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著名工业园区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11.87 MB
- 文档页数:157
全球知名工业园全球知名科技园新加坡裕廊工业园裕廊工业区位处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约10多公里,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
1961年8月,新加坡政府成立了国家经济发展局,负责投资、建设、招商、服务、产业政策等全过程.为早期开发区的快速启动奠定了基础。
1968年6月1日,经济发展局工业园区部独立出来,成为裕廊镇管理局,主要职能为发展和管理土地、园区、不动产、城镇和国外用于工商业发展的地产,以及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新加坡政府将裕廊岛定位为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区。
1977年正式建立石化专区,启动第一期计划并开始实施,仅在80年代就成立了13家石化公司,使得石化产业迅猛发展。
为满足下游产业对烯烃的需求,1991年又酝酿第二期计划并于1997年开始施行,由此石化产业进入快速集聚发展,逐步成为世界级规模的石化基地。
裕廊工业区围绕石油和化工这个核心产业深入拓展,按照产业链进行合理延伸,不断增强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实力,提高相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园区内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从而保证园区的整体竞争力。
法国索菲亚•安蒂波里斯技术城园区占地23平方公里,是在巴黎高等矿业学校和“索菲亚协会”(当地银行、地主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成立)下主导建设的,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索菲亚•安蒂波里斯技术城建立于1969年,是法国创办最早、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一个科技园区。
主导产业突出,信息通信业成为园区主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信息通信类产业占据重要地位,企业数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80%,有300多家著名IT公司的地区总部设在这里,聚集了50多个国家的1.6万多名工程师,成为法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主要从事创新和研发环节,以及少量的小批量生产。
园区企业以创新和研发活动为主,制造、物流、市场和销售等环节相对滞后。
由于缺乏产业发展配套环境和产品市场需求,对园区进一步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采取多种途径支持企业创业发展。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题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设置开发区是促进区域发展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并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
从国内外开发区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一些典型开发区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市场和政府在开发区中的作用也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而有所差别。
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可以为目前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一、国外开发区模式(一)美国硅谷1、硅谷概况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南,包括圣塔克拉拉郡及其与圣·蒙特尔、阿拉米达、圣塔克鲁兹等郡邻近的部分,总面积约3880平方公里,人口243万(2005年)。
硅谷是世界一流园区的典型代表,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高技术开发所效仿的对象。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是硅谷崛起和初步发展时期。
硅谷的发展模式,即“学术-工业综合体”,以及风险资本与创新公司的初步结合基本定型。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是硅谷的大发展时期。
1971年微处理器的发明使生产微机成为可能。
微处理器使硅谷从而也使整个美国进入了微电子时代。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硅谷由低潮重新走向高潮,软件业的崛起很快使硅谷度过了危机,硅谷的非物质化进程,使硅谷率先进入了“信息社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硅谷大规模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又带来了软件业的昌盛。
这是软件业和网络业同时大发展时期,也是硅谷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维领域发生根本变化的时期。
2、硅谷的发展模式硅谷成功的原因得益于大学、政府的作用和风险资本投资、战争政治环境以及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等,但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机制上讲,硅谷首创了一种科、技、产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其中政府起重要的中介力量。
这种“硅谷现象”是科技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整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最大特色。
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是硅谷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在硅谷产生了三大划时代的变化:第一,改变了硅谷的生产力结构,使得知识也即高科技迅速成为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即第一位的生产力;同时也改变了生产力中劳动者的结构以及生产工具的性质和功能。
国内外典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产业园区作为推动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将对国内外几个典型的产业园区进行分析,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为未来的产业园区发展提供借鉴。
一、美国硅谷美国硅谷无疑是全球最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之一。
它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南部,从圣克拉拉谷延伸到圣何塞市。
硅谷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资源。
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顶尖学府为硅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和前沿技术。
这些高校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还积极参与企业的研发活动,促进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风险投资在硅谷的发展中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众多的风险投资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帮助它们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
同时,硅谷形成了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
