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 格式:ppt
- 大小:599.00 KB
- 文档页数:43
天人整体观——天人合一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人是自然之子,与大自然本原一体。
庄子曰:“通天下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因为天地人和万物均由我们这个宇宙本体道和元气衍化而生成。
但人类生存于其间的天(日月星辰)地之本原是由元气生成的阴阳二气。
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故人的生命运动亦以阴阳二气的交感消长为“纲纪”。
“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则人得以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则死(《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不仅如此,人体内部阴阳的平衡亦受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和四时运行的制约,故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据此,《黄帝内经·素问》还根据四季天时气候的变化提出了一套相应的修炼养生方法。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生命在于有序”。
生命体通过和环境的交换,从环境里摄取秩序(负熵)以对抗系统内部自发的无序倾向而维持其生命。
人也不例外。
与之相应,《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出入升降,无奇不有;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化有大小,期有远近。
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这段话告诉我们: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人体和环境之间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物质交换(“出入”),这种交换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必要条件——从环境摄取秩序以对抗体内自发的无序倾向。
“出”的是人体的各种排泄物,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等的代谢产物(气、液、固三态);而入者为“五气”(包括呼吸之气和宇宙暗能量等)和“五味”(包括水和食物)。
此所谓“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
儒家“天人调谐”思想对当代生态伦理观启示儒家“天人调谐”思想是一种关于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核心观念。
这一思想认为,人类应当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共处的关系,同时也要与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调和一致。
当代的生态伦理观可以从儒家“天人调谐”思想中得到启示。
“天人调谐”思想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界应当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儒家强调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主张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界共同生活。
在当代,我们面临着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物种灭绝等。
儒家“天人调谐”思想提醒我们,人类应当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界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
“天人调谐”思想告诉我们,人类与社会也应当建立和谐的关系。
儒家认为人类是社会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合作、相互帮助。
在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紧张、利益冲突严重,导致社会不稳定。
儒家“天人调谐”思想提醒我们,人类应当互相尊重、理解、包容,以达到社会和谐。
“天人调谐”思想告诉我们,个体内在的和谐可以带来外在的和谐。
儒家认为人类应当调和内心的欲望,以达到内在的和谐。
只有内心和谐,个体才能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与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
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心理压力、紧张情绪等问题,导致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儒家“天人调谐”思想提醒我们,个人应当保持内心平静、宽容,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天人调谐”思想告诉我们,和谐是人类幸福的基础。
儒家认为,只有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个体内心三者达到和谐的状态,才能体现人类的幸福。
当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利益,追求外在的成功,但往往忽视了和谐的重要性。
儒家“天人调谐”思想提醒我们,人类应当追求内心的满足、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才能真正实现幸福。
儒家“天人调谐”思想对当代生态伦理观具有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与自然、社会、个体内心建立和谐的关系,强调了和谐对于人类幸福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应当注重生态保护、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关注个体心理健康,从而能够实现更为可持续的发展。
宁波大学答题纸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论人与自然观的演变摘要:人类诞生于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且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着变化。
纵观人类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经历了“和谐—失衡—新和谐”的演变过程。
人生存在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必然也必须要面对的,只有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新文明。
同时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落实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迫在眉睫。
关键词:人定胜天;天人和谐;人与自然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和谐—失衡—新和谐”的演变过程,而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从原始文明至今,人与自然观大致经历了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的转变。
本文主要从我国的天人关系来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1 我国古代的天人关系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实,自西周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只有体现经验理性的“天人之分”思想,而不存在所谓“人定胜天”的论说。
