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反应时间(09级)知识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98.50 KB
- 文档页数:59
中考九年级化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爱护水资源一、水资源现状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人均不足。
4.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1.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a)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b)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c)污水处理之后,循环利用。
d)“一水多用”,如使用“中水”(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非饮用水)洗车、使用淘米水浇花等。
2.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a)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第二节水的净化一、水的净化方法1.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
具体操作见“二、过滤”。
2.吸附沉降: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
⏹明矾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它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对悬浮杂质吸附沉降,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也可以吸附溶于水的色素和异味。
但需要注意的是,活性炭不能吸附钙、镁化合物,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活性炭净水器的入水口在净水器的下面,可以使净水效果更好。
3.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净化程度相对较高,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成是纯净物。
4.杀菌: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药物进行杀菌、消毒。
如漂白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等。
《测试反应快慢》科学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测试反应快慢”。
详细内容包括:反应时间的概念、测试反应快慢的方法、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以及提高反应速度的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反应时间的定义,了解测试反应快慢的方法;2. 学会分析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并能提出提高反应速度的有效策略;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反应时间的概念、测试反应快慢的方法及提高反应速度的技巧。
难点: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秒表、实验器材(如尺子、小球等)、教学PPT。
学具:记录本、笔、尺子、小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运动员跑得快,有的跑得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测试反应快慢。
2. 新课导入:介绍反应时间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测试反应快慢的方法。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反应速度测试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反应时间的长短。
4. 例题讲解:分析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如年龄、性别、训练程度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提高反应速度的例子,并进行小组讨论。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反应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反应时间的定义2. 测试反应快慢的方法3. 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4. 提高反应速度的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内容,设计一份关于测试反应快慢的实验方案。
2. 答案:实验方案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反应时间的概念,掌握了测试反应快慢的方法。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对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有关反应速度的研究进展,如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四章第四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速度。
反应速率的大小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和表面积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章将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速率常数、反应级数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 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反应速率可以通过测量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来计算。
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产物的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可以通过实验记录不同时间点的浓度值,然后计算出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产物生成的速率。
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为:速率= Δ物质浓度/ Δ时间其中,Δ物质浓度表示单位时间内物质浓度的变化量,Δ时间表示单位时间的变化时间。
2. 速率常数速率常数是指在给定温度下,当反应物浓度均为1摩尔时,反应速率的大小。
速率常数通常由实验测定得到。
通过测定不同浓度下的反应速率,可以得出速率常数与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速率常数的大小与反应类型、反应物浓度以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不同类型的反应具有不同的速率常数,有些反应速率常数较大,反应速率较快,而有些反应速率常数较小,反应速率较慢。
3. 反应级数反应级数是指反应中各反应物在速率表达式中的幂指数。
通过实验测定不同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推导出反应的级数。
一般来说,反应级数介于0和正整数之间。
当反应级数为0时,表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当反应级数为1时,表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当反应级数大于1时,表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或其它方幂关系。
4.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速率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和表面积等。
反应物浓度的增加会导致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更频繁,从而增加反应速率。
温度的升高会增加反应物分子的平均动能,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从而提高反应速率。
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易于发生,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表面积的增大会使固体反应物或催化剂与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促进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四、名词解释1.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被称为自变量混淆。
P39(第二章)【11】2.时间迟滞研究:我们可以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别选择当时16岁的被试进行研究。
我们将这种实验设计称为为时间迟滞研究。
P77(第三章)【11】3.安慰剂控制:在实验中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
P56(第三章)【11】4.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斯蒂文斯曾用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来进行实验,以进一步验证斯蒂文斯定律。
试验中被试紧握手压力计,用握力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音、震动等等。
其结果在双双对数坐标上画出的曲线都是直线,也就是说,实验结果符合幂定律,与用数量估计法的结果相同。
P112(第四章)【11】5.内部效度:是表示实验所提供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指标。
如果因变量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意味着本实验的结果主要是由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造成的。
P35(第二章)【11】6.分段法:是制作心理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
具体做法是,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它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一定比例。
每个实验只选定一个比例进行比较。
用比较刺激和许多不同的标准刺激比较以后,就可以找出感觉强度是这些标准刺激一半的刺激强度。
以这些数据为根据就可以建立一个感觉的比例量表。
P107(第四章)【10】7.单被试实验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
然而,有时这种方法也被扩展为对单一组的测量。
单被试实验设计不同于传统的个案研究方法,因为在单被试实验设计中,个体的行为变化是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产生的,相比较而言,个案研究法的实验控制较少。
《测试反应快慢》教科版科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测试反应快慢》。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反应时间的概念、测试反应快慢的方法以及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反应时间的定义及作用;2. 学习测试反应快慢的实验方法;3. 探讨影响反应速度的各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反应时间的含义,掌握测试反应快慢的实验方法,了解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测试反应快慢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2. 教学重点:理解反应时间的概念,掌握测试反应快慢的实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秒表、尺子、小球等)、教学课件、黑板。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秒表、尺子、小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反应速度测试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反应速度的快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1)介绍反应时间的定义及作用;(2)讲解测试反应快慢的实验方法;(3)探讨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3)小组讨论,交流实验心得。
4.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思考;(2)分析解题思路,讲解解题方法;5. 随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3)公布答案,学生互相讨论。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3)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反应时间的定义及作用;2. 测试反应快慢的实验方法;3. 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4. 例题及解题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实验结果,计算自己的平均反应时间;(2)思考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学生计算出的平均反应时间;(2)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年龄、性别、训练、心理状态等。
反应时间计算公式
反应时间的计算公式,在物理情境中,反应时间等于车辆从接收到刹车信号到停止所需要的时间,它由两部分组成:反应时间(t反)和减速时间(t 减)。
减速时间即车辆开始减速到停止的时间,这个时间可以通过刹车痕迹的长度除以车辆的平均速度来计算。
反应时间的计算公式为:T = t反 + t减。
其中,T是总的反应时间,t反是反应时间,t减是减速时间。
减速时间的计算公式为:t减 = L / (V / 2),其中L是刹车痕迹的长度,V 是车辆的速度。
反应时间的计算公式为:t反 = T - L / (V / 2)。
在化学情境中,反应速率(v)可以用反应物的浓度变化(c)除以反应时间(t)来表示,即v = c / t。
此外,化学反应中的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也有一定的规律。
请注意,这些公式适用于理想情况,实际情况可能因各种因素(如风速、道路状况等)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