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安乐死与非自愿安乐死立法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安乐死立法的看法安乐死是一种文明的死亡状态,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安乐死立法的看法,希望大家喜欢!安乐死立法的看法一、安乐死的定义源于希腊的“安乐死”一词是快乐的尊严的死亡,然而,安乐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许多不同意义,出现了相关概念,如“尊严死”“协助死亡”“受嘱咐杀人”“帮助性自杀”等,被赋予现代意义的相关概念都有其各自的立足点和侧重点。
在安乐死的争论中,由于存在不同择重点的相关概念,如“受嘱咐杀人”和“帮助性自杀”其实谈的都是一个意思,医生在本人自愿安乐死的前提下,为其实施安乐术。
由于择重点不同,一个成了“他杀”一个成了“自杀”。
正是因为法律没有给安乐死一个权威而明确的界定,才使人们对安乐死实施带来疑惑和一定的恐惧,也造成了现实中司法的混乱。
我国对安乐死的定义是: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对重度精神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及处于不可逆昏迷中的植物人,实施使其在无痛苦感受中死去的行为。
狭义专指对身患绝症、临近死亡、处于极度痛苦之中的患者,实施促使其迅速无痛苦死亡的一种方式。
又称无痛苦死亡。
二、安乐死的类型现实生活中对安乐死认识的混乱与疑惑很大部分原因源于实践中出现的不同种类的安乐死的类型。
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类型划分主要是以下两种:(一)按“作为”或“不作为”的不同。
安乐死区分为主动安乐死与被动安乐死。
主动安乐死是指采取一定的行动者,蓄意将临终病人致死,让他脱离生的极端痛苦。
所谓被动安乐死是指籍着不作为,如中断医疗甚至中断基本照顾让之自然死亡。
一般认为不为末期患者提供无效用的治疗视为让患者自然死亡。
而非刻意延长他们的性命,因此并非采用安乐死,因此尽量避免使用“被动安乐死”一词。
在主动安乐死中由于对患者采取一定的积极行为,死亡的原因与行为就产生了某种联系,行为和病因与死亡原因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安乐死应该合法化。
安乐死是一种人道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死,包括结束自己的生命。
合法化安乐死可以让那些身患绝症或慢性疾病的人在痛苦中找到一种解脱的方式。
这符合人道主义的精神,让人们能够在尊严和自主的情况下结束自己的生命。
安乐死合法化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
有些疾病是无法治愈的,患者可能会长期遭受痛苦和折磨。
在这种情况下,安乐死可以让他们在不必要的痛苦中找到解脱,而不是被迫忍受痛苦直到死亡。
安乐死合法化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
很多家庭都会因为照顾患病的家人而陷入困境,他们不仅要承受经济上的压力,还要承受情感上的折磨。
合法化安乐死可以让家庭在病人痛苦难忍的情况下做出决定,减轻他们的负担。
引用名人名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生的最大悲剧不是死亡,而是遇到了不值得死的人。
”合法化安乐死可以让那些不值得遭受痛苦的人在尊严和自主的情况下结束自己的生命。
反方观点,安乐死不应该合法化。
安乐死合法化可能会滑向滑坡。
一旦安乐死合法化,可能会导致滥用情况的发生。
有些人可能会利用安乐死来解决经济或家庭问题,甚至可能会被强迫接受安乐死。
安乐死合法化可能会影响医生的职业道德。
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而不是结束病人的生命。
合法化安乐死可能会让医生陷入道德困境,甚至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患者的治疗态度。
安乐死合法化可能会给社会传递错误的信息。
合法化安乐死可能会让人们觉得死亡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而忽视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经典案例,荷兰是第一个合法化安乐死的国家,然而在实践中却出现了滥用的情况,一些病人并不是在无法忍受的痛苦下选择安乐死,而是因为心理问题或其他原因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总结,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安乐死的合法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权衡各方利益和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滥用情况。
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患者的权利和尊严,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可能出现的滑坡和滥用情况。
因此,在决定是否合法化安乐死时,需要慎重考虑,不能草率行事。
第1篇一、引言安乐死,即“无痛苦致死术”,是指对于患有绝症、无法治愈、极度痛苦的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医学手段使其无痛苦地结束生命的一种行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安乐死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安乐死的适用法律问题在我国尚处于探讨阶段。
本文将从安乐死的定义、适用条件、法律依据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安乐死的定义安乐死分为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两种形式。
主动安乐死是指医生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采取药物等手段直接结束患者的生命;被动安乐死是指医生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不再对患者的生命进行干预,任其自然死亡。
三、安乐死的适用条件1. 患者自愿:安乐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患者有权自主决定是否接受安乐死。
2. 患者意识清醒:患者在接受安乐死前应具备清醒的意识和判断能力,能够充分理解安乐死的含义和后果。
3. 绝症无法治愈:患者所患疾病为绝症,经过医学判断确无治愈可能。
4. 极度痛苦:患者处于极度痛苦状态,无法忍受疾病带来的痛苦。
