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原理第二次课后复习2019年度秋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标准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3.52 KB
- 文档页数:9
1. 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
A、实现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转变B、培养其熟练的技巧C、认识大师D、享受大学教育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2. 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大都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竞争能力,因为()。
A、他们有名牌效应B、他们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思维方式C、他们有较好的教育条件D、他们有天才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B、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C、马克思创立的理论体系D、一种具有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4. 大师是指()。
A、有知识的人B、有高级职称的人C、有教养的人D、有新思想的人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5. 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D、使人们一劳永逸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6. 智慧是()。
A、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度统一B、一门生产知识C、很玄的知识D、不变的知识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7. 世界观是()。
A、关于世界的观点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世界上的所有观点D、世界大观的简称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8. 方法论是()。
A、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B、一种方法C、方法和理论的对立统一D、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9. 反思是()。
A、反过来思考B、人们通过对自身实践和认识的结果进行反复思考,形成更深刻思想的过程。
C、反向思维D、反复无常,思潮起伏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10.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作业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0分)1、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A )。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D、使人们一劳永逸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A C D)。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E、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A )。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B )。
A、主观唯心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不可知主义5、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
医生说:“可以。
”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而人却被压死了。
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
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
”这笑话(B C D )。
A、是对医生的不敬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C、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E、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C )。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7、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C )。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8、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C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9、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指(C D )。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7 至 11 章,回答下列问题:一、判断题(判断“正确”或“错误”,将字母写在括号里。
每题 1 分,共 20分。
)1、“吃梨子”也是一种实践活动。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2、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请判断:(B)A 、正确B、错误3、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却是客观的。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4、唯心史观的两大缺陷:没有发现思想背后的物质原因和人民群众的作用。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5、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6、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7、群众路线实际上也是一种认识路线。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8、群众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请判断:(A)A、正确B、错误9、“自由王国”就是没有任何约束的社会状态。
请判断:( B )A、正确B、错误10、“按需分配”就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请判断:(B)A、正确B、错误二、单选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字母写在括号里。
每题3分,共 30 分)1、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 B )。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B 、感性具体——抽象具体——理性具体 C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知性认识 D 、从分析和综合到归纳和演绎精选文库2、实践是指( C )。
A、人们主观的活动 B 、人们的一切运动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D 、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3、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点是( A )。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B 、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C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D 、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B )。
A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 、社会环境和社会本身的关系问题D 、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关系问题5、社会历史观是( A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 。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7至11章,回答下列问题:一、判断题(判断“正确”或“错误”,将字母写在括号里。
每题1分,共10分。
)1、“吃梨子”也是一种实践活动。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2、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请判断:( B )A、正确B、错误3、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却是客观的。
请判断:( B )A、正确B、错误4、唯心史观的两大缺陷:没有发现思想背后的物质原因和人民群众的作用。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5、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6、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7、群众路线实际上也是一种认识路线。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8、群众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9、“自由王国”就是没有任何约束的社会状态。
请判断:(B )A、正确B、错误10、“按需分配”就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请判断:( B )A、正确B、错误二、单选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字母写在括号里。
每题1分,共10分)1、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A )。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B、感性具体——抽象具体——理性具体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知性认识D、从分析和综合到归纳和演绎2、实践是指(C )。
A、人们主观的活动B、人们的一切运动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3、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点是(C )。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环境和社会本身的关系问题D、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关系问题5、社会历史观是(A )。
华南理工大学《近代史》考试真题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统考试题(A卷)专业年级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注意:答案要求全部写在答题纸上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在答题纸的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
