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
- 格式:pdf
- 大小:189.33 KB
- 文档页数:5
gsm是什么单位“gsm”是国际纸度的重量单位,意思是克/平方米(Gramme/SquareMeter)。
例如“75gsm”,就是一张纸每平方米重75克。
一般gsm数越高,代表这种纸质越厚实。
面料重量越高,越贵;面料重量越轻,价格越低。
织物的克重一般是平方米织物的克重,这是针织物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而呢绒的克重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
牛仔面料的克重一般用“盎司(OZ)”来表达,即每平方码面料重量的盎司数,如7盎司、12盎司牛仔布等。
扩展资料GM/m²即一平方米织物的重量总数,也是织成这块织物的每个线圈重量的总和,所以,如果我们知道织物一平方米中的线圈个数及每个线圈的重量,就可以计算出织物的平方米克重,即:线圈总数×单位线圈重量。
由于织物的CPI和WPI,故可以计算出平方米的线圈总数,即:CPI×WPI×39.37×39.37。
同样,根据纱支的定义及单位线圈的长度,或以计算出每个线圈的重量,即:线圏长度÷纱支数=(50C÷50000)×(453.6÷S/1÷840÷0.9114)所以平方米克重为:CPI×WPI×39.37×39.37×50C÷50000×453.6÷S/1÷840÷0 .9114×1.018367例如:40S/1×2CottonPieceDyeSolidJersey20G×30”9.75OZ/56-58”205GM/㎡,CPI=45,WPI=31,50C=160MM。
根据以上公式,其克重为:45×31×160÷40×2×0.018367=204.975(gm/㎡)。
在标准中,由于公式中所用参数是人为所定,所以计算出的重量与标准重量之间会有相应的偏差,一般在5%之内。
1 GSM移动通信系统GSM是英文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的缩写,意思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GSM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先行者,它采用数码式移动通讯技术,传输速度为9.6KBPS,使用的波段有900MHz和1800MHz,GSM 使用SIM卡。
由于GSM系统在全球许多国家之间有漫游协议,所以GSM用户能够漫游到许多国家。
目前,我国的GSM运营商有两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联通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在1994年投入运营GSM数字移动通信网,网号有139、138、137、136、135;中国联通公司在1994年7月19日成立,其经营的GSM网号为130。
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在我国根底电信业务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对我国电信业的改革和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GSM系统的优势在于其覆盖范围广,在我国根本实现了全国漫游。
不仅如此,我国还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的70多家运营商开展了漫游业务,可以在全球14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漫游。
GSM系统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品牌型号多,高、中、低档次齐全,用户能用到的和想到的功能根本上都具备了,而且售后效劳较好,增值效劳多,如炒股、转帐、上网、交费等。
GSM系统的缺乏是通话噪音大,接通率不高,容易掉线。
2 CDMA移动通信系统CDMA是英文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的缩写,意思是码分多址通信技术。
由于CDMA 系统采用了先进的扩频技术,使通信背景噪音大大降低,通话质量可以和固定相媲美。
CDMA 使用UIM卡,网号为133。
中国联通公司的CDMA移动通信网,在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和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国际漫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CDMA网络。
CDMA系统的优势在于通信技术先进,有很好的开展前景;绿色环保,CDMA系统的发射功率最高只有200mW,的辐射量只有GSM系统的千分之一,对环境影响小;通话质量可以和固定相媲美;通话不易被窃听,保密性强;上网速度快,是56K"猫"上网速度的两倍。
GSM基础知识1、术语及概念1.1 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1.2 CGI: 小区全球识别码用于识别一个位置区内的小区。
CGI=MCC+MNC+LAC+CI其中:MCC(Mobile Country Code):三个十进制数组成,取值范围为十进制的000 ~999。
MNC(Mobile Network Code):二个十进制数,取值范围为十进制的00~99。
LAC(Location Area Code):范围为1~65535。
CI(Cell Identity):小区识别代码,范围为0~65535。