以往论者认为荀子、王充、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是阐述“人定胜天”思想的代表人物,这其实是对他们有关论述的误读和歪曲。
我国对“天人关系”文化思想开始于两条路线的发展:一条是从祭祀活动发展过来的天道信仰认识,即“天人合一”,是主脉,孔孟、《易传》落实人道讲仁爱伦理,背景就是天道和谐与正义。
在天道的指示下进行道德实践,以道德的实践去体验天道,自然不可能有控制、征服的要求。
另一条是从战争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功利理性认识,是从主脉中分解出来的,其中的“天”是一种客观义,也不会有“人定胜天”的精神。
到战国后期,荀子集先秦文化之大成,融通了信仰和理性两条路线。
在人类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本位角度出发,可以归为依附与崇拜型。
面对自然的强大威力,早期的人类不得不依附于它、顺从于它。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很小,人与自然基本能够和谐、统一的相处。
谈“天人合一”思想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影响作者:王红梅张芳仙来源:《北方环境》2011年第02期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发达,人们在“人定胜天”的思想指导下,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对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
在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人也是自认的一部分,终究是无法与自然分离的,于是回过头来,重新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这种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国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我们绿色家园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环境保护;意义和影响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370(2011)1,2-0169-011、“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影响1.1“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先哲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理想和智慧结晶“天人合一”又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
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学说,一派是以提出“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的庄子为代表的,主张依附自然、顺从自然;另一派是以提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为代表的,主张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1.2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的“以人为中心”思想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主客体的关系,在先哲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理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此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竭力反对把自然和人割裂、对立起来的做法,而是积极主张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
中国早就有自己的“环境文化”。
1.3现代“风水”与家居装修中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古人云“一命二运三风水”,风水历来被视为左右命运的枢钮,而风水学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
天人相应的历史沿革和技术创新天人相应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人类与自然、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应性。
这一观念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经过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在现代科技创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一、天人相应的源起天人相应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学派。
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人与天地万物相应,人类的行为和境遇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古代儒家学者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行为需要与自然法则相应。
二、天人相应的演变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天人相应的观念逐渐演变和丰富。
在封建社会中,天人相应被用来强调君臣、父子、夫妻等社会关系的相应与和谐。
儒家学者强调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将天人相应与伦理道德结合起来,成为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理论基础。
而在现代,天人相应的观念逐渐与科技创新结合,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人类开始探索如何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天人相应的思想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参考和指导。
三、天人相应与技术创新天人相应的思想对技术创新有着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天人相应的观念强调人类的行为需要与自然规律相应,促进了绿色技术和生态创新的发展。
绿色技术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最大程度保护自然资源的技术创新。
在绿色技术的发展中,天人相应的理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将天人相应的思想融入到技术创新中,人们在设计、开发和使用技术产品时更加注重环境友好、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原则。
同时,天人相应的观念也推动了生态创新的发展。
生态创新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创新科技手段,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
天人相应的思想要求人类在科技创新中充分尊重和依照自然规律,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
一、道家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道家对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
这种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道家的神仙信仰之中和对自然的态度上。
道家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万神共住的昆仑山,山上有西王母和黄帝等神仙居住。
山中有各种神兽,有不死树和掌管不死药的仙人,还有壮如蜂、大如鸳鸯的鸟,有无核仙果和吃了不疲劳的草。
