石柱上凿平堆叠大石的,凿痕清晰,没什么可看的。
游赏完后,在水阁开宴,叫随从燃放炮竹,只听得轰然一响,万山一齐呼应,好像打雷一般。
这是我幼年快游的一个开始。
可惜兰亭、大禹陵未能前去,至今仍然引以为憾。
到山阴的第二年,省斋先生顾念双亲年迈不再远游,在家中授教弟子,我便跟随先生回杭州,因此得以畅游西湖之胜景。
若取结构之妙,当以龙井为首,天园次之。
石之妙,当以天竺山的飞来峰,城隍山的瑞石古洞。
水之妙,当以玉泉为首,水清多鱼,有活泼泼的趣味。
大约最不堪的,要数葛岭之玛瑙寺。
其余湖心亭、六一泉等诸景,各有妙处,不能一一叙述,然而皆有人工雕凿的痕迹,反而不如小静室的幽僻,雅近天然。
苏小小墓在西泠桥侧。
听闻当地人讲,起初仅是半丘黄土而已,乾隆庚子年(1780年),圣驾南巡,曾经问起此墓,待到甲辰春(1784年),再次举行圣驾南巡盛典,苏小小墓已由石块精心构筑,八角形状,上立一碑,大书:“钱塘苏小小之墓”。
《浮生六记》课文内容如下:《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著录于《花步丛刊》中的散文自传小说。
该书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描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和周边人物间关系及人物的命运与情感。
语言淡朴真率,也未经过修饰润色,呈现纯自然的真实,展现文学真实美于本色,清雅明畅、真切动人。
《浮生六记》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对人生的浪漫想象。
书中的“浮生若梦”是作者对人生态度的认知和感慨。
生活短暂虚浮如梦,唯有对生活的热爱和真情,才能在短暂中寻找到人生的美好。
这其中的感情真挚热烈,更显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温度。
从浮生若梦的自慨,到风雅生:《记乐事》《记闲谈》《记养生》,是对生活的乐观和热爱的体现,这乐观热爱并非盲目的信仰和追逐,更基于对生活艰难困苦中的理解、感悟和反思。
以趣味心情来关照日常事物,事情本来样貌本就趣味可人,兴致所至事事处处都蕴涵无尽的乐处和诗意,为平凡生活创造无尽风雅和诗意人生。
从中体会作者之高洁情操与淡泊情怀,不仅借物咏怀自夸生活情趣雅致可人,更是寄托自己一生矢志不渝追求“独善其身”“幽栖寂寞”的生活理想之意趣。
其中还间或描写病疫之疾苦与人间苦难等情怀:“先一婢妪仆我以治病”,“又不幸病卒,至耽杯酒无所好”总体上来说,《浮生六记》内容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理想和爱好,寻求人生趣味。
其中还蕴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对病疫疾苦等人间苦难也表现出深深的同情。
语言淡朴真率,清雅明畅、真切动人。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应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用平淡朴素的语言如何抒发真情实感,感悟文章的文学真实美于本色。
关于《浮生六记》课文的1500字回答完毕。
这个回答主要是对《浮生六记》的整体介绍、课文内容分析及对课文的一些思考。
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思考可能都会有所不同,这是对参考书的个人解读。
2024年浮生六记阅读心得体会高中模版《浮生六记》的翻译家张佳讳在序言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自古以来,才情横溢、善于辞令的女性与通情达理、忠贞不渝的妻子常常难以兼得,在芸的身上,这些美好品质却和谐地融为一体。
同样,著名学者林语堂也曾赞誉芸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性”。
在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篇章,芸是一位至关重要的角色。
沈复年幼时已有婚约,未婚妻不幸病逝,令他深感无奈。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结识了温暖贤良的芸。
芸的成长环境并不优越,多年来,她在夫家地位不高,承受着为人妇的压力,但她依然保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她温柔、冷静、落落大方,对沈复宽容体谅,这些特质使得她成为本书的亮点之一。
文章中,我尤其难忘的是芸女扮男装与沈复一同出游逛庙会的情节,她不惧麻烦,坦然承认自己的女性身份,充分展现了她的活泼可爱。
另一个感人至深的片段是芸主动为沈复寻找妾室,并表示愿意与她共度时光,以减轻孤独感。
在遇到憨园这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后,芸更是积极向丈夫暗示,希望他能接纳憨园。
尽管憨园最终因封建社会的束缚而嫁入豪门,但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芸的宽广胸怀和温婉贤良。
芸是《浮生六记》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尽管她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但她的可爱形象和美好品质却永远被世人传颂。
2024年浮生六记阅读心得体会高中模版(二)在这清秋的夜晚,细雨淅沥,窗外的灯光投下斑驳的红影。
细读《浮生六记》三遍,深感前人爱情的深沉与悲欢离合的触动。
沈复与陈芸之间的爱情故事,令人感慨万千。
他们平凡生活中的诗意与浪漫,真挚的感情,以及至死不渝的忠诚,构成了他们超脱尘世的非凡情操。