1.3移动台的国际身份号码ISDN(MSISDN),即用户手机号码结构:MSISDN=CC+NDC+SNCC:国家码,即在国际长途电话通信网中的号码,中国为86;NDC:移动服务访问码,移动为135——139,联通为130。
SN:用户号码,其中H1H2H3是HLR标识码,表明用户所属的HLR例如GSM移动手机号码8613981080001,86是国家码CC;139便是NDC,用于识别网号;81080001是用户号码SN,8108用于识别归属区。
1.4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 ,IMSI),用户身份证号码IMSI=MCC+MNC+MSINMCC:Mobile Country Code移动用户的国家号,中国是460;MNC:Mobile Network Code移动用户的所属PLMN网号;中国移动为00,联通为01例:460-00-XXXX…XXX(15位)1.5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 ,TMSI)用TMSI,用户身份保密、寻呼容量为IMSI两倍。
1.6 BCCH载波频率(BCCHNO)按照GSM系统要求,在每个小区中必须有且只有一个载频用于发送一些广播消息。
gsm手机是什么意思GSM手机是什么意思?——了解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技术引言:在今天的现代社会,手机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
然而,相信很多人对于各种手机术语和技术仍然存在一些疑问。
其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GSM手机是什么意思?”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释GSM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以便您更好地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移动通信设备。
正文:GSM,即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是一种全球标准的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它是目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移动通信技术之一,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手机用户提供了稳定、高质量的无线通信服务。
GSM技术最初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并在1991年首次商用化。
与此前的模拟手机系统相比,GSM引入了数字通信技术,更加高效地利用无线信道资源,实现了更快的通信速度和更稳定的声音质量。
这使得GSM手机成为了全球通信标准,逐渐取代了早期的模拟手机系统。
GSM手机并不仅仅是一个移动电话设备。
它通过与基站的通信,可以提供多种功能,包括电话通话、短信、网络数据传输等。
此外,GSM还为移动用户提供了漫游功能,使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区域或国家间无缝切换使用手机服务。
这一特性极大地方便了国际商务和旅行者,使得移动通信更加便捷。
GSM手机的特点之一是SIM卡(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订户识别模块)的使用。
SIM卡是一种微型芯片,存储着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账户信息。
它可以被插入或移除手机,使用户可以更换设备而不丢失个人数据。
同时,SIM卡还允许用户轻松切换运营商,根据个人需求选择不同的通信服务提供商。
GSM手机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使得国际间的通信变得更为简单和便宜。
用户只需要拥有一部GSM手机和一个有效的SIM卡,便能够在世界各地使用本机号码,而不必购买当地的手机和SIM卡。
这种便利性极大地促进了跨国通信和全球化的发展。
CDMA是码分多址的英文缩写(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它是在数字技术的分支--扩频通信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而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
CDMA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扩频技术,即将需传送的具有一定信号带宽信息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高速伪随机码进行调制,使原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再经载波调制并发送出去。
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伪随机码,与接收的带宽信号作相关处理,把宽带信号换成原信息数据的窄带信号即解扩,以实现信息通信。
GSM是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的缩写,意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是世界上主要的蜂窝系统之一。