创业者们敢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技术,即使失败也能迅速重新站起来,继续追求梦想。
此外,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也是硅谷的优势所在。
从芯片设计、软件开发到硬件制造,硅谷拥有完整的高科技产业链。
同时,法律、金融、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二、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是亚洲著名的工业园区之一。
它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
新加坡政府在园区建设初期就制定了详细的总体规划,明确了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
同时,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水电供应等,为企业入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招商引资方面,新加坡政府采取了积极主动的策略。
通过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完善的服务和高效的审批流程,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入驻。
此外,政府还注重培育本地企业,促进了本土产业的发展。
裕廊工业园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园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生态因素,建设了大量的绿化和环保设施,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三、中国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
全球知名工业园全球知名科技园新加坡裕廊工业园裕廊工业区位处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约10多公里,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
1961年8月,新加坡政府成立了国家经济发展局,负责投资、建设、招商、服务、产业政策等全过程.为早期开发区的快速启动奠定了基础。
1968年6月1日,经济发展局工业园区部独立出来,成为裕廊镇管理局,主要职能为发展和管理土地、园区、不动产、城镇和国外用于工商业发展的地产,以及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新加坡政府将裕廊岛定位为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区。
1977年正式建立石化专区,启动第一期计划并开始实施,仅在80年代就成立了13家石化公司,使得石化产业迅猛发展。
为满足下游产业对烯烃的需求,1991年又酝酿第二期计划并于1997年开始施行,由此石化产业进入快速集聚发展,逐步成为世界级规模的石化基地。
裕廊工业区围绕石油和化工这个核心产业深入拓展,按照产业链进行合理延伸,不断增强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实力,提高相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园区内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从而保证园区的整体竞争力。
法国索菲亚•安蒂波里斯技术城园区占地23平方公里,是在巴黎高等矿业学校和“索菲亚协会”(当地银行、地主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成立)下主导建设的,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索菲亚•安蒂波里斯技术城建立于1969年,是法国创办最早、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一个科技园区。
主导产业突出,信息通信业成为园区主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信息通信类产业占据重要地位,企业数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80%,有300多家著名IT公司的地区总部设在这里,聚集了50多个国家的1.6万多名工程师,成为法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主要从事创新和研发环节,以及少量的小批量生产。
园区企业以创新和研发活动为主,制造、物流、市场和销售等环节相对滞后。
由于缺乏产业发展配套环境和产品市场需求,对园区进一步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采取多种途径支持企业创业发展。
世界主要工业区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各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工业区则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核心地区。
世界上存在着许多重要的工业区,它们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世界主要的工业区,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贡献。
一、汉堡港工业区汉堡港工业区位于德国汉堡市,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这个地区以港口和航运业为主导,拥有一流的港口设施和先进的物流系统。
汉堡港工业区不仅是德国最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还是全球物流网络的关键节点之一。
它对德国和欧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深圳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的第一个特区。
深圳经济特区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形成了世界知名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特别是近年来,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的快速崛起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底特律汽车工业区位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车工业区之一。
这个地区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是美国汽车工业的中心。
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在汽车技术、研发和生产方面具有卓越的实力,对美国和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布鲁塞尔欧洲区布鲁塞尔欧洲区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市,是欧洲设有最多欧盟机构的地区。
这个区域以欧盟的总部和各种国际组织为主导,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布鲁塞尔欧洲区的成立和发展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对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东京湾工业区东京湾工业区位于日本东京湾地区,是亚洲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这个地区以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东京湾工业区是日本和全球科技企业的重要集聚地,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圣保罗工业区圣保罗工业区位于巴西圣保罗州,是南美洲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这个地区以农业加工和制造业为主导,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四大工业区归纳总结分析工业区是指为工业发展而划定的特定区域,它通过集中化的方式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范围内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工业区。
其中,四大工业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和经济条件而脱颖而出。