沈复,虽曾家道中落,但才情横溢,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人。
他与陈芸共同度过了贫寒而充满爱意的岁月,然而命运的无常最终使他们天人永隔。
在这段爱情传奇中,沈复对妻子的深情款款,以及对生活理想的执着追求,令人赞叹。
当陈芸离世,沈复面对再续弦的提议,坚定地表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了他对陈芸的深情及对爱情的忠贞。
浮生六记课文摘要:一、全文简介二、浮生六记的内容与结构三、作品的可读性与实用性四、作品中的爱情观与生活态度五、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六、总结正文:一、全文简介《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创作的一部自传体散文集,全书共分为六记,分别为《闲情记趣》、《坎坷记愁》、《误会记怒》、《饮撰记妄》、《丛桂记游》和《养生记道》。
这部作品真实地记录了沈复及其妻子陈芸的生活点滴,展现了两人共同度过的风雨岁月。
二、浮生六记的内容与结构《浮生六记》以日记的形式,详细描绘了沈复与陈芸从相识、相恋到共同生活的过程。
书中既有日常生活的琐碎描绘,也有对人生百态的感悟和思考。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主题和重点,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独立成篇。
三、作品的可读性与实用性《浮生六记》以其真实、生动、朴实的文字,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作品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作者与妻子陈芸之间的深厚感情。
同时,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实用性的人生智慧,如养生之道、家庭教育等,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四、作品中的爱情观与生活态度在《浮生六记》中,沈复陈芸的爱情被誉为中国古代爱情的典范。
他们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
作品展现了两人真挚的感情,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
同时,书中还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积极面对人生的坎坷,展示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浮生六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晚清散文的一部翘楚”。
该书不仅以其真实记录了古代市井生活,还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作品的影响力深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总结《浮生六记》是一部充满真情实感的自传体散文集,它展现了作者沈复与妻子陈芸的爱情生活,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热爱。
这部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
2024年浮生六记阅读心得体会高中《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
文章写得坦率真实。
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
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
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
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
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
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
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
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
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
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
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
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
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
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
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
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
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