GSM是基于窄带TDMA制式,允许在一个射频同时进行8组通话。
GSM80年代兴起于欧洲,1991年投入使用。
到1997年底,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运营,成为欧洲和亚洲实际上的标准,到了2001年,在全世界的162个国家已经建设了400个GSM通信网络。
但GSM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在网络用户过载时,就不得不构建更多的网络设施。
值得欣慰的是GSM在其他方面性能优异,它除了提供标准化的列表和信令系统外,还开放了一些比较智能的业务如国际漫游等。
GSM手机的方便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智能卡,人们称之为SIM卡,并且机卡可以分离,这样用户更换手机并且定制个人信息这方面都十分便利了。
GSM手机还允许用户接收160字长度的短信息。
通话清晰的CDMA:CDMA是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缩写,全称码分多址,由美国高通公司最早研制出来。
但此时正值GSM大占天下的时候,所以几乎没有一个移动通讯商敢使用它,最后是韩国人让CDMA绝境逢生。
在90年代初,韩国政府一直想寻找发展本国电子制造工业的机会,当它发现欧洲几乎已经垄断了GSM市场之后,它果断地向CDMA抛出了绣球,CDMA从那时开始发展起来。
CDMA可以在有限的频谱范围内支持更多的用户,同时具备良好的抗干扰性及抗衰耗性。
gsm的工作原理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移动通信标准。
其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频率分配:GSM网络将可用的无线频谱分为不同的频道,每个频道可以同时支持多个用户进行通信。
频谱分配由基站控制器(BSC)进行管理,它根据网络负载和通信需求动态地分配频率资源。
2. 信号传输:GSM系统使用时分多址(TDMA)技术,将每个频道划分为多个时隙,每个时隙可用于传输不同用户的信息。
通过这种方式,多个用户可以在同一个频道上同时进行通信,提高了系统的容量和效率。
3. 基站系统:GSM网络由许多基站组成,每个基站负责覆盖特定范围内的用户。
基站由基站控制器进行管理,它与移动设备进行无线通信,将用户的语音和数据信息转发到目标位置。
4. 用户鉴权:当移动设备尝试接入GSM网络时,网络会对用户进行鉴权,确保其合法性和身份。
这涉及到与用户SIM卡中的密钥进行比对,以验证用户的身份。
5. 话音编码:GSM系统使用全球通用的话音编码标准(GSM-FR),将用户的语音信号进行数字化和编码,以便在网络中传输。
这种编码可以减小语音数据量,提高传输效率。
6. 数据传输:除了语音通信外,GSM系统还支持数据传输,例如短消息服务(SMS)、多媒体消息服务(MMS)和互联网接入。
这些数据会被编码和打包,并通过GSM网络传输到目标设备。
总的来说,GSM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频率分配、时分多址技术、基站系统、用户鉴权、话音编码和数据传输等关键技术,实现移动设备之间的语音和数据通信。
这种标准化的通信方式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移动通信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gsm的名词解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已经成为全球通信的主要标准之一。
本文将对GSM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通信系统。
1. 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是一种全数字化的移动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移动通信网络。
它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欧洲被引入,并逐渐成为全球通信标准。
2. SIM卡(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卡是GSM网络中用户的身份标识和存储个人信息的芯片卡。
通过SIM卡,用户可以实现移动电话的身份认证、个人数据的存储和移动设备的移植。
3. IMEI号码(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IMEI是用于唯一标识移动设备的15位数字编码。
每部移动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IMEI号码,用于在网络中识别和定位该设备。
4. 基站(Base Station):基站是GSM网络中负责无线信号传输和接收的设备。
它主要由天线、收发信机、控制器等组成,可以覆盖一定范围内的通信服务。
5. 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是GSM网络中管理和控制多个基站的设备。
它负责协调基站间的通信、频率分配和信号转发,是基站的中心控制单元。
6. 移动交换中心(Mobile Switching Center):移动交换中心是GSM网络中的核心设备,负责处理和转接移动电话之间的信号和语音通信。
它管理着用户的呼叫、数据传输等功能。
7. 短信(Short Message Service):短信是一种通过GSM网络发送的文字信息,通常限制在160个字符以内。