本文将对这四大工业区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发展和影响。
一、德国鲁尔区德国鲁尔区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全球最大的经济工业区之一。
该区域以其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资源而闻名,并在19世纪末迅速崛起。
鲁尔区的发展与德国的工业化密切相关,促进了钢铁、化工和重工业的迅速发展。
鲁尔区的成功还得益于其良好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
这使得鲁尔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物流和供应链中心。
同时,该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吸引了许多技术和研发公司前来投资。
二、美国东北地区美国东北地区是美国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地区之一。
它包括纽约、新泽西、宾夕法尼亚等州,以其发达的制造业、运输业和金融业而著名。
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始于19世纪末,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交通系统。
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从纺织业起步,并逐渐发展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
该地区的制造业一度占据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份额,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地区的工业逐渐衰落。
这主要归因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环保压力的增加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变化。
尽管如此,东北地区的工业基础仍然雄厚,它正在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来推动经济转型。
三、日本关东地区日本关东地区位于日本本州岛的东部,以东京为核心。
作为日本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关东地区以其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科技创新而闻名于世。
关东地区的工业化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国内外投资的涌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关东地区快速恢复并迅速崛起为世界级的工业中心。
汽车、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在该地区得到了迅猛发展,为日本经济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各领域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如政治洽谈、经贸合作、产业投资、文化交流等等,深入的交流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更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政治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与中国存在着较大优势,产业投资合作的空间较大。
而跨境产业园区作为当前国际产业合作的新模式,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框架下,从理论层面探讨、剖析跨境产业园区的合作现状,对国内企业“走出去”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一、跨境产业园区国外相关研究述评1.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合作Viner (1950)首次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实现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进一步细化成员国之间的分工,推动区域内自由贸易的发展。
Robson(1984)提出区域合作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区域合作也是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所有障碍,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目标的必要条件。
2.跨境产业园区的知识转移和创新驱动效应Inkpen &Pien(2006)对知识联盟型的中新苏州工业园的知识转移实证研究表明,跨境产业园区促进了中国、新加坡政府、各机构以及各私营部门的合作,扩展了产业园区知识领域的现有知识,实现了知识的转移。
他们认为跨境产业园区是一种积极的经验,双方都能学习并创造共同的价值。
Park &Rene (2008)发现,在政府支持、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创新和技术扩散等条件下,ULSAN 工业园区由传统的工业园区,发展成为具有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园区。
3.跨境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Chen (2002)对台湾的研究发现,产业园区对助推信息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认为台湾在高科技生产方面的成就,主要源于跨境园区合作信息给当地企业带来了集聚效应,这种集聚效应为台湾本地企业发展提供了额外的推动力。
二、跨境产业园区国内相关研究述评1.跨境产业园区的定义、兴起与发展魏威(2011)认为产业园区是为了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而建立的特殊区域环境,是培育新兴产业、聚集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常见的产业园区有:物流园区、科技园区和生态农业园区等。
世界五⼤⾼新科技园区简介世界五⼤⾼新科技园区简介⾼科技园区在北美称“⼤学研究园区”,在其它英语国家叫“科学园”,在⽇本叫“科学城”,我国则称为⾼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最早的⾼科技园区诞⽣于本世纪中叶美国的硅⾕,它在很短时间内创造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产业集中发展的奇迹,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旺盛的⽣命⼒很快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度重视。
到了⼋⼗年代,⾼科技园区不仅在欧洲,⽽且在亚洲蓬勃发展起来。
⾄今世界⽐较规范的⾼科技园区已经有900多个,从业⼈员数百万⼈,成为本世纪最具⽣命⼒的社会经济细胞,并⽇益显⽰出⼴阔的发展前景。
最近,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国家⾼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认真研究、积极借鉴国外不同类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总结其成长的内在规律,将有助于加快我国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进程。
1.依托⼤学发展⾼技术产业的奇迹——美国硅⾕硅⾕位于美国旧⾦⼭以南,北起斯坦福⼤学所在地帕拉奥托市,南⾄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长48公⾥,宽16公⾥,有4000余家⾼技术公司,雇员总数超过100万⼈。
硅⾕是美国微电⼦⼯业的发祥地,集中了全美90%的半导体公司,⽣产电⼦⼯业所需的最基本材料——硅⽚。
硅⾕原是⼀个连名字也没有的果园,1891年美国参议员斯坦福在此建⽴了斯坦福⼤学。
1951年,在该校⼀位校长提议下,在其周围创建了⼀个⾼科技⼯业园。
由于斯坦福⼤学的技术资源、风险资本和创业精神为新兴的半导体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55年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将研制和⽣产晶体管的公司迁⾄帕拉奥托市,致使该市成为美国电⼦⼯业的发祥地。