A、客观存在的物体B、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和层性C、一切自然现象D、客观实在性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4、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B、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明显的印记C、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D、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5、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缺点是()。
A、肯定人的价值B、重视人的自由C、主张发展人的个性D、脱离人的社会关系来考察人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7、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矛盾的观点B、物质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9、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B、生产力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10、《国语·郑语》写道:“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朱熹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C、古代唯物主义之中两种不同派别的观点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二、双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正确的答案,填在答题纸的相应题号的空格内,正确答案未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无分。
2024年九月份全国网络统考(大学哲学基础)原题及标准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征是()A.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B. 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C.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 实践基础上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答案:D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存在与本质的关系问题B.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D.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答案:B3. 下列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表述,正确的是()A.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C.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D. 认识的本质是实践答案:A4. 在认识过程中,下列哪种方法是最基础的?A. 分析与综合B. 抽象与概括C. 归纳与演绎D. 实践与认识答案:D5. 下列关于真理的表述,正确的是()A.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但无法被人认识B. 真理是主观的,与客观事物无关C.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D. 真理是绝对的,与相对性无关答案:C6. 下列哪种观点属于唯心史观?()A.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 英雄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案:B7. 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的表述,正确的是()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不是认识的基础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但不是目的D.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目的答案:D8. 下列关于价值观的表述,正确的是()A. 价值观是主观的,与客观事物无关B. 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但无法被人认识C. 价值观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D. 价值观是绝对的,与相对性无关答案:C9. 下列哪种方法是解决价值冲突的最基础的?A.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B.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C. 实践与认识D. 道德规范与道德准则答案:A10. 下列关于人生的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是()A. 人生的价值在于物质财富的积累B. 人生的价值在于知识的获取C. 人生的价值在于为社会作出贡献D. 人生的价值在于个人幸福的追求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019年华南理工网络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
随堂练习(答案)
第一章哲学的性质和功能
第二章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历史发展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价值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给我们的启迪
第五章从世界的物质性理解实事求是
第六章矛盾法则与人生智慧
11.(多选题)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
A、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志
B、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D、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E、生产方式决定自然界的变迁
参考答案:ABCD
第七章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实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单选题) 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D、使人们一劳永逸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A2.(单选题) 世界观是()。
A、关于世界的观点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世界上的所有观点D、世界大观的简称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B3.(单选题) 方法论是()。
A、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B、一种方法C、方法和理论的对立统一D、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D4.(单选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D5.(单选题)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C6.(单选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世界是物质的D、世界是统一的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C7.(单选题) 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D8.(单选题) 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B、可知与不可知有无同一性C、先知与后知有无同一性D、矛盾有无同一性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A9.(单选题) 包含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著作是()。
A、《资本论》B、《矛盾论》C、《实践论》D、《共产党宣言》答题: A. B. C. D.参考答案:D10.(多选题) 哲学的性质有()。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165道辨析题附答案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问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选择)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7至11章,回答下列问题:一、判断题(判断“正确”或“错误”,将字母写在括号里。
每题1分,共20分。
)1、“吃梨子”也是一种实践活动。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2、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请判断:(B )A、正确B、错误3、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却是客观的。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4、唯心史观的两大缺陷:没有发现思想背后的物质原因和人民群众的作用。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5、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6、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7、群众路线实际上也是一种认识路线。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8、群众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9、“自由王国”就是没有任何约束的社会状态。
请判断:( B )A、正确B、错误10、“按需分配”就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请判断:(B )A、正确B、错误二、单选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字母写在括号里。
每题3分,共30分)1、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B )。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B、感性具体——抽象具体——理性具体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知性认识D、从分析和综合到归纳和演绎2、实践是指(C )。
A、人们主观的活动B、人们的一切运动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3、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点是( A)。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环境和社会本身的关系问题D、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关系问题5、社会历史观是(A )。
A、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B、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观念C、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基本观念D、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特殊观念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D )。