短信已成为人们日常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简洁、快捷的特点。
8.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是GSM网络的一种数据传输技术,可以实现移动互联网的连接。
与之前的数据业务相比,GPRS具有更快的传输速度和更高的数据容量。
2.什么是GSMCSM,最初是指欧洲的“移动特别小组”(简称GSM)。
即1982年,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采纳北欧国家建议,决定在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 )技术委员会下成立一个“移动特别小组”,负责制定有关欧洲统一的900MHZ移动电话标准,GSM就成了当时欧洲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代称。
1991年欧洲开通了第一个GSM系统,移动运营者为该系统设计和注册了满足市场要求的商标,将GSM更名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
虽然GSM作为一种起源于欧洲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但它的研发初衷就是让全球共同使用一个移动电话网络标准,让用户拥有一部手机就能走遍天下。
GSM也是国内著名移动业务品牌—“全球通”这一名称的本源。
由于GSM标准的开放性,频率利用率比模拟的高(约为模拟网的1.8--2倍).很快在世界获得了普及,并成为数字制式移动通信(也称第二代)网络的主导技术。
GSM的手机与“大砖头”模拟手机的区别是多了用户识别卡(SIM卡)—没有插入SIM卡的移动台(手机)是不能够接人网络的。
GSM网络一旦识别用户的身份.即可提供各种服务。
GSM属于时分多址(TDMA)系统。
多址是移动通信中的专业术语。
每个移动通信网络中,都有若干个基站和众多的移动台(手机)。
基站要和很多移动台(手机)同时通信,就必须有多个信道。
每个移动台只供一个用户使用,则是单路的。
一个信道只容纳一个用户进行通话,许多用户同时通话时,需要以信道来互相区分,这就是多址的概念。
不同用户以不同的信道分隔,防止相互干扰,各用户信号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信道的复用,从而实现双方通信,这种连接方式就称为多址连接。
在模拟移动通信中。
使用的是频分多址(FDMA)方式。
通过把一个无线电频段划分成很多个窄带的信道,每个移动台(手机)的信号在通话过程中的全部时间内独自占用一条无线信道。
为了提高无线电频谱利用率,时分多址(TDMA)的数字制式取代频分多址的模拟制式就是必然的了。
gsm是什么单位
GSM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分别对应不同的领域:
在纸质行业中,GSM是描述纸张标准的单位,全称为“g per square meter”,意为克/平方米。
这是一种专业用语,用于表示纸张的重量,数值越高表示纸质越厚。
在纺织品行业中,GSM同样是一种重量单位,用于评价纺织品的重量。
其全称也是“grams per square meter”,意为每平方米克重。
此外,GSM还可以指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这是由欧洲电信标准组织ETSI制订的一个数字移动通信标准。
自90年代中期投入商用以来,被全球超过100个国家采用。
总之,GSM的具体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GSM⽹络技术简介GSM⽹络技术简介⼀、前⾔1、GSM系统是指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即: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2、GSM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分为三⼤部分:⽹络管理系统(NMS)、⽹络交换系统(NSS)、基站系统(BSS)。
3、GSM系统构成简图:4、交换系统组成及功能主要组成:MSC——移动业务交换中⼼HLR——归属位置寄存器VLR——拜访位置寄存器SMS——短信息服务器AC——鉴权中⼼EIR——设备信息寄存器主要功能:移动业务的交换;提供⽤户与⽬的地间的话⾳、数据等业务的交换;对⽤户位置进⾏管理;对⽤户的移动特性进⾏管理;记录通话过程并计费。
5、基站系统组成:BTS(基站)、BSC(基站控制器)、TC(编码/解码器)功能:提供⽆线覆盖,为移动台提供所需信号;提供并管理业务信道,完成对⽤户移动特性的管理。
6、⽹络管理系统⽹络监控、操作;收集⽹络告警和个单元⼯作状态,即时反映⽹络运⾏状况,对⽹络指标进⾏分析并提供各种报告,对⽹络进⾏远端操作。
7、移动台与基站连接所⽤的⽆线电波通道被成为⽆线信道。
不同的⽆线信道以频率、时隙的不同来区分。
GSM900频段是指890MHz~915MHz(上⾏)频带;下⾏频带指的是935~960MHz。
8、⽆线信道分为公共信道(信令信道)和业务信道两⼤类。
公共信道向移动台提供系统基本信息,提供移动台与⽹络的信令交换通道并完成对业务信息的分配;业务信道提供移动台与基站间传送话⾳或数据业务。
⼆、位置管理作为移动通信的⽹络,必须保证对⽤户移动特性的管理。
GSM移动通信⽹络对⽤户位置的管理主要由HLR、VLR和SIM间⽤户数据的相互交换来完成。
三、建⽴通话当⽤户需要通话或传送数据业务时,移动台通过公共信道向⽹络发送申请信息,⽹络将对其进⾏鉴权过程,之后检查其业务是否合法(业务范围是否合法;拨叫号码是否合法等),检查⽆误后为⽤户分配⼀业务信道并完成其交换过程,移动台将根据⽹络指令锁定所分配的业务信道。