《庄子·逍遥游》中描述的仙人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此外,还有大量的典籍中描述了道家的神仙洞府,如《史记·封禅书》载: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列子《冲虚真经》载:海上有五神山,一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洲,五叫蓬莱。
东汉时道教正式形成以后,又逐步形成了以“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为主的人间仙境,成为道教徒修道和举行宗教活动的神圣殿堂。
道家所描述的这些仙境和洞天福地,皆为道家神仙居住之所,同时亦为自然环境保护最好的地方,也是自然世界最为和谐的福地。
道家对理想仙境的追求,还反映在神仙信仰之中。
道家的根本信仰是“道”,道生天生地化生万物,是宇宙的本原。
老子也是道的化身,《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
所谓“聚则成形,散则为气,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从“无”到“有”的化生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有三十六天,地有三十六地,天地之间五岳四渎、十洲三岛、洞天福地等,皆有神仙圣真主理。
道化生宇宙天地万物,神仙也是道气所化。
中医养生要讲究天人合一*导读:天人合一的养生理论说起来像是大道理,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在细节上的和谐,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需要一点点去磨合。
它特别提倡重视后天养护的作用,每个人的先天基因决定了身体的基础,后天则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生命的质量。
天人合一是传统中医养生的核心理论,它最早出自《黄帝内经》。
天指大自然,人指身体,合一则是顺应的意思。
从大的方面理解,天人合一是讲人和大自然、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人生存在大自然中,既要保持自身的规律,又要顺应宇宙的规律。
从小的方面来说,天人合一就是指导我们生活在自然中,怎样求得平衡,怎样拥有健康。
天人合一的养生理论说起来像是大道理,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在细节上的和谐,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需要一点点去磨合。
它特别提倡重视后天养护的作用,每个人的先天基因决定了身体的基础,后天则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生命的质量。
也就是说,要尊重先天,但不能放弃或忽略后天,应该因人、因时、因地,顺应身体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来养生。
*科学饮食最重要养生讲究吃得有质量,这里的质量不是说吃得贵,而是要科学。
第一大原则就是要顺应自然。
比如多吃时令的蔬菜和瓜果,少吃反季节、转基因的蔬果,这就是顺应时令。
饮食上不要偏食,尽量吃整株菜,包括蔬果的根、茎、叶、花、籽,这就是顺其自然。
中国有句古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实际就是要因人因地,多吃成长环境中常吃的,父母家族中常吃的食物。
现在进口水果、进口食品有很多,每个人都要考虑身体是否适合,偶尔吃些没吃过的食物对身体影响不大,但吃太多就接受不了。
我在临床上常看到一些病人,由于吃了榴莲、芒果等进口水果导致过敏。
还有些南方人到了北方生活,依然保持辛辣的口味,频繁上火导致口舌生疮,这些都是忽略了气候和地域的差异。
饮食上第二原则是遵循规律。
比如一日三餐要规律:早餐的营养最重要,午餐要吃好、吃饱,晚餐要清淡、易于消化。
但现在绝大多数人都给弄颠倒了,中午大多是工作餐,随意糊弄填饱肚子,过于草率和简单。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和谐,生生不息01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和谐共存一般说来,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所持的是一种“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思维方式,而“天人合一”、“天人一体”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最主要区别之一,这种区别决定了中西文化不同的性格及发展走向。
天人合一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自然中心主义,它是一种整体系统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把人类与自然环境看作是一个大化流行、生生不息、一气贯通的生命整体,这是中国文化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那么,“天”是指什么?不同流派、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天”有各种不同的含义,如人格之天、命运之天、义理之天、自然之天等。
今天我们在天人关系中所谈论的“天”是指自然之天,是指外在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这就与我们今天对天的理解相似。
在儒家看来,作为自然之“天”有其恒常不变的秩序和运行规律。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虽然不言语,无声息,但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四时依然在交替轮回,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依然在生灭变化;孟子也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意思是说,天那么高,星辰那么遥远,如果了解了星辰过去的运行规律,那么,千年之内的日至都可以推算出来。
荀子也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有其恒常的运行规律,不因为尧的存在而存在,不因为桀的灭亡而灭亡。
他们所要表达的是这样一个道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虽然变幻莫测,但都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可以被我们人类所认识的。
只有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够做到趋利避害、逢凶化吉;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一句话,自然界就是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实体。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自然界既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独立存在,它与我们人类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先有自然界,还是先有人类?这个问题现在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但在远古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则是相当模糊的。
2024届高考作文备考:“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主题阐说】“天人合一”是古代先人提出的生存法则。
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的问题如今已经引起全球的重视,成为关系人类命运的共同话题。
自然界和人类是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矛盾关系。
一味地征服自然最终得到的将是大自然疯狂的报复,一场疫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古老的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我们应继承祖先的智慧,友好地对待自然,顺应自然,不要给自然增添环境超过其承载能力的负担。