A、是因为它们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B、它们互相配合C、它们相互渗透D、它们互相决定7、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 )。
A、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B、政治决定经济C、政治和经济互相决定D、政治制度决定经济基础8、社会形态是(D )。
A、社会存在各个方面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和政体的统一D、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9、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 A )。
A、辛勤劳动B、耐心等待C、事事关心D、大力宣传10、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活跃的因素是(C )。
A、经济基础B、生产关系C、生产力D、上层建筑三、思考题(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展开论述,每题10分,共50分):1、如何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答:认识的辩证运动就是实践与认识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展开和运动,具体来说,这个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实践─认识─实践─……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使认识和实践都一步一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的辩证过程。
1.1、由实践到认识由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辩证运动的第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任务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1.2、感性认识及其形式、定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具有直接的生动形象的特点。
形式: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这三者的关系是:感觉──知觉──表象。
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级,一个比一个离客观事物要远,到了表象阶段,已经是脱离了和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了,这对上升到理性认识很重要。
1.3、理性认识及其形式定义: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特点:理性认识是以抽象思维的形式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综2、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答: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动物获取生活资料,人也获取生活资料,但是获取的方式不一样,这种方式区别越大,人和动物的区别就越大。
当人用木棍去生产的时候,动物用四肢、嘴巴区生产,那是差不多的。
在原始社会,动物和人的区别不是很大,都是住在森林里,也都没有房子。
但是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盖起了房子,自然灾害来临时,人有了防护的能力,动物离人越来越远了,甚至人不承认自己是动物了。
造成这个种区别的原因就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与人的社会分工越复杂,社会就越进步。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比如生产力是物质的,不是抽象的东西,其中包括人,人使用的工具以及其他的生产资料,这些都是实在的,没有这些因素,人类就很难进行生产,也没有社会进步的物质承担者,在这个基础上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也是物质关系。
生产方式对对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构成的社会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到未来的共产党主义社会,社会的性质、面貌都在变化。
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这个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我们讲的五种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党主义社会的更替靠的就是生产方式。
3、“智能化”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答: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花,比如企业老板与员工之间关系越来越平等化;企业与企业之间除了竞争,更多的是提倡合作和双赢因为知识和信息的分享决定了这种关系;还有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因为技术发展和信息流通使各国家、民族之间形成了一种依赖性和共生性,使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元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企业实行股份制,是大家所有的,不是资本家个人所有。
“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企业员工通过购买股票而占有生产资料,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变化。
我国现在实行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也不是纯粹的公有制,而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这种变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逐渐平等化、合理化。
产品分配关系的合理化。
在分配方关系方面,不是纯粹的按劳分配、按资分配了。
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按劳分配,企业内部也有按劳分配。
我们国家有按劳分配,也有按资分配,还有按技术分配,是多远化的一种分配体系。
这使得人们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由这个生产关系决定的整个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合理和平等化。
现在的产品分配方式中也按需分配的,这种分配的多元化,跟符合现阶段社会调节物质产品分配差距较大的需要,也使社会的产品分配更合理化。
其他社会关系的变化。
智能化的生产力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主要是生产关系方面的。
以这些关系为基础,会影响到其他的关系,例如,上述经济的变化必然引起政治的变化,政治上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民主化。
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这是我们政治文明的一个表现。
生产力发达了以后,整个国民素质也都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也在普遍提高。
4、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基本规律有哪些?答:社会的基本规律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来决定的。
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因此叫做社会的基本矛盾。
基本规律有两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时候,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辩证过程。
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建立之后,它往往是适合生产力的,因为它是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建立起来的。
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头脑发热,靠行政命令如建立脱离实际的生产关系,就可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通过革命获得政权,靠这个政权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但是,因为生产力是最有“活力”的因素,二生产关系有一定的“惰性”或者稳定性,生产力在这个适合的关系内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出现不合适。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它和生产关系是“同一个因素”,这两条规律有了一个结合: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相对于生产力而言是生产关系,相对于政治的、思想的上层建筑而言就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革。
另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即掌握了政权的统治阶级利用政权的力量和思想的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并且同那些不利于自己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的、思想的)的残余做斗争。
这就是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5、如何理解“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杠,从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个角度来看,它起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科学技术之所以发生作用以及促进生产力发展,就是因为用科学武装的广大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比如一些文学家写出了小说,或者理论家创造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些小说或理论体系的最终源泉还是来自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人民群众是现实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
实际上,不管是封建主阶级反对奴隶主阶级的革命还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阶级的革命,或者是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的主体力量都是人民群众。
如果争不到人民群众,革命就成功不了。
革命成功一个很关键的前提就是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力量,让人民群众能够感觉到革命是在为群众办事。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斗争,之所以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大逆转”——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国民党由强变弱并最终归于失败,主要原因也是国民党没有争取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打土豪,分土地”的政策来发动群众。
组织群众,最后队伍不断壮大,才取得了革命胜利。
对英雄史观的批判。
英雄史观认为个别的英雄人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刚才我们分析了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但是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