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831.00 KB
- 文档页数:50
2003年1月2003年 第1期外国文学F oreign LiteratureJan.2003N o.1,2003布迪厄:实践的文化理论与除魅张 怡 内容提要: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试图洞察日常生活中个体心智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其生成和运作的规律。
布迪厄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深入广泛地揭示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生产、文化消费中的不平等结构,他对时风所张扬的文化平面化、民主化大唱反调。
文化与符号权力(象征权力)的问题意识,是他跨越多个研究领域、将宏观理论建构和微观社会学分析相结合的工作中的主脉。
关键词:布迪厄 文化与符号权力 文化资本 惯习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5529(2003)0120061208 今年元月,从法兰西学院退休不久的当代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因身患癌症在巴黎停止了他的思想历程,匆匆辞世。
法、德、英、美等国的主要报纸都用大量篇幅作了报道。
法新社引用了法国总统希拉克的评价:布迪厄是积极力行的思想家,也是推动思潮的积极分子,此双重形象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他为饱受苦难的人们所作的努力将成为历史上最深刻的见证。
布迪厄是个多产的作者,其身后留下卷帙浩繁的著作和文章。
他是个锐意创新的社会学家,在此之前社会学在法国曾一度衰落,经过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社会学家的修整,社会学得到自涂尔干以来的全面复兴,不再受制于传统的学科设置,而是深入到教育、宗教、文学艺术、政治和经济等领域中,对教育支配、文化正当性、社会苦难、男性统治和知识分子角色等问题进行了新颖独到的分析。
布迪厄出生于法国西南部一个偏僻的山区小村,50年代进入有知识分子摇篮之誉的巴黎高师求学,60年代初到阿尔及利亚服兵役的经历促使他完成从哲学家到人类学家,再到社会学家的转变。
70年代中期,他执教于巴黎高师,并创办《社会科学研究行为》杂志,杂志风格独树一帜,并突破国界在欧洲范围内发行,旨在传播社会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实践理论,揭示其理论框架的核心观点及其对当代社会科学的贡献。
布迪厄,作为法国社会学的杰出代表,他的理论具有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和深刻的现实洞见,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本文首先将对布迪厄的生平及学术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对他的理论产生背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随后,本文将重点阐述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场域、惯习、资本等核心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布迪厄理论对社会科学的贡献,包括它如何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来审视社会问题,以及它如何推动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发展。
本文将对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进行客观评价,探讨其理论优势与局限性,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精髓,并引导读者运用这一理论去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
二、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概述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实践理论是一个全面且深刻的社会科学框架,它试图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结构和动力。
布迪厄特别关注社会不平等和权力关系,他的理论旨在揭示这些不平等和权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构造、维持和再生产。
在布迪厄的理论中,社会实践被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行动者(agents)与他们的社会环境之间进行不断的互动和交换。
这些行动者不仅仅是理性的决策者,而是受到他们的习惯、直觉、情感、以及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的深刻影响。
社会实践因此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其中行动者试图通过他们的行动来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但同时也被他们的社会地位所限制。
布迪厄提出了“场域”(field)和“习性”(habitus)这两个核心概念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实践。
场域是一个由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构成的网络,它规定了行动者可能的行动范围和策略。
场域 、 惯习与实践活动的“ 双向模糊关系 ”— — —关于布迪厄的实践活动理论 董晋骞要〕皮埃尔·布迪厄的实践活动理论是建立在超越传统实体思维 、 主张关系思维、 超越二分对立的传 统哲学观念、 树立客观化和生成性的实践观念的基础上的 。
他认为, 行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惯习活动, 是在场 〔摘 域中才发生的。
实践活动表现的是人的客观化的实践关系, 是与理论关系相对应的 。
实践活动具有两可性和模 而实践活动理论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 糊性的特征。
布迪厄立志要建构一门名副其实的关于人类实践的科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布迪厄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要贡献之一 。
〔关键词〕布迪厄; 实践活动; 惯习; 场域; 历史客观化 〔作者简介〕董晋骞, 1959 年生, 哲学博士,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 编审( 辽宁 沈阳 110036 ) 。
〔中图分类号〕B565.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6198( 2013) 04 - 0025 - 04一布迪厄认为, 实践活动是在场域中发生的。
按 照布迪厄的观念, 所谓场域( field) 是由附着于一些 资本权力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 。
关系群形成 系构成的。
首先, 场域是“关系群 ” 系列或系统, 这些系统的关系既是客观化了的, 也 是历史发展而来的, 他们存在于社会空间的各种位 而制约这些关系的则是权力 ( 政治权力、 置之间, 经济权力 ) 或资本 ( 社会 资 本、 经 济 资 本、 文化资 本) 。
因此, 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不同于梅洛 · 庞蒂 “场” , 前者是一个专业学术概念, 后者只是 所说的 单纯指橄榄球场。
布迪厄的场域及其社会空间实 际上是与传统哲学所说的社会概念相对抗的概念 : 布迪厄不认为社会像传统理论和一般马克思主义 理论所武断的那样: 社会是各种系统和各方面功能 围绕核心所构成的总体, 整个社会有一个总体逻辑 和总体规划。
学术研究中的布迪厄实践理论方法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布迪厄实践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布迪厄实践理论是一种关注社会实践的哲学框架,强调实践的内在逻辑、行动者的动机和情境因素在决定实践中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布迪厄实践理论的主要观点,并阐述如何将其应用于学术研究中。
一、引言学术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然而,传统的学术研究方法往往侧重于对客观现象的描述和解释,而忽视了实践的动态性和情境性。
布迪厄实践理论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它强调实践的内在逻辑、行动者的动机和情境因素在决定实践中的作用。
二、布迪厄实践理论的主要观点1.实践的内在逻辑:布迪厄认为,实践是由行动者的动机、能力、知识和经验等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内在逻辑。
这种逻辑决定了实践的性质、方向和结果。
2.行动者的动机:行动者的动机是决定其行为的重要因素。
行动者的动机可以来自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权力的渴望、对认同的追求等。
这些动机会影响行动者的行为选择和行为结果。
3.情境因素:情境因素是指影响实践的各种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结构、制度、文化等因素。
情境因素可以影响行动者的动机和行为选择,从而影响实践的结果。
三、布迪厄实践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方法1.深入理解实践:在学术研究中,应深入了解所研究的实践,包括实践的内在逻辑、行动者的动机和情境因素。
通过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关注行动者:在学术研究中,应关注行动者的动机和经验,理解他们的信念、价值观、能力等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