GSM网络中的多媒体业务引入方案邝育军乐光新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北京 100876【摘要】通过对目前移动通信市场的考察,在分析了GSM等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特点之后,文章提出了基于代理机制在GSM中引入InterNet和多媒体增值业务的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案。
【关键词】移动通信增值业务 Internet GSMA Simple Way to Introduce Multimedia Services in GSM Network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proposes an easy-to-implement scheme to introduce multimedia services in GSM network. This Client/Server based system highly improves the GSM channel capacity factor by compressing the downlink contents that are intercepted by the proxy-to-proxy interlink between the server and the clients. Without any adaptation of TCP/IP to GSM wireless link, it is easy to implement and money-saving.Keywords Mobile Communication; Added Value Service; Internet; GSM【引言】现有GSM网络已经广泛的渗入国际国内的各个角落,成为目前用户数量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
尽管GSM在数据通信方面相比北美的窄带CDMA有一定的劣势,但作为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尤其在二代半或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迟迟不能推向市场,有必要对GSM市场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开拓,特别是在GSM(也包括GPRS等窄带系统,下同)增值业务方面。
Internet网络的蓬勃发展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社会的另一种概念。
因此人们迫切希望将来是移动通信和Internet的完美结合体制。
然而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的差距给GSM增值业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将全面介绍一个以GSM为传输媒介的增值系统平台。
该系统的核心部分不仅适用GSM网络,同时也适用任何存在数据传输瓶颈的场合。
【系统整体逻辑模型】由于GSM系统本身的技术限制,本方案的底层传输平台具有如下特点:.数据速率低:GSM的一个用户信道9.6Kbits/s上,相对于传统有线Modem环境差了许多。
(当然在GPRS系统中稍好,最高提供115Kbits/s),.信道误码率高:由于无线信道的时变特性,系统的误码率有时不可容忍。
.传输链路的意外中断:由于GSM采用硬切换越区技术,用户链可能遭受意外中断,这对于话音通信影响很小,但对于数据传输而言可能造成大量的突发误码。
所以,本质上GSM信道是很不适宜数据传输的。
但市场的需求、适当的技术和较低的成本用户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将带给用户很高的移动性和灵活的接入方式,不受恶劣地理环境和时间的限制。
比如简单的重传技术就可以减少错误率,当然代价就是净流量的降低。
另外,提出适应无线环境的TCP/IP协议有相当的难度,也需要长时间的验证。
故在不改动原有TCP/IP协议基础上的简单易行的本增值业务系统方案,是很有意义的。
该系统以GSM手机+MODEM或GSM/GPRS网卡构成无线PPP连接,通过TCP/IP协议向GSM用户提供包括WEB、Email、SMS、流媒体等的一定质量要求保证(QoS)的互联网增值业务。
系统设计的根本目标是:有效地利用GSM系统的有限带宽,利用合适的技术手段,使移动通信用户能够在移动环境下进行传统GSM话音通信以外的增值业务。
尽管有很多文献论证了无线信道对于数据传输的很多不利因素,并提出了讨论无线TCP/IP协议的构想,我们综合考虑性能、成本和项目要求下设计了如下的系统模型,该模型对传统的TCP/IP协议不作任何改动。
考虑到这些业务上下行的不对称性(通常用户只向服务器发出请求,这些请求包含的数据量很小,而服务器根据用户请求作出响应时一般包含各种数据:文本、图象、音频等形式,且数据量大),系统设计的重点落在对下行数据流的处理方面。
图1给出了该系统完整的逻辑模型架构。
整个系统将由服务器子系统和客户端子系统组成。
服务器子系统包含接入服务器(RAS)、鉴权服务器(RADIUS)、增值业务服务器(A VSS)、网关服务器/网桥、接入代理(远地代理)服务器等。
客户端子系统的核心是本地代理服务器。
图中的业务服务器系指ISP提供的若干增值业务系统;鉴权服务器完成接入GSM用户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检查,并提供可选的数据信息加密模式;日志和计费系统完成计费数据产生和统计。