5. 法定代理人同意:患者无行为能力或无法表达意愿时,法定代理人有权代表患者同意安乐死。
四、安乐死的法律依据1. 国际法律:《世界人权宣言》规定,每个人都有权获得生命权和医疗保健。
《国际人权法》也明确指出,每个人都有权选择生死。
2.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生命健康权。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此外,《刑法》对安乐死行为进行了规定,明确了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责任。
3. 民事法律:《民法总则》规定,民事主体享有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权利。
《侵权责任法》对医疗损害责任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医疗机构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造成损害应当承担的责任。
五、安乐死适用法律的困境1. 法律空白:我国现行法律对安乐死的适用条件、程序等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难以操作。
2. 社会观念争议:安乐死涉及生命权、尊严权等重大伦理问题,社会观念对此存在较大争议。
安乐死合法化的探究摘要:安乐死是一个涉及法律、宗教、伦理道德、医学等诸多方面的重大问题,对于安乐死的争论,世界各国的学者一直争论论不休,目前尚无定论。
但不可否认的是,安乐死在解决病人痛苦、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确确实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安乐死的分类、安乐死的法律和道德依据、安乐死的历史和现状及安乐死的法定条件和法律程序进行初步探究,旨在找出安乐死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情况,对安乐死的合法化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使中国公民过上有尊严、有生活质量的人生。
关键词:安乐死;合法化;尊严一、安乐死的定义世界各国关于安乐死的定义有很多,一种观点认为,安乐死是指对于身患绝症、濒临死亡的病人,由于难以忍受的痛苦,出于本人意志清醒时的真诚嘱托或其近亲属的同意(病人是植物人时),医生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痛苦,采取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使其安然的死去的行为。
还有学者主张,安乐死是指病人患有痛苦不堪的疾病且无法医治,濒临死亡,为了减轻其死亡时的痛苦,基于患者本人的请求或同意,采用适当的方法,促使其提前死亡的行为。
熊新文先生认为,现代医学不可挽救的濒临死亡的人或无法医治的绝症患者,由于精神和躯体受疾病折磨而极度痛苦,在本人和家属的强烈要求下,经过医生鉴定及有关部门认可,采用医学的方法,使患者无痛苦的,安逸地快速死亡,这个过程称为安乐死。
完成全国首个《安乐死暂行条例(草案建议稿)))的祝世纳教授等则认为安乐死定义是“安乐死既安乐的死亡“。
他所揭示的安乐死的内涵是死亡的优化状态,即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人的死亡过程进行优化调节,减轻或消除痛苦,使死亡呈安乐状态。
安乐死的对立面不是“痛苦的生”,而是“痛苦的死”。
从这些定义中,我们不能发现这些安乐死定义的共同点,即患者患有不治之症,痛苦无法忍受,基于其本意,有尊严的死去。
因此,这里基于这些共同点给出安乐死的一般定义:安乐死( Euthanasia) 一语源自于希腊语Euthanlos ,又称安死术,或称怜杀(Mercy killing)。
从法律角度浅析安乐死问题安乐死的本质不是授人以死,而是授死者以安乐。
不是解决生还是死的问题,而是要保证死的质量。
不是从生向死的转化,而是从痛苦向安乐的转化。
是在患者自愿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人的死亡过程进行优化调节,使人在死亡过程中避免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优化死亡状态,使死亡安乐化。
现代文明社会应尊重患者的生命权与个人选择自由,对患者以临终关怀。
安乐死有其法理上的立法依据,安乐死的实施从刑法角度分析也是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法律不应回避安乐死,安乐死应该有自己合法的地位。
死亡问题,是每一个活着的人所不可回避的问题,人之死亡,作为一个重要法律事件,必将会引起与之相关的许多法律后果。
人之死亡,体现了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但死亡的方式各有不同。
安乐死的本质不是授人以死,而是授死者以安乐。
不是解决生还是死的问题,而是要保证死的质量,基于死亡问题的不可避免性和法律意义的重要性,本文试图探讨安乐死这一死亡方式的相关法律问题,以有效地打击违法犯罪,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秩序。
(一)立法依据安乐死合法化的关键首先在于有无自主选择安乐死的权利。
我国宪法尚未明确规定生命权,未明确规定公民本身生命的权利,但我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我国公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
每个人在享受自由权的时候都有义务尊重其他每个人的自由。
马克思则把自由理解为: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害处的活动的权利。
死亡的权利本身体现的是一种人格利益。
而这种死亡方式也是一种无害于他人的行为。
反对安乐死论者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社会,这种死亡方式是有害于社会的。
诚然生命的价值在于社会,因为价值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概念,价值只能在社会中才能得以体现。
而生命的价值并不是指生命本身,价值属于社会而生命是个人的。
病危患者要求安乐死,基于法律的空白而被拒绝,被迫痛苦的生存下来是自由吗?自杀被认为是于他人有害的行为,那么法律是不是应该给自杀而又未果的行为给予法律的制裁让其承担法律上的责任呢。
浅谈安乐死及立法的积极意义安乐死作为一种备受争议的死亡方式,现已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问题。
人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是否应该实施安乐死,这是对人类道德底线的一种挑战。
因此,我们不仅仅要抓住人性的弱点,更要去正确的理解死亡,不仅仅要加大人文关怀,更要从立法上给予支持。