否则,自然必会以悲剧回敬人类。
试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天人合一”。
材料二:2018年11月26日,一对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她们的基因经过人为修饰,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该消息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时科学发展与人类伦理矛盾的激烈争论。
要求:请根据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
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材料一,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中华定律之天人合一国学堂运营者:杨金桥文章原创:子爻内容: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思想来源:道家提出者:庄子发展者:董仲舒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表现: 人天同构、人天同律、人天同象案例:中国古代建筑、古典音乐、舞蹈艺术、茶道天人合一的意义意义: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
第一、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表明自然和物质与人是和谐统一的;第二、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创新性全面性和长久性。
天人合一的起源和发展起源:《周易》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之后老子的《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些都是较早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发展:而“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是由庄子阐述,《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庄子·齐物论》又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后又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北宋张载《西铭》说:'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其主要意义是肯定人类是天地的产物即自然的产物。
在现代非常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更体现了天人合一哲学家思想的活力和生命力.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表现: 人天同构、人天同律、人天同象、人天同数人天同构《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节选感悟:把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一一对应。
TCM “天人相应”是中医的基本观点,“人与天地相参也“,“与天地如一”,《黄帝内经》中此番论述不知凡几。
而对于平常人来说,此论似乎深不可测,然其蛰藏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影相随。
这里所谓的“天”,不是充满迷信色彩的“神”的概念的扩大,而是独立于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不是封建社会中的赫赫权威、万物主宰之帝王,而是运动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它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浩浩苍穹,而是具有道德价值的辽阔自然。
这里所谓的“人”,不是专指高高在上的古代圣王,而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不单指人的外在形体,还包括人之精神与人性。
天人相应,表现在人与天地万物的形态相呼应。
“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人有音声。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天人相应,也表现在人与自然的节律相一致。
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应顺之而为。
当“天地气交”之时,正值夏日炎炎,万物争荣,此时,人体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外升发,推动血液趋向于体表,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汗孔疏泄,多汗,这是机体在以出汗散热的方式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
如果此时违背节律,过度地吹空调,吃冷饮,那么着凉及空调病便会接踵而至。
在寒风凛冽、树木凋敝的秋冬季节,此时“阴气始冰,地气始闭”,随着气温的降低,人体要保护阳气不受伤害,则阳气应内敛蛰伏,气血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多尿少汗,这既可保证人体阳气不过分向外耗散,同时又保证人体水液代谢排出正常。
若此时长期待在温暖如春的屋子里,甚至热得大汗淋漓,则易致阴阳不平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家“天人合一”,人和谐于天地的四个要点亲启深度阅读的开悟人生道家“天人合一”人和谐于天地的四个要点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都讲和谐,但道家不仅在思想上主张和谐,而且将其落实在修道的行动上。
可以说,道家的修行之道就是和谐的追求之道、实行之道。
道家和谐之道有四个基本的要点,这就是合道顺道、自然无为、多样统一及超越对立。
道家正是通过这四个要点来追求和实现其和谐的基本目标,尤其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和谐目标。
合道顺道根据道家的认识,天地万物都由道化生,其自然和谐的存在也是由道来决定的。
要达到天地万物的和谐,尤其是人和社会的和谐存在和发展,必须是在合道顺道的前提下,这也正如庄子所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庄子·渔父》)对自然界来说,和谐必然是符合和顺应自然事物的结果。
如果一个地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能按照其本身的性质和规律产生、存在、演变,并通过其性质、特性和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对这个地方来说,其结果也一定是整个自然事物的平衡和谐状态。
对人体来说,人体的和谐一定是人体自身的生理规律和本性的体现,相反,违背人体身心本性的结果也一定是不和谐。
很明显,顺应人体的生理心理的本性和需要来生活,才是达到人体身心和谐,实现身心健康的根本保障。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顺应自然界各种事物自身的本性和规律,并考虑人的本性来处理相关的问题,而不是仅仅按照人的需要、人的想法来处理各种问题。
在这里尤其要注意,今天的人们往往认为自然科学揭示的就是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事实上,科学本身也是人总结的,而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其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也存在不足、缺陷和片面性。
所以不能把科学绝对化,认为它就是自然之道的绝对体现,更不能认为只有按照自然科学才是合自然之道、顺自然之道。
今天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需要谨慎对待自然科学,特别是技术应用问题更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察后再下结论。
人应该如何与大自然相处?
自古以来,人类为了在天地间生存,就与大自然搏斗。
人应该如何与大自然相处?