语文教学:高中生国学课外阅读——《浮生六记》高中生国学课外阅读《浮生六记》【简介】沈复(1763年—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杰出的文学家。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
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于全国各地。
后到苏州从事酒业。
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
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浮生六记》是沈复的自传体散文。
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
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内容梗概】《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一部自传体作品,系沈复所写的一部回忆录。
浮生取一生飘荡不定之意,源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慨。
《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有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后两记《中山记历》、《养身记道》已经失传。
作品以朴实的文笔继续自己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
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
《浮生六记》以及别的书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
《浮生六记》以夫妇生活为主线,记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
作品描述了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文学地位】以纯朴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动人。
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在《浮生六记》中以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实属稀见。
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
清道光年间,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得到此书手稿,其时后两记已亡佚。
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之写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
光绪三年(1877)杨引传交上海申报馆以活字版排印,距成书已70年。
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名著丛刊》收有《足本浮生六记》,所补两记均是伪作。
【精彩片段】(一)闲情记趣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
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
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
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
余曰:试言之。
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
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译文】我的居室休闲,案头瓶花许多,芸说:这样插花,能表现花在风晴雨露中各种姿态风韵,可谓精妙入神。
然而画卷中也有草木与昆虫共同相处的方法,你何不仿效一下?我说:小昆虫徘徊不定,怎么仿效?芸说:我倒有个方法,恐怕始作俑而引起罪过呢!我说:你试说说。
芸说:小昆虫死了不会变色,寻找螳螂、蝴蝶之类用针刺死,拿细丝线捆着它的脖子系在花草间,再整理它的脚足,或抱在花梗上,或踏在叶上,这样宛如活生生的小虫,不是更好么?我很高兴,按她的方法去试验了,结果来看的人无不称绝赞美。
(二)浪游记快山水怡情,云烟过眼,不过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也。
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
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自以为妙者。
余年十五时,吾父稼夫公馆于山阴赵明府幕中。
有赵省斋先生名传者,杭之宿儒也。
赵明府延教其子,吾父命余亦拜投门下。
暇日出游,得至吼山。
近山见一石洞,豁然空其中,四面皆峭壁,俗名之曰水园。
临流建石阁五椽,对面石壁有观鱼跃三字,水深不测,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
阁后有道通旱园,拳石乱矗,有横阔如掌者,有柱石平其顶而上加大石者,凿痕犹在,一无可取。
游览既毕,宴于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
此幼时快游之始。
至山阴之明年,先生以亲老不远游,设帐于家,余遂从至杭,西湖之胜因得畅游。
结构之妙,予以龙井为最,小有天园次之。