一、安乐死的定义“安乐死”一词原意为“安逸死亡”、“快乐死亡”、“无痛苦死亡”。
中国学者给安乐死下的定义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家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全过程。
二、安乐死的种类根据上述定义,安乐死并不是生与死的选择,而是每个人必须面临的安乐死亡还是痛苦死亡方式的选择。
安乐死的分类方法较多,其限定词有主动、被动、积极、消极、直接、间接、自愿、非自愿等。
通常人们把安乐死分为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两类。
主动安乐死是指医务人员或其他人采取某种措施加速病人的死亡。
这也称积极或直接安乐死。
被动安乐死是指中止维持病人生命的措施,任病人自行死亡,也称消极或间接安乐死。
三、安乐死的对象随着安乐死研究的深入,对于安乐死对象的界定还未能在理论界形成一致,多数是采取列举式的方法,以举例如界定对象为晚期恶性肿瘤失去治愈机会的患者、重要生命脏器严重衰竭且不可以逆转的患者等等。
对于安乐死的界定应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客观条件,存在死亡痛苦,且这种痛苦必须是无法忍受,无法医治的;二是主观条件,公民享有安乐死的权利并行使这种权利,即必须经过患者申请,且患者所患疾病医学上证明其无法挽救,方可主动实行安乐死。
同时自愿要求安乐死的人,才能成为安乐死的对象。
四、各国关于安乐死的立法1996年,澳大利亚北部地区议会通过了《晚期病人权利法》,从而使安乐死在该地区合法化,这也是人类第一部允许安乐死的法律。
虽然该法实施一年以来即遭推翻,但它仍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2001年4月10日荷兰议会一院(即上议院)以46票赞成28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安乐死法案,也使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从生命权角度浅析安乐死作者:马平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29期关键词安乐死生命权立法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写道“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是生的境界,也是死的境界。
只有真正尊重生命,才能正确地把握生命。
传统文化要求人们要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但是现在人们更加在意生命的无限价值,也更深的认识了生命。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了很多有关安乐死的事件了,生命权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利,安乐死的问题也涉及到生命权,因此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研究和讨论,促使人们无法忽视安乐死合法化问题。
(一)安乐死的概念安乐死是指对于没有办法得到救治的病人实施治疗的停止,让病人没有任何痛苦地死去。
“安乐死”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指无痛苦地死亡,有尊严地死亡,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指患者的无痛苦死去。
各个国家对于安乐死的具体概念并不相同。
在我国,安乐死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极度痛苦,在病人或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的鉴定认可,用人道的医学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的状态下结束生命全过程。
(二)安乐死的分类安乐死可以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分为很多种,如今在学术界对于安乐死的分类有广义安乐死与狭义安乐死,积极安乐死与消极安乐死,自愿安乐死与非自愿安乐死等。
1.广义安乐死与狭义安乐死安乐死可以根据它的适用范围的不同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这两种种类。
狭义安乐死是指严格限制安乐死的对象范围,对于因为患有某些疾病,而这种疾病导致患者痛苦不堪却没有办法治愈,或者会直接导致死亡却依旧承受着病痛的折磨的患者,为了他们能够减轻死亡之前所承受的痛苦,可以通过患者本人的请求而同意他们进行无痛苦、安详的死亡,但是必须要采取人道主义的手段来实行。
广义安乐死是指除了包括狭义安乐死的内容以外,还包括一些出生时即为重残、痴呆的婴幼儿、社会上一些重度精神病人或者残疾人以及处于昏迷状态中的“植物人”等此类任何不适于生存的人,使其在无痛苦的感受中死亡,用以维护更大的利益。
安乐死立法问题浅析安乐死立法一直是争论已久的困扰着立法界司法机关的问题.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把对生死的选择视为自我的一项基本权利,并逐步将其纳入人权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安乐死本质及其相关的法律问题的探讨、论证,可解决对安乐死立法的需求,完善法律制度本身,并有效地指导实践.死亡问题,是每一个活着的人所不可回避的问题,人的死亡,作为一个重要法律事件,必将会引起与之相关的许多法律后果。
人的死亡,体现了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但死亡的方式各有不同。
安乐死是一个争议已久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理论界和司法界。
不过,安乐死的合法化作为一种价值选择的趋势已逐渐为各国人们所接受。
安乐死来源于希腊文,其含义是无痛苦的、幸福的死亡。
《牛津法律大词典》将安乐死解释为在不可救药的患者的要求下所采取的引起或者加速死亡的措施。
《布莱克法律字典》则认为安乐死是从怜悯出发,将患有绝症又极度痛苦的人处死的行为和做法。
而我国学者这样解释: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身体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实施的,用人道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结束生命的过程。
许多国家都在对安乐死进行研究和探索,对于实施安乐死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各国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
安乐死的本质不是授人以死,而是授死者以安乐。
