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七节 道德发展2
- 格式:ppt
- 大小:270.00 KB
- 文档页数:21
第一章绪论一、发展心理学的内涵和外延(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广义的发展心理学:考察种系演化发展,比如比较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考察个体从受精成胎到生命终结的心理发展变化,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重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揭示、探究、帮助)A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通行为模式;B解释和测量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C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D探究不同的外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E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的具体方法三、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两个推动因素:a自然主义教育(夸美纽斯·洛克); b生物进化论(拉马克和达尔文)·儿童观的演化——现代的儿童观:1、拥有基本人权2、不等同于成人3、应当享有童年4、具有主体性5、拥有发展潜力6、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应当早开发)7、本质是积极的8、全面发展才能成分发展9、学习形式多种多样·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标志了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四、几个主要理论流派:A成熟实力说: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B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诶里克森/马勒;C行为主义观:华生——S-R、害怕实验;斯金纳——操作性强化,迷信的鸽子;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D相互作用论:皮亚杰·影响发展的四因素:成熟、自然、社会经验、平衡化·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包括格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化四个过程·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E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ZDP)五、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访谈、问卷);测验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临床法(观察、谈话、实物操作)·横向设计:不足:世代效应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纵向设计(追踪研究):不足:练习效应、成本高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观察…………………………………………………·时序设计: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跨文化研究:马尔帕斯三种文化等值性:机能等值、概念等值、测量等值【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一、发展的六大特点】1、延续性与阶段性A 连续发展模型(growth model)B 发展的阶段模型(stage model)C 分化—层次模型(differentiation-hierarchization model)D 汇聚模型(canalization and funnel model)E 人本主义模型(humanistic model)2、方向性与不可逆性A 动作发展:头尾律、近远律、大小律B 生理系统:神经——运动——生殖C 大脑各区:枕叶——颞叶——顶叶——额叶D 脑细胞: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3、不平衡性·儿童发展两个加速期:幼儿期(3—6、7岁);青春发育期(11—16、18岁)4、个体差异性(白痴天才)5、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支持性例证:鸟类的印刻;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人类语言的习得;哺乳动物的双眼视觉;狼孩卡马拉;坠机日本兵·关键期的神经生理基础(髓鞘化、神经元联网、大脑特定部位成熟)·关键期讨论(大器晚成、心理代偿)6、发展的年龄特征(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个体的心理年龄特征:指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总1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第一章总论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从出生到青年前期,也就是出生到17、18岁这个年龄段;【习题】:1、广义的心理发展学: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一)生理发展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成长,感官能力、运动技能和健康的变化或稳定性。
(二)认知发展学习、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推理和创造力等心理能力的变化或稳定性。
(三)社会性发展情绪、意志及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稳定性。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what首要任务)(2)揭示儿心发展的原因和机制(why\how)(3)解释和测量个体差异(4)揭示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基本方法(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规律)】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顺序性和不可逆性这是指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
且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2.心理发展时间上的不平衡性指的是心理各机能的成熟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
总体来说,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平稳发展,到老年期开始下降。
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5.心理发展在时间上稳定性与否的问题6.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问题7.发展具有年龄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指在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国外和本教案的划分:(1)产前期(2)婴儿期(出生—3岁)(3)童年早期(3-6岁左右)(4)童年中期(6岁—11、12岁)(5)青少年期(11、12岁—17、18岁)(6)成年早期(17、18岁-35岁左右)8.心理发展关键期的问题发展关键期是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机能、能力的最佳时期。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发展心理学【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皮亚杰认知发展、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记忆口诀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发展心理学引言概述:心理咨询师是一项专业的职业,他们通过对人们心理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帮助他们实现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
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三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分别是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皮亚杰认知发展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并提供一个记忆口诀,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些理论。
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1.1 婴儿期(0-1岁):信任与不信任- 婴儿通过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感。
- 若婴儿未能获得足够的关爱和满足基本需求,可能会形成不信任感。
1.2 幼儿期(1-3岁):自主与怀疑- 幼儿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表现出自主的行为。
- 若幼儿受到过度限制和批评,可能会产生怀疑和自卑感。
1.3 学龄前期(3-6岁):倡导主动性与罪恶感- 学龄前儿童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学习,培养主动性和责任感。
- 若儿童受到过度严厉的教育和惩罚,可能会出现罪恶感和自我指责。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2.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和动作的发展- 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探索周围环境,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
- 婴儿逐渐掌握基本的感知和运动技能,如抓握、爬行等。
2.2 前操作阶段(2-7岁):符号性思维的发展- 幼儿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代表事物,逐渐发展出想象力和逻辑思维。
- 幼儿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但仍受限于具体的操作。