石取天竺之飞来峰,城隍山之瑞石古洞。
水取玉泉,以水清多鱼,有活泼趣也。
大约至不堪者,葛岭之玛瑙寺。
其余湖心亭,六一泉诸景,各有妙处,不能尽述,然皆不脱脂粉气,反不如小静室之幽僻,雅近天然。
苏小小墓在西泠桥侧,作八角形,上立一碑,大书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从此吊古骚人不须徘徊探访矣。
余思古来烈魄忠魂堙没不传者,固不可胜数,即传而不久者亦不为少,小小一歌妓耳,自南齐至今,尽人而知之,此殆灵气所钟,为湖山点缀耶?桥北数武有崇文书院,余曾与同学赵缉之投考其中。
时值长夏,起极早,出钱塘门,过昭庆寺,上断桥,坐石阑上。
旭日将升,朝霞映于柳外,尽态极妍;白莲香里,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
步至书院,题犹未出也。
午后交卷,偕缉之纳凉于紫云洞,大可容数十人,石窍上透日光。
有人设短几矮凳,卖酒于此。
解衣小酌,尝鹿脯甚妙,佐以鲜菱雪藕,微酣出洞。
缉之曰:上有朝阳台,颇高旷,盍往一游?余亦兴发,奋勇登其巅,觉西湖如镜,杭城如丸,钱塘江如带,极目可数百里。
此生平第一大观也。
【注释】武: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译文】山水的怡情悦目,如云烟般在眼前飘逝,只不过领略其大概,不能尽兴探寻到幽僻的妙境。
我凡事都喜欢独出己见,不屑于人云亦云。
所谓名胜的标准,贵在心有所得,有些名胜,并不觉得它有何妙处,有的不是名胜,却自认为妙不可言。
我十五岁那年,父亲稼夫公住在绍兴赵县令的衙门里任幕僚。
有一位赵省斋先生名叫赵传,是杭州的名儒。
赵县令延请他教授孩子的学业,我父亲也叫我投拜在先生门下。
在闲暇的日子里出外游玩,我们来到吼山。
靠近吼山看见一个石洞,里面豁然空阔,四面都是悬崖峭壁,俗名叫水园。
临水建构了五间石阁,对面石壁上有观鱼跃三字。
水流深不可测,相传有巨大的鱼潜伏其中,我投鱼饵来试探,仅仅见到不足一尺的鱼儿跃出水面来争食。
石阁后面有条路通旱园,旱园内乱石林立,有的像拳头胡乱矗立,有的横向摊开如手掌,有的柱石削平了顶端,再在上面垒块大石头,人工雕凿的痕迹清晰可见,毫无可取之处。
游览完毕,我们在水阁里设宴饮酒,叫随从燃放爆竹,轰然一响,千山万壑一齐回应,好像听到了打雷的声音,这是我小时候畅游的开始。
到绍兴的第二年,赵先生因为双亲年迈而不能远游他乡,所以在家中设馆授徒。
我于是也跟着到了杭州,西湖胜景也因此得以饱览畅游。
要说结构的精妙,我认为以龙井为最佳,若论小巧玲珑,天园排在第二位。
山石的奇妙则首选天竺山的飞来峰和城隍山的瑞石古洞。
水之佳则在玉泉,因为那里水清鱼多,有种活泼的趣味,大概最不值得看的,就是葛岭的玛瑙寺。
其他像湖心亭、六一泉等景致,各有各的妙处,不能一一说尽,但都不脱脂粉气,反而不如小静室那样幽雅僻静,情趣接近于天然。
西冷桥北面几步远的地方有崇文书院,我曾经和同学赵缉之在这里投考。
当时正值长夏,我们起得很早,出了钱塘门,过了昭庆寺,上了断桥,坐在石栏杆上。
旭日即将升起,朝霞从柳叶外映照过来,枝条的形态充分展现,极其美丽。
在白莲花的幽香里,一股清风徐徐吹来,令人身心都觉得清爽。
走到崇文书院,考题还没有出。
午后交了卷,和缉之在紫云洞纳凉。
紫云洞很大,可以容纳几十人,洞顶的石孔可以透过日光。
有人摆了些小桌子和矮凳子,在这里卖酒。
我们便宽衣喝了点小酒,尝了尝干鹿肉,味道很好,用鲜嫩的菱角和雪白的莲藕下酒,微有醉意才走出紫云洞。
缉之说:上面有朝阳台,非常高旷,何不乘兴一游?我也兴致大发,奋勇登上山巅,只觉西湖如明镜,杭州城如弹丸,钱塘江如练带,极目远望,可达数百里。
这是有生以来见到的第一大景观。
(三)坎坷记愁芸素有血疾,以其弟克昌出亡不返。
母金氏复念子病没,悲伤过甚所致,自识憨园,年余未发,余方幸其得良药。
而憨为有力者夺去,以千金作聘,且许养其母。
佳人已属沙叱利矣!余知之而未敢言也,及芸往探始知之,归而呜咽,谓余口:初不料憨之薄情乃尔也!余曰:卿自情痴耳,此中人何情之有哉?况锦衣玉食者,未必能安于荆钗布裙也,雨其后悔,莫若无成。
因抚慰之再三。
而芸终以受愚为恨,血疾大发,床席支离,刀圭无效,时发时止,骨瘦形销。
不数年而逋负曰增,物议日起,老亲又以盟妓一端,憎恶日甚,余则调停中立。
已非生人之境矣。
芸生一女名青君,时年十四,颇知书,且极贤能,质钗典服,幸赖辛劳。
子名逢森,时年十二,从师读书。
余连年无馆,设一书画铺于家门之内,三日所进,不敷一日所出,焦劳困苦,竭蹶时形。
隆冬无裘,挺身而过,青君亦衣中股栗,犹强曰不寒。
因是芸誓不医药。
偶能起床,适余有友人周春煦自福郡王幕中归,倩人绣《心经》一部,芸念绣经可以消灾降福,且利其绣价之丰,竟绣焉。
而春煦行色匆匆,不能久待,十日告成,弱者骤劳,致增腰酸头晕之疾。
岂知命薄者,佛亦不能发慈悲也!芸闻而泣曰:亲怒如此,皆我罪孽。
妾死君行,君必不忍;妾留君去,君必不舍。
姑密唤华家人来,我强起问之。
因令青君扶至房外,呼华使问曰:汝主母特遗来耶?抑便道来耶?曰:主母久闻夫人卧病,本欲亲来探望,因从未登门,不敢造次,临行嘱咐:倘夫人不嫌乡居简亵,不妨到乡调养,践幼时灯下之言。
盖芸与同绣日,曾有疾病相扶之誓也。
因嘱之曰:烦汝速归,禀知主母,于两日后放舟密来。
其人既退,谓余曰:华家盟姊情逾骨肉,君若肯至其家,不妨同行,但儿女携之同往既不便,留之累亲又不可,必于两日内安顿之。
时余有表兄王荩臣一子名韫石,愿得青君为媳妇。
芸曰:闻王郎懦弱无能,不过守成之子,而王又无成可守。
幸诗礼之家,且又独子,许之可也。
余谓荩臣曰:吾父与君有渭阳之谊,欲媳青君,谅无不允。
但待长而嫁,势所不能。
余夫妇往锡山后,君即禀知堂上,先为童熄;何如?荩臣喜曰:谨如命。
逢森亦托友人夏揖山荐学贸易。
安顿已定,华舟适至,时庚申之腊二十五日也。
芸曰:孑然出门,不惟招邻里笑,且西人之项无着,恐亦不放,必于明日五鼓悄然而去。
余曰:卿病中能冒晓寒耶?芸曰;死生有命,无多虑也。
密禀吾父,办以为然。
是夜先将半肩行李挑下船,令逢森先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