不是解决生还是死的问题,而是要保证死的质量。
不是从生向死的转化,而是从痛苦向安乐的转化。
对于安乐死的定义,首先强调患者的自由意愿,安乐死是在患者自愿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人的死亡过程进行优化调节,使人在死亡过程中避免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优化死亡状态,使死亡安乐化。
现代文明社会应尊重患者的生命权与个人选择自由,对患者以临终关怀。
安乐死本是一个古老的世界性话题,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斯巴达。
在现代西方国家看来,安乐死涉及伦理、法律和医学等诸方面,而不单纯甚至主要不是一个医学问题。
关于伦理、法律和医疗实践的关系,现代西方国家遵循的公式是:“医疗实践必须依法进行,法律必须符合伦理的要求,而不是相反”(英国伦理学家奥德伯格语)。
浅谈“安乐死”在我国的法律制度发表时间:2019-04-09T16:12:54.480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8期作者:陈启煜[导读] “安乐死”在每个国家的立法上都是有争议的,在荷兰、哥伦比亚、比利时和卢森堡对于安乐死是采取合法的态度,而在我国,对于安乐死的司法界定是比较缺乏的,一般视作(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摘要:“安乐死”在每个国家的立法上都是有争议的,在荷兰、哥伦比亚、比利时和卢森堡对于安乐死是采取合法的态度,而在我国,对于安乐死的司法界定是比较缺乏的,一般视作侵犯他人的生命权、故意杀人等来界定,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安乐死在社会上也开始被越来越多人重视,希望安乐死能被正式立法。
关键词:安乐死;生命权;自由权;故意杀人首先,明确安乐死的定义,“安乐死”一词最早出现在希腊文,意思是无痛苦的、幸福的死亡。
这个词语刚出现也代表着两重含义,一是广义的包括一切因为“健康”的原因致死,狭义的理解则把安乐死局限于对患有不治之症的的病人或者死亡已开始的病人,不在采取人工的方法延长其死亡的过程,或者为制止剧烈疼痛的折磨不得不采用加速死亡的药物。
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狭义的“安乐死”。
首先,安乐死是一种药物。
先来看一个案件。
1986年6月23日,夏素文被诊断为“肝硬变腹水”,后因病情恶化,痛苦难耐,希望以死解决。
其子王明成及妹妹见母亲疼痛难受,于6月28日上午,要求医生蒲连升给夏实行“安乐死”,蒲医生坚决不同意,后经王明成及其妹妹再三恳求,蒲医生便给夏开了复方冬眠灵的处方,并在处方上标明“家属要求安乐死”,王明成在处方上签了名。
后夏素文死去。
1987年9月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将蒲连升、王明成批准逮捕。
1986年6月23日,夏素文被诊断为“肝硬变腹水”,后因病情恶化,痛苦难耐,希望以死解决。
其子王明成及妹妹见母亲疼痛难受,于6月28日上午,要求医生蒲连升给夏实行“安乐死”,蒲医生坚决不同意,后经王明成及其妹妹再三恳求,蒲医生便给夏开了复方冬眠灵的处方,并在处方上标明“家属要求安乐死”,王明成在处方上签了名。
从大学生视角浅析安乐死合法化问题作者:陈杰莹班级:06EB2班学号:0611530 日期:2009年11月11日安乐死作为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从20 世纪30 年代在欧美一些国家倡导以来,人们一直未停止过争论。
由于安乐死涉及到人的生命权利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因此对安乐死问题的讨论和处理都显得尤为慎重。
对安乐死理论层面的分析和讨论与实证层面的调查研究均不可偏废,两者应得到同等的重视。
大学生作为新兴文化的接受者和社会未来的主人翁,他们对安乐死所持的观念对于我国安乐死立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故本文力从大学生的视角对安乐死合法化问题进行浅要分析。
“安乐死”源自希腊文euthanasia, 原意为无痛苦死亡, 现指病人处在危重濒死状态时, 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 而在自己或家属的要求下, 经过医生的认可, 用人为的方法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的全过程。
医学专家们通常将安乐死的方法分为被动与主动、自愿与非自愿安乐死。
被动安乐死,是在患者生命已经出现衰竭,即使用药物或者医疗器械也无法挽回患者的生命的时候,不再采取任何措施,任病人自行死亡,这是一种消极的安乐死,目前大多数国家都认为这种行为不是犯罪。
因此,本文讨论的安乐死不包括这种情况。
主动安乐死,又称积极安乐死,即在病人自愿的前提下,为其注射麻醉药物,使病人进入深度昏迷,同时撤去所有医用器械,直到患者因没有进食进水而导致死亡。
自愿安乐死是指病人本人要求或同意采取安乐死。
非自愿安乐死是指对那些无行为能力的病人施行安乐死,如有严重畸形的婴儿、脑死亡(整个脑机能出现不可逆转地停止,没有反应、感受、运动和反射等)病人,他们无法表示自己的愿望,由别人提出安乐死的建议。
人们对“安乐死”问题的探讨来源于人们对生命质量和生命意义的关注,来源于人们对生命尊严的关注。
在实践中“安乐死”合法化也同样面临着难题,“安乐死”合法化可能带来非常多的社会问题。
目前世界上只有荷兰等很小一部分国家和地区允许安乐死,并且这些国家对实施安乐死这种行为规定了十分严格的程序。
自愿安乐死与非自愿安乐死立法浅析08级经管法班张骞文0812112摘要:安乐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将从人格权与非犯罪化讨论自愿安乐死的合法性,并探讨非自愿安乐死合法化困境。
关键词:安乐死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人格权合法化困境一、安乐死安乐死,安乐死一词源出希腊文euthanasia , 其原意是指“幸福”的死亡。
一般来说,刑法上所指的安乐死是指:病人患有痛苦不堪的疾病无法治疗,且濒临死亡,为了减轻其死亡前的痛苦,基于患者本人或家属的请求或同意,采用适当的方法,使其提早死亡的行为。
理论界现在对安乐死的分类有很多,本文采用由澳洲哲学家彼特.辛格(Peter Singer)提出的分类方法,即以患者的意愿为标准,分为自愿安乐死(voluntary euthanasia)和无意愿安乐死(involuntary euthanasia)。
自愿安乐死是指在患者清醒或少许清醒的状态下,依患者意愿由医师实施安乐死之行为,此种类型亦被称为帮助自杀(assisted suicide)。
无意愿安乐死是指被实施安乐死的患者无法表明是否选择死亡的意愿,而由其家属或监护人代为选择。
这种情况多针对于残疾新生儿、脑死亡病人、精神病人以及严重智力低下者,这些人不能表达自己的要求或意愿,通常是由其家属或法定监护人行使安乐死请求权。
理论界对安乐死的法律性质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的。