2.3 具体操作阶段(7-11岁):逻辑思维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逻辑思维和操作,具备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 学龄前儿童开始学习数学和科学等学科,逐渐掌握抽象思维的能力。
三、柯尔伯格道德发展:3.1 前道德阶段:服从与惩罚取向- 儿童在这个阶段主要根据外部规则和权威的命令来判断是非和道德行为。
- 孩子会遵守规则以避免惩罚,并对违反规则的行为感到内疚。
《发展心理学》题库及答案《发展心理学》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 发展心理学2. 正强化3. 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4. 复演说5. 负强化6. 学习障碍7. 图式8. 溶血症9. 抓握反射10. 应答性行为11. 观察学习12. 多动症二、填空题1. 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是()、()、从大肌肉到小肌肉。
2. ()认为,游戏是儿童释放焦虑、补偿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的手段。
3. 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前习俗水平、()和()三个水平。
4.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主要包括()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的年龄特征。
5. 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研究儿童心理的著作是普莱尔于()年发表的()一书。
6. 艾里克森认为,7-12岁也就是学龄期儿童所要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和()。
7.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的思想,一个是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问题。
8. 婴儿刚出生时脑重是成人的(),36个月时脑重已大约是成人的(),可见整个婴儿期是人一生中脑发育最快,最重要的时期。
9. 托马斯-切斯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容易型,()和()三种类型。
10. 美国心理学家()最早提出要研究人的心理发展全貌,将儿童心理学发展成毕生发展心理学,并于1930年出版了()一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11. 弗洛依德根据力比多的发展,将个体的心理分为5个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期,潜伏期和()。
12. 胎儿生长的阶段包括()阶段,()阶段和胎儿阶段。
13. 班杜拉认为,强化是行为产生的原因,但他强调,强化既包括直接强化,也包括()强化和()强化。
14. 婴儿真正的言语发生的时间大约在()月与()月之间。
15. 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阶段,()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
16. 发展心理学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时,必须结合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二是()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学习方法•掌握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根据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教育,并把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抓住两条主线: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注意四个方面:心理发展的条件、生理因素、动作发展、言语发展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第一节 概述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内涵•研究对象: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狭义而言: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广义而言: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比较心理学也称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民族心理学;•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四)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五)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二)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三)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四)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简史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 Preyer)。
普莱尔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发展心理学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发展阶段认统治是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其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受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被称为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
科尔伯格主要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道德发展的,他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虽沿用皮亚杰的方法,但目的却不像皮亚杰那样旨在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而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希望了解儿童作出行为是非道德判断后如何说明其判断的理由。
换言之,科尔伯格的研究目的不再与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认知行为表研究现,而在于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
在道德发展研究中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论法。
这种方法是科尔伯格研究人的道德判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研究中发现人的道德判断存在着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1. 前习俗水平。
(0—9岁)这一水平上的儿童已具备关于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们是从行动的结果及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的。
这一水平有两个阶段:阶段1,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凡是权威人物选手的就是好的,遭到他们批评的就是坏的。
他们道德判断的理由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
他们凭自己的水平作出避免惩罚和无条件服从权威的决定,而不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
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首先考虑的是,准则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别人的需要,并初步考虑到人与人的关系,但人际关系常被看成是交易的关系。
对自己有利的就好,不利的就不好。
好坏以自己的利益为准。
2. 习俗水平。
一、单选题1.一名中学生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偷窃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他偷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据此,推测该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处于()阶段。
A.好公民定向B.工具目的定向C.个人良心定向D.好孩子定向正确答案:A2.下面哪种环境最有利于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A.要求孩子绝对服从的教养B.忽视和放任的家庭环境C.溺爱的家庭教养和环境D.温暖和高反应性的亲子互动正确答案:D3.一名小学生经常给别人起侮辱性外号,这种现象属于()。
A.关系攻击B.身体攻击C.言语攻击D.工具性攻击正确答案:C4.一名8岁的小学生在经过红绿灯时,主动搀扶一位老爷爷过马路,该小学生的行为属于()。
A.分享行为B.合作行为C.帮助行为D.安慰行为正确答案:C5.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的理论是用来解释儿童()发展的。
A.亲社会行为B.道德认知C.道德行为D.道德情感正确答案:B二、多选题1.科尔伯格的前习俗水平包括()。
A.工具目的定向阶段B.好孩子定向阶段C.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D.好公民定向阶段正确答案:A、C2.关于共情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共情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B.一些动物身上也有共情C.共情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积极作用D.共情可诱发亲社会行为正确答案:A、B、C、D3.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
A.家庭环境B.儿童的气质C.遗传D.社会媒体正确答案:A、B、C、D4.关于亲社会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A.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出现的比较晚B.所有的人都会做出亲社会行为C.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亲社会行为也在增加D.安慰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女孩的安慰行为更明显正确答案:A、C、D5.对于小学校园中的校园欺凌行为,学校的正确的做法是()。