通过与行动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主观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实践的性质和结果。
3.重视情境因素:在学术研究中,应重视情境因素对实践的影响。
通过对社会结构、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分析,理解它们如何影响行动者的动机和行为选择。
通过比较不同情境下的实践,发现情境因素对实践结果的影响规律。
《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研究——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本文以布迪厄实践理论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本质和过程,试图解析其发展机制,以期望对当前及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与启示。
二、布迪厄实践理论简介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主张从个体的社会实践中去理解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
该理论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动态性和互动性,特别关注了社会位置、权力关系和文化资本在知识生产中的影响。
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独特性和内在规律。
三、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特殊性1. 实践性与应用性:职业教育知识生产与普通教育知识生产相比,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它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更接近于现实社会和职业需求。
2. 情境性:职业教育知识生产是在特定职业情境中进行的,它需要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反映职业活动的具体要求。
3. 多元参与性:职业教育知识生产需要行业、企业、学校、教师等多方参与,形成产学研用的良性互动机制。
四、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分析1. 社会位置与知识生产:不同社会位置的人在职业教育知识生产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政府、企业、学校等各方在知识生产中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权力关系,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知识生产的走向和结果。
2. 文化资本与知识传播:文化资本在职业教育知识生产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积累的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个体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进而影响其在职业领域的发展。
3. 实践与反思:职业教育知识生产是一个不断实践和反思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教学方法和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学生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通过反思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向。
五、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机制与路径1. 机制: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机制包括动力机制、互动机制和评价机制。
动力机制主要来自社会需求、行业发展、技术进步等因素;互动机制强调各方参与者的合作与交流;评价机制则是对知识生产过程和结果的评估与反馈。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是当今社会学界炙手可热的大师。
作为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哲学家,他的学术活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笔者认为,要理解布迪厄实践理论应该注意这样的一条线索即布迪厄寻找新的理念框架来解释结构与人的关系,力求在结构与人的行动之间寻求可以互通的中介,他通过场域(field)、惯习(habti-us)这两个概念连同各种各样的资本(capital)来探索社会生活中实践的奥秘,继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实践理论。
其次就是对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理解。
(1)惯习和场域何谓惯习?布迪厄说,条件制约与特定的一类生存条件相结合,生成习性(habitus)。
习性是持久的、可转换的潜在行为倾向系统,是一些有结构的结构,倾向于作为促进结构化的结构发挥作用,……。
惯习使人们可以“即兴”运用多种策略以应付生活中存在的多种多样的情境。
惯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惯习同客观条件的长期浸润密不可分。
它是由客观条件包含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自由和必然、方便和禁忌所持久地灌输的,产生一些客观上相容的、可以说预先适应这些条件的的行为倾向。
其次,惯习具有历史性和共时性。
惯习是历史产物,是既往客观条件和经验在行动者身上的体现和存在,同时又是现时客观条件和情境在行动者身上的体现和存在。
第三,惯习具有生成能力。
虽然惯习是历史和现实的客观条件的体现和存在,但是它可以生产很多“意料之外”的结果。
正是这一点使得外在力量能以一种非机械决定论的方式在行动者身上起作用,使得行动体现出自由度和创造性。
这也是外在性的内在化过程。
何谓场域?布迪厄认为,从分析的角度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惯习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
正是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占有这些权力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specific profit)的得益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situs),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等)。
《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研究——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知识生产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旨在运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对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进行研究,以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布迪厄实践理论概述布迪厄实践理论强调社会实践的个体性和历史性,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通过符号、语言等手段进行意义的生产和交流的过程。
在知识生产领域,布迪厄认为知识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实践活动不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因此,本文将运用这一理论,探讨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机制和特点。
三、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机制1. 职业教育的知识生产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社会文化环境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和价值观念,影响着知识生产的方向和内容。
2. 职业教育知识生产是个体和群体共同参与的过程。
教师、学生、企业等不同主体在职业教育实践中,通过交流、合作、实践等方式共同参与知识生产。
3. 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知识生产需要紧密结合实际需求,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分析1. 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符号性和语言性。
在职业教育中,知识是通过符号和语言进行传递和交流的。
教师通过语言、文字等符号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则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些符号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2. 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职业教育知识生产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受到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方向。
3. 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职业教育知识生产需要紧密结合实际需求,注重实践和应用。
同时,创新是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重要特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