肯定者认为:1、病人身患不治之症,濒临死亡,痛苦难受,因此他希望能早日摆脱痛苦,而摆脱痛苦的唯一方式就是选择死亡,所以,对其实行安乐死符合人道主义精神。
2、对回生无望的病人继续治疗,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于病人无益,于社会也无益。
安乐死可以使社会有限的资源合理用于急需之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现代伦理观念强调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价值与效益。
对于实行安乐死的病患,生命价值或生命质量已经失去,延长他们的生命实际上是延长死亡,延长痛苦,所以对他们实行“安乐”死,契合现代伦理观念。
安乐死合法性的法理分析_读后感_心得体会【摘要】安乐死“合法性”研究应是“合法化”研究的前导。
否则后者很可能陷入盲目。
从逻辑上说,“安乐死合法性”具有三种可能内涵:安乐死不违法;依法律施行安乐死;安乐死是一种权利。
分析表明,第一种和第三种安乐死合法性尚不能被现代法权系统承认。
各国安乐死立法主要体现了第二种安乐死合法性。
第一种安乐死合法性容易被遗忘和忽视;第二种安乐死合法性目前遭到了广泛的误解:第三种安乐死合法性则是误解的产物并且超出了法律的维度。
【关键词】安乐死;合法性;合法化;死的权利;安乐死立法【中图分类号】d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297(2007)01—0041—06the analysis of jurisprudence on euthanasia leganty.liu ze-gang. the southwest unwe~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law【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precondition the study of legality to legitimization in euthanasia’’s research.in the log—ical way,there are three probable connotations in the study of euthanasia legality:euthanasia does not transgress;practic—ing euthanasia in accordance with law;euthanasia is a right. i e paper points out the first and third kind of connotationshave not been acknowledged by the modem legal right system. i e legislations of euthanasia in the wodd are the embodi—ment of the second kind of connotation. meanwhile, the first kind of connotation is buried in oblivion. and the secondkind sufers wide misinterpretation.the third kind of study has been become the ofspring of misinterpretation beyond thelegal dimensionality. i e paper distinguishes itself the three probable study ways in legality of euthanasia from the cur—rently confused researches.【key words】euthanasia,legality,legitimization,right of death,legislations of euthanasia一、安乐死“合法性”的界定“合法性”是一个容易遭到滥用的概念。
法学理论论文-论安乐死的合法化我国,安乐死始终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革,安乐死的合法化呼声越来越高。
本文将从人性与道德的角度,对安乐死的合法化进行探讨,分析其利弊,以期为这一争议提供更多思考。
安乐死,顾名思义,是指在患者或者残疾人自愿的情况下,由医生实施的一种结束生命的方式。
安乐死主张者认为,人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死,尤其是在遭受病痛折磨时,有权选择结束痛苦。
而从我国现行法律来看,安乐死是被严格禁止的,理由是涉及生命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从人性和个体权利的角度来看,安乐死合法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人具有自主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包括生命权。
当一个人因疾病、残疾等原因,生活质量极度下降,不堪忍受痛苦时,应当允许他选择结束生命。
这种选择既体现了个体权利的尊重,也彰显了人性的关怀。
此外,安乐死还可以避免家庭和社会承担沉重的医疗负担,提高死亡的质量。
然而,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出发,安乐死合法化则存在诸多问题。
生命是神圣的,无论个体还是社会,都没有权力轻易剥夺。
尤其是对于那些患有心理疾病、抑郁症等患者,他们可能因为一时的冲动,选择结束生命。
这种情况下,安乐死容易诱发更多的家庭悲剧和社会问题。
此外,安乐死的实施可能滋生欺骗、利用和滥用现象,使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有机可乘,危害他人的生命安全。
在笔者看来,安乐死的合法化问题,并非简单的Yes或No所能回答。
在推进这一议题时,我们需兼顾人性与道德,确保在尊重个体权利的同时,防范潜在的风险。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设定严格的审批程序。
对于申请安乐死的患者,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心理、生理等多个方面的考量。
确保患者在充分了解安乐死的后果后,依然坚决选择结束生命。
2.明确安乐死的实施范围。
仅允许患有绝症、无法治愈的痛苦患者实施安乐死,排除心理疾病、抑郁症等患者。
3.加强法律监管。
对安乐死的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监控,杜绝滥用现象。
死亡的抉择探讨安乐死合法化的争议死亡的抉择:探讨安乐死合法化的争议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死亡问题的思考也越发深入。
其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就是安乐死,即为那些身患绝症或慢性病而无法忍受痛苦的患者提供一个合法的自愿结束生命的选择。