其中的RAS是远程接入服务器,负责接入所有来自客户端的接入请求;客户机通过鉴权服务器认证成功后将被赋予一个动态或静态的IP,以进行基于IP的各种业务访问。
图1为方便起见,在描述之前,先说明引入其他几个术语。
.用户:系指业务提供商(ISP)的客户,在申请了相应增值业务之后的利用手机+Modem或直接利用GSM-Modem访问ISP提供的业务的客户。
.服务端:包含ISP的服务器或相关代理服务程序。
.客户端:包含一个本地代理和本地WEB浏览器。
.WEB服务器:由ISP提供的增值业务提供系统,包含了WEB服务、POP3邮件服务、FTP服务等等。
后面将看到,由于本方案的设计使得各种服务的处理类似,所以不单独引用各服务名,均用“WEB服务器”代替。
.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对应,这里不仅仅针对WEB服务,它是客户端的一个或一组应用程序,包括Web Browser、POP3邮件客户程序等。
.远地代理:服务器端的一个伪客户端程序(我们称之为远地代理),它完成:(1)负责把用户提交的任何请求,提交给WEB服务器;(2)把服务器的响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压缩处理;(3)完成和本地代理之间的通信,协调用户的QoS要求和相关的参数配置。
逻辑上包含压缩代理和缓存代理。
.本地代理:客户端守护程序(我们称之为本地代理),(1)负责把浏览器的请求转发给远地代理;(2)把远地代理转发的数据报进行相应的解压缩处理,并提交给浏览器;(3)显示当前的传输性能和QoS参数,并根据用户的要求,和远地代理协调有关参数。
系统实现的关键在于在MODEM链路的两端引入了代理服务器机制,一方面直接接管了传统MODEM链路的通信,以进行通信业务流的特殊的透明处理;同时,另一方面简化了系统设计,使得原有服务系统体系结构不受影响。
后面将主要阐述本文提出的代理机制。
【代理子系统】在不考虑其他子系统细节是,整个系统的简化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的远地代理和本地代理组成代理子系统,是系统的核心部分。
图2【功能描述】远地代理和本地代理的根本任务在于截获客户程序和服务器程序间的所有通信过程,并对通信过程进行必要的干预。
但从逻辑功能和系统实现角度讲,本地代理和远地代理没有实质区别,故具体实现时它们可以由同一个软件模块完成。
它们的功能包括:(1)能够通过规范的手段设置该软件系统的工作模式(设定为远地代理/本地代理模式等)、初始工作参数(协议类型、协议端口及其绑定IP),日志记录方式(文件方式/数据库方式)等。
(2)系统必须能并发地独立监听处理多种协议(包括HTTP、POP3、FTP、TELNET、SMS、Real-time-Stream-Media),而且有充分的容错能力使得任何协议模块的异常错误决不影响其他模块(排除系统故障干扰,应能有10万小时以上的MTBF)。
(3)本地代理:a)能正确地接受客户程序的业务请求,判别请求类型,记录请求信息的长度、发生时间、终止时间。
b)如有错误,需记录错误日志(类型、时间、客户端唯一标识等),还根据需要提交给服务器备案(除非通信故障)。
c)提供灵活方便的可视化手段允许用户设置某些系统参数和质量性能要求(如多媒体对象的质量等级、邮件显示模式、视频流的帧频等),并实时显示目前的通信状态。
d)对远地代理返回的消息(一般已做过压缩等处理)作解压缩等处理或提交给本地的专用服务程序处理,然后提交给客户程序(用户)。
e)根据需要激活特定的应用程序(系统自带或定制),显示广播消息、邮件达到提示等简单提醒服务。
f)按照约定的方式和远地代理进行通信,完成系统参数同步,和广播信息的交互。
(4)远地代理:a)能正确地接受服务器程序的响应消息,判别消息类型,记录请求信息的长度、发生时间、终止时间。
如有错误,需记录错误日志(类型、时间、客户端唯一标识等)。
b)有效地处理服务器的各种相应消息,并对某些消息作压缩等适当处理(也可提交专用应用代理处理)之后,再转发给本地代理,由它最终交给用户程序。
c)提供适当的通信协调机制,独立地实时调整与不同本地代理间的通信参数,以满足用户端的客户质量等要求(如多媒体对象的质量等级、邮件显示模式、视频流的帧频等)。
d)提供处理广播消息的能力,以完成增值业务提供商ASP的广告发布等。
e)与各本地代理按照约定的方式进行通信,完成系统参数同步,和广播信息的交互。
f)提供对已压缩页面、文件进行缓冲的能力(注:这可以转交给现有的Proxy-Cache-Sever处理),以求进一步降低系统开销和处理时延。
(5)远地代理和本地代理相互间的通信应是一套现成的或定制的协议,不仅能完成上述沟通,同时应能完成对底层链路(GSM信道)的通信质量和通信时延的测定等,并根据这些信道特性调整TCP/IP的有关工作参数。
这样系统可以在信道的不同差错特性下采取不同的工作状态,以期达到下层传输的最大吞吐率。
(6)业务功能描述:a)WEB业务:完成HTTP协议的精确转达,记录业务流量信息和错误报告,并提供对任意WEB请求响应页中的对象进行适当处理的能力:如对图形显示质量的设定、文本对象的压缩/解压缩,动画对象的抽帧处理。
b)POP3业务:这里不说邮件业务是因为WEB中也可以进行邮件业务处理,二者的差别在于协议类型不同。
必须能够完成POP3的完整协议命令处理,同时提供给用户额外的功能,如邮件压缩能力、列表能力、简单浏览能力(相对于下载邮件而言,只作粗略浏览),和直观地选择下载功能。
(需要定制邮件客户程序,通过代理的专用通道完成,而不是另作模块。
c)流媒体业务:本质上它不属于通信子系统的功能,但它需要获取双代理系统的运行参数,并能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质量要求,所以这里一并介绍。
基本要求是能根据用户的要求和传输链路的特点,控制流媒体的传输帧频和每帧传输质量,完成实际吞吐量和客户需求的正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