佛教讲“众生皆有佛性”,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性能;既然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为什么要妄自菲薄?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活出生命的尊严。
不过,人虽然不可看轻自己,但也不能骄矜自傲;人在宇宙间生存,要懂得谦卑,要和宇宙自然和平相处,建立“同体共生”的关系。
因为世间万物都离不开“缘起”,生命要靠彼此相互依存的因缘关系才能存在。
此外,大自然的鸟叫虫鸣、鸢飞鱼跃,使我们置身在多彩多姿的世界中。
乃至我们的生活里离不开阳光、空气、水等自然的资源,所以自然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有句话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因此,谈到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首先要从爱护大自然做起,也就是要重视环保。
因为大地普载我们、生养我们、成长我们,我们就应该爱护它,不可以任意糟蹋。
总而言之,我们生存在地球上,就应该爱护地球。
地球上的河流、大海、森林、高山、动物等,如同人体的组织:河流如血脉,川流不息,可以运送养份;大海如肾脏,保持洁净,可以发挥新陈代谢的功能;森林如心肺,减少砍伐,可以做良好的空气调节;高山如骨骼,减少挖掘破坏,可以保持地球水土的均衡;动物如细胞,不去捕猎杀戮,可以维护生态的平衡。
[键入文字]
大地资源能够维护长久,后代子孙才能在地球上安居乐业;也唯有珍惜大自然的资源,人类才能在地球上永续生存。
中医养生学——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天人相应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一、生气通天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一)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体的影响食最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
1、四时与情志人的情志变化是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的。
所以《素问》有“四气调神”之论。
《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这就明确告诉人们,调摄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才能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2、四时与气血《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津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腠理开故汗出……无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这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
3、四时与脏腑经络自然界四时阴阳与人体五脏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
故《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治。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说明经气运行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所以,要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保养五脏,进行针灸保健治疗。
4、四时与发病四时气候有异,每一季节各有不同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还有些季节性多发病。
例如。
春季多温病,秋季多疟疾等。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与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发作或增剧。
例如,心肌梗塞、冠心病、气管炎、肺气肿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气候突变时发作,精神分裂症易在春秋季发作,青光眼好发于冬季等。
对于天人合一我们有四个基本观点:第一、天人合一是具有普遍性的自然现象,最愚蠢的人和天也是合一的。
第二、天人合一有无穷多层次。
万物一体,万有相通,本来天人就是合一的,这讲的是绝对性。
还有相对性,你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由于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一样,每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所受的教育、修养水平等情况不同,结果他和自然融合的程度、沟通状况以及获得自然的帮助程度不一样,从而造成了相对性、多样性。
因此,天人合一具有不同水平。
第三,天人合一最重要的道理叫天人互择原理。
我们认为,天人互择原理应当由人择原理和天择原理有机结合而成。
人是自然造就的,人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但是,人是自然创造的“最美好的艺术品”,自然赋予人的结构场与万物不一样,人是万物之灵,如果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违背了自然。
人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按照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某些自然变为人化自然,为社会所有、为人所用,这是天经地义的。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进步、大家同乐”及“万物和谐”。
第四,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根本规律。
这一根本规律有三个内容:一、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是开放的系统,随时随地要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二、人如果能和自然和谐沟通,这个人就成为自然的密不可分、非常和谐、非常完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人是完满健康、幸福快乐、全面发展的人,是真正的人,对社会可以做出较大的贡献。
三、怎样成为这样的人?办法只有一个。
不能靠方术、靠神仙,要靠自己修心养性,练出真心来,要真心相信这条自然规律,遵照这条规律去做。
以道德为根本,修心养性就是顺应自然,就是在最大的限度上合乎自然。
不讲道德是最大的违背自然、破坏自然。
“天人合一合于道”,“天人合一合于气”。
顺应自然名词解释毛概顺应自然名词解释:自然就是顺应规律。
认同客观世界,把复杂变为朴素和太初,找到事物的本质,服从现实和把问题客观化,减少自身的疏忽.这就是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和合的整体,由一元之气构成,受阴阳、五行法则支配,人与自然息息相通。
中医养生学吸收这一思想,形成了“天人一体”“天人相应”的观念。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环境、地理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人与这些环境互相通应、息息相关。
人们只有将自身融入大自然中,与之和谐融洽,才能尽终天年。
1.天人一体天人一体观认为,人生于天地间,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生成与运行,与天地自然遵守相同的基本规律。
天人一体的物质基础在于一元精气。
中国古代哲学家,尤其以道家为代表,将精气作为天地自然产生的物质源头。
中医学引入这一思想,从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提出气是组成天地万物最根本的物质,人和自然都是一元精气所化生。
养生只要设法获得精气、保持精气,使精气互生、形充神旺,就能延年益寿。
天人一体的运行规律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哲学观念,用以概括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
人作为天地的一部分,也遵循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因此中医将其引入,成为基础理论之一,用于广泛解释人的生理病理及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和通应性。
万物通过阴阳五行变化的共同法则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使整个自然界充满了一片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景象。
养生正是在这个万物一体的环境下进行的。
2.天人相应(1)人与气候环境相应自然气候的运动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体在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自身也会随之发生生理、病理的改变。
在生理上,春夏之时,阳气与温热之气候相应而发泄于外;秋冬之时,阳气与寒冷之气候相应而敛藏于内。
在病理上,一些慢性疾病往往在气候剧烈变化时发作或加重。
这都说明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必须依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阴阳平衡,使之与外界阴阳变化和谐,才能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医提出了顺应四时变化、顺应月廓变化、顺应昼夜变化等因时制宜的养生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