安乐死合法化的争议近年来愈演愈烈,既有支持者认为其能够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同时也有反对者担心其可能滑向滥用和道德问题。
本文将探讨安乐死合法化的争议,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一、安乐死合法化的背景与定义安乐死,又称为安详的死亡、尊严死亡,指的是在医生的监督下,通过给予安眠药等方式缓解不可治愈疾病患者的痛苦,并在其明确表达自愿的前提下,帮助其结束生命的过程。
目前全球有多个国家或地区已经合法化安乐死,例如荷兰、比利时、加拿大的某些地区等。
然而,安乐死合法化的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讨论。
二、支持安乐死合法化的论点1. 尊重个体的自主权: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选择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尊重个体的自主决策是一种尊严和尊重。
安乐死合法化为那些病情绝望、痛苦难忍的患者提供了合法的选择,使其在有尊严的环境中结束生命,免去不必要的煎熬。
2. 缓解病人和家属的痛苦:安乐死合法化可以为病人和他们的家人提供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当医学手段已经无法缓解病人的痛苦时,安全、合法地结束生命成为了病人和家属们减轻痛苦的唯一途径。
3. 避免非人道的延续生命:对于那些身患绝症、病情已经无法挽回的患者而言,持续的治疗和延续生命可能只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痛苦和折磨。
安乐死合法化将为这些患者提供一种合法的选择,适度地结束他们的痛苦。
三、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论点1. 道德和伦理难题:安乐死合法化可能引发广泛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一些人担心,合法化安乐死会导致他人对于生命的价值产生质疑,甚至可能滑向滥用,使得安乐死成为了不负责任的选择。
2. 医生角色的困境:合法化安乐死将使医生面临巨大的道德压力和职业困境。
医生被训练成为拯救生命的人,要求他们在决定一个人生死的问题上进行权衡和抉择,可能对其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安乐死与医疗伦理的探讨和分析一、什么是安乐死安乐死是指在有痛苦或者不可治愈的疾病情况下,经过医生和病人协商决定,用某种方法结束病人的生命。
安乐死被看做是一种合法的医疗方法,其实质是以较为人性化的方式缓解无法治愈、无法忍受的病痛和不安全感。
二、安乐死的分类关于安乐死,有相应的三种分类方式。
1、被动安乐死被动安乐死指的是采取最低限度的医疗措施,放弃维持生命必须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绝症患者,停止人工呼吸、输液、输血等治疗,让病人自然然而行地结束生命。
2、主动安乐死主动安乐死是指采取某些医疗手段来主动结束病人的生命,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注射致死剂。
3、非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指的是在病人未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决定的情况下,被家属或者医生强制性地实施安乐死。
三、安乐死的伦理问题安乐死本身面临着很多医疗伦理问题。
1、人权问题安乐死侵犯了病人的生命权和自我决定权,病人是否具有放弃生命的决定权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生职业道德问题医生职业道德要求医生要尽力挽救病人的生命,而安乐死反其道而行之,存在着悖于职业道德的问题。
3、社会利益问题安乐死是否符合社会利益的根本需求,它是否能缓解患者的痛苦和不安全感,也是存在争议的问题。
四、安乐死的法律问题1、安乐死是否合法在大多数国家及地区,安乐死被视为非法行为。
但是在荷兰和比利时等几个国家,安乐死是合法的医疗方法,其合法性与非自愿安乐死的机制和条件有关。
2、安乐死是否具有条件限制在荷兰和比利时等国家,安乐死是合法的医疗方法,但仍然存在很多严格的限制条件,如病人必须经过心理医生的评估、确认病情确实无法治愈、确保病人有无可回头的明确意愿等等。
五、结语安乐死作为一种医疗方法,尽管缓解了患者的痛苦和降低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但是它也面临着很多伦理和法律问题,需要探讨和分析,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加以遵守,对于医疗人员、病人和家庭的利益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意义。
关于安乐死问题的探析作者:龚茜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03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度,身患绝症的病人可以利用先进的医疗手段将不能治愈转化为长时间地维持生命,这种维持通常并不会出现有效的治疗效果,并伴随着极度的生理痛苦和精神折磨,而维持的后果仍然是死亡,此时,病人或其家属为了病人可以安详离世,主动要求“安乐死”,放弃生命权,而由医生进行严格审查是否实施安乐死。
这种案例虽然不多,但现实影响却颇为显著。
例如陕西“王明成案”和美国“特丽法案”都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对这一类特殊的生命权可否由患者自己或者其家人有效承诺至今仍然争论不休,本文试图通过法理的角度来阐述安乐死的合理性以及生命权的可承诺性。
关键词安乐死助人自杀生命权承诺自由作者简介:龚茜,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一、安乐死概念解析安乐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安然的去世;二是无痛致死术,为结束患者的痛苦而采取致死的措施。
安乐死可分为被动与主动安乐死。
被动安乐死是消极的安乐死,停止治疗和抢救措施,停止对病人的营养支持,任晚期病人自行死亡的行为;这时一般病人以及家属同意放弃治疗抢救就可以了,不构成违法,所以本文不再加以赘述。
主动安乐死又称积极安乐死,由医务人员采取给药加速死亡,结束其痛苦的生命,让其安然舒服地离开人世。
在现有的法律条件下,“积极的安乐死”可能引致“故意杀人”。
患者自杀不会影响别人,但是,如果他本人想结束生命,医护人员及家属协助满足其请求,在《刑法》中是“帮助自杀”行为,涉嫌故意杀人罪。
本文中安乐死的概念即是积极的安乐死。
“在没有从立法上确认安乐死行为合法性之前,对积极安乐死的行为实施者,應追究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只是量刑是应与社会上一般故意杀人行为有所区别,可以从宽处理。