A.解决办法要完全遵从受害者家长的诉求B.解决办法最好征求当事人的意见C.必须严厉惩罚肇事者D.弄清楚事实后再研究解决办法正确答案:B、D6.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的做法包括()。
返回20.《道德发展心理学》(1984)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本书精华】:本书是品德心理学领域中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著作,论述了道德认知发展的范式,阐释了该范式的基本理念、阶段模型、研究方法,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即三水平六阶段模型,以及发展出一套道德的标准问题评分系统,被认为是道德认知发展领域中的最丰富和最深刻的著作。
【作者介绍】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是美国当代著名地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生于美国纽约,曾就读于麻省安道威的私立高级中学,1949年获得芝加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接着在母校继续读临床心理学研究生,195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59~1961年在耶鲁大学任教,1961~1962年转入加州行为科学高级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62-1968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1968年起受聘为哈佛大学教授,直到逝世。
1974年,科尔伯格在哈佛大学建立了“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庞大的研究集体,也确立了他的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创立者的地位。
科尔伯格在1950年代末完成的博士论文,就奠定了其终生的研究方向。
他沿着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路线,对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及其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先后长达30多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其关于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的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的庞大理论体系。
科尔伯格多年来完成的研究报告、论文近200种,他生前精选出最能代表其思想的文章,辑成三卷本《道德发展文集》,它们分别是:《道德发展哲学》(1981)、《道德发展心理学》(1984)和《教育与道德发展》(1986)。
这三本著作集中反映了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最主要方面。
在道德发展领域,科尔伯格勤奋地、默默地树立了一块科学的丰碑。
正如世界道德教育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道德教育杂志》对他的评价:“他对道德发展和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所作出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在他数十年所致力的这些领域中,他超过了他同时代的所有人。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陕西京佳咨询电话:(029)85205500心理学高频考点之品德发展的阶段论在招教考试中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属于高频考点也是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如果对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掌握、理解不到位在做题的时候也容易产生错误。
接下来小编将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主要采用的是对偶故事法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对儿童来说毫无道德可言,饿了就哭,想尿了就尿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
倾向于主持公平、公正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小结:前道德时期:儿童无道德,主要是满足生理本能;他律道德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自律道德时期:儿童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十岁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分水岭:从他律道德转向自律道德阶段。
练习题1. 甲同学打扫卫生时打碎了一盘玻璃杯,乙同学偷吃时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会以为()。
A. 甲同学错误大B. 乙同学错误大C. 两者都没错D. 两者错误一样大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陕西京佳网站: 1. A 本题考查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人的发展,更大的我的形成,是一个和外在世界不断交往,并且在自己之内不断形成一系列的判断标准的过程。
这些标准影响了我们处理很多问题的态度。
一的法则里讲到的自由意志,是这个发展的根,爱与光是这个发展的保证。
我们可以看一下从心理学家的角度,获得的一些对发展过程的认识。
一般称为心理发展的层级理论。
皮亚杰、科尔伯特、马斯洛,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层级理论。
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他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发展阶段认统治是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其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受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被称为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
他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分析基础上,引起了西方心理学界,特别是美国和前联邦德国的教育界的很大反响。
科尔伯格主要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道德发展的,他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论法。
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如常用的一个故事便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
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
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
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利用这类两难故事,科尔伯格研究了75名10~16岁的被试。
以后每隔三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
他让被试听了故事后判断是非,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发展心理学【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皮亚杰认知发展、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记忆口诀一、引言在心理咨询领域,理解人的发展阶段和各阶段的心理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并通过口诀帮助记忆这些理论的核心内容。
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口诀记忆:信赖对怀疑描述:儿童在出生到十八个月时,主要任务是建立对周围人的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具体表现:儿童啼哭时,母亲会迅速回应,这有助于建立信任;反之,如果母亲回应不及时或不一致,会导致儿童的不信任感。
心理社会危机:自主对羞怯。
描述:儿童开始学习行走和语言,开始有自主的意愿,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如果过度干涉,会导致儿童自卑。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口诀记忆: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操作阶段(2-7岁)、具体操作阶段(7-11岁)、形式操作阶段(11岁以上)。
描述: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
具体表现:感知运动阶段以感觉和动作的协调为主;前操作阶段以符号功能和直觉思维为主;具体操作阶段以运算思维和具体操作能力为主;形式操作阶段以抽象思维为主。
心理社会危机: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儿童需要解决不同的心理社会危机,如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等。
描述:这些危机是在儿童与环境互动中产生的,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
解决这些危机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
四、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口诀记忆: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定向)、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描述: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发展经过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具体表现:前习俗水平的特点是儿童主要关注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习俗水平的特征是儿童能够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后习俗水平的特点是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标准。