此后,⼤批创业⼈才从东部和中西部涌来,纷纷成⽴了⾃⼰的公司,很快以晶体管和硅⽚为主的半导体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1956年IBM公司在圣何塞市开设研究与开发中⼼,为半导体进⼊计算机创造了条件。
到80年代,以斯坦福科学研究园为核⼼,形成了⼀个以研究⽣产电⼦⼯业、半导体⼯业为主的基地,⾼技术公司数量⼀度曾⾼达5000余家,成为袖珍计算器、电⼦玩具、家⽤电脑、⽆线电话、激光技术、微处理机、电⼦表等新型电⼦产品和技术的诞⽣地。
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典型案例研究(精)文章编号:1674-9146(201103-0054-05国外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典型案例生态产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态。
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生态工业园项目在建设之中。
生态产业园区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其目标是尽量减少区域废物,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物“零排放”。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
该园区采取面向共生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即把不同的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物料循环,减少废弃物排放。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以燃煤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4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见图1。
其中,燃煤电厂位于工业生态系统的核心,对热能进行多级使用,对副产品和废物进行综合利用。
电厂向炼油厂和制药厂供应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使炼油厂和制药厂分别获得生产所需热能的40%和100%;通过地下管道向卡伦堡全镇居民供热,由此关闭了镇上3500座家庭锅炉,减少了大量的烟尘排放;剩余热量还用于渔业养殖,鱼池淤泥又用来制作有机肥料出售,使电厂的热能效应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电厂还投资115万美元安装除尘脱硫设备,每年产出的8万t硫酸钙全部出售给石膏板厂,使该厂从西班牙进口原料减少50%;将粉煤灰出售,供铺路和生产水泥之用。
炼油厂则将产生的火焰气通过管道供石膏厂用于石膏板生产的干燥,减少火焰气的排空;进行酸气脱硫生产的稀硫酸供给附近的一家硫酸厂,脱硫气供给电厂燃烧;将废水经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电厂输送,每年输送电厂70万m3的冷却水,占电厂淡水需求量的25%。
世界十大著名科技创新园区科技创新园区是知识、技术、人才的高度集中和融科研、教育、生产为一体的科技资源开发区域。
一个国家的科技尤其是技术要发展,要创新,少不了获得政府的帮助和相关配套政策的扶持。
为了更好地鼓励科技企业进行创新,不少国家都开发出了不少集中管理的科技创新园区,让个人、科技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可以在园区内成立科技创新公司。
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园区起源于1950年代,就是现在美国的硅谷。
1.美国硅谷美国硅谷(英语:Silicon Valley),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湾区南部。
最早是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的地方,因此得名。
尽管美国和世界其他高新技术区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硅谷仍然是高科技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创者,该地区的风险投资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
一个世纪之前,这里是一片果园和葡萄园,但是自从国际商用电器公司和苹果电脑公司等高科技公司在这里落户之后,这里就成为了一座繁华的市镇。
在短短的十几年之内,硅谷出了无数的科技富翁。
2.日本筑波科学城筑波科学城(Tsukuba,Scientific T own in),日本科学研究中心。
坐落在离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
日本政府在筑波科学城内建立筑波大学,并以之为中心,培育大学与产业之间,科学城内各研究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机联系,从而使筑波成为一个综合的研究都市,筑波大学为各个研究机构输送了大量优秀后备人才。
3.基斯塔科技园Kista基斯塔科技园位于斯德哥尔摩北部,被称为瑞典硅谷,主要创新产业为电信业。
现在,在这块高科技园区里工作的2.8万人中,基斯塔这位电信巨人像磁铁一样吸引了高科技世界最享盛名的几家公司: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惠普公司、康柏公司、西门子公司和太阳微电子公司。
甚至爱立信公司的竞争对手,手机界老大诺基亚公司也已落户基斯塔。
4.德国慕尼黑科学园慕尼黑科学园是德国的电子科学研究中心,现拥有数百家电子工业公司,其中闻名于世的西门子公司就设在这里。
1引言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背负了沉重的环境和资源负担。
循环经济系统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的特点正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循环经济都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工业园作为循环经济系统的主要形式,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
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建设生态工业园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如丹麦、美国、日本等都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
本文旨在通过国外与国内生态工业园在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3方面的对比,找出我国发展生态工业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改进的办法。
2生态工业园2.1生态工业园概念[1]在产业生态学理论中,生态工业园(Eco -Industrial Parks )的定义是:工业园内企业生产以市场配置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的模式,进行物质原料、副产品循环使用与能源层递使用(简称质能循环,Roundput )等生产合作,使企业间形成产业共生式关联,使产业链交汇成产业共生系统;企业间的质能循环合作生产,使园区内部企业由资源消耗与污染带来的生产成本最小化,使参与者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又为社会带来环境效益增长。
2.2国内外典型生态工业园概况目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的实践和推广,我国建立了大量工业园,其中有很多定位为生态工业园,比如山东日照生态工业园、江苏溧阳生态工业园、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等,这些生态工业园各有特点。
例如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采用杜邦模式,园中企业由贵糖集团统一领导,贵糖集团对企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服务、限制及管理等[2]。
尽管我国在发展生态工业园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建设和管理方面与国外还存在很大差距。
2.2.1丹麦卡伦堡工业园丹麦卡伦堡工业园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生态工业园,20世纪70年代建立,至今已经稳定运行30多年。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由5家企业、1家废弃物处理公司和卡伦堡市政府组成的合作共生网络。
以这5家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