”虽然刑法界一般认为“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而这种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又与积极的“安乐死”行为在客观表现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行为,绝不能混为一谈。
浅析安乐死的道德困境与伦理辩护专业层次学号姓名摘要:安乐死,是一种无痛苦、幸福的死亡。
医学出现一种对病人实施"安乐死"。
即让身患癌症无法治愈的病人“幸福的离开”。
它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陈腐思想,重新审视人道主义和伦理道德,用一种全新的观念来评价安乐死的问题。
但安乐死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不可回避,了解它将加深我们对人文关怀的理解,抓住人性的弱点,更能正确的理解死亡。
一、国内外对安乐死的定义。
安乐死来源于希腊文,其含义是无痛苦的、幸福的死亡。
《牛津法律大词典》将安乐死解释为在不可救药的患者的要求下所采取的引起或者加速死亡的措施。
《布莱克法律字典》则认为安乐死是从怜悯出发,将患有绝症又极度痛苦的人处死的行为和作法。
我国学者对安乐死的定义则是:"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二、实施安乐死的类型(一)安乐死与非自愿自愿安乐死自愿安乐死:病人自己要求安乐死,或有过这种愿望,或对安乐死表示同意非自愿安乐死:无行为能力的病人,如:婴儿、脑死病人、昏迷不醒的病人、精神病人、智力严重低下者实施安乐死。
这些病人无法表示自己的要求、愿望和同意。
(二)主动安乐死与被动安乐死主动安乐死:医务人员或其他人采取某种措施加速病人的死亡被动安乐死:指中止维持病人生命的措施,任由病人自己死亡(三)直接安乐死与间接安乐死(四)直接安乐死:是指要病人死亡间接安乐死:本意是要解除病人的痛苦三、实施安乐死的意图、起因、对象(一)实施意图安乐死是医生解除病患痛苦的方式。
因此具有解除病痛,减轻医患家属负担的心理状态。
可见安乐死包括两方面的意图:(1)对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对安乐死要求的受领。
(2)解除生命的决意。
自愿安乐死与非自愿安乐死立法浅析08级经管法班张骞文0812112摘要:安乐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将从人格权与非犯罪化讨论自愿安乐死的合法性,并探讨非自愿安乐死合法化困境。
关键词:安乐死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人格权合法化困境一、安乐死安乐死,安乐死一词源出希腊文euthanasia , 其原意是指“幸福”的死亡。
一般来说,刑法上所指的安乐死是指:病人患有痛苦不堪的疾病无法治疗,且濒临死亡,为了减轻其死亡前的痛苦,基于患者本人或家属的请求或同意,采用适当的方法,使其提早死亡的行为。
理论界现在对安乐死的分类有很多,本文采用由澳洲哲学家彼特.辛格(Peter Singer)提出的分类方法,即以患者的意愿为标准,分为自愿安乐死(voluntary euthanasia)和无意愿安乐死(involuntary euthanasia)。
自愿安乐死是指在患者清醒或少许清醒的状态下,依患者意愿由医师实施安乐死之行为,此种类型亦被称为帮助自杀(assisted suicide)。
无意愿安乐死是指被实施安乐死的患者无法表明是否选择死亡的意愿,而由其家属或监护人代为选择。
这种情况多针对于残疾新生儿、脑死亡病人、精神病人以及严重智力低下者,这些人不能表达自己的要求或意愿,通常是由其家属或法定监护人行使安乐死请求权。
理论界对安乐死的法律性质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的。
肯定者认为:1、病人身患不治之症,濒临死亡,痛苦难受,因此他希望能早日摆脱痛苦,而摆脱痛苦的唯一方式就是选择死亡,所以,对其实行安乐死符合人道主义精神。
2、对回生无望的病人继续治疗,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于病人无益,于社会也无益。
安乐死可以使社会有限的资源合理用于急需之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现代伦理观念强调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价值与效益。
对于实行安乐死的病患,生命价值或生命质量已经失去,延长他们的生命实际上是延长死亡,延长痛苦,所以对他们实行“安乐”死,契合现代伦理观念。
本文作者认为,安乐死肯定者的理由有一定道理,但要区分对待自愿安乐死与非自愿安乐死不同的合法化之路。
二、自愿安乐死与人格权(一)自愿安乐死与人格尊严权尊严是个人的本质属性和基本需求。
人的生命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而且具有社会价值,也就是说,人享有的是一种有尊严的生命。
人格尊严是主体自尊和对他人尊重的统一,也是对个人价值的主客观评价的结合,所以人格尊严不仅仅意味着来自他人与社会的尊重,更意味着自我尊重。
然而,身患绝症没有任何生存的希望的病患,在长期病痛的折磨中,理智能力及身体功能等客观条件会逐渐消失,从而导致病人失去尊严感及自尊心,其生命已无质量可言,对他们来说,维护其生命意味着承受无尽的痛苦。
此时允许病患以安乐死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有利于从精神和生理上解除患者痛苦,维护其生命的尊严。
(二)自愿安乐死与生命权生命始于出生而终于死亡,这是一个人作为法律主体之享有权利在时间上的起点和终点。
无论生命权的重要性有多大,归根结底它是一种个人权利,同样具有私权的基本属性,可以被自由处分。
安乐死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对自己生命权利的放弃及对放弃自己生命权利的行使,是符合上述法理的。
我们的生命是属于自己的,人人都有采取安乐死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但是安乐死权利的享有以一定的实体条件为前提,即在患有痛苦不堪的疾病无法治愈且濒临死亡的条件下才可实施。
(三)自愿安乐死与自由权安乐死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自杀行为,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才得以实施,因此其选择死的自由并不是仅凭个人意志即得以实现的。
从一般法理来说,生命权具有不可允诺性,法律并不允许私人之间以协议或承诺处分生命。
因此,在这一私权领域中,国家介入并严格限制个人擅自处分自由,个人并不拥有对自己生命权完全的处分权。
因此法律对生命权等重要权益的强制性保护是有必要的。
要对生命权这一最为重要的权益和最为宝贵的价值进行处分,是容不得半分的谬误和偏差的,必然要受到最严格的限制和遵循法定程序进行。
三、自愿安乐死不构成犯罪实施自愿安乐死的行为并不符合犯罪的本质,从人性的角度讲,所谓犯罪就是个人以全体社会成员所不能容忍的方式满足自己需求的行为。
反观自愿安乐死,我们可以看出,自愿安乐死是被实施对象提出来的,它的实施本身就是为了满足申请者摆脱痛苦的需要,一方面从行为对象上来看,这种满足需求的方式不存在不能容忍的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成员经过调查问卷也显示出了对自愿安乐死较大的容忍。
实施自愿安乐死的行为不符合犯罪的本质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法所应调整的犯罪必须是具有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性行为。
实施自愿安乐死从行为上看,他解除了病患病痛的折磨,使其如愿的、有尊严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社会角度来看,实施自愿安乐死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资料资源,因此实施自愿安乐死的行为不具有犯罪的本质特征。
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应给予自愿安乐死的合法空间,但一定要严格规范自愿安乐死的程序问题,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提出如下条件:①从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上看,病人患不治之症并已临近死期,没有其他合理选择;②病人极端痛苦,不堪忍受;③必须是为解除病人死前痛苦,而不是为亲属、国家、社会利益而实施;④已告知病患其现状及前景;⑤必须有病人神志清醒时的真诚嘱托或同意;⑥原则上必须由医师执行;⑦曾征询至少一位看过病人并根据适当照顾标准给予书面意见的其他医师;⑧必须采用社会伦理规范所承认的妥当方法。
四、非自愿安乐死备受争议,其合法化困境重重患者可能基于物理上或精神上的病理状态,无法识别治疗行为的含义、程度以及效果,因此患者不能自主自愿的选择继续生存或是死亡,而现实生活中,病患的家属或监护人会选择不继续治疗以实现安乐死,这种问题已经广泛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如果不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恐怕会形成病患家属或监护人的安乐死选择权滥用,以谋求他人的不法利益或是变相谋杀,这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安定因素。
安乐死选择权作为一项生命权,是否可以转让?从一般法理来说,生命权具有不可允诺性,法律并不允许私人之间以协议或承诺处分生命。
生命权不可转让,安乐死的选择必须基于对患者利益和安宁的考虑、尊重患者意愿、尊重患者人生价值选择,而不是基于对他人或社会的考虑,因此病患家属或监护人的安乐死选择权则遭到质疑,非自愿安乐死的合法化困难重重。
(一)传统观念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道德在我国的社会规范作用非常突出,某种道德一旦根深蒂固则会成为立法的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医德将“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当做医生的唯一职责,把预防死亡、延长生命作为医学天经地义的目的,认为人的生命是神圣的,应尽一切可能来维持人的生命,直至其生命终结,基于此想法,安乐死是对生命的放弃,有违医生的天职,亦是不道德的。
此外,安乐死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虽然民调中显示大部分人认可安乐死,但是当面临自己的亲属时,人们往往不能顺利接受。
在传统的观念里,非自愿安乐死是不仁不孝的行为,其初衷难以准确把握,非自愿安乐死的合法化会给逃避赡养老人抚养子女责任的人可乘之机,将其不合法不道德的私欲合法化,造成间接故意杀人,以及可能造成的医保勾结结束他人生命、维护医疗保险风险等问题,这会给社会伦常道德带来莫大的冲击。
(二)社会现实对比对安乐死进行立法了的荷兰,我们可以看出,荷兰是一个高标准医疗福利的国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高标准的国家之一,绝大多数的人享有私人医疗保险,这部分医疗保险保证了大范围的基本医疗保健,包括长期的照顾,同时荷兰的姑息医疗十分先进,所有的医院都有疼痛和姑息治疗中心(即临终关怀中心),这种医疗社保体系是我国相形见绌的,我国公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尚未落实,如此高标准的社会福利体系是我国望尘莫及的。
另外,荷兰民族还有一特点,即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信任度很高,大多数医生和患者相互都非常了解,彼此非常信任,患者与他们的医生通常保持着长久的亲友式的关系。
而我国不仅在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设备和诊疗水平上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差距,地区间的医疗水平也参差不齐,此外,我国的医生职业道德建设尚待加强,我国的医患关系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
(三)司法现实我国各项法律法制建设不完善,由其在程序法和法律执行上还存在很大缺陷和漏洞,执行非自愿安乐死很可能诱发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间接故意谋杀、医保勾结草菅人命、维护医疗保险风险等问题。
即使我国参考国外的安乐死立法内容,我国也缺少国外安乐死立法整体中的关键环节,也就是审查机构的设立条件。
如果我国无法设立一个独立的、不受干扰且被广大人民信服的审查机构,我们无论将我们的立法活动和立法内容做到如何精细精密,也都有可能让非自愿安乐死的合法成为空头支票,并会为某些人肆意剥夺他人生命埋下了隐患。
综合上述分析,我国目前的条件并不适合非自愿安乐死合法化。
从传统道德观念到社会现实,再到司法现实来看,贸然立法会导致人们的不信任乃至恐慌。
暂缓非自愿安乐死的立法,但也应基于现实视情况适度宽容非自愿安乐死行为,我国应逐步发展国家经济、完善法制、医疗保障,建立起严密的监管体系,才能继续探索非自愿安乐死的合法化进程。
参考文献:1.《安乐死合法化的法理探析》徐琳张泽,《法制与经济》2009.62.《安乐死非罪化的根据》台培森李海,《金卡工程. 经济与法》2009.113.《荷兰的安乐死合法之路》翟晓梅,《生命世界》2008.114.《安乐死在我国的合法化前景的实证分析》李江峰,《法制与经济》2009.95.《安乐死的复杂性及其对策探讨》常爱华等,《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6.《安乐死合法化的哲学辩护》曲娜,《医学与社会》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